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蘩漪是戏剧《雷雨》的灵魂人物,是一个有着“最雷雨”(曹禺语)性格的女性,也是一个最令人怜悯的女人。她在《雷雨》中最富有雷雨般激烈的情感与精神。她“爱起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来也会像团火”,把人“烧毁”。可她同时拥有许多矛盾又极端的行为,本文从多个方面深入解读蘩漪的真实性格,还原一个最真的烈火蘩漪。
关键词: 《雷雨》 蘩漪 人物形象 烈火性格
周朴园看蘩漪是个病态的不正常的人;周萍说她是个怪物;四风说“太太怪可怜的……”;周冲说“您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是最同情我思想的”,“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那么蘩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蘩漪的扮演者吕恩曾经在《我和蘩漪》一文中谈过她一开始对蘩漪这个人物形象的错误认识:蘩漪是资产阶级的太太,过的是剥削寄生生活,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个人,不值得同情和怜悯。吕恩一开始就把蘩漪全盘否定了,但这就是蘩漪的真实性格吗?
一、舞台造型背后的性格窥探
蘩漪是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能诗能画,出身于书香门第,有中国旧式妇女文雅的气质和柔弱的外表。同时,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接受了渴望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思想。
从蘩漪在戏剧舞台上的造型设计可以略微窥得她的角色性格。一方面是蘩漪的发髻。蘩漪出身书香门第,是个落落大方的、知书达理的女性。她的发型前面没有刘海儿,显得得体大气,她饱满的前额又凸显出她的聪颖有才气。蘩漪后面梳的发型是横S髻,这也是有讲究的。S髻是辛亥革命后,一些妇女剪短发后重新蓄发盘髻所创造的一种发型。横着的如意髻,因如意的造型和英文字母S相近,所以也叫作横S。琦君的《髻》中提到过这种发髻,并称这种发髻是当时一种摩登的头。元宝头太旧式,香蕉头对蘩漪来说太过老气,松松的圆面包头又缺乏时代感,也不合适。只有横S髻最能体现蘩漪这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子形象。这小小的发型可能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即便注意到了也并未细想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巧思。另一方面是她穿的旗袍样式。蘩漪的旗袍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她的旗袍既要符合20年代的旗袍样式,又要潇洒大方,符合她书香门第的气质。笔者还注意到蘩漪的旗袍在她身上是合身的,又是较为宽松的,这也是对于《雷雨》剧本的精心研究和考量决定的。因为剧本对于蘩漪的身材的设定是苗条和文弱的,所以,旗袍既要合身,又要较为宽松,下摆选择较肥的,才凸显出她身材的苗条和文弱。旗袍开叉也不是过高的,一般不能超过膝盖,因为旧时舞女的旗袍叉才开过膝盖以上。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处理看似平常,实则都是蕴含着无限巧思的,准确精道地反映了时代的背景和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蘩漪——妒忌、哀怨的表面下深藏“恐惧”
看起来她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做了很多“越轨”事情,和继子偷情,走上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道路,但在那样一个罪恶弥漫、窒息到令人发疯的周公馆里,我开始理解她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疯狂举动。她的这种复杂的、不正常的情感是发生在那个年代和那个特定环境下的。可以想象当蘩漪被骗到周家时还是十几岁的少女,那时她或许也和其他少女一样对生活有着彩虹般的幻想,也会有为美好的未来而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欢笑。然而在周朴园十八年的桎梏下,她那颗聪慧的心灵被禁锢了,个人意志被剝夺了,阴森冷酷的现实把她折磨得成了“石头样的死人”。本来蘩漪已经“安安静静地等死”,可是周萍的出现把她“救活”了,她久久被抑制的热情又迸发出来,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周萍,可是周萍把她救活了又不理她,撇得她枯死,慢慢地渴死,这难道不应该给予巨大的同情吗?她原来也是善良富于魅力的女子,周萍也曾爱过她,她是周萍见过“最聪明,最能了解人的女子”,她的阴郁乖戾是因为她的心灵遭受了践踏。
