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中学教师素养,是中学教师适应信息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分析了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时代性认识中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以信息化教改研究为中心,设计了“三人行”教科研小组搭建合作式研究平台、“读书沙龙”搭建对话交流平台、“教师讲坛”搭建展示分享平台、“导师制”协作交流。提出的教师改革创新活动符合国内外著名核心素养研究框架的共识,能够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教学技能、合作交往、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迎接信息时代教学方式革新所产生的多重挑战,逐渐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对于信息时代的中学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信息化;中学教师;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4-0074-05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 ”教育的提出和深入研究,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教育改革创新,拒绝墨守成规,打破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新课程改革需求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快的同化吸收知识,增强自身的核心素养,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的核心素养打上了信息化烙印。
教师不再每堂课讲授知识,然而学生学习效果却不佳,信息化时代更需要教师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技术,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教与学。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據[1],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目标是真正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虽然减轻了课件设计压力,但更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能力,对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教育逐渐延展到中学课堂,对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对其核心素养体系有更完善的补充。中学教师抓住契机,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教学技术与真实课堂教学进行完美融合,以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是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补充和新的要求,是新时代教师适应信息化教育的核心要求,在新时期,教师的核心素养有新的内涵和实践演绎。
二、教师核心素养的现状与发展
1.核心素养的产生和发展
“核心素养”的概念来自国外,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素养界定”框架在核心素养研究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提出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的指标框架,如图1所示 [2]。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等)、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开始进行核心素养的探究,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陆续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意义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展要求[3]。2015年起,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开始修订。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9大核心素养[4],如图2所示。
国内教育界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尚未达成共识,仍在讨论之中。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基本认同的,即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表述,分成几个类型进行描述,这并不是固化的,重要的是理解其内涵。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有一个角色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教师。在“双主”教学模式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同伴,起到引导辅助作用,教师和学生一样也需要发展核心素养。中学教师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本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三、从时代性认识中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1.教师专业素养和核心素养
早在1998年,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5]一文中,就未来21世纪的教师素养提出了看法。此后,至2014年教育部提出研究制定核心素养体系之前,国内有关教师核心素养的论著,大体皆未超出此文所论之范畴。较之后者的论著,叶澜教授关于未来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的看法极富启发性。文中虽未提及核心素养一词,但其对时代性的强调,为今天讨论教师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张华教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文中谈到:“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素养’,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6]可见,核心素养是指向于信息时代课程体系建构的一种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在信息时代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可以称为21世纪教师素养。
2.核心素养体系的分类
经合组织、欧盟等重要国际组织,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存在微妙的差异。正如左璜副研究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7]一文中所指出的: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国际上已有的核心素养体系大致分为图3所示的四大类型,核心素养体系的共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张华教授在比较研究了经合组织、欧盟、美国等主流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后,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4C’s”模型,如图4所示。其中协作和交往属于非认知性素养,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属于认知性素养,呼应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维和莫奈提出的“复杂交往”与“专家思维”两大核心素养[6]。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在总体上是“信息化”这个时代性所代表的数字化素养,而在细节上则表现为“4C’s”。 3.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综述与理解
理清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前提,教师核心素养从属于核心素养,应适应于信息时代。从这个角度出发,当代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对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传统的教师素养的突破与发展。教育界对教师素养或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研究视角皆偏向于内缘解释,纠结于教师(基本)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辨析[8]。事实上,教育部在2012年已经制订并印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9],其中“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两部分,可以分别视为对教师素养、教师专业素养较为明确的阐述。因此不需要纠结于对教师基本素养与专业素养关系问题的辨析。
