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根据全球金融发展态势,在综合分析、宏观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应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阵痛期“新常态”的重大政策,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融服务 供给侧 改革思路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供给结构,矫正供需错配和要素配置造成的扭曲与负面效应,使供需在更高水平上达到良性互动与综合动态平衡,实现社会经济整体上的持续、稳定、繁荣。这就要求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过剩产能或资源错配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让生产要素从低效率转移到高效率领域,从低效、过剩产业转移到适应市场新需求的产业,从而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接地气,深入探索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
西藏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不仅有地理和自然原因,而且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整体而言,“当前西藏产业呈现‘三二一’结构特点,农牧业生产结构较为合理,建筑业为二产龙头,工业占比有限且以优势矿产’水泥制造和能源等为主体,钢铁、煤炭、电解铝和玻璃等产业并未发展”。以2015年为例,“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4%、36.7%、5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4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整体上是与西藏社会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工业占比有限对西藏来说并非缺点。第三产业不仅体量上具有优势,而且在势头上也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相反,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虽然其内部生产比较协调,但在市场化与社会效益增值等方面,尚未找到理想的融合渠道。
当前西藏经济处于迫切需要探索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使三大产业互相促进,盘活西藏社会这个整体市场,就需要找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结构配置上的切入口,精准投入,重点培育,既要充分保持、盘活并释放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与能量,扩大和发展其优势,更要以优势产业拉动和吸引相对封闭自足的第一产业,使之逐步走向市场化,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找准驱动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经济良性互动和全效多赢的培育点。这个培育点必须是一个融合点和产业纽带,既要使第三产业得到深化与拓展,又要吸引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效结合。
二、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
总体而言,西藏供给侧改革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西藏区情和发展阶段实际,重点在调整布局结构、转换治理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有力促进西藏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
事实上,西藏经济的潜在优势远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激活,关键原因,我们尚未充分发掘西藏文化对西藏经济巨大的驱动潜力。以旅游业为例,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是极具战略眼光,激发西藏优势资源潜力的重要部署。事实证明,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已呈井喷式发展,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72.72万次,但这远未开发西藏旅游应有的潜能。“西藏旅游业发展仍面临顶级资源未能形成顶级产品,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全区旅游交通可进入性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城市整体旅游形象有待提升等矛盾和挑战,这些都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遁着这一思路,我们发现,民俗文化村的打造,不仅是融合三大产业的重要纽带,而且是催生藏民民族自信、自主参与、积极融入西藏社会经济良性互动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也是西藏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点。
三、开发性金融支持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
(一)创新金融扶贫的服务体系建设
开发性金融已探索设立扶贫专项贷款、专项基金对扶贫的金融产品实行创新,加大对融资途径的扩张,根据统一的评级、守信和统借统还三大原则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进行系统的全面建设。针对西藏地区的市场空白和制度缺失的劣势,开发性金融坚持全方位扶贫开发,系统设计、科学发展,以自治区政府为主导,统一借贷和扶贫贴息,把西藏贫困问题变输血为造血;从开发性金融的工作思路来看,寻找扶贫开发与自主造血的结合点和创新点一直是开发性金融努力的方向,将着力点放在民俗文化村的开发上,既是精准投入、全效共赢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持西藏社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巩固银证合作创新模式
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体,开发性金融是强大的推动力量,扶贫开发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不明显,需借助政府的力量扩展融资来源,建立良好的“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各方参与”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开发性金融充分运用和发挥银证合作、规划先行、融资融智、国际合作、批发银行、全牌照银行和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优势,加强开发性金融宣介,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当地发展”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夯实银政合作基础,为自治区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提供全方位融资方案,体现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和特色。加强民俗文化村的建设,不仅符合西藏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而且能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金融专业优势,激发和引导藏民自我展现、自主发展的参与意识。
(三)开拓创新,超常规举措推进金融扶贫
扶贫工作非常艰巨,必须要有很强的力度和决心去解决扶贫问题,开发性金融一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整合,积极进行创新和金融脱贫机制改革,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开发性金融工作的首要核心位置。通过充分发挥总开发性金融专家和行业优势,集中有限贷款资源支持自治区重点领域,着力培育以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性金融可联合自治区及各地级市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尤其可以充分吸納和培育藏民自主参与的内生活力,将创新理念融入到融资工作中,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而且可以实现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企业投资需求有效对接,促进自治区区域协调发展。
(四)完善方法,推进机构创新,建立科学的差异化信贷政策