蘩漪是妒忌的。在周公馆里,蘩漪看似是一人之下的富家太太,可以颐指气使地指挥一大家子的仆人,但实则在周朴园的控制下,她甚至没有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她在周朴园心中的地位甚至不如一个死人。周朴园是一个感情易变的伪君子,他年轻时就引诱了女仆侍萍,但又把她抛弃。娶了繁漪后,又闹起了对“死去”侍萍的精神之恋。“死去”的侍萍代替了繁漪,重新占据了周朴园心中留给妻子的位置。他毫无顾忌地在繁漪面前表现出对“前妻”的念念不忘,极大地挫伤和打击了繁漪作为周朴园明媒正娶合法妻子的自尊心,使得繁漪时时忍受着与精神情敌——“死去”的侍萍,争夺丈夫的痛苦。正是在这种现实境况中,蘩漪开始妒忌。在第四幕周朴园拿着侍萍的相片展开怀念时,蘩漪忿忿然地说出“又是那个女人的相片”,并且怪模怪样地说“我替你守着她”这样的话,都是蘩漪内心的嫉妒被激化后的自然流露。
蘩漪是怨愤的。蘩漪在周家有一股永远不协调的“蛮劲”,特别是与周朴园相处的时候,但是这股不服从的蛮劲在周朴园的绝对专治之下总是徒劳无用,慢慢地她的眼中种上了哀怨,她的眼睛染上了“积郁”的火,“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一次次的温和的归顺换来的只有周朴园加倍的专横,使得她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周朴园的话是“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周朴园长期逼着没有病的繁漪喝难以下咽的苦药,甚至冷酷而粗暴地要周萍跪下,“请”繁漪喝药。他宣称繁漪有精神病,强迫繁漪接受治疗,要求蘩漪要“替孩子做个顺从的榜样”,蘩漪含着泪,就着怨愤喝下了那碗药。
由此,我们从繁漪“妒忌、哀怨”的表层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心理层面——“恐惧”。这里有对周朴园淫威的恐惧,对遭受周萍抛弃的恐惧,对亲儿周冲不理想的恋爱的恐惧,这一切恐惧引导着她奋力反抗,走上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道路。但曹禺曾说:“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
三、蘩漪——反抗的性格基调
蘩漪是一个不平常的女人,她有积郁的目光、火一样的热情、倔强的性格和敢于向黑暗挑战的勇气。在蘩漪的各个性格侧面中,笔者觉得“反抗”精神是她最活跃、最积极的性格基调。 当“五四”反对旧礼教的思潮吹进周公馆时,繁漪便从“冬眠”中苏醒了。她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她不甘心自己成为一个“石头样的死人”,于是她从冷漠地等死转为对真正活着的追求。蘩漪说:“人家说一句,我要听一句是违背我的本性的。”这充分表明了繁漪不甘忍受周朴园专治统治的心态,她希望能够被人爱,她需要被人爱。
蘩漪的倔强反抗主要体现在她和周萍的事件上。繁漪是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有思想,有欲望的知识女性,但是命运之神却偏偏让她嫁给了一个冷酷、专横的伪君子。在周家这个看似体面的家里,她几乎要窒息,因为这里连一口自由的空气都没有,连一点平等的爱情都没有。她“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所以当周萍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出炽热的语言的时候,她沉沦了,她“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一般,疯狂地爱上了周萍。对爱情的热情追求使她产生了敢于反抗周朴园的巨大勇气。
在第四幕中她反抗周朴园的力度空前强烈。蘩漪跟踪周萍淋了一身雨回来,对周朴园提出让她到楼上歇一歇的要求时,她空前大胆地,带着一种强烈不可侵犯的语气说道:“不,我要一个人在这儿歇一歇,你给我出去。”周朴园再次施加压力,用命令的口吻让她上楼去,可蘩漪似乎完全不受影响,没有一点惧怕,依旧反抗到底,语气坚定地说:“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时候她的深层意识中存在着软弱、妥协的因素渐渐让位于抗争、反抗的因素,使蘩漪真正听从内心的声音,不再听人摆布。
然而繁漪的反抗是有局限性的。“在利己主义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软弱,不能持久的。而从追求个性自由产生的爱情也并不是美丽的,不可能把她引导到一条幸福的道路上去”。这也决定了蘩漪仅仅为了爱欲而反抗是不能走向幸福的道路的,只能从妒忌走向破坏,从破坏走向毁灭。最后一幕里,她最后一次绝望地哀求周萍,她低声下气地乞求怜悯,而周萍的冷漠让她彻底失去了理智,她如“一匹执拗的野马”,叫嚣着要摧毁一切,繁漪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全家人的面,撕下了他伪善的外衣,摘下了他虚伪的道德面具,“她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周家的黑暗与罪恶”,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所有黑暗全都暴露无遗。她说过“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紧,她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这也证明了繁漪确实是敢说也敢为、反抗到底的。
四、蘩漪个性解放中的不彻底性