國内关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论模型。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教师三大素养,即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管理素养[10]。有的研究者从学科知识素养、情感素养、创新能力素养来阐明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11]。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教师的五大核心素养,即爱、谐、能、学、强[12],从对学生、与同伴、自身技能、终身学习素养、身心健康对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阐述。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师的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从信息化方面、创新能力、专业学术方面、对社会和教师自我管理方面进行阐述[13]。有的研究面向远程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开展,包括知识维度的基础素养、教学技能维度的支撑素养、终身学习维度的发展素养[14]。有的研究者直接从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强化,这更体现了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15]。有的研究提出了在信息化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来提升教师的素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由教材的解读者转变为资源的整合者,由教学技术的关注着转变为学习个体的研究者,由追求教学结果转变为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16]。
综上,虽然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定义教师核心素养的观点,但是其本质和内涵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素养、对学生对他人的协作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终身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中,“核心”一词的内涵,并不是对诸多基本素养进行“瘦身”,提取精华,而是指向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教师素养能力的重视和新的要求。教师核心素养具体如何表述,分成几点来表述,并不影响对其内涵的认识。在教育界达成共识之前,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宜从大处着眼,牢牢把握“信息化”这个时代性展开探索。
四、信息化条件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
1.未来教室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5年9月起,苏州金阊实验中学成为7所承担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的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之一。该项目在教育信息化[17]环境建设方面,装备了starC未来教室。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双轨教学系统[18]。由此本研究迎来了把握信息化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一个契机。
通过一个学年的探索,该项目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初一年级4个信息化教改实验班的任课教师以及其他年级积极探索信息化教改的教师开设了多节基于starC未来教室的公开课、示范课,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未来教室背景下,该校教师的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各个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并行式研究。在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苏州市未来教室课例评比、苏州市信息化教学能手评比、苏州市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优秀论文评比中,参加教改的教师无论获奖等级还是获奖数量均在市直属学校中名列前茅。这也证实了本文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的探索是有成效的,临近学年尾声,该校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暨未来教室应用说课大赛,全校三十多位教师踊跃参赛,人数远远超出了任教信息化教改实验班的教师数量。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追求创新、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新型教师,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以停留在形式上,在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时空上要突破现有课堂的限制,推动课堂的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尤其是在学生获取信息方面要有指导意识。
2.基于教育云的教师核心素养提升
该校的信息化教改研究的范围其实远远不止未来教室项目。①教学管理尝试使用Office软件的online功能。借助在线填报与数据整合,很多原来相当繁琐的数据统计变得高效便捷,大大减轻了班主任、备课组和教务处的工作负担。②学生德育活动的评比广泛采用在线投票的方式,既保证了公平与公正,又通过活动宣传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③期中、期末等调研考试开启“云阅卷”模式,如图5所示。这是一种基于网络大数据式的阅卷方式,便于采集所有考生的成绩数据辅助教学,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届信息化与课程融合下的苏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提出[19],我们正身处“互联网 ”时代,需要研究基于教育信息化拓宽教与学的广度和厚度,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品质;基于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正确的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基于教育信息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等,这些都是围绕教学信息化,教师核心素养需要去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该校的信息化教改研究,以基于未来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中心,辅以教学管理、德育活动、考试测量评价等方面的配套举措,用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挑战。这就是如前文所述的从大处着眼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
3.细节处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发展
在教师核心素养探索中,还需要从细节考量。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者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中寻求共识,设计多种平台,在细节上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
苏州金阊实验中学在细节上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探索,主要途径是设计了三大平台和一个制度。 (1)“三人行”教科研小组:搭建合作式研究平台,让有共同的志趣或共同目标的教师携手共进,即发展协作的素养,如图6(a)所示。
(2)“读书沙龙”:搭建对话和交流平台,让教师通过对话,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即发展交往的素养,如图6(b)所示。
(3)“教师讲坛”:搭建展示和分享平台,让教师面向全校,展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激起同事们的思维碰撞,即发展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素养,如图6(c)所示。
(4)“导师制”:教师也需要有协作合作素养,我校在教师教学研究中采用“导师制”一帮一合作方式,由有经验的教师带领新入职或經验不足的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彼此互相听课、讨论交流。成立学科组、听课小组,使教师整体的核心素养共同提升,完善教师的授课能力素养、专业素养、信息文化素养等,如图6(d)所示。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对信息技术要有取舍和选择能力,使信息技术的存在恰当且不可替代。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情况,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有不一样的效果。当然不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虽然具有便捷性,但不要喧宾夺主,这是教师信息文化素养的要求。信息化引领下的教师要勤于推动,善于思考,结合学科特色,以及自身教学特色,来确定好教学设计的侧重点,这是教师创造性素养的要求。教师要意识到课程的设计要面向过程,而不是面向结果,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这是对教师授课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综上,从大处到细节,以信息化教改研究为中心发展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专业素养;通过新技术支持下的网络云教学管理、在线投票、“云阅卷”系统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素养和终身学习素养;设计三大平台发展教师的协作交往素养、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素养。通过这些探索,把握信息化契机,教师在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同时,也正在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师成长共同体。
