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实证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o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际状况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个体特征、社会外部环境氛围和志愿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等因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113-04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组织在弥补政府干预缺陷和市场失灵,维护不同群体的合法利益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志愿者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并且逐渐成为近年来志愿服务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由于我国志愿组织以及社会外部环境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不够,招募与激励体系存在缺失,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逐渐下降。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大学生志愿者这一志愿服务资源,我们必须追本溯源了解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从而建立一套系统、可行、有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开发体制。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类:大学生个体特征因素、社会外部环境因素、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因素。关于大学生群体特征因素,Ty M. Cruce和John V. Moore教授通过对美国大一年级学生参与志愿行动的状况进行调查之后得出影响大一学生参与志愿行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个人背景、大学生活经历和所加入的志愿组织类型[1]。陈文冬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背景(性别、专业、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社会阶层)、大学生个体特征(身体状况、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以及以往的志愿者经历都能够影响他们参与志愿行动[2]。沈燎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个体特征因素不外乎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个人意愿以及自我认识四类因素[3]。关于社会外部环境,Meijs通过志愿服务的跨文化研究发现,政治环境以及本土文化,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积极的认可都会对青年志愿行动产生深刻的影响[4]。谭建光在对广东省志愿服务事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志愿者的发展与政策环境和社会认可程度之间有很大的联系。良好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资源的倾斜与支持能够保障志愿服务事业不断良性发展[5]。而对于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因素,Nancy教授认为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培训、监督、激励和评估系统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年志愿者高质量地完成志愿服务工作[6]。张辉也认为良好的志愿者管理机制、组织制度、激励制度等运行机制能够保障青年志愿者行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条理地运行[7]。
  以上研究通过梳理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为本次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理论文献资料。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论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初步总结了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三类因素,共计18个指标:大学生个体特征因素(包括基本个体特征因素,如性别、学校类别、年级、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特体特征因素,如自主可支配时间、服务动机和服务经验)、社会外部环境因素(社会政策环境、公众认可程度、当地志愿组织数量、志愿活动多样性和志愿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因素(志愿者培训、激励、督导和评估、志愿活动的完成效率、志愿活动的完成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假设:
  H1:大学生个体特征中基本个体特征因素在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H2:大学生个体特征中特殊个体特征因素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H3:社会外部环境因素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H4:社会志愿服务管理因素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二)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1.问卷设计
  笔者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在借鉴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因素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然后咨询了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的相关教授,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后通过在武汉地区几所高校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小样本的预调查和访谈工作,进一步获得了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基本信息部分,包括性别、学校类别、政治面貌、年级、家庭收入五个变量;第二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主要划分为大学生特殊个体特征因素、社会外部环境因素、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因素、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因变量)四个维度,共计16个指标。具体情况见表1。
  2.调查对象与方法
  在正式问卷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武汉市包括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经济学院、长江工商学院、华农楚天学院、武昌工学院、湖北交通职业学院在内的八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上问卷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调查了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相关因素的感知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26份,其中有效问卷308份,有效回收率为94.48%。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6.4%,女性占53.6%;学校类别上一本占23.4%,二本占20.5%,三本占36%,专科占20.1%;年级上大一学生占24.4%,大二学生占36%,大三学生占33.4%,大四学生占6.2%;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占21.4%,共青团员占76.6%,群众占1.9%;家庭年均收入上2.4万以下占46.2%,2.4万—7.2万占39.9%,7.2万—15万占11.7%,15万以上占2.2%。
  3.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比较均值法来描述大学生群体基本个体特征因素,包括性别、学校类别、年级、政治面貌、家庭收入5个变量在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最后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来检验这三类因素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因变量是否存在显著的相關性。问卷的信度指的是问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它能够解释问卷内部一致性的程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α系数)来分析问卷信度。一般认为Cronbach α系数在0.7以上可以接受。问卷的效度则反映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符合程度,其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研究采用结构效度,它指的是测量结果中某种结构与测量值之间的对应程度。因子分析中KMO值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问卷的结构效度。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采用比较均值法来描述不同性别、学校类别、年级、政治面貌、家庭年均收入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表2是验证结果。由表可得,在大学生群体基本特征因素中,除了学校类别外,其他变量如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相伴概率值分别为0.689、0.442、0.883、0.353,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不同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群体在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学校类别上因为相伴概率值为0.008,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学校类别在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各学校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与宣传力度有关。对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评价的平均值,排在首位的是一本(均值3.45),其余依次是三本(均值3.23)、二本(均值3.12)和专科(均值3.07)。
  (二)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影响因素量表的信度分析Cronbach α系数0.737,表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然后对所收集数据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以验证样本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MO值0.9以上表示非常合适;0.8合适;0.7一般。本研究问卷量表KMO值为0.785,Bartlett球体检验相伴概率值为0.000,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量表的16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16项影响因素被提取为4大主成分,每个主成分均涵盖了载荷大于0.5的不同因子变量,而且这4大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因此可以被保留下来。4大主成分累积解释了量表数据中69.46%的差异。本研究将4大主成分分别命名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因子”、“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因子”(因变量)、“社会外部环境因子”、“大学生特殊个体特征因子”。具体项目分类如表3所示。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
  关于大学生特殊个体特征因素、社会外部环境因素、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因素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因变量)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综合来看,大学生特殊个体特征因素、社会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志愿服务管理因素对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及其各维度之间均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
  2.回归分析
