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小学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进行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
三、理论依据
“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
研究的理论依据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根据Long(1983)提出的“互动假设”(interactional hypothesis),英语教师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来进行意义协商,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并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从而促进语言习得。Ellis(1994;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师提问一般占整个课堂语篇的20%~40%左右,特别在外语教学中,70%的学生话语是通过教师提问引发。教师提问的类型对学生的回答以及所生成的对话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本项目成果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是根据国内外的教育理念和中国的教育现状,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确定的,它的主要意义是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本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1.提问过于频繁。
2.问题过于空泛,指向不清晰。
3.提问只针对少量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4.提问没有精心设计。
五、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与教师的反馈信息)
3.实验法(在不同班级进行不同方式的提问,对学生的反应进行比较)
六、研究计划
2013年10月对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013年11月对现有的经验及理论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供本课题借鉴,提出实验假设,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013年12月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验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研究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
2014年3月-2014年6月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调整研究目的。初步形成课堂提问具有艺术的策略
2014年7月-9月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实验效果做出评价。不断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分析调查,进一步完善操作系统。
2014年10月全面反思,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及思考存在问题。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材料结题。
七、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研究成果:
1.清晰问题思路,把握问题内在逻辑。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3.课堂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4.启发思维,学生更乐意出动学习。
形式:结题报告、研究报告、专题论文、学生个案研究结集、教育叙事研究等。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小学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进行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
三、理论依据
“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
研究的理论依据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根据Long(1983)提出的“互动假设”(interactional hypothesis),英语教师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来进行意义协商,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并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从而促进语言习得。Ellis(1994;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师提问一般占整个课堂语篇的20%~40%左右,特别在外语教学中,70%的学生话语是通过教师提问引发。教师提问的类型对学生的回答以及所生成的对话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本项目成果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是根据国内外的教育理念和中国的教育现状,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确定的,它的主要意义是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本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有:
1.提问过于频繁。
2.问题过于空泛,指向不清晰。
3.提问只针对少量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4.提问没有精心设计。
五、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与教师的反馈信息)
3.实验法(在不同班级进行不同方式的提问,对学生的反应进行比较)
六、研究计划
2013年10月对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013年11月对现有的经验及理论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供本课题借鉴,提出实验假设,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013年12月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验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研究习惯培养的方法策略。
2014年3月-2014年6月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调整研究目的。初步形成课堂提问具有艺术的策略
2014年7月-9月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实验效果做出评价。不断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分析调查,进一步完善操作系统。
2014年10月全面反思,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及思考存在问题。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材料结题。
七、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研究成果:
1.清晰问题思路,把握问题内在逻辑。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3.课堂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4.启发思维,学生更乐意出动学习。
形式:结题报告、研究报告、专题论文、学生个案研究结集、教育叙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