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研究

来源 :当代语言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ji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梳理多模态感官系统与语言跨学科研究的部分成果。文章首先澄清术语的用法。汉语"多模态"对应于英文的肌multi+modality,即神经医学定义的"多模态感官系统"。文献梳理按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基于单模态感官的语言学理论,包括乔姆斯基的语言器官论和福德的言语模块论;二是基于多模态感官的语言学理论,包括皮亚杰的经验建构主义、卡密洛夫一史密斯的成长理论、琼森的造义理论,以及笔者的多模态充盈论。文章同时介绍胚胎学对听觉模态、视觉模态的研究,以及触觉与情感依附的研究等。文章重点讨论多模态研究的三个理论问题:多模态转换、多模态搭配与多模态过滤器。
其他文献
<正> 1.历史背景对语用学里这个论题的关注起源于哲学上的争议,特别是关于所指和指别词语的争议。近代第一个探讨这类问题的哲学家是G.Frege。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后来成为预设
<正> 为了配合当前国内对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批判,本文从语言学史的角度,简述这个学派形成的历史和发展的概貌。本世纪初,美国的语言学家除了一部分同欧洲的学者一样,在从事
康德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建立在他对人之本性的界定上,就人的自然本性而言,人并不涉及道德上的善恶问题;就人的理性本质而言,人的本性中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又有趋恶的倾向,这
Perlmutter(1978)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之后的二十年间,语言学家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语义和相关的句法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这些研究作了介绍,然后讨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考察和分析了当前香港报刊语言所呈现的口语化趋势。本研究课题采用的语料来自 2 0 0 0年至 2 0 0 2年香港的四家主要报纸 (《明
<正> 大家对本书作者George Lakoff的名字也许不陌生,他与J.McCawley同为生成语义学的领袖人物,从60年代至今一直是Chomsky对立派的一员骁将。《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
在梳理东京都城市中心的形成以及城市规划史的基础上,通过选取两大重要的中心街区(丸之内办公街区、银座商业街区)作为案例,进一步剖析近代东京中心城区的形成,以及此后逐步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9课【教学目标】1.学会"妒""奸"等10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6个词语,并通过结合语境、同义替代等方法理解"神机妙
利用低压电源供电来研究制作的电阻、电感和电容分别对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作用情况的演示仪,改变了过去一直用高压电220V电源供电的做法,增加了安全系数,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
“的”可能是功能范畴D的语音实现形式,使整个短语具有名词性。该范畴以nP为补足语,其中功能范畴n可以使V/A等具有名词性,造成它们在句法行为上的双重性。D有较强的EPP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