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仙镇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古代名镇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如今,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嬗变……
开封的朱仙镇是中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在这座有着古老文化历史积淀的名镇上,生活着这样一位对木版年画发展变迁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张继忠先生。
戊子年末重走历史名镇
张继忠先生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有十多年了,2008年12月26日,记者重访开封朱仙镇,才发现眼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于两年前换了主人,这是记者时隔两年后来到这里得知的新变化。
说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它的历史追溯于唐朝,兴于宋,鼎盛与明清,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明末清初,镇上的年画作坊大大小小有300多家,每年销售年画几千万张,当时朱仙镇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朱仙镇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堪称我国四大著名年画产地。它衰落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朱仙镇成千上万块古代的木版年画雕版被毁掉,这是年画的悲哀,同时也是中国众多文化的悲哀。
“为弘扬木版年画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年画艺术,促进木版年画创新发展。”2008年12月28日在中国(朱仙镇)举办首届木版年画节,此次为期一周的中国木版年画节由中国民协、河南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
首届木版年画节召开前夕,一些媒体记者前来朱仙镇采访,采访对象自然也少不了多年任职的张继忠社长。朱仙镇木版年画社位于朱仙镇岳飞庙东侧的大关帝庙内,现在张继忠先生已不再担任木版年画社的社长职务,同时也不在这里办公了。
民间艺术传承历史文明
在朱仙镇木板年画一条街的万同老店里,记者找到了张继忠先生,得知记者前来采访的张继忠非常高兴,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万同老店是其祖上的一个木版年画老店,也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史上四大古作坊之一,同时还是张继忠木版年画生产与办公所在地。
16年前,张继忠还是朱仙镇上的一名民办教师,由于对美术的酷爱,又有一定的美术底子,再加上父亲张连生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老艺人,1993年,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把他当学徒招进社里。刚进社里时,张继忠跟着老艺人学习印刷、雕版等基础的业务,每个月的薪水能拿到400多元,那时比当教师工资要高得多。这些收入不完全是来自传统的木版年画,而大多收入是现代胶版的印刷品,由于当时市场较好,年画社从印刷厂批发来的胶版年画转卖给商贩们,现在谈起来都成了笑话,在当时的确是以胶印来养活木版印刷。
后来,张继忠又贷款办过印刷厂,把镇上的老艺人召集到厂里,由于合作问题,厂子最终散伙了。1996年,由于老社长年事已高,张继忠成了木版年画社的年轻社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继承、发展、创新已落在了他的肩上。张继忠认为木版年画只有在改革和创新上下大工夫才能发展,否则就会停滞不前,没有出路。怎样继承,怎样改革,怎样发展,怎样创新,怎样把木版年画的事情做好是张继忠朝思暮想的首要问题。从此张继忠立志要做好木版年画,要用汗水和智慧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历史文明。
木版年画从衰落中繁荣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中,木版年画的市场萧条与衰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张继忠的记忆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已经冷落到了只剩下他和一名老艺人守着满屋子木版熬日子的情景,困窘到连5毛钱一袋的盐都买不起,一日三餐只有就着咸菜啃干粮过日子。
在外面称之一社之长,其实在张继忠的眼里自己就是个干活的人,为了把木版年画的事情做好,可以说张继忠的所有家人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现在,张的家里还种着几亩田地,由妻子操劳着家务。张继忠的心里始终绷着这根弦:那就是想办法让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活下来,重新打造木版年画、使木版年画走向繁荣一刻也不能松弛,一会也不能停下来,再困难也得坚持下去。
张继忠着手收集整理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有关资料,多次走访版画界的老艺人,记录老作坊的历史,通过多位艺人的口述,以及实物的对照,尽可能的把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描绘得清楚准确。在这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张继忠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共整理出5万多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料,这些资料成为日后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的一个契机。2002年,北京三联书店将张继忠的书稿出版发行,给了他几万元的稿费,他用这笔钱做了基金,加上政府的投入,当年便召开了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12个国家180多位专家到开封朱仙镇参加学术研讨,从此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名字重新亮了起来。张继忠在这几年中到处宣传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推销木版年画产品,对年画不断地进行开发、创新。
由于不断地加强对木版年画的宣传,加上新产品的开发,使得木版年画在销售上有一个量的突破,合作伙伴的增多,木版年画的市场逐渐形成了,木版年画社人员队伍也在逐步扩大。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的人员增加至21人,人员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社年收入达50多万元,发不下工资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另外年画社还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多个年画销售处,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由萧条逐渐向繁荣复苏。
年画社长走过风雨坎坷
任社长以来,张继忠先生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化对木版年画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和心血,默默地追求着,默默地奉献着,默默地打造、经营、创新着。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由冷落走向繁荣的背后埋藏着许多心酸的故事。
11年前,也就是刚接任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职务不久,就接到了来自法院的传票,由于年画社欠了许多外债,债主把他起诉到当地人民法院了。巨额债务当头,还债希望渺茫,张继忠被开封县人民法院拘留了,前后共计两次,两次拘留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周,这是张继忠先生任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为期不到一个月发生的事情。在朱仙镇很多人的眼里,张继忠是进了号子、吃了官司的人。张继忠被拘,他的妻子只好借钱把他“赎”回家,木版年画社欠了26万多元的外债,张继忠一个月曾收到过38张法院传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打拼,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发展、创作、经营有了较大的起色,在当地也是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一面旗帜,说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开封人都会引以为傲!
