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低碳文学理论,影片《鸟人》也完全可以被定义为一部低碳作品,影片符合低碳美学理论的客观真实,为达此目标,影片运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段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审美客体的自由情感。
【关键词】:《鸟人》;客观真实;自由情感
《鸟人》在第8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在内的四项大奖,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成功电影。与此同时,根据低碳文学理论,影片《鸟人》也完全可以被定义为一部低碳作品,影片符合低碳美学理论的客观真实,为达此目标,影片运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段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审美客体的自由情感。影片使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作用,激发出审美客体的愉快体验,即自由情感。而这种自由情感正是建立在直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并且最终达到客观真实,以揭发人性的本真。这种自由情感是观众作为影片故事的旁观者,在审美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具有深意的人生价值思考,是能够促进主体身心的一次洗礼和升华。这种自由情感在低碳文艺理论中又可以被细化为陶冶型或净化型自由情感。具体到《鸟人》这部影片,这种自由情感即可以理解为主人公雷根试图将自己身上“鸟人英雄”这一标签撕下,并真正意义上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世俗中真正的英雄。下面我将结合低碳文艺理论,从长镜头方面进行论述。
一、直观真实激发自由情感。
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运用了“一镜到底”的镜头拍摄方法,完美呈现了整部影片,使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作用,激发出审美客体的愉快体验,即自由情感。观众被电影所打动,从而引发思考,产生共鸣是《鸟人》成为一部低碳美学作品的首要条件。首先,在感官方面,导演似乎在刻意回避蒙太奇这一电影艺术最常规且基本的表现手段,如此的拍摄方法对于审美客体而言,在观影的视觉体验上无疑是一次冲击,相比较绝大多数的电影而言,《鸟人》就是一个另类,它颠覆了现代观众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影习惯。“一镜到底”确实在视觉感官上更加流畅,观众犹如进入到了一个平行世界,不断游移在电影中的各个场景之间,注视着影片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而此种真实符合低碳艺术理论的直观真实,这也是电影的影响魅力之所在。《鸟人》几乎完美回避了长镜头可能产生的种种缺陷,而这就得益于隐秘剪辑点和特效剪辑。在《鸟人》中,第一个段落即从1分54秒到9分08秒,将近8分钟的的镜头长度对于摄像的要求和导演现场调度的要求是极高的,在拍摄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失误都代表了需要推翻重来。在该段落中,导演运用了推、摇、移、跟的运动镜头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者主人公的活动轨迹,从一个场景过渡到了另一个场景。然而,《鸟人》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在影片中,有特效剪辑,停机再拍等手法。巧妙的转场技术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直保持视线的连续性,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这是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尤其是在视觉感官上,在保证画面美感的同时又能够体会到长镜头的流畅,使得这种持续感深入内心,从而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愉悦。
長镜头带来的感官愉悦即属于感官愉悦型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来源于几乎所有的自然审美客体和大部分艺术作品,它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审美主体的自由情感,但这种情感还是较多作用于主体的浅表感官,可引起实时的精神官能愉悦。适度体验这种自由情感有利于审美主体缓解精神焦虑,解除身心疲劳,维持身心和谐律动。”[1]正如低碳美学理论中提到过的关于感官愉悦型自由情感的相关理论,《鸟人》通过长镜头带给观众的这种体验是符合该理论的,它首先作用于观者的视觉体验,进而对审美客体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激发。
在影片中导演除了运用技术层面来实现目的外,还将剧情“快进”对时间进行压缩,在一个镜头内,实现故事的连贯性。影片的13分处,导演将叙述时间压缩,进而将故事延续下去。如此处理,并未给观众形成理解障碍,反而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这种为保证视觉上的流畅而从故事时间上的进行压缩的处理方式,正是导演对规避长镜头可能出现的审美疲劳的规避。故事情节上的跳跃将观众的注意力成功轉移,进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情节,观众又一次接触到新的场景,人物,情节,而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去避免审美疲劳的产生。
二、影片通过长镜头在感官层面激发客体的自由情感后,进一步引发审美客体深层次的人生思考,此处客体产生的自由情感即为陶冶型自由情感。