五、结论与展望
从问题的提出,到对教师核心素养内涵的分析和认识,再到对教师核心素养发展途径的探索,逻辑上是贯通的。但事实上,过去一个学年我们的探索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先行,再与教育界的理论研究相互印证。实践研究证明合乎逻辑,我们的探索也就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对一个学校来说,教育改革的探索或许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有合适与否,只有真正适合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信息化的转型深入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教学理念的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更离不开掌握信息化技能的未来教师。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发展必将逐渐走向深入,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认知以及对其发展途径进行探索。希望通过各个研究者一点一滴的探索,逐渐形成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教师核心素养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2]张娜.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分析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7):42-49.
[3]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
[4]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N].中国教育报,2016-05-18(9).
[5]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7]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8]郭少英,朱成科.“教师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诸概念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67-71.
[9] 教师[2012]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Z].
[10]邢志新.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联片教研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5):83-85.
[11]谢凡,陈锁明.聚焦教师核心素养勾勒“未来教师”新形象——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小学管理,2016(11):35-38.
[12]吴海尧.教师的五大核心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7-03-15(014).
[13]郑金洲,吕洪波.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J].人民教育,2016(11):54-57.
[14]朱春俐.论信息技术环境下远程教育教师核心素养[J].继续教育,2017(2):45-47.
[15]葛建定.创新力: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11):60-61.
[16]齐华.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变与不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17]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18]杨宗凯,刘三 女牙.双轨教学的理论省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3(8):24-27.
[19]李刚.第四届“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暨信息化与课程融合下的苏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EB/OL].http://www.szcqzx.com.cn/news.asp?id=13390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信息化;中学教师;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4-0074-05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 ”教育的提出和深入研究,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教育改革创新,拒绝墨守成规,打破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新课程改革需求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快的同化吸收知识,增强自身的核心素养,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的核心素养打上了信息化烙印。
教师不再每堂课讲授知识,然而学生学习效果却不佳,信息化时代更需要教师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技术,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教与学。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據[1],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目标是真正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虽然减轻了课件设计压力,但更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能力,对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教育逐渐延展到中学课堂,对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对其核心素养体系有更完善的补充。中学教师抓住契机,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教学技术与真实课堂教学进行完美融合,以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是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补充和新的要求,是新时代教师适应信息化教育的核心要求,在新时期,教师的核心素养有新的内涵和实践演绎。
二、教师核心素养的现状与发展
1.核心素养的产生和发展
“核心素养”的概念来自国外,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素养界定”框架在核心素养研究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提出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的指标框架,如图1所示 [2]。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等)、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开始进行核心素养的探究,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陆续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意义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展要求[3]。2015年起,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开始修订。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9大核心素养[4],如图2所示。
国内教育界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尚未达成共识,仍在讨论之中。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基本认同的,即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表述,分成几个类型进行描述,这并不是固化的,重要的是理解其内涵。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有一个角色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教师。在“双主”教学模式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同伴,起到引导辅助作用,教师和学生一样也需要发展核心素养。中学教师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本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三、从时代性认识中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1.教师专业素养和核心素养
