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课程下的学习策略,经研究表明,“合作式”学习方式的效果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合作学习不仅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集体备课,形成集思广益、资源共享的合作局面。
关键词 合作 学习方式 交际能力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独到的见解和独立的做事能力,还应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倡“合作式”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的效果要比其他的学习方法好得多,因为“合作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策略;强调了学生心理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文化、学习策略等方面培养学生,课堂上它体现了活动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开放性,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笔者认为“合作式学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总体上包括两大方面:同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不同学科任教同一班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同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开展以集体备课为主的教研活动,采取确定主题,分工合作,集体讨论,共同研讨的形式,包括合作处理教材,合作处理教学模式,合作处理教学评估,合作处理教学手段等。形成集思广益、资源共享的合作局面,构建合作共营的教研组文化。
不同学科任教同一班级的教师之间也需要合作。社会需要一技之长的人,重视、爱护和培养学生的特长,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现今中考、高考要以总分入门,偏科会影响总成绩,进不了高等学校的门槛。以往有一种不良现象:各科老师都抢时间,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和学习任务。面对这种状况,部分学生无奈于精力有限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无所适从,而各学科教师认为只要多布置作业、多抢占一点时间,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成绩提高了就行。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主要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互动活动。教师构造环境,创造一个整合的课堂,安排一个使学生相互作用、激发创新的课堂情境,就问题提供引导和帮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来主动地发现知识、转变知识和扩散知识;师生间的沟通是双向的;师生间的互动是经常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再学习的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交际技能。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成形式而言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英语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学生合作英语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是小组活动。 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合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合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合作。不同合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式学习方式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合作式学习在教学中,有时课堂气氛难以控制,产生看似热闹,其实混乱的局面,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驾驭课堂教學的能力,控制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保证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使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尽量公平合理,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要有学习成绩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合作者之间要积极地相互帮助、支持和配合,注重彼此之间的互相促进。
(二)让学生真正实现合作学习,而不是流于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目标的相依性,是成功地实施合作式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形成合作性学习小组成员的目标互依、角色互依或资源互依,让学生相信单纯依靠一个人是不可能成功或不被认可的,除非和其他组员共同努力,一起成功。
(三)明确具体的目标导向,减少过程控制。开放合作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设置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目标越明确具体,激励作用越强。在目标导向之下,教师应逐步减少过程控制,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才多艺和多种问题解决方法和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才能和创新的空间,增强合作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是有很多好处的,但也不能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会毫无兴趣,甚至会趁机聊天。因此,教师在备课是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精心设计合作活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关键词 合作 学习方式 交际能力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独到的见解和独立的做事能力,还应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倡“合作式”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的效果要比其他的学习方法好得多,因为“合作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策略;强调了学生心理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文化、学习策略等方面培养学生,课堂上它体现了活动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开放性,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笔者认为“合作式学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总体上包括两大方面:同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不同学科任教同一班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同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开展以集体备课为主的教研活动,采取确定主题,分工合作,集体讨论,共同研讨的形式,包括合作处理教材,合作处理教学模式,合作处理教学评估,合作处理教学手段等。形成集思广益、资源共享的合作局面,构建合作共营的教研组文化。
不同学科任教同一班级的教师之间也需要合作。社会需要一技之长的人,重视、爱护和培养学生的特长,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现今中考、高考要以总分入门,偏科会影响总成绩,进不了高等学校的门槛。以往有一种不良现象:各科老师都抢时间,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和学习任务。面对这种状况,部分学生无奈于精力有限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无所适从,而各学科教师认为只要多布置作业、多抢占一点时间,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成绩提高了就行。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主要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互动活动。教师构造环境,创造一个整合的课堂,安排一个使学生相互作用、激发创新的课堂情境,就问题提供引导和帮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学生来主动地发现知识、转变知识和扩散知识;师生间的沟通是双向的;师生间的互动是经常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再学习的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交际技能。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成形式而言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英语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学生合作英语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是小组活动。 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合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合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合作。不同合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位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式学习方式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合作式学习在教学中,有时课堂气氛难以控制,产生看似热闹,其实混乱的局面,这时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驾驭课堂教學的能力,控制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保证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使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尽量公平合理,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要有学习成绩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合作者之间要积极地相互帮助、支持和配合,注重彼此之间的互相促进。
(二)让学生真正实现合作学习,而不是流于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目标的相依性,是成功地实施合作式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形成合作性学习小组成员的目标互依、角色互依或资源互依,让学生相信单纯依靠一个人是不可能成功或不被认可的,除非和其他组员共同努力,一起成功。
(三)明确具体的目标导向,减少过程控制。开放合作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设置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目标越明确具体,激励作用越强。在目标导向之下,教师应逐步减少过程控制,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才多艺和多种问题解决方法和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才能和创新的空间,增强合作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是有很多好处的,但也不能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生会毫无兴趣,甚至会趁机聊天。因此,教师在备课是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精心设计合作活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