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营销:乱花渐欲迷人眼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线拼品牌,二线拼渠道,三线拼价格,这就是当下国内啤酒市场的写照。
  
  又是一年夏季到,饮料酒水齐开闸。承载着各式说辞的啤酒、飘浮着麦香的各式品牌摇旗呐喊着杀将而来,一时间餐饮、酒楼、商超、夜场成了啤酒的大舞台,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唱主角的老生燕京、青岛、雪花依旧在全国市场抓紧拼杀,外来花旦百威、嘉士伯、喜力、朝日依旧活跃在各大区市场,区域霸主河南金星、百威旗下哈尔滨、雪津、广东珠江、深圳金威等在本土市场各施拳脚寸土不让。对一线品牌的老生来说,全国市场一盘棋,仅在华南广东,既有百威、喜力,雪花的扎堆设厂,也有本土金威、珠江、生力驻守大本营。
  一线拼品牌,二线拼渠道,三线拼价格,这就是当下国内啤酒市场的写照。产品策略:颇具噱头的概念创新
  如果说普通啤酒在上世纪曾经一度游走于大排档、中低端餐饮酒楼在终端渠道血拼价格和销量外,那么现今的啤酒品牌正在逐步精准定位市场,细分目标市场,拉拢消费受众,更多地重视在品牌战略指导下,进行营销管理、生产过程、质量保障的体系创新,以综合竞争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和销售利润率。
  最明显的特征是,一线品牌把产品概念与市场目标和消费受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干啤酒,又称为低糖啤酒、低热值啤酒,口味清爽新鲜,迎合了中国南方消费者喜欢轻甜味、低酒精度、清爽清淡型的消费特点,在南方沿海城市消费量激增。
  而不经过高温杀菌的纯生啤酒以口感好,营养丰富,被冠之啤酒中的“新鲜水果”,此酒易使人发胖,因此适合瘦人饮用。自1998年广东珠江啤酒建成国内第一条20万吨的纯生啤酒生产线以来,燕京、青岛、雪花、金星、金威等也纷纷上马纯生啤酒生产线。据统计,目前中国纯生啤酒总销量在100万吨左右,仅占啤酒总产量的5%。在中国啤酒市场的版图上,纯生啤酒的主销区在广东,在珠海、东莞、汕头、深圳占有当地1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6年,中国啤酒市场上衍生出一款融纯生和干啤工艺的“另类”产品——纯干啤酒,号称具有低糖低热健康属性,适宜发胖的人饮用。厂家正是捕捉到一部分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健康消费需求,在产品创新上倡导并引领了一种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新生活方式,在华南市场上推广后,销量一度领先同类品牌。
  2007年,国内啤酒厂家又推出号称新一代的低醇啤酒“冰生”啤酒,经过冰点以下深度低温纯化处理,具有酒体色泽清亮纯净、口感纯正淡爽等特点。厂家则宣称此啤酒符合现代消费发展趋势,产品定位于年轻人饮用的时尚啤酒。
  如果说以上的产品概念是基于细分市场的杰作,那么啤酒厂家制造的有些概念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譬如清啤,实际就是淡色啤酒。低浓度淡色啤酒,是原麦汁浓度10度以下的啤酒;中等浓度淡色啤酒,是原麦汁浓度10-13度的啤酒;高浓度淡色啤酒,是原麦汁浓度13度以上的啤酒。可见“清啤”也就是把啤酒产品标识规格符号拿来作为推广的噱头而已。产能扩张:叫好不叫座
  如今,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东北处处可见一线啤酒品牌的身影,多见于电视、报纸、路牌、店招,啤酒与夏季、与体育、与年轻活力、与动感激情走得越来越近。
  在品牌扎堆、产能扩张的广东,在动辄上千万、上亿资金大手笔的品牌广告投放之下,不容忽视的是各品牌厂家销售利润率的下降。有报道指出,广东啤酒市场的吨酒平均利润从2006年的近200元暴跌至2007年底的80元。曾经吨酒利润高达300,400元的珠江啤酒,一度占广东啤酒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 8年珠江啤酒销量119万吨,占全省总量371%,而青岛啤酒销量70万吨,约占22%。
  据笔者了解,广东啤酒年市场消费容N400万吨,仅深圳和东莞的年市场需求就高达70万吨。青啤、华润、燕京、百威、喜力等已相继在广东建厂,广东市场已成为中国啤酒业竞争的主战场。珠江啤酒广州、东莞、湛江、中山生产基地,年产高达260万吨;青岛啤酒深圳、三水、珠海三家生产基地年产120万吨,其广东总销量占全国总销量1/8;百威啤酒佛山三水年产52万吨;雪花啤酒东莞基地年产40万吨;燕京啤酒三水生产基地年产30万吨。
  在先铺广告低价倾销进而占领市场再提升利润的惯性思维下,金威与雪花连续多年持续亏损,雪花直到2009年才结束广东亏损的局面,虽然这与厂家并购扩张60多家生产基地的营销战略规划不无联系,但对于一心急于区域垄断市场的厂家来说,上规模提产能背后蕴藏的风险已经在机构营运、规模编制、渠道管理、仓储配送、深度分销、资金周转上显现出来。
  
