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学生模仿式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物理素养.然而,探究教学实施几年来,效果却不是太好,存在着这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不少教师放弃了探究教学.为此,笔者从探究学习的内涵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合作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只给学生一些实例或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活动独立地进行探究,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至少应该包括一下几点:(1)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合理的引导和指导;(3)正确的教学实施策略.
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因此探究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其中.
对于教师来说,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就是度的把握,如何才能更好地调整学生探究学习的状态;其次,如何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对探究教学的内涵、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有着深刻地理解,并且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通过对探究教学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探究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经验,把探究教学的实施分成了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内容的提出、探究问题的途径、探究问题的总结四个方面,下面来分别进行分析.
1.探究内容的选择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有些知识理论性很强,并不太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直使用探究教学,而是要有选择地使用探究教学.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探究教学比较好呢?
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我们应该遵循重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切不可以把过难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对对立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效果也不会太好.
例如,“探究简单电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对电学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概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呢?笔者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对于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以及第五节内容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电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再通过一定的强化性训练进行巩固;而第四节和第六节,就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验来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点:(1)学生刚刚接触电学,没有进行探究的基础,同时对于微观理论的探究进行起来相对较难,而且占用大量的时间;(2)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之后再进行探究,就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3)在中考时,重点还在于第四、六两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4)这两节内容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探究内容具有宏观性,而且也符合学生喜欢动手、热爱探秘的天性;(5)在学生亲身体验了串并联和电流的强弱以及电压的大小后,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探究问题的提出
对于探究问题的提出,理论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只给学生一些实例或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提出呢?我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的.学生做的仅仅是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从对知识点的记忆到对教师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体现出整个的探究过程,忽视了最关键的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连问题是什么都发现不了又何谈解决问题呢?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来设置我们的提问方式.对于设置探究问题的技巧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只对设置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探讨.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大多数教师都会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原理,层层递进.然而这种提问的方式,效果却并不是太好,往往在进入到教学的核心内容时,学生已经有些疲惫,或者兴趣已经没有那么的高涨,致使后面对核心内容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提前结束探究教学.因此,探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能够突出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明白他们到底在探究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辐射发散.
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课本上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这是不恰当的:首先,流体的压强存在于流体的前后上下左右六个面上,人们最常接触、最直观的应用是前面压强的变化,而本节所要探究的内容属于测压强内容,这与学生的常识相违背,学生很难进行真正的探究,因此,在探究教学时,就要摒弃掉让学生直接探究的教学思路,而是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把精力集中在侧面压强的变化上.
3.探究问题的途径
首先,探究问题的过程是探究教学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我们知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分析探究问题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做好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之间的有效衔接.
如果引导分析的内容给过于简单,就难以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如果引导分析的内容过于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要摒弃掉想要得到最终答案的想法,而是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分析问题.
比如说,如果要得到A,首先必须具备B,如果要得到B……这样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用问题去回答问题.
其次,对问题的探究还要符合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学生进行设计探究问题时,直接把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显然并不适合,而应该建立一种科学的探究方式,通过探究,学生可以掌握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及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得到结论.
下面我们以连接串、并联电路为例来谈点体会.
A.给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串、并联实验.
B.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试探性连接,并就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从中不难看出:B方案显然更符合探究教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认知规律.
4.探究问题的总结
探究教学的总结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总结好几次,怕的就是学生记不住.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把相关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说学生没有把相关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
因此,对知识点的总结应该从学生的探究过程出发,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简单地引出新的问题,给学生留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用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更好地记忆.
探究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有效途径.虽然还有不少的困难没有克服,但只要我们多加探索必定会取得成功.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只给学生一些实例或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活动独立地进行探究,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至少应该包括一下几点:(1)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合理的引导和指导;(3)正确的教学实施策略.
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因此探究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其中.
对于教师来说,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就是度的把握,如何才能更好地调整学生探究学习的状态;其次,如何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对探究教学的内涵、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有着深刻地理解,并且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通过对探究教学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探究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经验,把探究教学的实施分成了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内容的提出、探究问题的途径、探究问题的总结四个方面,下面来分别进行分析.
1.探究内容的选择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有些知识理论性很强,并不太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直使用探究教学,而是要有选择地使用探究教学.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探究教学比较好呢?
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我们应该遵循重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切不可以把过难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对对立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效果也不会太好.
例如,“探究简单电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对电学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概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呢?笔者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对于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以及第五节内容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电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再通过一定的强化性训练进行巩固;而第四节和第六节,就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验来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点:(1)学生刚刚接触电学,没有进行探究的基础,同时对于微观理论的探究进行起来相对较难,而且占用大量的时间;(2)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之后再进行探究,就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3)在中考时,重点还在于第四、六两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4)这两节内容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探究内容具有宏观性,而且也符合学生喜欢动手、热爱探秘的天性;(5)在学生亲身体验了串并联和电流的强弱以及电压的大小后,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探究问题的提出
对于探究问题的提出,理论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只给学生一些实例或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提出呢?我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的.学生做的仅仅是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从对知识点的记忆到对教师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体现出整个的探究过程,忽视了最关键的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连问题是什么都发现不了又何谈解决问题呢?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来设置我们的提问方式.对于设置探究问题的技巧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只对设置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探讨.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大多数教师都会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原理,层层递进.然而这种提问的方式,效果却并不是太好,往往在进入到教学的核心内容时,学生已经有些疲惫,或者兴趣已经没有那么的高涨,致使后面对核心内容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提前结束探究教学.因此,探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能够突出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明白他们到底在探究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辐射发散.
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课本上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这是不恰当的:首先,流体的压强存在于流体的前后上下左右六个面上,人们最常接触、最直观的应用是前面压强的变化,而本节所要探究的内容属于测压强内容,这与学生的常识相违背,学生很难进行真正的探究,因此,在探究教学时,就要摒弃掉让学生直接探究的教学思路,而是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把精力集中在侧面压强的变化上.
3.探究问题的途径
首先,探究问题的过程是探究教学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我们知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分析探究问题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做好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之间的有效衔接.
如果引导分析的内容给过于简单,就难以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如果引导分析的内容过于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要摒弃掉想要得到最终答案的想法,而是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分析问题.
比如说,如果要得到A,首先必须具备B,如果要得到B……这样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用问题去回答问题.
其次,对问题的探究还要符合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学生进行设计探究问题时,直接把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显然并不适合,而应该建立一种科学的探究方式,通过探究,学生可以掌握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及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得到结论.
下面我们以连接串、并联电路为例来谈点体会.
A.给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串、并联实验.
B.给出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试探性连接,并就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从中不难看出:B方案显然更符合探究教学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认知规律.
4.探究问题的总结
探究教学的总结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总结好几次,怕的就是学生记不住.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把相关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说学生没有把相关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
因此,对知识点的总结应该从学生的探究过程出发,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简单地引出新的问题,给学生留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用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更好地记忆.
探究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有效途径.虽然还有不少的困难没有克服,但只要我们多加探索必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