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访是纪录片拍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纪录片真实性的主要载体,特别对于人物传记类型的纪录片来说,采访所取得的同期声的好坏,更是对整部纪录片的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试就纪录片拍摄中如何运用采访技巧应对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
【关键词】:采访技巧;纪录片;人物采访
纪录片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形象地描述了纪录片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近年来纪录片日益受到观众热捧,很多人对它的生产制作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人以为纪录片就是原封不动的原生态声画记录、不加修饰的影像剪辑,其实,一部好的纪录片其成功的各个要素必然始终贯穿于前期调研、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其中的中期拍摄有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现场采访,很多时候由于拍摄对象没有见过摄像机始终对准自己的“阵势”,常常是面对镜头时的过于紧张、说话语无伦次或者表情呆板僵硬,这些都会造成采访失败,达不到原计划拍摄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在充满变数的拍摄实景中成功完成采访任务呢?结合本人创作过的部分纪录片为例,谈谈拍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采访技巧。
1.精心准备是完成高质量采访的首要条件
除了极少数原生态纪录片,大多数纪录片都会需要进行人物采访,而要采访就必须准备提问的问题,由提问来引出话题,走进采访对象的情感世界,推动事件,高质量的提问能让被采访者滔滔不绝地发言。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一切渠道了解资料,尽可能多找、多选、多想,明确采访主题,细心归纳出问题,同时在现场也要仔细观察被采访者,分析谁能提供怎样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问不同的问题。确定要拍摄的对象以后,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前期采访,前期采访就是在正式去拍摄之前和被采访对象先进行沟通,再一次把要采访的内容深入交流。纪录片的访问和其他新闻拍摄的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纪录片不会在短时间内拍完,这就要我们记者编导和采访对象保持长时间的联系,形成一定的默契。还有就是纪录片拍摄前要做出策划,写出拍摄大纲,前期采访就可以为拍摄大纲提供资料、素材。所以在拍摄前除了材料收集外,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前期采访了。
2、加强沟通是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法宝
纪录片拍摄现场很多是复杂多变的,采访的机会不迅速抓住就马上会消失。像我在拍摄《城市的味道-柳州螺蛳粉》的时候,在拍摄饭店主厨炒制鲜螺蛳,本来计划让他炒完再进行采访,可预想不到炒制过程很长,这个时候编导立即把话筒伸过去,主厨很自然就一边炒螺一边介绍炒制方法,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采访都是随机性发生的,编导在前期一定要静下心来和被采访者多多沟通,哪怕短时间不能和采访对象形成默契,达成共识,最起码也要让被采访者明白自己的意图,让他知道编导要什么样的内容。其次还要通过提问制造出融洽的氛围,让采访的对象更容易接受你。被采访的人往往千差万别,有的情绪很快就能调动起来,有的却很紧张,拘束,难以进入角色,这个时候就要与他拉拉家常,聊聊琐事来让他放轻松,消除紧张情绪。
3、善于提问能够帮助你拿到最想要的采访内容
纪录片的摄制过程里,没有不会说的被采访者,只有不会提问的编导.纪录片拍摄现场中的采訪提问多数是采用调查式、追踪式、循序渐进引导式的方法。编导在发问时不要当裁判,法官,警察和任何一位执法者。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我们编导是代表观众的想法去问,观众想要什么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在提问之前要明确我们采访的目的是要把被采访者最真实的自我挖掘出来,然后才在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前提下准确地提问。拍摄的环境最好选在采访对象熟悉的场地,问问题也要慢慢深入,特别在拍摄情感类型纪录片,不能直接一下就戳入对方脆弱的情感深处,要把尖锐的提问放在后面,先聊一些简单轻松的话题,摄像也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先旁听,最大程度减小采访对象的心理负担。
4、随机应变能够给你的采访带来神奇效果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同样是提问,带着感情运用调查式的采访往往能够更加出彩从而更能打动观众。出色的提问会带来出其不意的神奇效果,不仅烘托整个纪录片的主題,而且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我们在拍摄《血铸河山-柳州飞虎队》中,采访一位为美国飞行员自费建碑悼念的陈老先生,在采访他的时候才知道他女儿在他建碑期间身患重病,而他忙于建碑以致于错过了与女儿临终前的最后一面,由于事前我们经过与采访对象的交流知道他是个感情比较丰富的人,于是我们随机应变问起他对此是否遗憾,老人当即老泪纵横,人性的魅力在这一刻得到了呈现与放大,让观众在看到这个段落时都能够触发情感的共鸣,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就是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来选择提问和沟通方式。比如采访学者,专家的时候,可以用一些专业术语,采访群众的时候,特别是我们柳州民众有些不会说普通话,只能说柳州方言,这就立即改为用柳州话采访,还有碰到比较谨慎的人,一开口都是套话,这就要马上和他聊感兴趣的事情,和他套近乎,取得他的信任才能问到你想要的内容。再就是张嘴就滔滔不绝,根本容不得你插话的,这时你就要会打太极,就着他的话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绕回到你要问的问题。
