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党的优秀女干部吕玉兰,生前曾与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一起工作过3年,其间建立了“浓厚的同志姐弟情谊”。1993年3月31日,吕玉兰同志不幸病逝,在这位著名女劳模逝世2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她的丈夫江山写下了这篇深情的回忆文章。
阳春三月,原野的玉兰花又含情脉脉地开放了。淡淡的、幽幽的花香,沁人心脾,勾人魂魄。这就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玉兰。
1993年3月31日,你不幸因病逝世。年仅53岁。你走了,撇下我和两个孩子,走得那样悄然,那样匆忙,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玉兰,一别25年,我有多少话要对你说啊!而此时此刻最想告诉你的是:你曾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的习近平同志,继去年在党的十九大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又在今年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再次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成为共和国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
玉兰,听到這个消息你一定非常高兴和欣慰吧?
1974年,当热心的同事把你介绍给我时,我特地看了你的有关报道。你的家乡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地处黄河故道,是个有名的穷沙窝。旧谣云:“沙河地,不养家。不怕种,光怕刮。神仙不下界,累死也白搭。”1955年,你高小毕业后,立下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雄心壮志,15岁就当上了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你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没树苗,你领着一群姑娘,蹬梯子,攀墙头,上树采榆钱和槐荚。一个春天下来,采了满满一大囤树种。冬季造林开始了,你领头成立了“妇女造林队”。每天清晨,你背着树苗,顶着寒风,来到沙滩上造林,一气干到日落西山才回家。有多少天,你顾不上梳头,顾不上洗脸,眼熬红了,手冻裂了,脚上满是冻疮,和鞋子粘到一块,睡觉也不敢脱鞋。有人叫你“红眼老马猴”,有人叫你“土地奶奶”,有人叫你“傻玉兰”。还有人劝道:“玉兰,你上没哥,下没弟,过几年说个婆家,还不知道嫁到哪儿去呢,你为谁这么拼命哪!”你说:“俺植树造林,是为社会主义流汗拼命!”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村先后栽树100多万株,种果树1000多亩,终于锁住了风沙,把家乡建成了五业兴旺的新农村。你因此多次当选为农业劳动模范,先后十几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后来,你又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先后担任了临西县委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书记。
可我那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新华社记者,二人地位如此悬殊,将来能过到一块吗?
然而,从结婚到你去世,在长达20年的夫妻生活中,我们一直相敬相爱。正像我们在婚前的通信中所说(通信共23封,我已装订成册),你喜欢我“个子高高的,身板直直的,年轻有为,人也挺老实,像那么回事,真有点一见钟情的味道”。
我喜欢你的一切。你多年来可歌可泣的奋斗事迹令我敬佩;你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是我行动的楷模。我更感念你对我的体贴和关心。在四季换装之际,你找来缝纫师,为我做棉袄、棉裤和短袖褂子;我有午睡的习惯,每当家里来客人,你总是对我说:“你睡吧,俺去看看。”又有多少次,我挑灯写稿,你陪伴身边,给我做荷包蛋吃。从不做针线活的你还特地为我纳了一双鞋垫,密密麻麻的足有好几千针。你说:“俺这辈子,第一次纳鞋垫。针针线线,都是俺的心啊!”
玉兰,每当回忆起这些情景,我都祈盼着时光能倒流,和你再相识相爱。
1981年9月,能上能下的你,从河北省委领导的岗位被调整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那时,我们的家在石家庄,你工作忙,路途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我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些,就由我负责在家带两个孩子。
1982年春的一天,你从正定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北京调来了一位同志,到正定县委任副书记,是习仲勋同志的儿子,叫习近平。”
我说:“哦!习仲勋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儿子干得怎么样?”
你说:“小伙子来的时间还不长,不过大家都发现他挺能干的。”
不久,习近平同志担任了县委书记,你还是县委副书记,你一直心甘情愿地给他当副手。那几年,你常由衷地跟我夸赞习近平同志的人品和才干。
你说过,习近平同志出身高干家庭,又是从中央机关下来的,却对农村基层工作很熟悉,对老百姓的感情非常深。来到正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调查、走访,想办法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你给他介绍说:“正定是粮食高产县,也是中国北方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但是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富裕,主要是粮食征购任务太重了。有的农民完不成征购任务,只好拿钱去别的村买粮食交征购,农民的口粮普遍不够吃。”其实,在习近平同志来正定之前,你就发现这个问题了,但由于当时人们难以摆脱追求“政绩”的思想束缚,减征购的事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习近平同志了解清楚后,就开始大力抓这个问题,最终让老百姓减轻了征购负担,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你说过,习近平同志很有远见,也很有魄力,为正定的经济发展出了很多好点子。当得知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需要建造一个“荣国府”的消息后,他就在北京努力寻求与制片方的合作,想把“荣国府”争取到正定来建,等电视剧拍摄结束后,给正定留下一处永久性的旅游景点。但领导班子对此争议很大,怕万一收不回投资,担不起这个责任。你则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应该放手去搞,并全力支持他。后来,习近平同志多方筹措资金,“荣国府”顺利建了起来。开放第一年就收回大部分投资,而且从那以后,每年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阳春三月,原野的玉兰花又含情脉脉地开放了。淡淡的、幽幽的花香,沁人心脾,勾人魂魄。这就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玉兰。
1993年3月31日,你不幸因病逝世。年仅53岁。你走了,撇下我和两个孩子,走得那样悄然,那样匆忙,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玉兰,一别25年,我有多少话要对你说啊!而此时此刻最想告诉你的是:你曾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的习近平同志,继去年在党的十九大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又在今年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再次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成为共和国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
玉兰,听到這个消息你一定非常高兴和欣慰吧?