曹禺说:“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繁漪(当然她们不是繁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偏天样高。”的确,和同时代的女性相比,和把自己的遭遇归结为不公平的命运的人相比,蘩漪已经勇敢得多了,但是最后她以灼热的反抗冲毁了周朴园自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封建的专治的控制,但同时毁灭了自己的一生。
这让我想到了同样是勇于反抗的女性——《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娜拉在看清了丈夫海尔茂虚伪的真面目后毅然决然地从被玩弄的悲剧中走了出来,踏上“新生活”的途程。虽然出走后的娜拉将面对什么样的境况还未可知,但是这么出走的决定已经从本质上区别了娜拉和蘩漪。如果说在这之前娜拉曾经是资产阶级家庭中的贤妻良母的话,那么觉醒之后的娜拉则是一个坚强勇敢地争取独立人格、追求“新生活”的“新女性”。但是蘩漪却不同,她的深层意识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通过繁漪对四凤抱有的阶级偏见,说四凤“终究是一个下等人家的姑娘”,极力反对周冲追求四凤一事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繁漪真实的封建等级观念和门第思想。这也决定了蘩漪雖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却没有打算像娜拉一样去广阔的天地里呼吸自由的社会空气。
繁漪没有意识到,女性只有将自己放在和男人同等的平台上,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独立。假如繁漪是一位真正具备女性觉醒意识的女性,她完全可以放弃她那不堪一击的甚至有点扭曲的“爱情”,放弃富家太太的地位、金钱,她完全可以像娜拉一样高昂着头勇敢地迈出周家大门,争取广阔天地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做“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苏民,张帆,蒋瑞.《雷雨》的舞台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57,261,263,264.
[2]赵凌志.繁漪的“雷雨式”悲剧人生解读[J].戏剧文学,2013(9).
[3]张爱芬.繁漪新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4).
[4]田本相.雷雨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5]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6]王兆胜.中外名著解读丛书之《雷雨》[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2.
关键词: 《雷雨》 蘩漪 人物形象 烈火性格
周朴园看蘩漪是个病态的不正常的人;周萍说她是个怪物;四风说“太太怪可怜的……”;周冲说“您最大胆,最有想象,又是最同情我思想的”,“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那么蘩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蘩漪的扮演者吕恩曾经在《我和蘩漪》一文中谈过她一开始对蘩漪这个人物形象的错误认识:蘩漪是资产阶级的太太,过的是剥削寄生生活,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个人,不值得同情和怜悯。吕恩一开始就把蘩漪全盘否定了,但这就是蘩漪的真实性格吗?
一、舞台造型背后的性格窥探
蘩漪是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能诗能画,出身于书香门第,有中国旧式妇女文雅的气质和柔弱的外表。同时,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接受了渴望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思想。
从蘩漪在戏剧舞台上的造型设计可以略微窥得她的角色性格。一方面是蘩漪的发髻。蘩漪出身书香门第,是个落落大方的、知书达理的女性。她的发型前面没有刘海儿,显得得体大气,她饱满的前额又凸显出她的聪颖有才气。蘩漪后面梳的发型是横S髻,这也是有讲究的。S髻是辛亥革命后,一些妇女剪短发后重新蓄发盘髻所创造的一种发型。横着的如意髻,因如意的造型和英文字母S相近,所以也叫作横S。琦君的《髻》中提到过这种发髻,并称这种发髻是当时一种摩登的头。元宝头太旧式,香蕉头对蘩漪来说太过老气,松松的圆面包头又缺乏时代感,也不合适。只有横S髻最能体现蘩漪这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子形象。这小小的发型可能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即便注意到了也并未细想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巧思。另一方面是她穿的旗袍样式。蘩漪的旗袍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她的旗袍既要符合20年代的旗袍样式,又要潇洒大方,符合她书香门第的气质。笔者还注意到蘩漪的旗袍在她身上是合身的,又是较为宽松的,这也是对于《雷雨》剧本的精心研究和考量决定的。因为剧本对于蘩漪的身材的设定是苗条和文弱的,所以,旗袍既要合身,又要较为宽松,下摆选择较肥的,才凸显出她身材的苗条和文弱。旗袍开叉也不是过高的,一般不能超过膝盖,因为旧时舞女的旗袍叉才开过膝盖以上。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处理看似平常,实则都是蕴含着无限巧思的,准确精道地反映了时代的背景和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蘩漪——妒忌、哀怨的表面下深藏“恐惧”