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2007年6月25日,张继忠被刑拘了,这次是检察院以涉嫌侵占朱仙镇木版年画古版将他刑事拘留,不久被无罪释放了。张继忠说,老艺人说他侵占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代木雕印版,我没有侵占,300多块都交给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社,交给了朱仙镇人民政府。尽管没有问题,朱仙镇人民政府还是免去了张继忠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职务。同年5月朱仙镇打造建成了木版年画一条街,张继忠在木版年画一条街上经营着“万同老店”年画作坊,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注册了“开封市继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并担任社长兼总经理职务。
文化是根在文明中嬗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冯骥才老先生说:“民间文化是中国最后一道国防线。”冯老先生作为国务院的参事,近年来不断致力于对城市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拯救工作,努力唤起国人对古老文化艺术价值的保护意识。张继忠说自己虽然不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的社长了,但是还是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木版年画的继承、开发、宣传和创新工作,不因职务发生改变而停止,始终把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来做。
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已另有人经营,记者问张继忠对此有何看法,对失去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这一职务是否遗憾?张纪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政府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社转租、承包、招商是当地政府的一种决策,在民间艺术意识形态上,无论谁管理谁经营木版年画社都要带头统领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整体发展有新的思路,有所投入又要有所发展。如果单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去经营有待于考虑,政府应积极引导。
对失去行政职务是否有遗憾,张继忠表示,他只对失去了对整体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领头雁的作用表示遗憾。不遗憾的是:自己能够更加灵活地发展,像原来一样去经营、宣传、扩大、创新。无论心态上、工作上、接待上、战略发展都会站在一定的高度。因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形式,绝不是依靠年画经营获利。
目前,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条街上看到了历史的再现,如同回到了千年之前的木版年画之乡,在这条仿古的老街上“万同老店”、“天义德”、“天盛德”、“汇兴同”四大古代老作坊重现于文明古镇,让人们从中领略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那样:“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是人类重要的文明遗产”。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随着人类高度的文明慢慢嬗变。
开封的朱仙镇是中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在这座有着古老文化历史积淀的名镇上,生活着这样一位对木版年画发展变迁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张继忠先生。
戊子年末重走历史名镇
张继忠先生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有十多年了,2008年12月26日,记者重访开封朱仙镇,才发现眼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于两年前换了主人,这是记者时隔两年后来到这里得知的新变化。
说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它的历史追溯于唐朝,兴于宋,鼎盛与明清,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明末清初,镇上的年画作坊大大小小有300多家,每年销售年画几千万张,当时朱仙镇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朱仙镇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堪称我国四大著名年画产地。它衰落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朱仙镇成千上万块古代的木版年画雕版被毁掉,这是年画的悲哀,同时也是中国众多文化的悲哀。
“为弘扬木版年画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年画艺术,促进木版年画创新发展。”2008年12月28日在中国(朱仙镇)举办首届木版年画节,此次为期一周的中国木版年画节由中国民协、河南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
首届木版年画节召开前夕,一些媒体记者前来朱仙镇采访,采访对象自然也少不了多年任职的张继忠社长。朱仙镇木版年画社位于朱仙镇岳飞庙东侧的大关帝庙内,现在张继忠先生已不再担任木版年画社的社长职务,同时也不在这里办公了。
民间艺术传承历史文明
在朱仙镇木板年画一条街的万同老店里,记者找到了张继忠先生,得知记者前来采访的张继忠非常高兴,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万同老店是其祖上的一个木版年画老店,也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史上四大古作坊之一,同时还是张继忠木版年画生产与办公所在地。
16年前,张继忠还是朱仙镇上的一名民办教师,由于对美术的酷爱,又有一定的美术底子,再加上父亲张连生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老艺人,1993年,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把他当学徒招进社里。刚进社里时,张继忠跟着老艺人学习印刷、雕版等基础的业务,每个月的薪水能拿到400多元,那时比当教师工资要高得多。这些收入不完全是来自传统的木版年画,而大多收入是现代胶版的印刷品,由于当时市场较好,年画社从印刷厂批发来的胶版年画转卖给商贩们,现在谈起来都成了笑话,在当时的确是以胶印来养活木版印刷。
后来,张继忠又贷款办过印刷厂,把镇上的老艺人召集到厂里,由于合作问题,厂子最终散伙了。1996年,由于老社长年事已高,张继忠成了木版年画社的年轻社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继承、发展、创新已落在了他的肩上。张继忠认为木版年画只有在改革和创新上下大工夫才能发展,否则就会停滞不前,没有出路。怎样继承,怎样改革,怎样发展,怎样创新,怎样把木版年画的事情做好是张继忠朝思暮想的首要问题。从此张继忠立志要做好木版年画,要用汗水和智慧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历史文明。
木版年画从衰落中繁荣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中,木版年画的市场萧条与衰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张继忠的记忆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已经冷落到了只剩下他和一名老艺人守着满屋子木版熬日子的情景,困窘到连5毛钱一袋的盐都买不起,一日三餐只有就着咸菜啃干粮过日子。