和你相识相爱是我最留恋的日子
1974年,当热心的同事把你介绍给我时,我特地看了你的有关报道。你的家乡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地处黄河故道,是个有名的穷沙窝。旧谣云:“沙河地,不养家。不怕种,光怕刮。神仙不下界,累死也白搭。”1955年,你高小毕业后,立下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雄心壮志,15岁就当上了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你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没树苗,你领着一群姑娘,蹬梯子,攀墙头,上树采榆钱和槐荚。一个春天下来,采了满满一大囤树种。冬季造林开始了,你领头成立了“妇女造林队”。每天清晨,你背着树苗,顶着寒风,来到沙滩上造林,一气干到日落西山才回家。有多少天,你顾不上梳头,顾不上洗脸,眼熬红了,手冻裂了,脚上满是冻疮,和鞋子粘到一块,睡觉也不敢脱鞋。有人叫你“红眼老马猴”,有人叫你“土地奶奶”,有人叫你“傻玉兰”。还有人劝道:“玉兰,你上没哥,下没弟,过几年说个婆家,还不知道嫁到哪儿去呢,你为谁这么拼命哪!”你说:“俺植树造林,是为社会主义流汗拼命!”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村先后栽树100多万株,种果树1000多亩,终于锁住了风沙,把家乡建成了五业兴旺的新农村。你因此多次当选为农业劳动模范,先后十几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后来,你又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先后担任了临西县委书记、河北省委副书记、书记。
可我那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新华社记者,二人地位如此悬殊,将来能过到一块吗?
然而,从结婚到你去世,在长达20年的夫妻生活中,我们一直相敬相爱。正像我们在婚前的通信中所说(通信共23封,我已装订成册),你喜欢我“个子高高的,身板直直的,年轻有为,人也挺老实,像那么回事,真有点一见钟情的味道”。
我喜欢你的一切。你多年来可歌可泣的奋斗事迹令我敬佩;你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是我行动的楷模。我更感念你对我的体贴和关心。在四季换装之际,你找来缝纫师,为我做棉袄、棉裤和短袖褂子;我有午睡的习惯,每当家里来客人,你总是对我说:“你睡吧,俺去看看。”又有多少次,我挑灯写稿,你陪伴身边,给我做荷包蛋吃。从不做针线活的你还特地为我纳了一双鞋垫,密密麻麻的足有好几千针。你说:“俺这辈子,第一次纳鞋垫。针针线线,都是俺的心啊!”
玉兰,每当回忆起这些情景,我都祈盼着时光能倒流,和你再相识相爱。
你有幸和习近平同志一起共事三年
1981年9月,能上能下的你,从河北省委领导的岗位被调整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那时,我们的家在石家庄,你工作忙,路途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我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些,就由我负责在家带两个孩子。
1982年春的一天,你从正定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北京调来了一位同志,到正定县委任副书记,是习仲勋同志的儿子,叫习近平。”
我说:“哦!习仲勋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儿子干得怎么样?”
你说:“小伙子来的时间还不长,不过大家都发现他挺能干的。”
不久,习近平同志担任了县委书记,你还是县委副书记,你一直心甘情愿地给他当副手。那几年,你常由衷地跟我夸赞习近平同志的人品和才干。
你说过,习近平同志出身高干家庭,又是从中央机关下来的,却对农村基层工作很熟悉,对老百姓的感情非常深。来到正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调查、走访,想办法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你给他介绍说:“正定是粮食高产县,也是中国北方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但是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富裕,主要是粮食征购任务太重了。有的农民完不成征购任务,只好拿钱去别的村买粮食交征购,农民的口粮普遍不够吃。”其实,在习近平同志来正定之前,你就发现这个问题了,但由于当时人们难以摆脱追求“政绩”的思想束缚,减征购的事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习近平同志了解清楚后,就开始大力抓这个问题,最终让老百姓减轻了征购负担,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你说过,习近平同志很有远见,也很有魄力,为正定的经济发展出了很多好点子。当得知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需要建造一个“荣国府”的消息后,他就在北京努力寻求与制片方的合作,想把“荣国府”争取到正定来建,等电视剧拍摄结束后,给正定留下一处永久性的旅游景点。但领导班子对此争议很大,怕万一收不回投资,担不起这个责任。你则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应该放手去搞,并全力支持他。后来,习近平同志多方筹措资金,“荣国府”顺利建了起来。开放第一年就收回大部分投资,而且从那以后,每年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