  营销推广:乱花渐欲迷人眼
  
  华南广东市场一度被公认为啤酒吨酒利润高,单支利润可观,消费者价格不敏感。然而,在血拼产能、血拼价格的混战后,广东市场的啤酒终端价格已经悄然降至冰点。一方面,各大品牌厂家喊高打低,产品结构普遍偏低,利润水平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其消费的主销区东莞、佛山、深圳是珠三角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其消费量虽大,但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也不言自明。
  号称中国市场以19.8%的占有率居第一位的雪花,2006年以来一直在广东以中低端价格倾销,近年以体育营销为跳板,主推中高端品种:纯生啤酒,雪花特级啤酒等,力图以高端会议商务用酒和体育赛事指定用酒树立中高端品牌形象,扭转市场叫好却不赚钱的局面。在餐饮市场上随外可见叫卖的“雪花十元三支”的促销招贴,一度占深圳关内餐饮市场份额的40%-50%。
  但是,在终端零售市场上,包括雪花在内的众多国产啤酒品牌,其全系列所有规格的型号产品却几乎可以在同一家商场内找全。罐装的瓶装的,从全麦汁浓度8度、9度、10度、11度、12度,到包装规格330ml、350ml、355ml、500ml、600ml、625ml……一圈看下来,不禁让人发问,型号如此集中、价格带如此接近、主副品牌一起上的啤酒厂家,这是怎么了?
  在型号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消费者面对货架上纯生、纯干、冰生、精制、清啤更是一头雾水。一个厂家同一时期、同一个市场、同一个渠道、同一个终端同时推出这么多概念,是在制造产品差异化还是在鱼目混珠?
  上述乱象说明,国产啤酒品牌在对待产品开发、产品宣传、市场推广上还缺乏严谨科学系统的理念,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认识误区,什么产品都想做,什么消费群体都想抓,结果造成一片混乱的局面。
  
  品牌提升:个性化自作自“秀”
  
  啤酒市场概念颇多,创新乏力,这是时下中国啤酒品牌不得不个性化取向的主要原因。
  比如号称全球销量第一的雪花将市场推广重心放在了品牌个性化方面,其“勇闯天涯”品牌推广活动, 有效地利用了体育项目和体验营销活动,符合其“让生活更新鲜”的品牌定位。2009年华润雪花广东销量增长20%,达到24万千升,终结了三年的亏损历史。
  个性化,从根本上说是满足消费的心理需求和地位需求。传统意义的包装,以不再符合创新时代个性化的要求,新瓶装旧酒或者旧瓶装新酒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一种产品既能在品牌VI上引入时尚元素,与众不同,又能在包装色彩、规格、式样、酒标上彰显独有的品牌文化与内涵。比如雪花啤酒在酒标中采用的印章、书法、戏剧等元素,传递出独有的品牌文化韵味。
  当然,品牌的个性化不仅仅是换标那么简单,在产品设计开发、终端形象展示、产品路演推广、消费者体验营销方面,必须做到有机结合,受众清晰,表达准确,系统推广,方能事半功倍。
  国内啤酒巨头在进行产品创新,营销、质量与规模同步,品牌个性化与中高端形象结合的同时,应该制订明确清晰的品牌定位、传播手段、产品组合、渠道建设等品牌战略,真正在产品开发上下足功夫,带给消费者真正具有价值的消费利益。
  
