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国内外装甲战斗车辆的照片中,总有一种照片轻易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如题图这辆M2A2步兵战车。与那种“衣冠楚楚”、平淡无奇的“奶油”战车证件照相比,这辆步兵战刚刚从灌木丛中驶出,负重轮和履带间糊满了泥泞与杂草,车体前装甲散乱地堆积着铁丝网和碎木条,两侧的附加装甲上挂满了鸡零狗碎的杂物,油然而生西欧平原上独有的浓重而严酷的战备气息。制式器材不可少
从坦克走上战场那天起,设计师和士兵们就开始花心思在它上面附加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英国人一战时就用铁链在坦克上缚紧长长的柴捆,以便在克服堑壕时作为临时的便桥。二战时期,各国都有在坦克前装甲上附加沙袋和履带以便增强防护的记录。
随着陆军机动作战强度的提高,以及维和、武装干涉等新任务类型的变革,打仗对物资消耗和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冷战结束后的这十几年里,以美军为典型代表,新闻照片上各种作战车辆上外挂的杂物也呈现花样翻新状,使得战斗车辆已经越来越像圣诞老人的雪橇,只不过它带给敌人的不是温馨的年货与祝福,而是无情的烈火与钢铁。
这些形形色色的外挂物件,看似杂乱,其实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车辆自身的工具 例如斧、十字镐、铁锹、圆木、钢绳、水桶以及灭火器等,是作战车辆常见的自救工具,设于车体四周方便取用的位置,无论东西方作战车辆均有类似的配置。对于北欧地区的轮式作战车辆,防滑链则是冬季作战不可缺少的器材。
作战车辆上也经常携带一些备件和资材 像备用履带板、负重轮,甚至备胎等备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俄系坦克很少携带备用的负重轮,而美欧的现役装备.如M1A1、“豹”2坦克以及M2A2步兵战车,通常都有随车备用轮。究其原因,或许是俄系的大直径负重轮更为耐用,同时也更难以更换。
弹药和油料也是机动作战的血脉 例如,俄制T-72M1坦克通常会在炮长一侧的炮塔外加挂3组12.7毫米高机弹药箱,国产88式主战坦克的炮塔尾部护拦内也放置了若干组高机弹药。在近两次海湾战争和车臣战争中,由于战争强度和纵深的扩大,一线战斗车辆经常在炮塔和车体外面大量夹带弹药和油桶,其数量之大令人惊讶。例如,奔袭巴格达的美军“悍马”通常在车尾外挂6组20升装的油桶,密密麻麻如蜂巢一般。这些额外的油料至少可为“悍马”增加300~500千米行程。南非陆军的一些作战车辆中,还专门设置饮水箱,以克服远程奔袭中水源补给的问题。
通信电子侦察器材等附加设备 诸如车载卫星电台等,诞生时间不长的新技术,尚处于战场见习阶段,因此在传统的车辆平台上只能屈居车外了。美军侦察兵部队还有一种专用的折叠山地自行车,也偶尔能在LAV轻型装甲车的侧甲板上找到它的身影。
还有一种外挂器材,是为了提供敌我识别措施与手段,从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倒V字标记,到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反光板,技术在进步,而传统的在坦克与战车顶部覆盖旗帜的方法也在继续沿用。
任务发挥花样多
除这些传统的制式外挂物件外,士兵个人能动性也在起作用。早在二战期间,各国坦克兵就发明了在坦克外面堆沙包、挂缴获的履带乃至轮胎以便增强防护能力的土办法,这种情形直到最近的车臣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仍在重现。
由于作战车辆内部空间非常有限,很多体积过大的私人物品也经常出现在车外。例如,几乎所有的美军车辆在行军时都会外挂一些士兵的驮包,里面装载了睡袋、防潮垫等个人用品。看似杂乱,实则有规律,通常它们都并排挂在车辆左侧,也就是靠路面中心的驾驶员一侧,或者炮塔后侧,这样可以避免刮蹭路两侧的树木或障碍物造成遗失。这种驮包近年也出现在我军的演习照片里,不禁令人为之一喜。
美军战斗车辆上挂铁丝网的情形非常常见,这一点与其它国家的战车有明显不同。究其原因,应与进攻作战中宿营时就地组织防御的战术需要有关。而欧洲国家地域狭小,少有大规模的机动作战机会,因此也就很少能见到类似的场面。
一些特殊的场合,还要给战斗车辆外装一些特殊的设备。西方国家在装甲兵演习中,会在战车炮管上装发烟弹,在炮塔上安装警告灯,来模拟发射和被命中的情形。在维和任务中,老练的军官会在车辆上加装高音喇叭,这时的车辆上经常还能找到各种语言写的警告牌,涂写路标和标语用的油漆筒等等你想不到的东西。
各国习惯并不同
东西方坦克的炮塔后面都有储物装置,不过T系列只有两个摩托车储物箱大小的柜子,而北约国家的坦克储物柜都很大,美国不但有大柜子,还有栅栏可额外塞东西。海湾战争美国坦克兵回忆说,他那辆M1A1挺进的时候带了30多份野战口粮,足够一个步兵排吃一天或车组吃一星期。实际上虽然美军的后勤补给力很强,因为M1A2的燃气轮机非常耗油,美军的战斗方式弹药消耗也很大。食品和日用品储藏丰富,可能是为了万一补给不利情况下,坦克不能作战了,人还能活得比较好。俄系坦克在这方面就简单得多,若坦克没弹药了,那车组也差不多面临饿肚子的境地了。
俄军或许是一个特例。在俄军的作战车辆中,很少有在车外挂带包裹的情形,反而经常可以看到士兵们像难民一样拥挤在运兵车或步兵战车车顶的场面。由于俄军装甲车辆一贯独特的设计思路,车辆内部空间远比西方战车狭小,舒适性也无法相提并论,士兵挤在车内无法完成长途行军并保持战斗力,私人物品和给养只可能由随队的后勤车辆携带。1999年俄罗斯空降兵奔袭科索沃机场事件中,由于这个原因,曾经发生断水一周的情况。
行军是一回事,打仗却是另一回事。俄军车辆外面很少能看到士兵的行囊,却经常有士兵在作战车辆上加装各种班组武器,小到给BMP-2步兵战车外加AGS17“火焰”自动榴弹发射器,大到给MT-LB两栖装甲车加装82毫米的“瓦西里克”自动迫击炮。看来,美俄陆军的思路确实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驾车。
以色列军队的战斗车辆也比较特殊。在与巴勒斯坦方面的城市冲突中,以色列的战斗车辆外通常无任何杂物,以防止示威者攀爬车辆,一旦车辆被击中也可降低失火的危险。
战车外挂物虽小,也能折射一支军队的专业素质;看似杂乱,却比那种衣冠鲜亮纤尘不染的装甲部队更显战斗力。
[编辑/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