早在1998年,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5]一文中,就未来21世纪的教师素养提出了看法。此后,至2014年教育部提出研究制定核心素养体系之前,国内有关教师核心素养的论著,大体皆未超出此文所论之范畴。较之后者的论著,叶澜教授关于未来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的看法极富启发性。文中虽未提及核心素养一词,但其对时代性的强调,为今天讨论教师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张华教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文中谈到:“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素养’,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6]可见,核心素养是指向于信息时代课程体系建构的一种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在信息时代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可以称为21世纪教师素养。
2.核心素养体系的分类
经合组织、欧盟等重要国际组织,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存在微妙的差异。正如左璜副研究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7]一文中所指出的: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国际上已有的核心素养体系大致分为图3所示的四大类型,核心素养体系的共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张华教授在比较研究了经合组织、欧盟、美国等主流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后,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4C’s”模型,如图4所示。其中协作和交往属于非认知性素养,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属于认知性素养,呼应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维和莫奈提出的“复杂交往”与“专家思维”两大核心素养[6]。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在总体上是“信息化”这个时代性所代表的数字化素养,而在细节上则表现为“4C’s”。 3.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综述与理解
理清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前提,教师核心素养从属于核心素养,应适应于信息时代。从这个角度出发,当代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对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传统的教师素养的突破与发展。教育界对教师素养或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研究视角皆偏向于内缘解释,纠结于教师(基本)素养与专业素养的辨析[8]。事实上,教育部在2012年已经制订并印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9],其中“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两部分,可以分别视为对教师素养、教师专业素养较为明确的阐述。因此不需要纠结于对教师基本素养与专业素养关系问题的辨析。
國内关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论模型。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教师三大素养,即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管理素养[10]。有的研究者从学科知识素养、情感素养、创新能力素养来阐明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11]。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教师的五大核心素养,即爱、谐、能、学、强[12],从对学生、与同伴、自身技能、终身学习素养、身心健康对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阐述。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师的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从信息化方面、创新能力、专业学术方面、对社会和教师自我管理方面进行阐述[13]。有的研究面向远程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开展,包括知识维度的基础素养、教学技能维度的支撑素养、终身学习维度的发展素养[14]。有的研究者直接从创新能力方面对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强化,这更体现了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15]。有的研究提出了在信息化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来提升教师的素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由教材的解读者转变为资源的整合者,由教学技术的关注着转变为学习个体的研究者,由追求教学结果转变为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16]。
综上,虽然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定义教师核心素养的观点,但是其本质和内涵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素养、对学生对他人的协作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终身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中,“核心”一词的内涵,并不是对诸多基本素养进行“瘦身”,提取精华,而是指向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教师素养能力的重视和新的要求。教师核心素养具体如何表述,分成几点来表述,并不影响对其内涵的认识。在教育界达成共识之前,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宜从大处着眼,牢牢把握“信息化”这个时代性展开探索。
四、信息化条件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
1.未来教室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5年9月起,苏州金阊实验中学成为7所承担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的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之一。该项目在教育信息化[17]环境建设方面,装备了starC未来教室。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双轨教学系统[18]。由此本研究迎来了把握信息化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一个契机。
通过一个学年的探索,该项目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初一年级4个信息化教改实验班的任课教师以及其他年级积极探索信息化教改的教师开设了多节基于starC未来教室的公开课、示范课,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未来教室背景下,该校教师的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各个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并行式研究。在苏州市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苏州市未来教室课例评比、苏州市信息化教学能手评比、苏州市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优秀论文评比中,参加教改的教师无论获奖等级还是获奖数量均在市直属学校中名列前茅。这也证实了本文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的探索是有成效的,临近学年尾声,该校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暨未来教室应用说课大赛,全校三十多位教师踊跃参赛,人数远远超出了任教信息化教改实验班的教师数量。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追求创新、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新型教师,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以停留在形式上,在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时空上要突破现有课堂的限制,推动课堂的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尤其是在学生获取信息方面要有指导意识。
