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蔡松年所处时代混乱,在年少时滞留金国,之后位极人臣,词学造诣颇深,与吴激并称“吴蔡体”,对金源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他一生仕途通达,但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沦落之悲苦也未能减少,他一直纠结于这种矛盾感慨。通过对《满江红·翠扫山光》这首词的赏析,感受其清劲沉郁的词风,上承东坡,下启稼轩,并揭示其“不仕——出仕”心态的转变,深发蔡松年矛盾复杂而无奈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蔡松年;金词;矛盾心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177-02
宋人认为他是地道的叛臣,在金人看来他不过是“以耸南人视听”[1]2716 的政治招牌,在文史学家的眼中,他不过是个流离北国的宋儒,在艺术家的眼中,他有着过人的文学才华,身份的缺失和出处的彷徨是他当年心头的困惑。他就是金源一代文学大家蔡松年。松年字伯坚,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大观元年(1107),仕金由行台尚书省令史,至右丞相,封卫国公。所居镇阳别墅有萧闲堂,因自号萧闲老人。卒于正隆四年(1159),年五十三,谥文简。有词《明秀集》[2]6-7。
公元1120年,北宋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联合灭辽,在结盟过程中,暴露了北宋朝的腐化堕落,使其成为金国下一个的讨伐目标。宣和五年(1123)正月,拜郭药师为武泰军节度使,加检校少保,同知燕山府。郭药师自恃徽宗恩宠有加,飞扬跋扈,而后与金兵相遇,不顾宋对他的浩荡之恩,却又战不得力,“药师之兵戈甲鲜明,步伍整肃,金人初见亦惧。斡离不乃东向望日而拜,号令诸部而进。“药师鹰战二十余里,金人已北,张令徽等先自遁,金人力追之。”① 张令徽等的逃跑,导致常胜军的全面溃败,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郭药师与宋知燕山府蔡靖(蔡松年之父)商议投降,蔡靖不愿,于是药师扣押了蔡靖及转运使吕颐浩等,向金投降,金兵得以进入燕京城。由此,蔡松年也随父留金。
蔡松年入金不满二十岁,他从小接受儒学的教育,“夷夏之辨”的思想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烙印,而且其家里经济条件优渥,初入金时坚决不肯降金,但是现实又不可能让他回到北宋,所以,他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徘徊彷徨时期。
《水龙吟·太行之麓清辉》小序:“余始年二十余,岁在丁未,与故人东山吴季高父论求田问舍事。数为余言,怀卫间风气清淑,物产奇丽,相约他年为终焉之计……”“求田问舍”比喻没有远大志向,目光仅存在自己的生计不顾国家的兴亡,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卫”是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居的太行山南麓的云台山风景区应该也是这个地区,那里有亚洲落差最大的云台瀑布,林壑优美,气候宜人[3]72。蔡松年对隐居在此的贤者非常羡慕,而自己却承受着朝代更迭的混乱年代的无奈和逃避,同时,也可以看出蔡松年的“夷夏之辨”的思想根深蒂固和无法排解的故国情节,明显地昭示了蔡松年的隐居之志。
《水調歌头·西山六街碧》小序:“■以戊申之秋,始识吾季■兄于燕市稠人中,轩昂简贵,使人神竦。既而过之,未尝不弥日忘归。至于一丘一壑,心神通解,殆不容声。”蔡松年与范季■志趣相投,都想过一种不问世事的生活,“一丘一壑”源自《汉书·自叙传》:“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可见他初陷金时,自诩清高,不食金粟。