  关于大学生特殊个体特征因素、社会外部环境因素、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因素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因变量)的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特殊个体特征因素、社会外部环境因素、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因素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因变量)之间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也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H2、H3、H4。另外,三个自变量对志愿服务参与程度的总体决定系数为0.555,表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变异的65.5%可以由大学生特殊个体特征、社会外部环境、社会志愿服务管理三个因素来解释。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均值比较法分析了在大学生基本特征因素对志愿服务参与程度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显示除了学校类别外,其他变量如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家庭收入在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这部分验证了研究假设H1,但也表明研究假设H1存在不可取之处。然后通过因子分析,萃取出大学生特殊个体特征因子、社会外部环境因子和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三个公因子,并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验证了这三个因素的确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进一步佐证了研究假设H2、H3和H4。
  (二)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本文特此提出以下塑造策略和相关建议:
  1.各高校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服务意识。各高校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和渠道,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实际并且深入实际生活切实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以完善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在加强志愿服务引导和组织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组织这一广阔的资源,利用学生会、社团活动或者其他富有意义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另外,应该建立相应的大学生专项基金,保障志愿活动有相应的经费支持,使志愿服务理念能够深入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当中,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光荣而骄傲的神圣使命。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认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大众媒体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典型模范的带头和宣传作用,通过媒体等渠道做好大学生群体志愿文化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媒体对大学生当中乐于奉献、默默服务的先进典型进行深入的宣传和报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应该充分廉洁自律,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以更好地召集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最后,政府应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对志愿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及多样化的鼓励和嘉奖,让大学生群体了解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3.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水平。志愿组织高效的管理和运作水平是影响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志愿服务组织应该充分完善志愿者管理系统,改善志愿者招募渠道,多方位地采取志愿者激励措施,提高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首先,通过明确招聘岗位及数量,设定招募要求等途径,进一步规范志愿者的招募和选拔流程,以便选拔出确实需要、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其次,及时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志愿者必需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保证后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效率及活动质量;然后,对志愿者进行随时沟通、合理安排、科学调度,争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增进人才的使用效率;最后,充分地了解大学生志愿队伍的心理需求,可以考虑充分地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上的激励,合理地分配与其基本情况相符合的工作,让他们对志愿服务工作产生兴趣,充分施展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Ty M. Cruce, John V, Moore ,First-Year Students’ plans to volunteer. An examination of the predictors of community servic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VOL 48.6(2007):655-673.
  [2]陈文冬.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现状及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四所高校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24-41.
  [3]沈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170-172.
  [4]Meijs, L. C. P. M., Handy, F., Cancan, R. A., Brudney, J. L., Ascoli, U., Ranade, S., et al. (2003). All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Perceptions of volunteering across eight countries In P. Dekker & L. Halman (Eds.), The value of volunteering: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pp. 19-34). New York: Kluwer /Plenum.
  [5]譚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9):32-34.
  [6]Nancy Macduff.Volunteer recruiting & retention:marketing approach.MRA Publishing,1996.
  [7]张辉.试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运作机制[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7,(2):1-15.
其他文献
摘 要:红色旅游资源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宝藏,它具有书本所不能代替的优势。在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比较空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应该重视红色旅游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活动、开发体验型红色旅游项目等措施来发挥红色旅游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同一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体现不同特点;在不同高校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改善职业倦怠,增强职业自信与履职自觉,有密切联系。但是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是否有意义?因此,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起点和重点,通过“解剖麻雀”和比较研究等方式,对此问题提供一些实证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职业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籍教师作为主要师资力量,对中外合作办学是否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外籍教师,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基于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双本科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教管理经验,总结了该项目中外教管理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如何优化和规范外教管理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德合作;外教管理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俄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在进行俄语第二课堂建设时要遵循思想性与创造性兼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配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结合俄语学生实际与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深化,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俄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阶级形成、国家产生以来,就以一种普遍的实践活动而客观存在,在现代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通过对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取向、形态和方式的比较研究,找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直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 要:朝鲜半岛统一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项长期课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方面的差距,统一方案尚未形成,这些阻力因素的存在,使得半岛问题尚未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共同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半岛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等动力因素,也为半岛统一提供了可能性。结合统一问题的由来,在充分分析半岛统一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和动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
期刊
摘 要:当前,党和国家在大力推进马克思大众化,而马克思大众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论》的广泛传播。高校学生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走向,马克思思想或者《资本论》能否在高校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影响下一阶段马克思大众化能否继续进行下去。库恩的范式理论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强调范式的建立给一个学科的发展和传播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对于如何做好《资本论》传播工作很有启发。将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对《资本论》在高校中的传播机
期刊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地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计进城务工,而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而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阻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期刊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原则在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拟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原资源开发和保护为个案,探究煤炭开采作为当地工业化道路的深层原因和对环境、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分析破解资源诅咒下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资源依赖型;县域经济;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93-02  新型城鎮化是未来中
期刊
摘 要: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受一些问题的困扰,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较为凸显的问题。网络成瘾,不仅是青少年个人的问题,也和家庭及社会息息相关。以典型个案为例,引入系统理论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对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系统;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