看起来她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做了很多“越轨”事情,和继子偷情,走上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道路,但在那样一个罪恶弥漫、窒息到令人发疯的周公馆里,我开始理解她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疯狂举动。她的这种复杂的、不正常的情感是发生在那个年代和那个特定环境下的。可以想象当蘩漪被骗到周家时还是十几岁的少女,那时她或许也和其他少女一样对生活有着彩虹般的幻想,也会有为美好的未来而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欢笑。然而在周朴园十八年的桎梏下,她那颗聪慧的心灵被禁锢了,个人意志被剝夺了,阴森冷酷的现实把她折磨得成了“石头样的死人”。本来蘩漪已经“安安静静地等死”,可是周萍的出现把她“救活”了,她久久被抑制的热情又迸发出来,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周萍,可是周萍把她救活了又不理她,撇得她枯死,慢慢地渴死,这难道不应该给予巨大的同情吗?她原来也是善良富于魅力的女子,周萍也曾爱过她,她是周萍见过“最聪明,最能了解人的女子”,她的阴郁乖戾是因为她的心灵遭受了践踏。
蘩漪是妒忌的。在周公馆里,蘩漪看似是一人之下的富家太太,可以颐指气使地指挥一大家子的仆人,但实则在周朴园的控制下,她甚至没有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她在周朴园心中的地位甚至不如一个死人。周朴园是一个感情易变的伪君子,他年轻时就引诱了女仆侍萍,但又把她抛弃。娶了繁漪后,又闹起了对“死去”侍萍的精神之恋。“死去”的侍萍代替了繁漪,重新占据了周朴园心中留给妻子的位置。他毫无顾忌地在繁漪面前表现出对“前妻”的念念不忘,极大地挫伤和打击了繁漪作为周朴园明媒正娶合法妻子的自尊心,使得繁漪时时忍受着与精神情敌——“死去”的侍萍,争夺丈夫的痛苦。正是在这种现实境况中,蘩漪开始妒忌。在第四幕周朴园拿着侍萍的相片展开怀念时,蘩漪忿忿然地说出“又是那个女人的相片”,并且怪模怪样地说“我替你守着她”这样的话,都是蘩漪内心的嫉妒被激化后的自然流露。
蘩漪是怨愤的。蘩漪在周家有一股永远不协调的“蛮劲”,特别是与周朴园相处的时候,但是这股不服从的蛮劲在周朴园的绝对专治之下总是徒劳无用,慢慢地她的眼中种上了哀怨,她的眼睛染上了“积郁”的火,“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一次次的温和的归顺换来的只有周朴园加倍的专横,使得她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周朴园的话是“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周朴园长期逼着没有病的繁漪喝难以下咽的苦药,甚至冷酷而粗暴地要周萍跪下,“请”繁漪喝药。他宣称繁漪有精神病,强迫繁漪接受治疗,要求蘩漪要“替孩子做个顺从的榜样”,蘩漪含着泪,就着怨愤喝下了那碗药。
由此,我们从繁漪“妒忌、哀怨”的表层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心理层面——“恐惧”。这里有对周朴园淫威的恐惧,对遭受周萍抛弃的恐惧,对亲儿周冲不理想的恋爱的恐惧,这一切恐惧引导着她奋力反抗,走上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道路。但曹禺曾说:“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
三、蘩漪——反抗的性格基调
蘩漪是一个不平常的女人,她有积郁的目光、火一样的热情、倔强的性格和敢于向黑暗挑战的勇气。在蘩漪的各个性格侧面中,笔者觉得“反抗”精神是她最活跃、最积极的性格基调。 当“五四”反对旧礼教的思潮吹进周公馆时,繁漪便从“冬眠”中苏醒了。她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她不甘心自己成为一个“石头样的死人”,于是她从冷漠地等死转为对真正活着的追求。蘩漪说:“人家说一句,我要听一句是违背我的本性的。”这充分表明了繁漪不甘忍受周朴园专治统治的心态,她希望能够被人爱,她需要被人爱。
