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的滞后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等,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对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构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坚持家庭教育的持久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马蓉(1971- ),女,内蒙古赤峰人,唐山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祺(1970-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保卫处,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沛亮(1972- ),男,河北唐山人,解放军93651部队自动化站,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068-02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①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所有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观。感恩之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引导,需要外在教育因素的激发与催化。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及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一个人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但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之恩、对他人的帮助之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极端地漠视,不懂得知恩图报。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所有的个人抱负都放在孩子身上,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大学生的寄生思想和依赖心理。“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片面教育方式,必然使大学生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不会对父母产生任何感激之情。同时,中国的父母与子女不习惯感恩的表达方式,如某小学布置学生回家为父母洗脚,当孩子把水盆端到父母面前时,有父母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又是想要钱了吧,是不是在学校犯错误了?”一下就把孩子的感恩苗头打下去了。所以说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孩子。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当然很难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②
(二)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受到诸多方面的冲击。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竞争,转型期的非主流价值观,转换过程中不完善的道德规范等,往往会导致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等问题。社会感恩的氛围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感恩是一种积极、正面的行为,受到肯定时往往会使心情愉快,但如果得不到肯定,就会弱化其动机。目前社会上一些人不把感恩当回事,感恩行为得不到正强化,社会感恩氛围难以形成。
(三)学校感恩教育的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小学把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追求高分数上;高校又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以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尺度,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自我认知混乱,表现为时而过低、时而过高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大学生往往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其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在心里埋怨他人和父母;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自我可以轻易实现,因而轻视他人,眼高手低,更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了。
上述因素导致一些大学生视父母的付出和社会的帮助为理所当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普遍存在着对父母、对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③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1.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整体规划。将它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以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适度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和正当的施助心态,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感恩心态的形成,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2.把感恩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体系。结合“两课”教学和高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增添感恩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3.把感恩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并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评价体系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导向作用。
4.把感恩教育纳入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范畴。把它作为日常思想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感恩情怀。
5.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的科研课题。开展科学化的感恩教育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感恩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1.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我们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2.發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④坚持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知恩图报的感恩价值观宣传,为大学生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为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3.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l)通过播放有关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公益广告等来启发青少年的感恩意识。(2)城镇社区或乡村社区应利用假期开展教育活动,给懂得感恩、表现突出的大学生颁发奖状或证书,以激发其他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以体验父母工作的艰辛。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和导向作用。建立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访问人次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感恩教育网站,增强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
(三)坚持家庭教育的持久性
家庭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所起的教育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代替的。
1.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子女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家长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大学生子女常怀回报之心,在关心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对社会、老师、同学的感恩意识是否树立。
2.家长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为大学生树立感恩的好榜样。居家生活要相互恩爱,相互尊重,对孩子的长辈要关心、体贴、尽孝道。平时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谦逊、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3.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父母既要关爱子女,也要让子女正确地理解这份爱,不要总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反过来又要求孩子报恩,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行为的成年人,家长要充分尊重他们,时常保持交流与沟通,进行平等对话,这样才有机会让大学生了解家长的艰辛,从而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
[注释]
①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10.
②张雪岩.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关于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7(11):14.
③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29.
④郭素红.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沧桑,2007(6):194.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马蓉(1971- ),女,内蒙古赤峰人,唐山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祺(1970-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保卫处,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沛亮(1972- ),男,河北唐山人,解放军93651部队自动化站,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5-0068-02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①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所有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观。感恩之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引导,需要外在教育因素的激发与催化。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及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一个人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员,理应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但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之恩、对他人的帮助之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极端地漠视,不懂得知恩图报。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所有的个人抱负都放在孩子身上,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大学生的寄生思想和依赖心理。“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片面教育方式,必然使大学生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不会对父母产生任何感激之情。同时,中国的父母与子女不习惯感恩的表达方式,如某小学布置学生回家为父母洗脚,当孩子把水盆端到父母面前时,有父母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又是想要钱了吧,是不是在学校犯错误了?”一下就把孩子的感恩苗头打下去了。所以说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孩子。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当然很难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②
(二)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受到诸多方面的冲击。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竞争,转型期的非主流价值观,转换过程中不完善的道德规范等,往往会导致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等问题。社会感恩的氛围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感恩是一种积极、正面的行为,受到肯定时往往会使心情愉快,但如果得不到肯定,就会弱化其动机。目前社会上一些人不把感恩当回事,感恩行为得不到正强化,社会感恩氛围难以形成。
(三)学校感恩教育的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小学把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追求高分数上;高校又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以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尺度,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自我认知混乱,表现为时而过低、时而过高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大学生往往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其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在心里埋怨他人和父母;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自我可以轻易实现,因而轻视他人,眼高手低,更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了。
上述因素导致一些大学生视父母的付出和社会的帮助为理所当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普遍存在着对父母、对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③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1.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整体规划。将它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以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适度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和正当的施助心态,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感恩心态的形成,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2.把感恩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体系。结合“两课”教学和高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增添感恩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3.把感恩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并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评价体系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导向作用。
4.把感恩教育纳入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范畴。把它作为日常思想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感恩情怀。
5.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的科研课题。开展科学化的感恩教育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感恩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1.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我们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2.發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④坚持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知恩图报的感恩价值观宣传,为大学生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为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3.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l)通过播放有关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公益广告等来启发青少年的感恩意识。(2)城镇社区或乡村社区应利用假期开展教育活动,给懂得感恩、表现突出的大学生颁发奖状或证书,以激发其他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以体验父母工作的艰辛。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和导向作用。建立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访问人次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感恩教育网站,增强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
(三)坚持家庭教育的持久性
家庭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所起的教育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代替的。
1.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子女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家长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大学生子女常怀回报之心,在关心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对社会、老师、同学的感恩意识是否树立。
2.家长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为大学生树立感恩的好榜样。居家生活要相互恩爱,相互尊重,对孩子的长辈要关心、体贴、尽孝道。平时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谦逊、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3.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父母既要关爱子女,也要让子女正确地理解这份爱,不要总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反过来又要求孩子报恩,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行为的成年人,家长要充分尊重他们,时常保持交流与沟通,进行平等对话,这样才有机会让大学生了解家长的艰辛,从而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
[注释]
①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10.
②张雪岩.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关于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7(11):14.
③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29.
④郭素红.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沧桑,2007(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