在外面称之一社之长,其实在张继忠的眼里自己就是个干活的人,为了把木版年画的事情做好,可以说张继忠的所有家人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现在,张的家里还种着几亩田地,由妻子操劳着家务。张继忠的心里始终绷着这根弦:那就是想办法让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活下来,重新打造木版年画、使木版年画走向繁荣一刻也不能松弛,一会也不能停下来,再困难也得坚持下去。
张继忠着手收集整理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有关资料,多次走访版画界的老艺人,记录老作坊的历史,通过多位艺人的口述,以及实物的对照,尽可能的把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描绘得清楚准确。在这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张继忠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共整理出5万多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料,这些资料成为日后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的一个契机。2002年,北京三联书店将张继忠的书稿出版发行,给了他几万元的稿费,他用这笔钱做了基金,加上政府的投入,当年便召开了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12个国家180多位专家到开封朱仙镇参加学术研讨,从此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名字重新亮了起来。张继忠在这几年中到处宣传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推销木版年画产品,对年画不断地进行开发、创新。
由于不断地加强对木版年画的宣传,加上新产品的开发,使得木版年画在销售上有一个量的突破,合作伙伴的增多,木版年画的市场逐渐形成了,木版年画社人员队伍也在逐步扩大。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的人员增加至21人,人员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社年收入达50多万元,发不下工资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另外年画社还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多个年画销售处,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由萧条逐渐向繁荣复苏。
年画社长走过风雨坎坷
任社长以来,张继忠先生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化对木版年画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和心血,默默地追求着,默默地奉献着,默默地打造、经营、创新着。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由冷落走向繁荣的背后埋藏着许多心酸的故事。
11年前,也就是刚接任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职务不久,就接到了来自法院的传票,由于年画社欠了许多外债,债主把他起诉到当地人民法院了。巨额债务当头,还债希望渺茫,张继忠被开封县人民法院拘留了,前后共计两次,两次拘留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周,这是张继忠先生任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为期不到一个月发生的事情。在朱仙镇很多人的眼里,张继忠是进了号子、吃了官司的人。张继忠被拘,他的妻子只好借钱把他“赎”回家,木版年画社欠了26万多元的外债,张继忠一个月曾收到过38张法院传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打拼,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发展、创作、经营有了较大的起色,在当地也是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一面旗帜,说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开封人都会引以为傲!
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2007年6月25日,张继忠被刑拘了,这次是检察院以涉嫌侵占朱仙镇木版年画古版将他刑事拘留,不久被无罪释放了。张继忠说,老艺人说他侵占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代木雕印版,我没有侵占,300多块都交给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社,交给了朱仙镇人民政府。尽管没有问题,朱仙镇人民政府还是免去了张继忠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职务。同年5月朱仙镇打造建成了木版年画一条街,张继忠在木版年画一条街上经营着“万同老店”年画作坊,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注册了“开封市继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并担任社长兼总经理职务。
文化是根在文明中嬗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冯骥才老先生说:“民间文化是中国最后一道国防线。”冯老先生作为国务院的参事,近年来不断致力于对城市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拯救工作,努力唤起国人对古老文化艺术价值的保护意识。张继忠说自己虽然不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的社长了,但是还是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木版年画的继承、开发、宣传和创新工作,不因职务发生改变而停止,始终把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来做。
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已另有人经营,记者问张继忠对此有何看法,对失去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这一职务是否遗憾?张纪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政府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社转租、承包、招商是当地政府的一种决策,在民间艺术意识形态上,无论谁管理谁经营木版年画社都要带头统领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整体发展有新的思路,有所投入又要有所发展。如果单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去经营有待于考虑,政府应积极引导。
对失去行政职务是否有遗憾,张继忠表示,他只对失去了对整体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领头雁的作用表示遗憾。不遗憾的是:自己能够更加灵活地发展,像原来一样去经营、宣传、扩大、创新。无论心态上、工作上、接待上、战略发展都会站在一定的高度。因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形式,绝不是依靠年画经营获利。
目前,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条街上看到了历史的再现,如同回到了千年之前的木版年画之乡,在这条仿古的老街上“万同老店”、“天义德”、“天盛德”、“汇兴同”四大古代老作坊重现于文明古镇,让人们从中领略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正如冯骥才老先生说的那样:“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是人类重要的文明遗产”。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随着人类高度的文明慢慢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