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文章讲述了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而与之配套亟待解决的是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问题。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新理念 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李爱兵(1971- ),男,湖北荆州人,荆门市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副院长,讲师,主治医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人体解剖学、卫生教育管理;倪洪波(1971- ),男,湖北荆州人,荆门市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讲师,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皮肤性病的临床与教育。(湖北 荆州 43402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44-01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理念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
1.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在陈旧的教学观念支配下,教师总将教学目标的建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死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教师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观念和教学行为下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传授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成了教师的边缘。职业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在教学上,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以落实“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生活意义”。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这些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性教师。
2.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课程结构改革按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设置了人文素质、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素质拓展等模块课程。在相关课程模块中增加了活动课程、整合课程、选修课。这些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一是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在整合课程的要求上,整合课程往往横跨多个学科。二是教师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整合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藩篱,打破学科界限,变得更全面。如整合课程的教师要有将多学科技能统整起来的能力,要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三是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整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选修课的安排等,这就要求教师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提升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课程内容现代化既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也表现为教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路的现代化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好一切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如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网上的共享,要求教师具备同等的学术水平。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贴近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对计算机等新的工具性学科有足够的认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知识价值的理解上,超越学科的局限,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意义。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上有所积累。这一切都可归结为教师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的提升。
4.高职教育新课程环境下,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同时,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将建立完整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教师扮演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制者、教材选择者的角色。
二、教师培养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
1.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没有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共识,很难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以要使教师清楚课程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改革的主要原则是什么。教师过好教育观念尤其是课程观念转变关是新时期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师教育上必须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的培养等给予充分的关注。多年来,我们一直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其结果造成了教师学科学术能力和教育观念、教育技能上的双重滞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造成这两方面的相互排斥和伤害。现代社会,人类开始步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学习社会,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必须赋予教师培养培训的终身教育新观念。在培养培训时要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既重学术性,又重师范性,重视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质量,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把握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新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推进课程改革。
2.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客观地看,我国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严重脱节,导致了职前和职后教育在许多内容重复的同时,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某些缺陷和空白点却视而不见。笔者认为,职前与职后教育既要紧密衔接,又要注意侧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都应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需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着重于提高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使教师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3.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观念上说,世界各国都日益倾向于把教师从一种职业转变为一种特殊“专业”。教师职业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尽管不同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根据这种认识,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人文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构成的。人文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课程,综合课程、实践技能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上述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专业化要求对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运作的方法论进行相应地修正:如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课程研制能力等应切实纳入课程目标和内容,相应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必须注重创设相应的学习情景;课程门类的安排必须想方设法进行横向拓展,以提供学生较多的选择,而课程的管理则要进行纵向缩减,以体现“必需、够用”,同时,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职后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要保持其目标、内容与职前的衔接,职业素质的提高在学术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从培养对象的实际出发,课程教学要更注重专题研究、注重自我更新知识能力和养成创新能力,强调学习者的自学和相互学习。通过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理论的研究,推进教师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新理念 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李爱兵(1971- ),男,湖北荆州人,荆门市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副院长,讲师,主治医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人体解剖学、卫生教育管理;倪洪波(1971- ),男,湖北荆州人,荆门市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讲师,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皮肤性病的临床与教育。(湖北 荆州 43402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44-01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理念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
1.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在陈旧的教学观念支配下,教师总将教学目标的建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死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教师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观念和教学行为下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传授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成了教师的边缘。职业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在教学上,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以落实“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生活意义”。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这些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性教师。
2.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课程结构改革按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设置了人文素质、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素质拓展等模块课程。在相关课程模块中增加了活动课程、整合课程、选修课。这些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一是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在整合课程的要求上,整合课程往往横跨多个学科。二是教师要有更全面和更新的教学技能。整合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藩篱,打破学科界限,变得更全面。如整合课程的教师要有将多学科技能统整起来的能力,要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三是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整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选修课的安排等,这就要求教师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提升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课程内容现代化既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也表现为教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路的现代化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好一切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如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网上的共享,要求教师具备同等的学术水平。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教师贴近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对计算机等新的工具性学科有足够的认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知识价值的理解上,超越学科的局限,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意义。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上有所积累。这一切都可归结为教师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的提升。
4.高职教育新课程环境下,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同时,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将建立完整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教师扮演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制者、教材选择者的角色。
二、教师培养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
1.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没有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共识,很难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以要使教师清楚课程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改革的主要原则是什么。教师过好教育观念尤其是课程观念转变关是新时期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师教育上必须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的培养等给予充分的关注。多年来,我们一直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其结果造成了教师学科学术能力和教育观念、教育技能上的双重滞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造成这两方面的相互排斥和伤害。现代社会,人类开始步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学习社会,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必须赋予教师培养培训的终身教育新观念。在培养培训时要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既重学术性,又重师范性,重视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质量,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把握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新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推进课程改革。
2.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客观地看,我国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严重脱节,导致了职前和职后教育在许多内容重复的同时,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某些缺陷和空白点却视而不见。笔者认为,职前与职后教育既要紧密衔接,又要注意侧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都应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需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着重于提高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使教师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3.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观念上说,世界各国都日益倾向于把教师从一种职业转变为一种特殊“专业”。教师职业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教师专业化是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尽管不同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根据这种认识,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人文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构成的。人文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课程,综合课程、实践技能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上述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专业化要求对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运作的方法论进行相应地修正:如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课程研制能力等应切实纳入课程目标和内容,相应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必须注重创设相应的学习情景;课程门类的安排必须想方设法进行横向拓展,以提供学生较多的选择,而课程的管理则要进行纵向缩减,以体现“必需、够用”,同时,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职后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要保持其目标、内容与职前的衔接,职业素质的提高在学术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从培养对象的实际出发,课程教学要更注重专题研究、注重自我更新知识能力和养成创新能力,强调学习者的自学和相互学习。通过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理论的研究,推进教师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变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