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白鹤镇从2004—2012年(春、秋2季)开始种植杂交种苏玉糯1号、苏玉糯2号菜用玉米(江苏省沿江农科所培育),面积在300 hm2,其中50%产品在市场上出售,50% 产品卖到当地菜用甜(糯)玉米罐头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剩下的青玉米秆卖到当地牧场,当作奶牛的青饲料之用。菜用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玉米钻心虫,是蔬菜作物上常见蛀食性主要害虫。一般年份,春季甜(糯)玉米被危害后减产10%左右,夏季甜(糯)玉米减产 20%~30%,重发生年份则减产可达35%。多年来,我们对菜用玉米螟的危害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菜用玉米螟的食性很杂,除了危害菜用玉米以外,还危害豇豆、扁豆等蔬菜及棉花等经济作物。通过多年试验,对该害虫的生物特性与防治技术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现总结出来,供生产者参考。
1 菜用玉米螟的形态特征
1.1 成虫
玉米螟的成虫体长12~15 mm,翅展24~35 mm。雄蛾前翅淡黄褐色,上有2条褐色的波纹横线,横线之间有2个褐色小点,近外缘线有1条褐色横带。雌蛾前翅黄褐色,暗斑较横线色浅。雄蛾体积瘦小,体色和翅色较深。
1.2 卵
菜用玉米螟的卵略扁,短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为黑褐色,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
1.3 幼虫
菜用玉米螟的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 mm,体色变化较大,有淡褐色、有淡褐色、深灰褐色、灰黄色等。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排成一横列。腹部第1至第8节背面各有2排气瘤,前排、后排各2个。
1.4 蛹
菜用玉米螟的蛹长约16 mm,黄褐色,有臀刺5~8根。
2 菜用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2.1 发生世代
玉米螟在上海地区每年发生3~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以老熟幼虫在被害作物茎秆及玉米穗蕊内越冬,也有在杂草或土块下越冬。翌年春季化蛹、羽化。越冬代成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在7月中旬盛发,10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越冬。
玉米螟第1代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全代经历期为45~50 d;第2代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全代历期为35~40 d;第3代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全代历期为35~40 d;第4代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全代历期为35 d。一般从第2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现象,田间以7—9月为危害盛期,以第1、2、3代为主害代,其中,第1、2代为严重代。第1代着重危害春季甜(糯)玉米;第2代着重危害夏季甜(糯)玉米;第3、4代主要为害棉铃。
2.2 生活习性
玉米螟成虫具有夜出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光性,通常在夜间羽化,寿命8~20 d,羽化后第2天即能交配产卵,产卵期7~16 d。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500多粒,产卵对植株高度和部位有选择性,在50 cm以上的植株上产卵最多,产卵部位大都在玉米叶片背面靠中脉处。幼虫孵化后,最初集聚在卵块处取食卵壳,约1 h后开始爬行分散,吐丝下垂借风力飘移转植株危害。幼虫老熟后,多在原危害处附近化蛹。
2.3 生长发育
适宜玉米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5~35 ℃;最适宜温度为22~28 ℃,相对湿度80% 以上,适温下第1代发生历期约50 d,第2代、第3代发生历期约40 d。
3 危害特点
幼虫孵出后,集中在卵块附近,咬食卵壳,不久即爬行分散,或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危害。幼虫4龄以前多集中在含糖量高,湿度极高的心叶丛、雄穗包和雌穗顶端花丝茎部以及叶腋等处危害,4龄后钻蛀危害。心叶被害后,伸展开显许多透明斑痕或为一排排小孔;雄穗被害后影响授粉;雌穗被害(在重发生时单个玉米穗可有数头至10多头幼虫),虫粪污染、品质变劣,引起早枯、假熟等;茎秆受蛀,遇风易折。
玉米螟也可在豇豆、扁豆上危害,以幼虫蛀食茎蔓、花蕾及荚,造成茎蔓枯死,落蕾、落花、蛀荚,豆荚因虫蛀质量变劣而失去商品价值。在生姜上危害,茎部被蛀,可造成枯心死亡。
4 主要防治技术
防治玉米螟采取冬季秸秆处理和田间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在搞好越冬防治的基础上,要抓好玉米心叶末期的田间防治,严防钻蛀危害雌、雄穗与主茎等部位。一般春甜(糯)玉米以防治第1代为主,夏甜(糯)玉米以防治第2代为主。
4.1 农业防治
4.1.1 越冬防治 将被害重的秸秆提前在第2年4月玉米螟大量化蛹、羽化之前作燃料烧毁,压低虫源基数,直接减轻田间危害。
4.1.2 诱杀成虫 在各代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
4.2 化学防治
菜用甜(糯)玉米以心叶末期和幼穗抽丝期为防治适期,在心叶末期以药剂灌蕊或用颗粒剂施于喇叭口为最佳;在幼穗抽丝期防治,将雌穗苞顶开1个小口,灌入少量药液防治最佳。在豇豆、扁豆、生姜等蔬菜作物上,幼虫孵化盛期防治适期,要针对蔬菜作物的受害部位喷药。