2.基于教育云的教师核心素养提升
该校的信息化教改研究的范围其实远远不止未来教室项目。①教学管理尝试使用Office软件的online功能。借助在线填报与数据整合,很多原来相当繁琐的数据统计变得高效便捷,大大减轻了班主任、备课组和教务处的工作负担。②学生德育活动的评比广泛采用在线投票的方式,既保证了公平与公正,又通过活动宣传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③期中、期末等调研考试开启“云阅卷”模式,如图5所示。这是一种基于网络大数据式的阅卷方式,便于采集所有考生的成绩数据辅助教学,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届信息化与课程融合下的苏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提出[19],我们正身处“互联网 ”时代,需要研究基于教育信息化拓宽教与学的广度和厚度,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品质;基于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正确的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基于教育信息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等,这些都是围绕教学信息化,教师核心素养需要去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该校的信息化教改研究,以基于未来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中心,辅以教学管理、德育活动、考试测量评价等方面的配套举措,用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挑战。这就是如前文所述的从大处着眼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
3.细节处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发展
在教师核心素养探索中,还需要从细节考量。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者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中寻求共识,设计多种平台,在细节上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
苏州金阊实验中学在细节上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探索,主要途径是设计了三大平台和一个制度。 (1)“三人行”教科研小组:搭建合作式研究平台,让有共同的志趣或共同目标的教师携手共进,即发展协作的素养,如图6(a)所示。
(2)“读书沙龙”:搭建对话和交流平台,让教师通过对话,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即发展交往的素养,如图6(b)所示。
(3)“教师讲坛”:搭建展示和分享平台,让教师面向全校,展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激起同事们的思维碰撞,即发展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素养,如图6(c)所示。
(4)“导师制”:教师也需要有协作合作素养,我校在教师教学研究中采用“导师制”一帮一合作方式,由有经验的教师带领新入职或經验不足的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彼此互相听课、讨论交流。成立学科组、听课小组,使教师整体的核心素养共同提升,完善教师的授课能力素养、专业素养、信息文化素养等,如图6(d)所示。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对信息技术要有取舍和选择能力,使信息技术的存在恰当且不可替代。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情况,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有不一样的效果。当然不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虽然具有便捷性,但不要喧宾夺主,这是教师信息文化素养的要求。信息化引领下的教师要勤于推动,善于思考,结合学科特色,以及自身教学特色,来确定好教学设计的侧重点,这是教师创造性素养的要求。教师要意识到课程的设计要面向过程,而不是面向结果,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这是对教师授课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综上,从大处到细节,以信息化教改研究为中心发展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专业素养;通过新技术支持下的网络云教学管理、在线投票、“云阅卷”系统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素养和终身学习素养;设计三大平台发展教师的协作交往素养、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素养。通过这些探索,把握信息化契机,教师在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同时,也正在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师成长共同体。
五、结论与展望
从问题的提出,到对教师核心素养内涵的分析和认识,再到对教师核心素养发展途径的探索,逻辑上是贯通的。但事实上,过去一个学年我们的探索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先行,再与教育界的理论研究相互印证。实践研究证明合乎逻辑,我们的探索也就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对一个学校来说,教育改革的探索或许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有合适与否,只有真正适合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信息化的转型深入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教学理念的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更离不开掌握信息化技能的未来教师。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发展必将逐渐走向深入,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认知以及对其发展途径进行探索。希望通过各个研究者一点一滴的探索,逐渐形成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教师核心素养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2]张娜.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分析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7):42-49.
[3]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
[4]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N].中国教育报,2016-05-18(9).
[5]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7]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8]郭少英,朱成科.“教师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诸概念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67-71.
[9] 教师[2012]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Z].
[10]邢志新.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联片教研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5):83-85.
[11]谢凡,陈锁明.聚焦教师核心素养勾勒“未来教师”新形象——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小学管理,2016(11):35-38.
[12]吴海尧.教师的五大核心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7-03-15(014).
[13]郑金洲,吕洪波.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J].人民教育,2016(11):54-57.
[14]朱春俐.论信息技术环境下远程教育教师核心素养[J].继续教育,2017(2):45-47.
[15]葛建定.创新力: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11):60-61.
[16]齐华.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变与不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17]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18]杨宗凯,刘三 女牙.双轨教学的理论省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3(8):24-27.
[19]李刚.第四届“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暨信息化与课程融合下的苏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EB/OL].http://www.szcqzx.com.cn/news.asp?id=1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