蘩漪的倔强反抗主要体现在她和周萍的事件上。繁漪是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有思想,有欲望的知识女性,但是命运之神却偏偏让她嫁给了一个冷酷、专横的伪君子。在周家这个看似体面的家里,她几乎要窒息,因为这里连一口自由的空气都没有,连一点平等的爱情都没有。她“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所以当周萍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出炽热的语言的时候,她沉沦了,她“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一般,疯狂地爱上了周萍。对爱情的热情追求使她产生了敢于反抗周朴园的巨大勇气。
在第四幕中她反抗周朴园的力度空前强烈。蘩漪跟踪周萍淋了一身雨回来,对周朴园提出让她到楼上歇一歇的要求时,她空前大胆地,带着一种强烈不可侵犯的语气说道:“不,我要一个人在这儿歇一歇,你给我出去。”周朴园再次施加压力,用命令的口吻让她上楼去,可蘩漪似乎完全不受影响,没有一点惧怕,依旧反抗到底,语气坚定地说:“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时候她的深层意识中存在着软弱、妥协的因素渐渐让位于抗争、反抗的因素,使蘩漪真正听从内心的声音,不再听人摆布。
然而繁漪的反抗是有局限性的。“在利己主义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毕竟是软弱,不能持久的。而从追求个性自由产生的爱情也并不是美丽的,不可能把她引导到一条幸福的道路上去”。这也决定了蘩漪仅仅为了爱欲而反抗是不能走向幸福的道路的,只能从妒忌走向破坏,从破坏走向毁灭。最后一幕里,她最后一次绝望地哀求周萍,她低声下气地乞求怜悯,而周萍的冷漠让她彻底失去了理智,她如“一匹执拗的野马”,叫嚣着要摧毁一切,繁漪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全家人的面,撕下了他伪善的外衣,摘下了他虚伪的道德面具,“她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周家的黑暗与罪恶”,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所有黑暗全都暴露无遗。她说过“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紧,她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这也证明了繁漪确实是敢说也敢为、反抗到底的。
四、蘩漪个性解放中的不彻底性
曹禺说:“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繁漪(当然她们不是繁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偏天样高。”的确,和同时代的女性相比,和把自己的遭遇归结为不公平的命运的人相比,蘩漪已经勇敢得多了,但是最后她以灼热的反抗冲毁了周朴园自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封建的专治的控制,但同时毁灭了自己的一生。
这让我想到了同样是勇于反抗的女性——《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娜拉在看清了丈夫海尔茂虚伪的真面目后毅然决然地从被玩弄的悲剧中走了出来,踏上“新生活”的途程。虽然出走后的娜拉将面对什么样的境况还未可知,但是这么出走的决定已经从本质上区别了娜拉和蘩漪。如果说在这之前娜拉曾经是资产阶级家庭中的贤妻良母的话,那么觉醒之后的娜拉则是一个坚强勇敢地争取独立人格、追求“新生活”的“新女性”。但是蘩漪却不同,她的深层意识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通过繁漪对四凤抱有的阶级偏见,说四凤“终究是一个下等人家的姑娘”,极力反对周冲追求四凤一事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繁漪真实的封建等级观念和门第思想。这也决定了蘩漪雖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却没有打算像娜拉一样去广阔的天地里呼吸自由的社会空气。
繁漪没有意识到,女性只有将自己放在和男人同等的平台上,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独立。假如繁漪是一位真正具备女性觉醒意识的女性,她完全可以放弃她那不堪一击的甚至有点扭曲的“爱情”,放弃富家太太的地位、金钱,她完全可以像娜拉一样高昂着头勇敢地迈出周家大门,争取广阔天地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做“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苏民,张帆,蒋瑞.《雷雨》的舞台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57,261,263,264.
[2]赵凌志.繁漪的“雷雨式”悲剧人生解读[J].戏剧文学,2013(9).
[3]张爱芬.繁漪新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4).
[4]田本相.雷雨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5]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6]王兆胜.中外名著解读丛书之《雷雨》[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