采用常规药剂与绿色药剂交替使用防治。(1)常规药剂防治:每667 m2田块,可选用2.2%甲氨基阿维菌苯甲酸盐微乳剂50 g,2 000倍液喷雾;或32% 甲维·毒死蜱微乳剂50 g,1 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2)绿色药剂防治:每667 m2田块,可选用5%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5 g,1 500倍液喷雾;或选用25 g·L-1多杀霉素悬浮剂(菜喜)100 g,1 500倍液进行喷雾。在采用常规药剂或绿色药剂防治时,春甜(糯)玉米与夏甜(糯)玉米大田采用机器喷雾防治;在蔬菜作物如豇豆、扁豆、生姜上防治则采用人工喷雾机喷雾防治。
1 菜用玉米螟的形态特征
1.1 成虫
玉米螟的成虫体长12~15 mm,翅展24~35 mm。雄蛾前翅淡黄褐色,上有2条褐色的波纹横线,横线之间有2个褐色小点,近外缘线有1条褐色横带。雌蛾前翅黄褐色,暗斑较横线色浅。雄蛾体积瘦小,体色和翅色较深。
1.2 卵
菜用玉米螟的卵略扁,短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为黑褐色,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
1.3 幼虫
菜用玉米螟的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 mm,体色变化较大,有淡褐色、有淡褐色、深灰褐色、灰黄色等。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排成一横列。腹部第1至第8节背面各有2排气瘤,前排、后排各2个。
1.4 蛹
菜用玉米螟的蛹长约16 mm,黄褐色,有臀刺5~8根。
2 菜用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2.1 发生世代
玉米螟在上海地区每年发生3~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以老熟幼虫在被害作物茎秆及玉米穗蕊内越冬,也有在杂草或土块下越冬。翌年春季化蛹、羽化。越冬代成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在7月中旬盛发,10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越冬。
玉米螟第1代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全代经历期为45~50 d;第2代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全代历期为35~40 d;第3代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全代历期为35~40 d;第4代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全代历期为35 d。一般从第2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现象,田间以7—9月为危害盛期,以第1、2、3代为主害代,其中,第1、2代为严重代。第1代着重危害春季甜(糯)玉米;第2代着重危害夏季甜(糯)玉米;第3、4代主要为害棉铃。
2.2 生活习性
玉米螟成虫具有夜出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光性,通常在夜间羽化,寿命8~20 d,羽化后第2天即能交配产卵,产卵期7~16 d。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500多粒,产卵对植株高度和部位有选择性,在50 cm以上的植株上产卵最多,产卵部位大都在玉米叶片背面靠中脉处。幼虫孵化后,最初集聚在卵块处取食卵壳,约1 h后开始爬行分散,吐丝下垂借风力飘移转植株危害。幼虫老熟后,多在原危害处附近化蛹。
2.3 生长发育
适宜玉米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5~35 ℃;最适宜温度为22~28 ℃,相对湿度80% 以上,适温下第1代发生历期约50 d,第2代、第3代发生历期约40 d。
3 危害特点
幼虫孵出后,集中在卵块附近,咬食卵壳,不久即爬行分散,或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危害。幼虫4龄以前多集中在含糖量高,湿度极高的心叶丛、雄穗包和雌穗顶端花丝茎部以及叶腋等处危害,4龄后钻蛀危害。心叶被害后,伸展开显许多透明斑痕或为一排排小孔;雄穗被害后影响授粉;雌穗被害(在重发生时单个玉米穗可有数头至10多头幼虫),虫粪污染、品质变劣,引起早枯、假熟等;茎秆受蛀,遇风易折。
玉米螟也可在豇豆、扁豆上危害,以幼虫蛀食茎蔓、花蕾及荚,造成茎蔓枯死,落蕾、落花、蛀荚,豆荚因虫蛀质量变劣而失去商品价值。在生姜上危害,茎部被蛀,可造成枯心死亡。
4 主要防治技术
防治玉米螟采取冬季秸秆处理和田间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在搞好越冬防治的基础上,要抓好玉米心叶末期的田间防治,严防钻蛀危害雌、雄穗与主茎等部位。一般春甜(糯)玉米以防治第1代为主,夏甜(糯)玉米以防治第2代为主。
4.1 农业防治
4.1.1 越冬防治 将被害重的秸秆提前在第2年4月玉米螟大量化蛹、羽化之前作燃料烧毁,压低虫源基数,直接减轻田间危害。
4.1.2 诱杀成虫 在各代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
4.2 化学防治
菜用甜(糯)玉米以心叶末期和幼穗抽丝期为防治适期,在心叶末期以药剂灌蕊或用颗粒剂施于喇叭口为最佳;在幼穗抽丝期防治,将雌穗苞顶开1个小口,灌入少量药液防治最佳。在豇豆、扁豆、生姜等蔬菜作物上,幼虫孵化盛期防治适期,要针对蔬菜作物的受害部位喷药。
采用常规药剂与绿色药剂交替使用防治。(1)常规药剂防治:每667 m2田块,可选用2.2%甲氨基阿维菌苯甲酸盐微乳剂50 g,2 000倍液喷雾;或32% 甲维·毒死蜱微乳剂50 g,1 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2)绿色药剂防治:每667 m2田块,可选用5%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5 g,1 500倍液喷雾;或选用25 g·L-1多杀霉素悬浮剂(菜喜)100 g,1 500倍液进行喷雾。在采用常规药剂或绿色药剂防治时,春甜(糯)玉米与夏甜(糯)玉米大田采用机器喷雾防治;在蔬菜作物如豇豆、扁豆、生姜上防治则采用人工喷雾机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