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线教师,应从行动上彻底改变教师“主宰”、学生“依附”的局面,以学定教,把课堂转变为“学”堂。
关键词:课堂 转变 “学”堂
当前,教师在观念上认可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课堂中,重“教”轻“学”、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现象依然存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说:“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转变为“学”堂,实现教为学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找准起点是建构“学”堂的奠基石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在教学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情感色彩、生活感受和知识基础来学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为学生设置准确的学习起点,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如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体,为了了解学生对这两种形体的认识情况,笔者进行了课前调查,有意选取了几个层次不同的学生,让他们说说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了解。结果让笔者始料未及,学生不但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甚至有的学生还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六个面,以及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等特征。看来学生已经关注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和完整,特别是没有注意到相对面的大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的忽略处和困惑处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且将这些作为建构新知的出发点。
二、巧用生成是建构“学”堂的催化剂
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它是一个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许多新的想法、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常常令教师措手不及。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应善于抓住每个契机、每个资源,巧用生成,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智慧的“学”堂。
如在《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开课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请问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大多数学生都合乎情理地把小杯设为X毫升,大杯设为3X毫升。没想到,有一个学生却是这样考虑的:“把小杯设为X毫升,大杯设为Y毫升。”在公开课上出现这种问题,这位教师不仅没慌乱,反而及时捕捉到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机智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觉得这位学生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学生们被这个问题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思考着、争论着,最后达成了共识,即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应转换为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这样解题更便捷、更快速。
三、改变方式是建构“学”堂的主动力
孔企平教授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行动到认知上全面参与学习活动,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从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如《比的意义》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不仅多,而且零碎。于是,笔者放弃了过多地讲解,而是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马上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方式共同学习。
要想把课堂打造成“学”堂,“学生的地盘”由学生做主,教师就要以生为本,把目光放在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身上。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涌动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课堂 转变 “学”堂
当前,教师在观念上认可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课堂中,重“教”轻“学”、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现象依然存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说:“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转变为“学”堂,实现教为学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找准起点是建构“学”堂的奠基石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在教学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情感色彩、生活感受和知识基础来学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为学生设置准确的学习起点,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如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为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体,为了了解学生对这两种形体的认识情况,笔者进行了课前调查,有意选取了几个层次不同的学生,让他们说说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了解。结果让笔者始料未及,学生不但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甚至有的学生还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六个面,以及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等特征。看来学生已经关注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和完整,特别是没有注意到相对面的大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的忽略处和困惑处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且将这些作为建构新知的出发点。
二、巧用生成是建构“学”堂的催化剂
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它是一个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许多新的想法、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常常令教师措手不及。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应善于抓住每个契机、每个资源,巧用生成,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智慧的“学”堂。
如在《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开课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请问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大多数学生都合乎情理地把小杯设为X毫升,大杯设为3X毫升。没想到,有一个学生却是这样考虑的:“把小杯设为X毫升,大杯设为Y毫升。”在公开课上出现这种问题,这位教师不仅没慌乱,反而及时捕捉到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机智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觉得这位学生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学生们被这个问题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思考着、争论着,最后达成了共识,即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应转换为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这样解题更便捷、更快速。
三、改变方式是建构“学”堂的主动力
孔企平教授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行动到认知上全面参与学习活动,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从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如《比的意义》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不仅多,而且零碎。于是,笔者放弃了过多地讲解,而是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马上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方式共同学习。
要想把课堂打造成“学”堂,“学生的地盘”由学生做主,教师就要以生为本,把目光放在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身上。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涌动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