5、拒绝平庸的采访就等于奠定了好片子的基石
纪录片编导在采访中经常会这样来提问:“你当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在现场有什么感受?”“你有哪些愿望?”“你以后打算做什么?”等等。这些公式化的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没有个性。简单,快餐式的提问往往得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怎样避免简单的、快餐式的提问呢?我的经验是:提出的问题要非常具体。事实上你要是想得到一个好的采访,就需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这要编导在纪录片采访前事先做足功课;其次,纪录片编导要熟练掌握层层追问的方法来对一个人物故事的细节、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对象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的细节不以为然,而不好的地方却大肆渲染,这时编导就要快速反应,抓住重点进行追问。还有在采访过程中也经常会碰到触及采访对象隐私的问题,这个时候可以打游击,避开正面提问而旁敲侧击,侧面发问。例如我们拍摄的短纪录片《走南闯北广西人-李志勇狮城卖米粉》中,一位创业者在新加坡经营粉店做得风生水起,但他成功背后的故事更引人关注。于是在采访时我们就从侧面了解他、观察他,从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中看出他在异国他乡的处事之道。
在纪录片中的人物采访中关于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比如采访一些知名人物,学者或者专家,提出的问题就要专业一点,技术性强一点,那样才能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不会让对方认为你没做好采访准备;当遇到被采访者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时候,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他进行沟通交流,不要大声呵斥对方;当遇到被采访人说着说着跑题时,我们要尽可能快速想出办法引导他回到正题.反正我们纪录片中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素材,编导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个目的而服务。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采访对编导的要求非常高,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纪录片编导,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而且还要有一些后期编辑的概念,这样才能使采访更加到位,这样才能为拍摄出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打好基础。
【关键词】:采访技巧;纪录片;人物采访
纪录片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形象地描述了纪录片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近年来纪录片日益受到观众热捧,很多人对它的生产制作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人以为纪录片就是原封不动的原生态声画记录、不加修饰的影像剪辑,其实,一部好的纪录片其成功的各个要素必然始终贯穿于前期调研、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其中的中期拍摄有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现场采访,很多时候由于拍摄对象没有见过摄像机始终对准自己的“阵势”,常常是面对镜头时的过于紧张、说话语无伦次或者表情呆板僵硬,这些都会造成采访失败,达不到原计划拍摄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在充满变数的拍摄实景中成功完成采访任务呢?结合本人创作过的部分纪录片为例,谈谈拍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采访技巧。
1.精心准备是完成高质量采访的首要条件
除了极少数原生态纪录片,大多数纪录片都会需要进行人物采访,而要采访就必须准备提问的问题,由提问来引出话题,走进采访对象的情感世界,推动事件,高质量的提问能让被采访者滔滔不绝地发言。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一切渠道了解资料,尽可能多找、多选、多想,明确采访主题,细心归纳出问题,同时在现场也要仔细观察被采访者,分析谁能提供怎样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问不同的问题。确定要拍摄的对象以后,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前期采访,前期采访就是在正式去拍摄之前和被采访对象先进行沟通,再一次把要采访的内容深入交流。纪录片的访问和其他新闻拍摄的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纪录片不会在短时间内拍完,这就要我们记者编导和采访对象保持长时间的联系,形成一定的默契。还有就是纪录片拍摄前要做出策划,写出拍摄大纲,前期采访就可以为拍摄大纲提供资料、素材。所以在拍摄前除了材料收集外,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前期采访了。
2、加强沟通是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法宝
