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hen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海量知识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充分展现诗歌的魅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发生命,是中国古典诗歌教学需要关注的問题。文章主要从主题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以及生态文化学等方面,探讨数据库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法;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3-0023-03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国古典诗歌课程更是高校通识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典章制度、民俗风情、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古今差异,有时会造成学生在阅读上的隔膜。学生常常因读不懂甚至误读古诗,产生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在理工院校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何在通识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展现诗歌的魅力,消解阅读隔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当前中国古典诗歌教学需要解决的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我们需要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拉近古今社会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可以寻找古今相通之处。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1]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心灵——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亲人、友人、爱人、世人的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对宇宙万物的探索,对真善美的追求。叶嘉莹认为“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2],“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3]。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类共有的生命感发、体验、思考出发,启发学生,消解隔膜。其次,可以在教学中建立古代文化生态,使学生读古诗时仿如亲历,从而真正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达到真正的今古相通。这些都需要学生对古诗产生的时代有充分的了解。如何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将其中涉及的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快速提取、凝练,建立起这种古今相连的通道?数据库无疑是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下面我们将从主题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以及生态文化学等方面,以离别诗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数据库来建立这种古今通道。
  一、主题教学法的数据库运用
  主题教学法指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集中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某一主题有更深入系统的理解。中国古代离别诗非常多,如被认为是“万古送别之祖”的《诗经·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写卫君送妹远嫁,久久不肯离去,将兄妹情深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从悲喜两处着手,通过对比抒写离情。又如“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李陵《携手上河梁》)、“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宋之问《送杜审言》)、“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等,无不将离情抒写得细腻生动,感人至深。然而,当今社会,距离已不是问题,相见也因为视频电话而随时可以实现,学生对古人离别时那种相思难耐之意、缠绵悱恻之情就难有深切的体认。
  以离别诗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系统了解历代离别诗的基础上,体验人们面临离别时的情感和境界。课堂教学设计如下:①让学生回顾从前学过的离别诗。②纵览历代离别诗。③揭示古代离别诗在现代的影响。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回忆起来的大多是中小学阶段学过的唐代离别诗,尤其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印象深刻,因此,学生在纵览历代离别诗并重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后,会认识到:①唐代以前的离别诗的情感基调基本是“有别必怨,有怨必盈” (江淹《别赋》)。②王勃这首送别诗,一洗以往离别诗的悲酸之态,开阔高昂,提升了人们的情感境界,为后世的离别诗提供了重要的情感范本。③唐代离别诗“并不一味抒写离别之苦,而多将送别时的环境美和情意美有机融合,构成富有诗意的离别”[4]。如以豪情叙别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表达朋友情深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等等。④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于淡淡感伤中,呈现的金色温暖,正是唐代这种开阔明朗诗意影响的结果。
  通过同一主题内容的类聚比较,学生系统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认识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以及唐代离别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也明白了离别之于生活的意义。而数据库的筛选功能非常利于主题式教学中的信息聚合。比如,学生在回顾从前学过的离别诗时,往往记忆模糊,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库,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列古诗篇目进行搜集整理,在课堂上列出所有关联篇目,帮助学生回忆,与中学的诗歌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又如,带领学生纵览历代离别诗时,可以利用网上现有资料,建立与课程相关的中国古典诗歌数据库,将数据聚合成离别、战争、自然、爱情等主题进行教学。通过数据库检索,我们发现,五万多首唐诗中,题名含有“别”、“送”、“饯”等语词的诗歌超过10%,这个统计结果以科学的数据让理工院校的学生充分认识到离别诗在唐代的繁荣,以及离别在古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
  二、文化生态教学的数据库运用
  冯天瑜认为,“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主张把文化置于环境系统中考察其生成、发展与变异,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5]。利用文化生态学理论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种题材类型诗歌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线索,认识诗歌的形式、内容、意象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深植的文化生态系统。与中小学阶段侧重字词句讲解和简单介绍作者思想、社会背景的教学方式不同,大学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因此,文化生态教学法的引入,在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批评研究的视野。   中国古代离别诗的大量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心理。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胸怀天下而非蜗居一隅。这种人文理想,一方面使中国知识分子游走四方成为生活常态,离别诗大量出现;另一方面也赋予这种游走以道德和政治意义上的高度,为唐代豪情叙别等类型的离别诗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离别诗一方面具有“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的深刻离愁,一方面又可以呈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高朗。尤其是唐代,或科举饯别,或边塞告别,或情人临别,或亲友相送,离别诗尤为繁盛。这种繁盛与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鼓励科举、游历成风等文化背景有关。如果对唐代文化了解不深,就难以真正把握这些诗歌的精神实质和审美特征。因此,在以离别为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揭示离别诗背后根植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典章制度、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等文化生态,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深切体悟。
  利用数据库,我们可以建立唐代生活文化史资料库,收集折柳、饮酒、祖道作诗饯别等与离别相关的民俗资料,以及唐代衣食住行、典章制度等资料。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徐连达《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赵睿才《唐诗与民俗关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等相关书籍分类整理而成。如徐连达《唐朝文化史》第一章《食馔与茶酒》的第一节《食物的品类和名特菜肴》,其下分米食、面食、点心、小食等,可在数据库中按米面、点心等类分列条目,以便检索分析。学生在写唐代离别故事时,这个数据库就可以提供有关唐代社会制度、生活场景等方面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根植的文化生态,其所创作的故事也因生活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而更加生动丰富。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数据库运用
  体验式教学是现代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友好的批评者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解析古典诗歌,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等,都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则开展“写故事学唐诗”活动,组织学生以唐朝为背景写一篇关于离别的小故事或故事片断。故事要求:①时代背景必须为唐朝。②至少嵌入一首离别诗。③至少有一个与唐代相关的文化知识点。④必须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注释,并注明出处。⑤故事与诗歌、知识点应该有机结合。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揣摩人物性格,还原历史场景,因此,这个活动可以建立学生与诗歌、诗人以及唐朝的联系,让学生觉得诗歌里的人和世界真实可亲,愿意去感受并认同那些伟大诗人们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格意志,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在这项活动中,数据库可以提供快速高效的作业批改。活动要求学生提交故事涉及的相关文化知识,并注明资料来源,我们将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学生作业数据库,就可以以学生作业中涉及的知识点数量、质量、难度,以及故事与背景文化的融合度、资料来源的可靠性等为参考值,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较为科学、公允的评价。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数据库对学生作业里涉及的诗歌、文化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兴趣所在,以使今后的教学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四、结束语
  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6]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人类共通的精神美,无论是主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文化生态学的引入,还是数据库的运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传达这种可以感发生命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
  [2]葉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08.