《西江月·古殿苍松偃蹇》:“枯木人忘独坐,白莲意可相寻。归时团月印天心。更作逃禅小饮。”此词作于己酉四月(1129),蔡松年刚刚二十出头,就已自称“枯木人”,脱俗的心态让他只想远离世事,寻求“白莲意”,“逃”字更能体现他不敢面对现实的逃避心态,在他潜意识中,“出仕”的想法已经开始萌芽。
不过,蔡松年与吴激等其他“宋儒”文人不同,他入金时年龄不大,心理负担比其他人轻,再加上他后来地位的尊崇和心理的转型,使得他就不像吴激词中有那么直接和深沉的故国之思,现实的哀痛被他转换成了历史的沧桑之感[4]297。
据《金史》载:“天会中,辽宋旧有官者皆换,授松年为太子中允,除真定府判官。”天会九年所写的《满江红·翠扫山光》是他由“不仕——出仕”心态转变的词作,其不愿隐居江湖,趁年少建功立业的心态昭然若揭。
辛亥三月,春事婉婉,土风熙然,东城杂花间,梨为最。去家六年,对花无好情■,然得流坎有命,无不可者。古人谓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屡诵此语,良用慨叹。插花把酒,偶记去年今日事,赋十数长短句遣意,非知人心,亦殆难明此意。以仙吕调满江红歌之,是月十五日,玩世酒狂。
翠扫山光,春江梦、葡萄绿遍。人换世、岁华良是,此身流转。云破春阴花玉立,又逢故国春风面。记去年、晓月挂星河,香凌乱。
年年约,常相见。但无事,身强健。赖孙垆独有,酒乡温粲。老骥天山非我事,一蓑烟雨违人愿。识醉歌、悲壮一生心,狂嵇阮。
辛亥(1131)正是他刚刚在金做官前后时期。词中小序首句便写出春光美好,民风和乐,梨花开遍了东城,似乎在花间已经看到了人们的笑脸,好一幅欣欣向荣、春机勃勃的春景图。然而对于词人来说,面对眼前的喜乐和满城的梨花也没有好的情绪,只会勾起故国之思和自己六年无奈与彷徨的愁思,唯有用“人生安乐”四个字抚慰心灵。不过他的“非知心人”、“难明此意”是什么呢?也许词人心里已经在迷茫之中找到一条人生出路,这条出路或许违背自己的意愿,或许会被世人诟病,自己对此也难明。魏道明在此词的注中曾言“晋嵇康阮籍,世以为狂”。而词人自称的“玩世酒狂”缺少阮籍嵇康那样真正的放荡旷达,是一种“无奈”的狂。
词的上片构造类似于柳永的“屯田家法”,从现在——过去——现在——过去的时间跳跃,从此时到故国的空间转换。“翠扫山光”的“扫”字,不仅扫尽了荒芜的山峦,似乎也淡去了词人心中的阴霾,“春江梦”亦是“故国梦”,人生在世,富贵与贫贱随时流转,不能掌控。《蕙风词话》(卷三):“《明秀集·满江红》句‘云破春阴花玉立’清姒极喜之,暇辄吟讽不已。”[5]58 “破”“立”两个动词使读者产生立体的画面感,意境极美,让词人自己也有“又逢故国春风面”的错觉。 词的下片打破上片所构造的清秀婉丽的情境,突显豪爽旷达的词风。“年年约,常相见”,淡化了故国之思,“但无事,身强健。赖孙垆独有,酒乡温粲”,那种彷徨与伤感都淹没在酒乡之中,最后终于发出了“老骥天山非我事,一蓑烟雨违人愿”的不平之慨叹。魏道明注曰:“老骥:用魏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事;天山,用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官’事。非我事,渊明:‘富贵非吾事’。”[3]79 虽说“非吾事”,却说“一蓑烟雨非吾愿”,其不愿隐居江湖,趁年少建功立业的心态昭然若揭。即使出仕之心已有,不过也带有无奈,最后用醉酒后的歌来排遣。在蔡松年的全部的词中,其真实思想很少流露,所述者也大抵是归隐山林、浪迹江湖之志,绝少这种慷慨淋漓式的表露。这一举动,标志着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标志着他已由坚决不愿仕金到积极寻求仕路的转变。