《鸟人》长镜头的成功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演员调度。正是通过演员调度,影片才得以从感官层面进一步深入到客体的思想层面。演员的运动轨迹则是摄影机运动的依据之一,也是观众注意力转移的基础。在影片《鸟人》的很多段落中,可以发现演员的表演是相对夸张的。其原因一是在表现舞台演出时,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不同导致的,舞台艺术需要演员相对夸张地肢体动作来放大情感,从而吸引观众;其二就是在如此长的镜头中,需要演员相对夸张的表演来不断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从而抵消镜头单一可能会给观众带来的不适,从而激发观众的自由情感。例如影片中,雷根和女儿争吵的部分,演员的神态,动作和语言都极具张力,在淋漓表现主人公内心愤怒的同时,观众被演员表演所吸引,情绪受到感染,从而淡化长镜头带来的疲劳感。此种用意即,最大程度激发观者对于剧中人物的理解与同情,并且将剧中人物的经历与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历或者相近经历联系在一起。
另外,在某些镜头处理上,导演想法独特,深化了镜头的内涵意义,从而激发客体的自由情感。比如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有燃烧着掉落的物体,这几处镜头看似与故事内容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却又更深一层的涵义。这就牵扯到“鸟人”的原型。“鸟人”这一原型来自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伊卡洛斯”,他用蜡质的翅膀飞向太阳,不听劝阻,骄傲自大,最终太阳烤化了他的翅膀,跌入大海而死。因此,我把这几处镜头理解为导演对于雷根结局的一种暗示,正如雷根“悬浮”着的出场方式,看似荒诞,但却更能体现他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影片结束时,导演没有交代雷根到底是展翅飞翔还是坠地惨死,同样地,导演也未交代燃烧的火球最终是否坠落。这正是影片留给观众的悬念。导演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影片中加入的鸟人,怪兽,超能力战士在大街上开枪厮杀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的桥段,这就是为了完成雷根的个人主义英雄梦。雷根的这一跃,彻底摆脱了原有的“鸟人英雄”这一标签,他所接受的荣耀不再是因为一个浑身长着羽毛且具有超能力的虚幻人物多赋予的了,而是真正通过自己排演的舞台剧的成功而重新获得“英雄”这一称谓。影片至此,雷根从假英雄变成了真英雄。观众也从此处感受到了自由情感的美妙。
影片《鸟人》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欣赏方式,从感官和思想全方位立体地激发出了观者的自由情感。本文试图通过低碳理论去分析《鸟人》这部影片的美学特征,还有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注释:
[1]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论学刊,2014(1).
【关键词】:《鸟人》;客观真实;自由情感
《鸟人》在第8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在内的四项大奖,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成功电影。与此同时,根据低碳文学理论,影片《鸟人》也完全可以被定义为一部低碳作品,影片符合低碳美学理论的客观真实,为达此目标,影片运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段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审美客体的自由情感。影片使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作用,激发出审美客体的愉快体验,即自由情感。而这种自由情感正是建立在直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并且最终达到客观真实,以揭发人性的本真。这种自由情感是观众作为影片故事的旁观者,在审美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具有深意的人生价值思考,是能够促进主体身心的一次洗礼和升华。这种自由情感在低碳文艺理论中又可以被细化为陶冶型或净化型自由情感。具体到《鸟人》这部影片,这种自由情感即可以理解为主人公雷根试图将自己身上“鸟人英雄”这一标签撕下,并真正意义上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世俗中真正的英雄。下面我将结合低碳文艺理论,从长镜头方面进行论述。
一、直观真实激发自由情感。
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运用了“一镜到底”的镜头拍摄方法,完美呈现了整部影片,使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作用,激发出审美客体的愉快体验,即自由情感。观众被电影所打动,从而引发思考,产生共鸣是《鸟人》成为一部低碳美学作品的首要条件。首先,在感官方面,导演似乎在刻意回避蒙太奇这一电影艺术最常规且基本的表现手段,如此的拍摄方法对于审美客体而言,在观影的视觉体验上无疑是一次冲击,相比较绝大多数的电影而言,《鸟人》就是一个另类,它颠覆了现代观众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影习惯。“一镜到底”确实在视觉感官上更加流畅,观众犹如进入到了一个平行世界,不断游移在电影中的各个场景之间,注视着影片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而此种真实符合低碳艺术理论的直观真实,这也是电影的影响魅力之所在。《鸟人》几乎完美回避了长镜头可能产生的种种缺陷,而这就得益于隐秘剪辑点和特效剪辑。