  副品牌:混淆消费者的认知
  
  笔者透过广东啤酒市场上的血拼,看到了啤酒企业生存的一个现状:高端上不去,低端下不来。
  不树立高端形象产品,企业未来的良性发展难以维持;不抢占低端,必然有同行抢去大量市场。而如果置多年维护的主品牌不顾而跟随竞争对手、资本巨头力拼广告和促销,抢占低端市场,则品牌价值难免受损。于是,面对大众化产品(价格3元以下)占整个市场80%的现状,啤酒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主攻低端市场的副品牌。如青岛的副品牌——山水,传达的是自然、清新、清爽的概念。
  副品牌的营销策略有两种:一种是迎合低档啤酒市场,针对企业的区域性优势,采取跟随定价策略,制订与竞争对手大致相同的零售价格,能很好地维系经销商的网络分销要求。另外一种是推广高端产品但又担心高端产品推广失败对企业主品牌造成的连带冲击,这时可以推出副品牌,设计一两款面向高端客户如商务酒宴、高端会议的形象产品。但在推广高端产品时,企业必须注意为高端品牌设计出有内涵、有故事的情节、画面、场景,而不能仅为高端而包装,在终端卖场上孤芳自赏。
  笔者在走访终端市场时,发现青岛啤酒的一款副品牌“奥古特”500ml,原麦汁浓度12°p,终端零售价8元的产品,与青岛啤酒和其他品牌的啤酒产品一起混放于商超的货架上,据称这是国内第一款奢侈品啤酒,但从当下的产品宣传、渠道推广、体验消费上实在找不出也接触不到有关“奢侈”的感觉。
  这说明国内啤酒巨头在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上,不仅需要做足准备功课,更要避免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不分渠道不分场景的混合销售,以免混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
其他文献
“谁消费我的产品,我就要把他研究透。”食品下乡,把握“三大纪律”与“八项注意”两大基本法则,才能快速切入农村市场,从中成功分得—块大蛋糕。  30年前,毛主席说:“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你们会大有作为!”30年后,农村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这一战略市场的巨大商机,各行各业的生产厂家纷纷摩拳擦掌,或行动,或准备。于是,我们看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太阳能下乡、建材下乡……下乡运动
期刊
“67.5%的中国人在过去一年中吃过方便面。很难有食品的渗透率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作为曾经的朝阳产业,方便面行业走过了辉煌的高速成长期,连续十几年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这是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庞大的市场也催生出了如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白象等品牌“大鳄”,它们竞相争锋!  如今,方便面行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市场集中度高、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行业,尤其是近两年来,方便面市场出现产量下滑、销售增长乏力
期刊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即便如分粥这样一件小事,也能导致腐败。权力可以用来为自己,或为与自己关联度很高的人谋取利益,分粥制度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    有一个由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团体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免不了自私自利。他们想通过非暴力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大家试验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大体来说有以下
期刊
市场对于各种促销方式的审美疲劳及不信任,导致酒水饮料企业又回归到传统的开盖有奖促销方式,并且越来越重视这种促销形式的应用。  2009年夏天,康师傅饮品用“再来一瓶”,冲击了国内饮料市场,在赚足眼球的同时,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不在话下。今年,康师傅饮品又乘胜追击,以20%的超高中奖率(茶系列饮品的综合中奖概率),赠饮量比去年翻倍为15亿瓶的力度,轰轰烈烈地延续“再来一瓶”的促销活动。  康师傅在开盖有
期刊
竞争与合作是可以“兼容”的。“一个市场如果只有一家企业,那么市场就很可能会慢慢萎缩掉。康师傅也很鼓励其他厂家进到方便面市场,因为大家有竞争,大家有合作,才会激发更多的选择。”    任何一个行业,总有老大老二之分。一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老大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行业老大的每一个重大步骤,都要比别人先走一步。否则,行业竞争无力,企业停滞不前。  在方便面行业,康师傅以持续的创新力、强势的品牌力以
期刊
用“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当今战略管理流派众多、门户林立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新名词、新概念、新工具、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根本上都脱离不了战略管理最基本的几个问题,什么是战略管理?怎样保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如何使其付诸实践产出效果?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被管理学界尊称为“战略管理鼻祖”的H.伊戈尔·安索夫。  在战略管理领域,安索夫是当之无愧、世人公认的开山祖师——他率先提
期刊
太阳那么强大的能源,它能扩散到地球每个角落,却无法燃烧一张薄纸;而激光只是弱小的能源,但其只要集中于一束光,即可穿透铜墙铁壁。对企业而言,“收缩战线,集中经营”才是真正的成长之道。    拿破仑战败后,他的副手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的主帅败在不断拉长了的战线上。”  其实,战争中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引入到商战之中,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随着国际化越来越深入,食品企业将会越来越感觉到经营的窘迫
期刊
方便面的困局不能责怪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消费认知的改变,错就错在整个行业没能快速地调整战略,共同应X,-j-市场变化。    新世纪的到来,大浪淘沙,使国内方便面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华龙、白象等企业的崛起,打破了“康统”一统天下的局面。  最初,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红遍大江南北,给消费者带来“就是这个味儿”的自信;2002年,华龙高调推出的今麦郎系列,让消费者知道面可以“弹”着吃,以此成就了今麦郎品
期刊
将竞争者视作唯一“对手”是狭义的想法。也正因为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很多企业还不知道“彼”为何人。自然也很难做到“知彼”。    孙子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做到了解自己和“对手”,才能稳操胜券。  现代营销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提到要了解“对手”,企业自然会将其预设为行业的某劲敌。于是对其强加分析,四面设防,八方阻击。  海派笑星周立波有句话很调侃:“幸福不是因为你能拥有多少,而是看
期刊
现代人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类广告的狂轰滥炸,尤其是虚假广告信息满天飞,降低了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公益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它使企业借助参与的慈善活动,将产品信息进行有效传播,赢得公众对品牌的高度认同,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公益营销活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的根本之所在。  然而,随着公益营销的拓展与深入,可以发现公益营销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企业总是希望其公益赞助活动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