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写作文循情依理是指事件情节和选材方面,情节和选材要符合一般与个别的规律。
关键词:作文;情节;选材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做什么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讲一般的规律,在选材与编故事时,就要遵循这种规律。比如《白毛女》中杨白劳,他是受恶霸地主压迫剥削最深的农民。他没有反抗能力,逆来顺受。集上买回二斤面也要揣在怀里四五天,怕东家看见,说他有钱买面吃,就要逼他还债。他的言谈举止,在地主面前唯唯喏喏,恭恭敬敬,生怕东家不高兴。只有回到家中,与女儿喜儿独处,才自由地伸展腰肢,尽情地唱歌抒发心中的郁闷,抒发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这样一个环境中的这样一个人,他是普遍的受苦受难的劳动农民中的一员。这个群体总的风貌就是这样。总的风貌是一般特点,一般里包含着无数的个别,是从无数个别归纳概括出来的特征。所以在表现个别时,就要体现一般的特征。否则就不会可信,也就不能准确反映整个群体的风貌特征。如果把杨白劳塑造成天不怕地不怕,天王老人也敢骂的逆反形象,就完全不令人可信。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是个别的,不合群体特征的个别现象,不能作为群体代表来塑造。杨白劳的形象使人们看到了旧社会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的惨状,而激发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愤恨与反抗,从而产生改造社会的志向。那些革命家就是在研究了中国农民的现状,才组织起农民进行革命运动的。又如恶霸地主黄仕仁及其走狗(管家),无论打头还是说话语气,行动的霸气,都是一幅权势阶级的派头,如果把他们塑造成一般人或穷人的模样,也不会可信。即使那个群体中有慈善者,也是个别的,个别的派头代表不了那个群体整体风貌。所以中学生在进行文学创作练笔中,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循情依理,即遵循由个别表现一般的情理规律。
例:有个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刚今天可高兴了,期末考试的分数公布了,各科平均分数是85分,这是他从未得到过的好成绩,在班上也名列优等,他回到家里,要把这好消息向父母汇报,他走到院子里,今天花儿格外鲜艳,鸟儿的歌声特别动听,鸡儿们嬉戏着,它们还用尖嘴在地上演算着数学题。它们快乐着。这段文字是写小刚考试得了好成绩的高兴心情,并用院子里的生物景象来烘托这种心情。该班语文老师把这段文字念给学生听后,让他们说说里面有无败笔。有个学生听出来了,他说描写鸡的活动有一点不符合事实,鸡怎么能算数学题呢?老师心里给予肯定,但未说出口,看看有无不同意见。这时,写这段文字的学生发言了。他说怎么不符合事实了,十天前电视里就播放过一则采访新闻,一位农家妇女买回一只母鸡,发现它特别聪明,就加以各方面的训练,其中就有的算术题的项目,那只母鸡算得可准了。很好很好,老师用开放式的教学民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说那情节不符合事实,是指不符合普遍的事实,即使符合个别的真实,但这个别体现不了一般的规律,就不令人可信,也利用人们对那个群体特征的了解。所以应舍弃鸡们算数学题的动作。又如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蒙古牧民围坐在地上,用手抓羊肉吃,边吃边喝酒。读了,才知道蒙古民族有手抓羊肉的生活习惯。如果写汉族人这样写,就是误导读者,因为汉民族没有这一习惯。即使有个别小孩不懂规矩,不讲卫生,偶尔用手去抓肉吃,但那是个别的,个别不能反映一般。通过讨论与总结,形成了共识,学生弄懂了这一文学创作规律。
这样说来,那些群体之中的个别者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了。不是,那些个别者有着新闻般的刺激性。新鲜奇异,但表现他们的主题是不同的。是作为探索他们独特性而专门写他们,如不同于杨白劳性格的旧社会的叛逆者,是在大多数人还在无可奈何的沉睡的时候的先觉者,但他们总得有一个不同于大多数的原因。比如他被压迫阶段欺负够了,忍无可忍了,于是“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人是在沉默中暴发了的。又如汉族中的个别孩子用手抓肉吃,是不讲卫生的现象,应把他作为教育的对象来写。再如上面那段文字中的鸡算算术的現象,应作为禽类中的奇异现象进行暴光以引起学者们去关注,去研究,其意义在此。
这种理论对写人物转化文章特别有用。有学生在习作栏里展出的文章有写某个品德差生转化为品德优生的事,但往往是转化的依据不足,不令人信服。如写一个学生一惯的作风是不尊重同学,常对同学搞一些恶作剧,如趁一个同学从坐位上站起来之机,悄悄移动凳子的位子,当那个同学坐下来时,差点摔倒,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类事情举不胜举,成了习惯。只要哪天不干这种事,手就痒痒的,那天便闷闷不乐。但有一天,他突然做起好事来了。上课前,他主动给老师倒杯开水,主动把班上的桌子摆放端正。看见低年级的同学摔倒了还主动去扶起来。一个劲地写这些事迹,加以赞扬,循情依理讲不过去他的转变不令人信服。塑造的这个典型没有代表性,不能体现某个普遍规律。也是说,调皮蛋损人利已成了习惯,同时又是助人为乐的人,这不是一种规律,这是败作。原因是没有从转变的依据上下功夫。捣蛋做好事是一组矛盾,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没有写出条件,所以是败作。有个同学写这类作文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他也写了这样一个人物,但他写了转化的原因,那是在坝子里看电影时,他站起来喝水。当坐下时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摔动了尾骨,住了七天医院。他换位思考,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一反调皮蛋的风格而做好事了。这就很有说服力。