民俗文化村建设重点的设置,有利于开发性金融根据项目特点,在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研究完善信用评级及评审办法,尽力解决项目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开发性金融可立足于具体项目推进地区产业发展,依照区别对待,全面扶贫这一思路,着重筛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有远大发展潜力的民俗文化项目。在具体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上下游的信贷扶贫力度,进一步支持地方打造整合产业链,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金融服务 供给侧 改革思路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供给结构,矫正供需错配和要素配置造成的扭曲与负面效应,使供需在更高水平上达到良性互动与综合动态平衡,实现社会经济整体上的持续、稳定、繁荣。这就要求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过剩产能或资源错配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让生产要素从低效率转移到高效率领域,从低效、过剩产业转移到适应市场新需求的产业,从而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接地气,深入探索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
西藏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不仅有地理和自然原因,而且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整体而言,“当前西藏产业呈现‘三二一’结构特点,农牧业生产结构较为合理,建筑业为二产龙头,工业占比有限且以优势矿产’水泥制造和能源等为主体,钢铁、煤炭、电解铝和玻璃等产业并未发展”。以2015年为例,“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4%、36.7%、5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4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整体上是与西藏社会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工业占比有限对西藏来说并非缺点。第三产业不仅体量上具有优势,而且在势头上也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相反,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虽然其内部生产比较协调,但在市场化与社会效益增值等方面,尚未找到理想的融合渠道。
当前西藏经济处于迫切需要探索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使三大产业互相促进,盘活西藏社会这个整体市场,就需要找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结构配置上的切入口,精准投入,重点培育,既要充分保持、盘活并释放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与能量,扩大和发展其优势,更要以优势产业拉动和吸引相对封闭自足的第一产业,使之逐步走向市场化,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找准驱动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经济良性互动和全效多赢的培育点。这个培育点必须是一个融合点和产业纽带,既要使第三产业得到深化与拓展,又要吸引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效结合。
二、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
总体而言,西藏供给侧改革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西藏区情和发展阶段实际,重点在调整布局结构、转换治理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有力促进西藏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
事实上,西藏经济的潜在优势远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激活,关键原因,我们尚未充分发掘西藏文化对西藏经济巨大的驱动潜力。以旅游业为例,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是极具战略眼光,激发西藏优势资源潜力的重要部署。事实证明,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已呈井喷式发展,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72.72万次,但这远未开发西藏旅游应有的潜能。“西藏旅游业发展仍面临顶级资源未能形成顶级产品,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全区旅游交通可进入性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城市整体旅游形象有待提升等矛盾和挑战,这些都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遁着这一思路,我们发现,民俗文化村的打造,不仅是融合三大产业的重要纽带,而且是催生藏民民族自信、自主参与、积极融入西藏社会经济良性互动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也是西藏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点。
三、开发性金融支持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
(一)创新金融扶贫的服务体系建设
开发性金融已探索设立扶贫专项贷款、专项基金对扶贫的金融产品实行创新,加大对融资途径的扩张,根据统一的评级、守信和统借统还三大原则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进行系统的全面建设。针对西藏地区的市场空白和制度缺失的劣势,开发性金融坚持全方位扶贫开发,系统设计、科学发展,以自治区政府为主导,统一借贷和扶贫贴息,把西藏贫困问题变输血为造血;从开发性金融的工作思路来看,寻找扶贫开发与自主造血的结合点和创新点一直是开发性金融努力的方向,将着力点放在民俗文化村的开发上,既是精准投入、全效共赢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持西藏社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巩固银证合作创新模式
政府是扶贫工作的主体,开发性金融是强大的推动力量,扶贫开发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不明显,需借助政府的力量扩展融资来源,建立良好的“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各方参与”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开发性金融充分运用和发挥银证合作、规划先行、融资融智、国际合作、批发银行、全牌照银行和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优势,加强开发性金融宣介,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当地发展”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夯实银政合作基础,为自治区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提供全方位融资方案,体现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和特色。加强民俗文化村的建设,不仅符合西藏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而且能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金融专业优势,激发和引导藏民自我展现、自主发展的参与意识。
(三)开拓创新,超常规举措推进金融扶贫
扶贫工作非常艰巨,必须要有很强的力度和决心去解决扶贫问题,开发性金融一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整合,积极进行创新和金融脱贫机制改革,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开发性金融工作的首要核心位置。通过充分发挥总开发性金融专家和行业优势,集中有限贷款资源支持自治区重点领域,着力培育以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性金融可联合自治区及各地级市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尤其可以充分吸納和培育藏民自主参与的内生活力,将创新理念融入到融资工作中,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而且可以实现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企业投资需求有效对接,促进自治区区域协调发展。
(四)完善方法,推进机构创新,建立科学的差异化信贷政策
民俗文化村建设重点的设置,有利于开发性金融根据项目特点,在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研究完善信用评级及评审办法,尽力解决项目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开发性金融可立足于具体项目推进地区产业发展,依照区别对待,全面扶贫这一思路,着重筛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改善基础条件、有远大发展潜力的民俗文化项目。在具体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上下游的信贷扶贫力度,进一步支持地方打造整合产业链,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