纪录片拍摄现场很多是复杂多变的,采访的机会不迅速抓住就马上会消失。像我在拍摄《城市的味道-柳州螺蛳粉》的时候,在拍摄饭店主厨炒制鲜螺蛳,本来计划让他炒完再进行采访,可预想不到炒制过程很长,这个时候编导立即把话筒伸过去,主厨很自然就一边炒螺一边介绍炒制方法,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采访都是随机性发生的,编导在前期一定要静下心来和被采访者多多沟通,哪怕短时间不能和采访对象形成默契,达成共识,最起码也要让被采访者明白自己的意图,让他知道编导要什么样的内容。其次还要通过提问制造出融洽的氛围,让采访的对象更容易接受你。被采访的人往往千差万别,有的情绪很快就能调动起来,有的却很紧张,拘束,难以进入角色,这个时候就要与他拉拉家常,聊聊琐事来让他放轻松,消除紧张情绪。
3、善于提问能够帮助你拿到最想要的采访内容
纪录片的摄制过程里,没有不会说的被采访者,只有不会提问的编导.纪录片拍摄现场中的采訪提问多数是采用调查式、追踪式、循序渐进引导式的方法。编导在发问时不要当裁判,法官,警察和任何一位执法者。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我们编导是代表观众的想法去问,观众想要什么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在提问之前要明确我们采访的目的是要把被采访者最真实的自我挖掘出来,然后才在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前提下准确地提问。拍摄的环境最好选在采访对象熟悉的场地,问问题也要慢慢深入,特别在拍摄情感类型纪录片,不能直接一下就戳入对方脆弱的情感深处,要把尖锐的提问放在后面,先聊一些简单轻松的话题,摄像也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先旁听,最大程度减小采访对象的心理负担。
4、随机应变能够给你的采访带来神奇效果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同样是提问,带着感情运用调查式的采访往往能够更加出彩从而更能打动观众。出色的提问会带来出其不意的神奇效果,不仅烘托整个纪录片的主題,而且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我们在拍摄《血铸河山-柳州飞虎队》中,采访一位为美国飞行员自费建碑悼念的陈老先生,在采访他的时候才知道他女儿在他建碑期间身患重病,而他忙于建碑以致于错过了与女儿临终前的最后一面,由于事前我们经过与采访对象的交流知道他是个感情比较丰富的人,于是我们随机应变问起他对此是否遗憾,老人当即老泪纵横,人性的魅力在这一刻得到了呈现与放大,让观众在看到这个段落时都能够触发情感的共鸣,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就是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来选择提问和沟通方式。比如采访学者,专家的时候,可以用一些专业术语,采访群众的时候,特别是我们柳州民众有些不会说普通话,只能说柳州方言,这就立即改为用柳州话采访,还有碰到比较谨慎的人,一开口都是套话,这就要马上和他聊感兴趣的事情,和他套近乎,取得他的信任才能问到你想要的内容。再就是张嘴就滔滔不绝,根本容不得你插话的,这时你就要会打太极,就着他的话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绕回到你要问的问题。
5、拒绝平庸的采访就等于奠定了好片子的基石
纪录片编导在采访中经常会这样来提问:“你当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在现场有什么感受?”“你有哪些愿望?”“你以后打算做什么?”等等。这些公式化的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没有个性。简单,快餐式的提问往往得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怎样避免简单的、快餐式的提问呢?我的经验是:提出的问题要非常具体。事实上你要是想得到一个好的采访,就需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这要编导在纪录片采访前事先做足功课;其次,纪录片编导要熟练掌握层层追问的方法来对一个人物故事的细节、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对象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的细节不以为然,而不好的地方却大肆渲染,这时编导就要快速反应,抓住重点进行追问。还有在采访过程中也经常会碰到触及采访对象隐私的问题,这个时候可以打游击,避开正面提问而旁敲侧击,侧面发问。例如我们拍摄的短纪录片《走南闯北广西人-李志勇狮城卖米粉》中,一位创业者在新加坡经营粉店做得风生水起,但他成功背后的故事更引人关注。于是在采访时我们就从侧面了解他、观察他,从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中看出他在异国他乡的处事之道。
在纪录片中的人物采访中关于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比如采访一些知名人物,学者或者专家,提出的问题就要专业一点,技术性强一点,那样才能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不会让对方认为你没做好采访准备;当遇到被采访者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时候,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他进行沟通交流,不要大声呵斥对方;当遇到被采访人说着说着跑题时,我们要尽可能快速想出办法引导他回到正题.反正我们纪录片中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素材,编导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个目的而服务。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采访对编导的要求非常高,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纪录片编导,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而且还要有一些后期编辑的概念,这样才能使采访更加到位,这样才能为拍摄出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