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学会了上网。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优点,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有助于中学生认识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在网上浏览、交友、聊天、游戲等新兴“网络生活方式” 使中学生接受、收集、保留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另一方面,有关中学生因沉迷互联网而导致学生荒废、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案例数量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研究中学生网络迷恋的心理成因,并找出相应对策,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是当前网络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中学生网络迷恋的心理成因
中学生网络迷恋的发生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密不可分。从其形成的心理原因上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友心理作用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学阶段是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但同时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祖露,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敞开心扉。而在网上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必须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往需要。有的甚至对网友情有独钟。
2.探究心理作用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及思维活动品质较之小学生有了明显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加之互联网上的信息无所不包,且呈现方式易于为中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而许多中学生经常访问大量网站获取各种信息,如体育新闻、娱乐动向、学习信息等。同时也由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性,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如果分不清这些信息的实质而不加选择的加以接受就容易走入误区。总之,互联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可以满足各种学生对任何信息的探究需要。
3.宣泄心理作用
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和自尊心等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极具两极性而不稳定, 可是他们已不像小学生,幼儿那样事无巨细地将情绪体验、喜怒无常的加以表现,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深沉”,将更多的兴奋与悲怒隐藏于内心深处。而在网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分享快乐,而毫无顾虑宣泄悲怒,从而缓解了情绪压力。
4.玩乐心理作用
有的中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太大,对于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对许多成人的要求感到无奈,他们就在网上“游荡”; 还有的中学生过早接受了社会的不良影响,他们仿佛看穿了人间世态,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心态,整天只想玩乐而不想做别的事情,于是网上游戏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而且网上游戏效果之佳、资源之丰富、获取之方便,使许多中学生乐此不疲,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5.性好奇心理作用
中学生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 再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渠道不畅,中学生往往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而在网上,有些商家的广告含有一定的黄色内容成分,网站有时监管不力,中学生无意有意地接触到这些信息,因为他们意志发展上的自制力还不成熟,即便知道浏览黄色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还是容易沉迷于此。
二、中学生网络迷恋的调控对策
1.促进网络普及,消除神秘心理
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新颖性、虚拟性和互动参与性等特征,使广大中学生产生迷恋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互联网能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不在互联网而在使用者。因此简单的禁止中学生上网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应该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及相关知识,使中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实质。越是对互联网了解, 就越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它,这样,中学生的网络迷恋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2.加强网络教育,引导正确使用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中小学校应该向青少年开放校内网络设施,并在网上提供大量具有社会正能量的、健康向上的内容,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学校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网络主题活动等渠道进行网络防范教育,加强中学生上网时“自我保护意识”,如自觉远离“黄毒”,不随便把自己的电话、地址等告诉网上陌生人等,并逐步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业进步和自我发展。
3.强化网络管理,健康网络内容
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网站、网吧及网络内容的管理,创造健康安全的网络使用环境。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督管理,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要坚决予以取缔;加大对不法网吧、网点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严禁未成年人学生进入网吧,净化网络空间的社会环境。
四.培养兴趣爱好,充实业余生活
中学生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学校可以因势利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有效的避免他们迷恋网络,摆脱孤独、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一些书法、绘画、足球、乒乓球等文体活动,挖掘他们的兴趣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点,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
总之,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均不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如果对他们的日常行为引导得当,就能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反之,学校如果对他们的网络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教育损失。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18 级学生
一、中学生网络迷恋的心理成因
中学生网络迷恋的发生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密不可分。从其形成的心理原因上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友心理作用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学阶段是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但同时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祖露,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敞开心扉。而在网上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必须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往需要。有的甚至对网友情有独钟。
2.探究心理作用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及思维活动品质较之小学生有了明显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加之互联网上的信息无所不包,且呈现方式易于为中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而许多中学生经常访问大量网站获取各种信息,如体育新闻、娱乐动向、学习信息等。同时也由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性,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如果分不清这些信息的实质而不加选择的加以接受就容易走入误区。总之,互联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可以满足各种学生对任何信息的探究需要。
3.宣泄心理作用
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和自尊心等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极具两极性而不稳定, 可是他们已不像小学生,幼儿那样事无巨细地将情绪体验、喜怒无常的加以表现,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深沉”,将更多的兴奋与悲怒隐藏于内心深处。而在网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分享快乐,而毫无顾虑宣泄悲怒,从而缓解了情绪压力。
4.玩乐心理作用
有的中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太大,对于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对许多成人的要求感到无奈,他们就在网上“游荡”; 还有的中学生过早接受了社会的不良影响,他们仿佛看穿了人间世态,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心态,整天只想玩乐而不想做别的事情,于是网上游戏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而且网上游戏效果之佳、资源之丰富、获取之方便,使许多中学生乐此不疲,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5.性好奇心理作用
中学生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 再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渠道不畅,中学生往往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而在网上,有些商家的广告含有一定的黄色内容成分,网站有时监管不力,中学生无意有意地接触到这些信息,因为他们意志发展上的自制力还不成熟,即便知道浏览黄色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还是容易沉迷于此。
二、中学生网络迷恋的调控对策
1.促进网络普及,消除神秘心理
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新颖性、虚拟性和互动参与性等特征,使广大中学生产生迷恋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互联网能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不在互联网而在使用者。因此简单的禁止中学生上网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应该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及相关知识,使中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实质。越是对互联网了解, 就越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它,这样,中学生的网络迷恋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2.加强网络教育,引导正确使用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中小学校应该向青少年开放校内网络设施,并在网上提供大量具有社会正能量的、健康向上的内容,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学校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网络主题活动等渠道进行网络防范教育,加强中学生上网时“自我保护意识”,如自觉远离“黄毒”,不随便把自己的电话、地址等告诉网上陌生人等,并逐步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业进步和自我发展。
3.强化网络管理,健康网络内容
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网站、网吧及网络内容的管理,创造健康安全的网络使用环境。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督管理,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要坚决予以取缔;加大对不法网吧、网点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严禁未成年人学生进入网吧,净化网络空间的社会环境。
四.培养兴趣爱好,充实业余生活
中学生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学校可以因势利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有效的避免他们迷恋网络,摆脱孤独、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一些书法、绘画、足球、乒乓球等文体活动,挖掘他们的兴趣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点,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
总之,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均不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如果对他们的日常行为引导得当,就能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反之,学校如果对他们的网络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教育损失。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18 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