他虽然身入金廷,其内心深处却与金政权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出处大节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枷锁,并成为他日后主要的心理负担,仕途不畅之时,依然会以隐居来排遣,这种矛盾心态跟随一生。有对自由身的向往和对官场的逃离“忧喜相寻皆外物,今古闲身难得。丘壑风流,稻粮卑辱,莫爱高官职”(《念奴娇·洞宫碧海》乙卯岁江上,为高德辉寿)、“镜里流年春梦过,只有闲身难得”(《念奴娇·倦游老眼》);也有对故乡的怀念感伤:“莫望家山桑海变,惟有孤云落日”(《念奴娇·小红破雪》)、“老去心情,乐在故园生处。客抽如隋堤乱絮。秋岚照水度黄衣,微雨。记蓬窗、旧年吴楚”(《怕春归》)、“梦为蝴蝶亦还乡”(《浣溪沙·天上仙人亦讀书》)、《鹧鸪天·秀樾横塘十里香》名为赏荷,实为望乡,故乡,也就成了他梦里的家园了;也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慨叹:“身似惊鸟,半生飘荡,一枝难稳”(《水龙吟·水村秋入江声》),但是,在《朝中措·玉屏松雪冷龙鳞》(最晚的一首词)中依然透露出他对世事的留恋“三年俗驾,千钟厚禄,心负天真。说与苍烟空翠,未忘藜杖纶巾”,将世之所轻看得如此之重。
蔡松年由是否出仕的徘徊到决定出仕的转变再回到“想”出仕的矛盾心态贯穿他的一生。蔡松年是金代第一位有意识效法苏轼词风的作家,取法苏东坡的原因就其个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苏轼式的人生观念作为自身心理矛盾转化的媒介。苏轼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身处逆境而圆融达观、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对处于夷夏之辨、仕隐之思的心理矛盾的蔡松年来说,不啻是一方良药,因为这样就可以通过萧散风神与闲逸襟怀的展示,逐渐消解内心的冲突,达至心理的平衡[4]299。但终其一生这种矛盾也没有真正排解,蔡松年也只能“一蓑烟雨违人愿”,而不能像苏轼一样豁达地感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旷之思。
参考文献
[1]金史·卷125蔡松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3]李艺.金代词人群体研究[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陶然.金元词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蔡松年;金词;矛盾心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177-02
宋人认为他是地道的叛臣,在金人看来他不过是“以耸南人视听”[1]2716 的政治招牌,在文史学家的眼中,他不过是个流离北国的宋儒,在艺术家的眼中,他有着过人的文学才华,身份的缺失和出处的彷徨是他当年心头的困惑。他就是金源一代文学大家蔡松年。松年字伯坚,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大观元年(1107),仕金由行台尚书省令史,至右丞相,封卫国公。所居镇阳别墅有萧闲堂,因自号萧闲老人。卒于正隆四年(1159),年五十三,谥文简。有词《明秀集》[2]6-7。
公元1120年,北宋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联合灭辽,在结盟过程中,暴露了北宋朝的腐化堕落,使其成为金国下一个的讨伐目标。宣和五年(1123)正月,拜郭药师为武泰军节度使,加检校少保,同知燕山府。郭药师自恃徽宗恩宠有加,飞扬跋扈,而后与金兵相遇,不顾宋对他的浩荡之恩,却又战不得力,“药师之兵戈甲鲜明,步伍整肃,金人初见亦惧。斡离不乃东向望日而拜,号令诸部而进。“药师鹰战二十余里,金人已北,张令徽等先自遁,金人力追之。”① 张令徽等的逃跑,导致常胜军的全面溃败,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郭药师与宋知燕山府蔡靖(蔡松年之父)商议投降,蔡靖不愿,于是药师扣押了蔡靖及转运使吕颐浩等,向金投降,金兵得以进入燕京城。由此,蔡松年也随父留金。