在《鸟人》中,第一个段落即从1分54秒到9分08秒,将近8分钟的的镜头长度对于摄像的要求和导演现场调度的要求是极高的,在拍摄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失误都代表了需要推翻重来。在该段落中,导演运用了推、摇、移、跟的运动镜头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者主人公的活动轨迹,从一个场景过渡到了另一个场景。然而,《鸟人》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在影片中,有特效剪辑,停机再拍等手法。巧妙的转场技术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直保持视线的连续性,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这是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尤其是在视觉感官上,在保证画面美感的同时又能够体会到长镜头的流畅,使得这种持续感深入内心,从而带来前所未有的观影愉悦。
長镜头带来的感官愉悦即属于感官愉悦型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来源于几乎所有的自然审美客体和大部分艺术作品,它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审美主体的自由情感,但这种情感还是较多作用于主体的浅表感官,可引起实时的精神官能愉悦。适度体验这种自由情感有利于审美主体缓解精神焦虑,解除身心疲劳,维持身心和谐律动。”[1]正如低碳美学理论中提到过的关于感官愉悦型自由情感的相关理论,《鸟人》通过长镜头带给观众的这种体验是符合该理论的,它首先作用于观者的视觉体验,进而对审美客体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激发。
在影片中导演除了运用技术层面来实现目的外,还将剧情“快进”对时间进行压缩,在一个镜头内,实现故事的连贯性。影片的13分处,导演将叙述时间压缩,进而将故事延续下去。如此处理,并未给观众形成理解障碍,反而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这种为保证视觉上的流畅而从故事时间上的进行压缩的处理方式,正是导演对规避长镜头可能出现的审美疲劳的规避。故事情节上的跳跃将观众的注意力成功轉移,进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情节,观众又一次接触到新的场景,人物,情节,而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去避免审美疲劳的产生。
二、影片通过长镜头在感官层面激发客体的自由情感后,进一步引发审美客体深层次的人生思考,此处客体产生的自由情感即为陶冶型自由情感。
《鸟人》长镜头的成功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演员调度。正是通过演员调度,影片才得以从感官层面进一步深入到客体的思想层面。演员的运动轨迹则是摄影机运动的依据之一,也是观众注意力转移的基础。在影片《鸟人》的很多段落中,可以发现演员的表演是相对夸张的。其原因一是在表现舞台演出时,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不同导致的,舞台艺术需要演员相对夸张地肢体动作来放大情感,从而吸引观众;其二就是在如此长的镜头中,需要演员相对夸张的表演来不断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从而抵消镜头单一可能会给观众带来的不适,从而激发观众的自由情感。例如影片中,雷根和女儿争吵的部分,演员的神态,动作和语言都极具张力,在淋漓表现主人公内心愤怒的同时,观众被演员表演所吸引,情绪受到感染,从而淡化长镜头带来的疲劳感。此种用意即,最大程度激发观者对于剧中人物的理解与同情,并且将剧中人物的经历与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历或者相近经历联系在一起。
另外,在某些镜头处理上,导演想法独特,深化了镜头的内涵意义,从而激发客体的自由情感。比如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有燃烧着掉落的物体,这几处镜头看似与故事内容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却又更深一层的涵义。这就牵扯到“鸟人”的原型。“鸟人”这一原型来自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伊卡洛斯”,他用蜡质的翅膀飞向太阳,不听劝阻,骄傲自大,最终太阳烤化了他的翅膀,跌入大海而死。因此,我把这几处镜头理解为导演对于雷根结局的一种暗示,正如雷根“悬浮”着的出场方式,看似荒诞,但却更能体现他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影片结束时,导演没有交代雷根到底是展翅飞翔还是坠地惨死,同样地,导演也未交代燃烧的火球最终是否坠落。这正是影片留给观众的悬念。导演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影片中加入的鸟人,怪兽,超能力战士在大街上开枪厮杀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的桥段,这就是为了完成雷根的个人主义英雄梦。雷根的这一跃,彻底摆脱了原有的“鸟人英雄”这一标签,他所接受的荣耀不再是因为一个浑身长着羽毛且具有超能力的虚幻人物多赋予的了,而是真正通过自己排演的舞台剧的成功而重新获得“英雄”这一称谓。影片至此,雷根从假英雄变成了真英雄。观众也从此处感受到了自由情感的美妙。
影片《鸟人》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欣赏方式,从感官和思想全方位立体地激发出了观者的自由情感。本文试图通过低碳理论去分析《鸟人》这部影片的美学特征,还有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注释:
[1]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论学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