  [3]叶嘉莹.中国词学的现代观[M].长沙:岳麓书社,1990:117.
  [4]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0.
  [5]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上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44-145.
  [6]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61.
  (编辑:王天鹏)
其他文献
我们的幼儿院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是战争年代经过三千里行军,从延安转移到北京的。假期中,班级有两名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到延安寻根,重走了行军路。回到幼儿院后,他们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进一步引发了孩子们对我们红色历史的关注。延安的宝塔山宝塔和北京的玉泉山玉峰塔,是我们幼儿园在延安与北京的地标,由此孩子们对宝塔产生了很浓的兴趣。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来到了大门口延安窑洞前。“看!宝塔。”“那是玉泉山的
经常拜读大师之作,间或聆听专家之言,内心不由升起一份渴望:什么时候我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想”,那该多好啊!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积淀,渐渐地,我脑中愈来愈清晰地浮现出两个字:自主。联系本园特色——阅读教学,我忽然顿悟:我是否可以从“自主阅读”开始我的思想探寻和理想追求呢?一阵欣喜之后,我的思考也随之启动。  解读“自主”与“儿童发展”,我逐渐理解了教育的内在意蕴:教育必须基于儿童的需要、
在离天河不远的地方,一并排有三颗小星星。说来也巧,这三颗小星星是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可他们彼此都不一样:一颗是蓝色的,一颗是红色的,第三颗最小,似乎没有什么颜色,只有一点儿微弱得可怜的光。  每当太阳落山时,三颗小星星就各自坐在出生的地方,放射着光芒。但是在天黑以前,有一件事,这些小星星一定得做。什么事呢?就是他们必须从天河里打来第二天做早饭用的水。若不这样,万一遇到夜间下雨,会把干净的水弄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个性理解和独特的感悟,体会,把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理念落到实处。但是,由于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致使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脱离文本,随意解读的现象,这就失去了个性化阅读应有的意义。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具实效,一定要从基于文本实际出发。下面笔者主要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讓鼠年春节的欢乐气氛还没有进入高潮便戛然而止。接下来,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开始了“闭门不出”的生活,孩子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长原定的走亲访友和各种出游计划忽然被取消,孩子们日常与小伙伴玩耍的机会也没有了,连户外活动也基本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新闻里、大人口中与新型冠状病毒有关的种种信息,还有人们谈起病毒时言语中、表情里所透露出的焦虑和恐慌。偶尔必
近日,听了一节《趣味联想识字》的低年级识字综合实践课,感想颇多。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1.出示课题,检查预习。  教师出示本节课课题“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饼干”,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搜集的各种饼干包装纸拿出来,有的把实物也拿出来,教师环视简单检查。  2.小组交流,互帮互学。  同学们两人一组,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讲给同伴听,带领同伴读一读自己认识的字词,教师巡视。
如果从空中俯瞰大海,你会发现,不同深度的海水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咦?那是什么?突然有一块环形的水域变得格外深邃、幽蓝,就像大海的瞳孔,异常神秘、美丽。很可能,这儿有一个蓝洞。  大自然的奇迹  蓝洞可分为陆地蓝洞和海洋蓝洞两种。它是一种罕见的地质构造,是四壁陡直、敞口朝天、充满了水的大洞穴,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迷人又诡异的独特蓝色。  多数蓝洞都是因碳酸盐的地层被侵蚀而形成的。以著名的洪都拉斯伯利兹
Step 1 感知·閱读导航  话题导入  本文选自美国作家布兰登·桑德森的Mistborn(《迷雾之子》),这是一套当代奇幻小说,设定人可以通过 “熔金术”来获得不同的能力。千年前,善恶双方决战,邪恶击溃善良, 建立“最后帝国”, 世界随之变迁,天空不间断地下着灰烬,所有植物都转为褐黄,入夜之后,浓雾四起,笼罩大地。Vin和Kelsier集团成员们杀死了不死的御主大帝,成功解放被残暴统治千年的国
[摘 要]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所谓蝼蚁之穴便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之处,细节的忽略,会致使千丈之堤败溃,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不得完整、功亏一篑. 所以教师要以小博大,注重细节对课堂整体的塑造,进而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素质的有效培养,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实现大跨越.  [关键词] 初中数学;细节;整体;效率  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可被分割的,分割成一个个有着该
新乡中益2×660MW机组工程是依据国家“上大压小”产业政策,在关停小火电基础上进行的异地扩建项目。该项目是河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河南投资集团电力基建项目的“工程管理示范项目”。工程于2013年5月开工,两台机组分别于2015年2月、3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年发电能力72.6亿千瓦时,是豫北地区重要的电源支撑。项目建设先后荣获中国电力行业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