蔡松年入金不满二十岁,他从小接受儒学的教育,“夷夏之辨”的思想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烙印,而且其家里经济条件优渥,初入金时坚决不肯降金,但是现实又不可能让他回到北宋,所以,他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徘徊彷徨时期。
《水龙吟·太行之麓清辉》小序:“余始年二十余,岁在丁未,与故人东山吴季高父论求田问舍事。数为余言,怀卫间风气清淑,物产奇丽,相约他年为终焉之计……”“求田问舍”比喻没有远大志向,目光仅存在自己的生计不顾国家的兴亡,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卫”是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居的太行山南麓的云台山风景区应该也是这个地区,那里有亚洲落差最大的云台瀑布,林壑优美,气候宜人[3]72。蔡松年对隐居在此的贤者非常羡慕,而自己却承受着朝代更迭的混乱年代的无奈和逃避,同时,也可以看出蔡松年的“夷夏之辨”的思想根深蒂固和无法排解的故国情节,明显地昭示了蔡松年的隐居之志。
《水調歌头·西山六街碧》小序:“■以戊申之秋,始识吾季■兄于燕市稠人中,轩昂简贵,使人神竦。既而过之,未尝不弥日忘归。至于一丘一壑,心神通解,殆不容声。”蔡松年与范季■志趣相投,都想过一种不问世事的生活,“一丘一壑”源自《汉书·自叙传》:“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可见他初陷金时,自诩清高,不食金粟。
《西江月·古殿苍松偃蹇》:“枯木人忘独坐,白莲意可相寻。归时团月印天心。更作逃禅小饮。”此词作于己酉四月(1129),蔡松年刚刚二十出头,就已自称“枯木人”,脱俗的心态让他只想远离世事,寻求“白莲意”,“逃”字更能体现他不敢面对现实的逃避心态,在他潜意识中,“出仕”的想法已经开始萌芽。
不过,蔡松年与吴激等其他“宋儒”文人不同,他入金时年龄不大,心理负担比其他人轻,再加上他后来地位的尊崇和心理的转型,使得他就不像吴激词中有那么直接和深沉的故国之思,现实的哀痛被他转换成了历史的沧桑之感[4]297。
据《金史》载:“天会中,辽宋旧有官者皆换,授松年为太子中允,除真定府判官。”天会九年所写的《满江红·翠扫山光》是他由“不仕——出仕”心态转变的词作,其不愿隐居江湖,趁年少建功立业的心态昭然若揭。
辛亥三月,春事婉婉,土风熙然,东城杂花间,梨为最。去家六年,对花无好情■,然得流坎有命,无不可者。古人谓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屡诵此语,良用慨叹。插花把酒,偶记去年今日事,赋十数长短句遣意,非知人心,亦殆难明此意。以仙吕调满江红歌之,是月十五日,玩世酒狂。
翠扫山光,春江梦、葡萄绿遍。人换世、岁华良是,此身流转。云破春阴花玉立,又逢故国春风面。记去年、晓月挂星河,香凌乱。
年年约,常相见。但无事,身强健。赖孙垆独有,酒乡温粲。老骥天山非我事,一蓑烟雨违人愿。识醉歌、悲壮一生心,狂嵇阮。
辛亥(1131)正是他刚刚在金做官前后时期。词中小序首句便写出春光美好,民风和乐,梨花开遍了东城,似乎在花间已经看到了人们的笑脸,好一幅欣欣向荣、春机勃勃的春景图。然而对于词人来说,面对眼前的喜乐和满城的梨花也没有好的情绪,只会勾起故国之思和自己六年无奈与彷徨的愁思,唯有用“人生安乐”四个字抚慰心灵。不过他的“非知心人”、“难明此意”是什么呢?也许词人心里已经在迷茫之中找到一条人生出路,这条出路或许违背自己的意愿,或许会被世人诟病,自己对此也难明。魏道明在此词的注中曾言“晋嵇康阮籍,世以为狂”。而词人自称的“玩世酒狂”缺少阮籍嵇康那样真正的放荡旷达,是一种“无奈”的狂。
