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抗日战争是民族矛盾最突出的时期,是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关系最复杂的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大矛盾,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中国人民全面抵抗日本侵略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下主要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带领中国人民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促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帝反侵略战争最彻底的一次胜利。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171-02
抗日战争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是近现代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斗争最集中的表现,是民族矛盾最突出的时期,是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关系最复杂的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解放最彻底的一次斗争,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敌压迫,追求民族独立的决心和勇气。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成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的最大障碍,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这些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中国人民才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完成了我国最终的解放事业。所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我国的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总结和分析我党采取的一系列灵活策略,深入研究我党的发展成熟过程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各方面力量的关系。
一、民族矛盾的凸显时期
1931年日本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和改变国内市场低迷的状况,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从这个时候中国民众就开始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以马占山为代表的国民党爱国人士,开始带领东北抗日民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杨靖宇为代表的共产党爱国将领领导了东北的抗日游击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华北事变期间,国内反日浪潮一浪高于一浪,以蔡廷锴、蒋光鼐为代表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决战,国民党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了民众抗日同盟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期间,国内反日达到高潮,华北事变后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提出了“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停止内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掀起了反日高潮;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935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提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策略;1936年7月底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带领绥远军进行了抗日救亡运动,极力抵抗日本的侵略活动;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口头赞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1937年2月共产党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了“五项要求、四项保证”,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写道:“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1]252所以,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近一步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凸显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成为我国的首要任务,建立国内的统一战线成为了首要工作。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3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凸显为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革命斗争的首要对象就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战争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原先的反蒋抗日到后面的联蒋抗日,再到后来的逼蒋抗日,这一策略的转变正是为了迎合当时的主要斗争形势,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写道:“党的基本策略的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1]152毛泽东认为,这个时期的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原先的革命策略和领导方式必须改变,必须适应当前的矛盾,即中日民族矛盾。国内统一战线的提出、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断凸显的过程,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开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的通讯社先后发表了国共两党合作成立的宣言,这也就标志着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但是,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形成并不能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讲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只限于国共两个党呢?不是的,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两个党仅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2]365我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包括一切爱国人士,一切抗日力量的,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也随着发展,不断形成了包括社会各界抗日力量的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力量对比的情况
从卢沟桥事变以来,我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民族战争,中日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为抗日初期国共两党的顺利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民族斗争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日本侵略战争在我国的进一步加剧,我国的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不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调整,还是国民党蒋介石反共热情的高涨,都影响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力量对比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抗日民族斗争的进程。
相持阶段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转变了战争策略,把主要精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了政治诱惑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这一情形下,1938年12月汪精卫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从而出现了很多的国共摩擦,严重影响了民族抗日斗争的进程,局部上分裂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制止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化国内的阶级矛盾、弱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共产党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同时又积极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1939年至1944年共产党相继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制止了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活动,制止了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的行径,通过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正确处理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障了抗日民族統一战线的不断巩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各民主党派也积极推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了各种抗日活动,通过组织各种抗日民众团体来积极支援前线和敌后的抗战;发动了第一次的全国民主宪政运动,推动国民党政府的宪政改革;成立了中国民主同盟,积极支持抗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拥护国共合作,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转变,面对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破坏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面对共产党党内关门主义和投降主义的阻挠,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并且采取了实际的行动。当时党内出现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思想,针对这些思想,毛泽东批评了党内的投降主义思想,坚决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治路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我党要正确认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民族斗争,但是我们又必须保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在此原则下,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有所谓合作。”[2]539共产党通过批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思想,厘清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国内反日斗争的顺利进行。
四、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创性作用,这一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战争取得最彻底的一次胜利,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全国性地反抗日本侵略的全民族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是建立在全民族同心协力抗日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牢固后防线上的,是建立在全体国人爱国主义的热情的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中国人民全面地抵抗日本侵略,这就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下主要的矛盾,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特别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党各自代表的利益阶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解决中日民族矛盾的根本动力,建立全国性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以,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下一切阶级力量开展行动的指导原则,这一主要矛盾也是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动力源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两大主要矛盾,积极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并且还督促国民党及利益集团的抗日工作,在以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有原则地对社会上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做了必要的让步,同时也调整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了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好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好阶级基础。