所以,写文章,循情依理很重要。
关键词:作文;情节;选材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做什么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讲一般的规律,在选材与编故事时,就要遵循这种规律。比如《白毛女》中杨白劳,他是受恶霸地主压迫剥削最深的农民。他没有反抗能力,逆来顺受。集上买回二斤面也要揣在怀里四五天,怕东家看见,说他有钱买面吃,就要逼他还债。他的言谈举止,在地主面前唯唯喏喏,恭恭敬敬,生怕东家不高兴。只有回到家中,与女儿喜儿独处,才自由地伸展腰肢,尽情地唱歌抒发心中的郁闷,抒发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这样一个环境中的这样一个人,他是普遍的受苦受难的劳动农民中的一员。这个群体总的风貌就是这样。总的风貌是一般特点,一般里包含着无数的个别,是从无数个别归纳概括出来的特征。所以在表现个别时,就要体现一般的特征。否则就不会可信,也就不能准确反映整个群体的风貌特征。如果把杨白劳塑造成天不怕地不怕,天王老人也敢骂的逆反形象,就完全不令人可信。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是个别的,不合群体特征的个别现象,不能作为群体代表来塑造。杨白劳的形象使人们看到了旧社会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的惨状,而激发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愤恨与反抗,从而产生改造社会的志向。那些革命家就是在研究了中国农民的现状,才组织起农民进行革命运动的。又如恶霸地主黄仕仁及其走狗(管家),无论打头还是说话语气,行动的霸气,都是一幅权势阶级的派头,如果把他们塑造成一般人或穷人的模样,也不会可信。即使那个群体中有慈善者,也是个别的,个别的派头代表不了那个群体整体风貌。所以中学生在进行文学创作练笔中,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循情依理,即遵循由个别表现一般的情理规律。
例:有个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刚今天可高兴了,期末考试的分数公布了,各科平均分数是85分,这是他从未得到过的好成绩,在班上也名列优等,他回到家里,要把这好消息向父母汇报,他走到院子里,今天花儿格外鲜艳,鸟儿的歌声特别动听,鸡儿们嬉戏着,它们还用尖嘴在地上演算着数学题。它们快乐着。这段文字是写小刚考试得了好成绩的高兴心情,并用院子里的生物景象来烘托这种心情。该班语文老师把这段文字念给学生听后,让他们说说里面有无败笔。有个学生听出来了,他说描写鸡的活动有一点不符合事实,鸡怎么能算数学题呢?老师心里给予肯定,但未说出口,看看有无不同意见。这时,写这段文字的学生发言了。他说怎么不符合事实了,十天前电视里就播放过一则采访新闻,一位农家妇女买回一只母鸡,发现它特别聪明,就加以各方面的训练,其中就有的算术题的项目,那只母鸡算得可准了。很好很好,老师用开放式的教学民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说那情节不符合事实,是指不符合普遍的事实,即使符合个别的真实,但这个别体现不了一般的规律,就不令人可信,也利用人们对那个群体特征的了解。所以应舍弃鸡们算数学题的动作。又如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蒙古牧民围坐在地上,用手抓羊肉吃,边吃边喝酒。读了,才知道蒙古民族有手抓羊肉的生活习惯。如果写汉族人这样写,就是误导读者,因为汉民族没有这一习惯。即使有个别小孩不懂规矩,不讲卫生,偶尔用手去抓肉吃,但那是个别的,个别不能反映一般。通过讨论与总结,形成了共识,学生弄懂了这一文学创作规律。
这样说来,那些群体之中的个别者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了。不是,那些个别者有着新闻般的刺激性。新鲜奇异,但表现他们的主题是不同的。是作为探索他们独特性而专门写他们,如不同于杨白劳性格的旧社会的叛逆者,是在大多数人还在无可奈何的沉睡的时候的先觉者,但他们总得有一个不同于大多数的原因。比如他被压迫阶段欺负够了,忍无可忍了,于是“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人是在沉默中暴发了的。又如汉族中的个别孩子用手抓肉吃,是不讲卫生的现象,应把他作为教育的对象来写。再如上面那段文字中的鸡算算术的現象,应作为禽类中的奇异现象进行暴光以引起学者们去关注,去研究,其意义在此。
这种理论对写人物转化文章特别有用。有学生在习作栏里展出的文章有写某个品德差生转化为品德优生的事,但往往是转化的依据不足,不令人信服。如写一个学生一惯的作风是不尊重同学,常对同学搞一些恶作剧,如趁一个同学从坐位上站起来之机,悄悄移动凳子的位子,当那个同学坐下来时,差点摔倒,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类事情举不胜举,成了习惯。只要哪天不干这种事,手就痒痒的,那天便闷闷不乐。但有一天,他突然做起好事来了。上课前,他主动给老师倒杯开水,主动把班上的桌子摆放端正。看见低年级的同学摔倒了还主动去扶起来。一个劲地写这些事迹,加以赞扬,循情依理讲不过去他的转变不令人信服。塑造的这个典型没有代表性,不能体现某个普遍规律。也是说,调皮蛋损人利已成了习惯,同时又是助人为乐的人,这不是一种规律,这是败作。原因是没有从转变的依据上下功夫。捣蛋做好事是一组矛盾,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没有写出条件,所以是败作。有个同学写这类作文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他也写了这样一个人物,但他写了转化的原因,那是在坝子里看电影时,他站起来喝水。当坐下时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摔动了尾骨,住了七天医院。他换位思考,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一反调皮蛋的风格而做好事了。这就很有说服力。
所以,写文章,循情依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