词的上片构造类似于柳永的“屯田家法”,从现在——过去——现在——过去的时间跳跃,从此时到故国的空间转换。“翠扫山光”的“扫”字,不仅扫尽了荒芜的山峦,似乎也淡去了词人心中的阴霾,“春江梦”亦是“故国梦”,人生在世,富贵与贫贱随时流转,不能掌控。《蕙风词话》(卷三):“《明秀集·满江红》句‘云破春阴花玉立’清姒极喜之,暇辄吟讽不已。”[5]58 “破”“立”两个动词使读者产生立体的画面感,意境极美,让词人自己也有“又逢故国春风面”的错觉。 词的下片打破上片所构造的清秀婉丽的情境,突显豪爽旷达的词风。“年年约,常相见”,淡化了故国之思,“但无事,身强健。赖孙垆独有,酒乡温粲”,那种彷徨与伤感都淹没在酒乡之中,最后终于发出了“老骥天山非我事,一蓑烟雨违人愿”的不平之慨叹。魏道明注曰:“老骥:用魏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事;天山,用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官’事。非我事,渊明:‘富贵非吾事’。”[3]79 虽说“非吾事”,却说“一蓑烟雨非吾愿”,其不愿隐居江湖,趁年少建功立业的心态昭然若揭。即使出仕之心已有,不过也带有无奈,最后用醉酒后的歌来排遣。在蔡松年的全部的词中,其真实思想很少流露,所述者也大抵是归隐山林、浪迹江湖之志,绝少这种慷慨淋漓式的表露。这一举动,标志着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标志着他已由坚决不愿仕金到积极寻求仕路的转变。
他虽然身入金廷,其内心深处却与金政权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出处大节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枷锁,并成为他日后主要的心理负担,仕途不畅之时,依然会以隐居来排遣,这种矛盾心态跟随一生。有对自由身的向往和对官场的逃离“忧喜相寻皆外物,今古闲身难得。丘壑风流,稻粮卑辱,莫爱高官职”(《念奴娇·洞宫碧海》乙卯岁江上,为高德辉寿)、“镜里流年春梦过,只有闲身难得”(《念奴娇·倦游老眼》);也有对故乡的怀念感伤:“莫望家山桑海变,惟有孤云落日”(《念奴娇·小红破雪》)、“老去心情,乐在故园生处。客抽如隋堤乱絮。秋岚照水度黄衣,微雨。记蓬窗、旧年吴楚”(《怕春归》)、“梦为蝴蝶亦还乡”(《浣溪沙·天上仙人亦讀书》)、《鹧鸪天·秀樾横塘十里香》名为赏荷,实为望乡,故乡,也就成了他梦里的家园了;也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慨叹:“身似惊鸟,半生飘荡,一枝难稳”(《水龙吟·水村秋入江声》),但是,在《朝中措·玉屏松雪冷龙鳞》(最晚的一首词)中依然透露出他对世事的留恋“三年俗驾,千钟厚禄,心负天真。说与苍烟空翠,未忘藜杖纶巾”,将世之所轻看得如此之重。
蔡松年由是否出仕的徘徊到决定出仕的转变再回到“想”出仕的矛盾心态贯穿他的一生。蔡松年是金代第一位有意识效法苏轼词风的作家,取法苏东坡的原因就其个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苏轼式的人生观念作为自身心理矛盾转化的媒介。苏轼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身处逆境而圆融达观、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对处于夷夏之辨、仕隐之思的心理矛盾的蔡松年来说,不啻是一方良药,因为这样就可以通过萧散风神与闲逸襟怀的展示,逐渐消解内心的冲突,达至心理的平衡[4]299。但终其一生这种矛盾也没有真正排解,蔡松年也只能“一蓑烟雨违人愿”,而不能像苏轼一样豁达地感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旷之思。
参考文献
[1]金史·卷125蔡松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3]李艺.金代词人群体研究[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陶然.金元词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