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生为视角探索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策略,认为应该从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学生的诉求以及实践的方式三方面入手。以高校思政课之一的《基础》课程为例,得出首先应该从课程设置和听课主体的角度了解开设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其次围绕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培养“三观”的目标来知晓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诉求;最后通过实践的方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最终达到终身实践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基础》课程;教师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现有文献来看在探索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策略时主要从教师视角来谈而忽略了听课的主体学生。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学生视角来探索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策略,并以高校思政课中的《基础》课程为例来探索,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基础课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一、开设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其目的是让学生愿意接纳甚至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耐心引导学生了解开设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以《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设置来源看它是教育部指定的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其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从听课主体来看它是一门适应其成长成才所需要的课程,《基础》课程能够帮助我们在大学阶段不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使我们学会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等关系。既然《基础》课程对每个学生都如此重要,那么基础课教师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在课程刚开始就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一是备教材,对所讲的内容在熟悉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趣味性。二是备学生,了解听课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新生和所学专业的特点寻找与该门课程的结合点来增加时效性。三是备教法,将课程大纲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讲授方法以增加活跃性。
二、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诉求
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体,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理应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诉求。以《基础》课程为例,其听课主体主要是大一新生,对于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挣脱出来的他们往往会出现不愿意听课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内外因两个角度来看:内因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他们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二是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还处于适应阶段,没能静下心来学习。外因一是教材内容本身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授课教师讲课的方式方法没能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处于学习的迷茫状态,基础课教师应当走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使其更加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即《基础》课程到底需要学生学些什么内容应当简明扼要地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比如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什么?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及第六章基本的法律常识等这些基础的知识学生应当予以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十九大上也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p29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展现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p3通过基础课教师在讲课中知识的讲解、案例的分析及师生互动的环节给学生“灌输”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基础》课程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对课程的诉求,帮助其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才更有利于增强《基础》课程的吸引力。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策略
任何理论和道理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任何理论和道理如果脱离了实践都将毫无益处,高校思政课不仅是理论课,更是融理论于其中的实践课。以《基础》课程为例,它是一门需要终身实践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学到的基础知识仅仅只从理论层面进行了解,而我们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在前面阐述《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掌握基础知识只是课程的基本目标,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显然要达到高层次目标只从课堂学习中是难以达到的,课程中的修养二字足以很好地说明。在古代汉语中修养最初指道家的修身养性,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提到:“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3]p14这里的修养具体指培养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抑或求取学识的品德。所以,该门课程涉及到的道德品质、法律素养等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这种实践需要坚持、需要做好终身实践的准备才有希望达到这门课程更高层次的目标:即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为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基础》课程的意义所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课程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增强该门课程的吸引力,最终要达到实现终身实践《基础》课程核心内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念峰,张雯.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王萍.上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堂课研究[J].成才路,2016(33):14-15.
作者简介:
赵鸿(1994—),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学生;《基础》课程;教师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现有文献来看在探索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策略时主要从教师视角来谈而忽略了听课的主体学生。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学生视角来探索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策略,并以高校思政课中的《基础》课程为例来探索,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基础课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一、开设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其目的是让学生愿意接纳甚至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耐心引导学生了解开设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以《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设置来源看它是教育部指定的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其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从听课主体来看它是一门适应其成长成才所需要的课程,《基础》课程能够帮助我们在大学阶段不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使我们学会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等关系。既然《基础》课程对每个学生都如此重要,那么基础课教师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在课程刚开始就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一是备教材,对所讲的内容在熟悉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趣味性。二是备学生,了解听课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新生和所学专业的特点寻找与该门课程的结合点来增加时效性。三是备教法,将课程大纲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讲授方法以增加活跃性。
二、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诉求
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体,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理应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诉求。以《基础》课程为例,其听课主体主要是大一新生,对于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挣脱出来的他们往往会出现不愿意听课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内外因两个角度来看:内因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他们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二是学生刚进入大学校门,还处于适应阶段,没能静下心来学习。外因一是教材内容本身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授课教师讲课的方式方法没能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处于学习的迷茫状态,基础课教师应当走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使其更加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即《基础》课程到底需要学生学些什么内容应当简明扼要地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比如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什么?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及第六章基本的法律常识等这些基础的知识学生应当予以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十九大上也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p29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展现新的风貌、新的姿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p3通过基础课教师在讲课中知识的讲解、案例的分析及师生互动的环节给学生“灌输”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基础》课程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对课程的诉求,帮助其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才更有利于增强《基础》课程的吸引力。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策略
任何理论和道理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任何理论和道理如果脱离了实践都将毫无益处,高校思政课不仅是理论课,更是融理论于其中的实践课。以《基础》课程为例,它是一门需要终身实践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学到的基础知识仅仅只从理论层面进行了解,而我们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在前面阐述《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掌握基础知识只是课程的基本目标,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显然要达到高层次目标只从课堂学习中是难以达到的,课程中的修养二字足以很好地说明。在古代汉语中修养最初指道家的修身养性,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提到:“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3]p14这里的修养具体指培养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抑或求取学识的品德。所以,该门课程涉及到的道德品质、法律素养等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这种实践需要坚持、需要做好终身实践的准备才有希望达到这门课程更高层次的目标:即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为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基础》课程的意义所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课程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增强该门课程的吸引力,最终要达到实现终身实践《基础》课程核心内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念峰,张雯.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王萍.上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堂课研究[J].成才路,2016(33):14-15.
作者简介:
赵鸿(1994—),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