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大矛盾,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把全国一切的抗日积极力量都组织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党内的工作重心放在维护统一战线工作上,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澤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171-02
抗日战争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是近现代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斗争最集中的表现,是民族矛盾最突出的时期,是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关系最复杂的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解放最彻底的一次斗争,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敌压迫,追求民族独立的决心和勇气。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成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的最大障碍,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这些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中国人民才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完成了我国最终的解放事业。所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我国的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总结和分析我党采取的一系列灵活策略,深入研究我党的发展成熟过程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各方面力量的关系。
一、民族矛盾的凸显时期
1931年日本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和改变国内市场低迷的状况,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从这个时候中国民众就开始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以马占山为代表的国民党爱国人士,开始带领东北抗日民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杨靖宇为代表的共产党爱国将领领导了东北的抗日游击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华北事变期间,国内反日浪潮一浪高于一浪,以蔡廷锴、蒋光鼐为代表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决战,国民党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了民众抗日同盟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期间,国内反日达到高潮,华北事变后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提出了“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停止内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掀起了反日高潮;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人民联合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935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提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策略;1936年7月底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带领绥远军进行了抗日救亡运动,极力抵抗日本的侵略活动;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口头赞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1937年2月共产党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了“五项要求、四项保证”,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写道:“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1]252所以,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近一步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凸显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成为我国的首要任务,建立国内的统一战线成为了首要工作。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3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凸显为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革命斗争的首要对象就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战争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原先的反蒋抗日到后面的联蒋抗日,再到后来的逼蒋抗日,这一策略的转变正是为了迎合当时的主要斗争形势,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写道:“党的基本策略的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1]152毛泽东认为,这个时期的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原先的革命策略和领导方式必须改变,必须适应当前的矛盾,即中日民族矛盾。国内统一战线的提出、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断凸显的过程,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开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的通讯社先后发表了国共两党合作成立的宣言,这也就标志着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但是,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形成并不能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讲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只限于国共两个党呢?不是的,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两个党仅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2]365我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包括一切爱国人士,一切抗日力量的,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也随着发展,不断形成了包括社会各界抗日力量的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力量对比的情况
从卢沟桥事变以来,我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民族战争,中日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为抗日初期国共两党的顺利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民族斗争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日本侵略战争在我国的进一步加剧,我国的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不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调整,还是国民党蒋介石反共热情的高涨,都影响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力量对比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抗日民族斗争的进程。
相持阶段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转变了战争策略,把主要精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了政治诱惑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这一情形下,1938年12月汪精卫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从而出现了很多的国共摩擦,严重影响了民族抗日斗争的进程,局部上分裂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制止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化国内的阶级矛盾、弱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共产党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同时又积极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1939年至1944年共产党相继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制止了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活动,制止了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的行径,通过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正确处理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障了抗日民族統一战线的不断巩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各民主党派也积极推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了各种抗日活动,通过组织各种抗日民众团体来积极支援前线和敌后的抗战;发动了第一次的全国民主宪政运动,推动国民党政府的宪政改革;成立了中国民主同盟,积极支持抗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拥护国共合作,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转变,面对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破坏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面对共产党党内关门主义和投降主义的阻挠,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并且采取了实际的行动。当时党内出现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思想,针对这些思想,毛泽东批评了党内的投降主义思想,坚决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治路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我党要正确认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民族斗争,但是我们又必须保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在此原则下,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有所谓合作。”[2]539共产党通过批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思想,厘清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国内反日斗争的顺利进行。
四、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创性作用,这一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战争取得最彻底的一次胜利,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全国性地反抗日本侵略的全民族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是建立在全民族同心协力抗日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牢固后防线上的,是建立在全体国人爱国主义的热情的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是很难取得胜利的。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中国人民全面地抵抗日本侵略,这就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下主要的矛盾,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特别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党各自代表的利益阶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解决中日民族矛盾的根本动力,建立全国性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以,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下一切阶级力量开展行动的指导原则,这一主要矛盾也是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动力源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两大主要矛盾,积极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并且还督促国民党及利益集团的抗日工作,在以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有原则地对社会上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做了必要的让步,同时也调整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了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好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好阶级基础。
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大矛盾,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把全国一切的抗日积极力量都组织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党内的工作重心放在维护统一战线工作上,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澤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