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一种发现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阅读课题,发现课文重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请大家读课题。(生齐读)
  师:作者写的是一次春游的见闻,有意思的是她没有描写春到香山的美丽景色,也没有向大家特别介绍颐和园的景点,那么作者把笔墨花在哪里呢?课题告诉了你,花在——
  生:花在“儿童”身上。
  师:对,“儿童多处”是课题中的一个关键词。的确,课文有许多地方写到了“儿童的多”。(板书:儿童多处)
  【点评】好文章常常有一个好题目,好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教学生审视“题眼”,猜测甚至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一招绝好的读法。
  二、 阅读“儿童多处”,发现作家的“作文地图”
  师:请大家浏览全文:哪些地方写到了儿童的多?请找一找,在书中做好标记。给大家3分钟时间,看谁找得快,找得全。(学生浏览全文,找句子,做标记)
  师:下面我们来接力说一说。说的时候,先说清楚是在第几自然段,然后再读读这句话。其余同学认真听,看看与你画下的句子是不是一样。
  生:第1自然段。“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师:这是第一处,很好。很多同学都找到了,你可以在第1自然段这个句子的最前面标一个序号①。
  生:我找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来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师:好。这是第3自然段中的。在这段之前有没有句子写到儿童的多?
  生:第2自然段。“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师:对,这一句也在写儿童的多。再往下说。
  生:第3自然段中还有句子:“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生:第4自然段。“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生:第7自然段。“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
  师:好,这样我们在全文中找到了6处写儿童多的句段。你可以在每一处标上序号。哪些同学找全了?(学生举手)
  师:这么多写儿童多的句段,作者有没有线索把它们穿起来呢?(学生静默)一定有,如果没有的话,那些句段瘫在那里,就成不了文章了。那么,作者是用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题目。(学生读课题)
  师:课题中有一个字,透露了作者的线索。哪一个呢?
  生:行。
  师:对。这个“行”就是“走”的意思,也就是作者是边走边看的,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看到哪儿,儿童多到哪儿。那么,刚才我们找出的那些写儿童多的句段,作者分别“行”到了哪里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作家作文地图探秘。请大家打开阅读学习单(一),读读课文的句段,在括号中写上相应的地点,给大家2分钟时间。(学生完成阅读学习单)
  师:请大家看投影,请一位同学上来介绍一下。
  生:第一处是在颐和园门外。
  师:对,是在颐和园门外,或者说是路过颐和园。
  生:第二处是颐和园门内。
  师:对,也就是在颐和园门口。你用“外”和“内”来区别,很棒哦。
  生:第三处在知春亭畔,第四处在湖面,第五处在玉澜堂。
  师:是在玉澜堂吗?能不能更准确一点?
  生:在去往玉澜堂的路上。
  师:很好,最后一处呢?
  生:在玉澜棠院落里的海棠花下。
  师:好,你能把这些地点都理出来,这张作家的作文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作者的行文线索。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有思路的,你看作者行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儿童之多,所以这么多写儿童多的句段读起来一点也不乱。这些句段,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意思,有不一般的味道呢?给你2分钟时间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的眼光好不好。(学生自由品读,与同桌交流)
  【点评】这是一篇散文,如果只看见所写的人、事、景、物,看不见隐伏的写作思路,就难以走进文本深处。阅读教学需要教的,正是要透过内容看形式,看形式背后的思路。让学生根据“行”的路线,绘制一张作文地图,便将作者的“行踪”勾勒出来。这个阅读支架设得好!
  师: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生:我觉得第1自然段的句子很好,这里的“小天使”这个词,就是说那里的儿童很活泼。
  生:我觉得从“小天使”还看出儿童的纯真。
  师:你们都注意到了这个比喻句中一个很重要的词:“小天使”,把儿童比作“小天使”,使你感觉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在这个句子里,作者还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还把“颐和园”比作“大魔术匣子”。
  师:“大魔术匣子”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带给我一种奇幻的感觉。
  师:对,很神奇,而且是幻化无穷的。你看魔术表演的时候,是不是这个魔术匣子可以不断掏出东西来,而且要变出什么来,你都不知道——神奇,幻化无穷。所以,你要读懂这个比喻句,就要会确定这个比喻句中非常重点的词,比如说这个句子中的“大魔术匣子”“小天使”。(板书:确定重点词),要读到这两个词背后的意思,这个比喻句的妙处也就体会到了。(学生齐读句子)   师:闹嚷嚷的一群孩子涌出来,在冰心奶奶那里不是觉得吵死了,而是觉得他们像小天使,你又读出了一种什么感情啊?
  生:我觉得可以体会到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师:是啊,她心里有爱,眼中有情,才会看到“小天使”。所以,这个句子的确很妙,它不但写出了儿童的多,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神秘,更透出冰心对儿童的浓浓的爱。(板书:爱)其他地方还能说说吗?
  生:我觉得整个第3自然段都很好,因为第3自然段写了孩子们的整体,而且还特写了几个小朋友的样子,我觉得很妙。
  师:有谁选了这一处,继续说说吗?
  生:我觉得作者写“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写得特别好。这里用到了“闪着汗珠”,一般汗珠,我们经常说“淌”,但这里写的是“闪”,“闪”说明是有光的。
  师:嗯,有意思。你再想想,我们经常说“臭汗”,冰心奶奶为什么要说“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呢?
  生:我觉得冰心奶奶想象力很丰富。
  师:不光是想象力的丰富哦。
  生:她非常喜爱孩子们,就算孩子们身上有汗,她也觉得这是一种香气息。(学生鼓掌)
  生:对呀,有爱心的人笔下才能写出这样的好句子来。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隐藏着作者浓浓的爱意。
  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这里写了“男孩子”“女孩子”,下面的“东一堆”“西一堆”,“戴着红领巾的”“唧唧呱呱地”都是对称的。
  师:哦,你感觉很有节奏,是不是?那我们来有节奏地读一读,老师读黑色的部分,你们读红色的。(师生对读)
  师:这么长的一段话,其实只有一句话,但有好多逗号,把它分成好多小小的短短的句子。这些小小的短短的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哪怕字数不等了,比如“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结尾都有一个——(生齐答:的)然后就回到了一种节奏上来,是不是啊?还能继续说说这个句子吗?
  生:课文里说“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她没有说出来到底说些什么,笑些什么,是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
  师:你们再来看,这个句子里写了“女孩子、男孩子”,又写了“戴着红领巾的”,那请问“戴着红领巾的”在不在“女孩子、男孩子”中呢?
  生:在。
  师:那按道理说,可以删。(投影片中以上文字做删除)那“把外衣脱下来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在不在“女孩子、男孩子”中?
  生:在。(投影继续删除)
  师:那“东一堆,西一堆”的,在不在?
  生:在。(投影继续删除)
  师:既然都在,为什么不用简简单单“女孩子、男孩子”,而是后面跟了这么一大串呢?这样写给你什么感觉?
  生:感觉这个情景很热闹,人很多。
  师:对,作者把女孩子、男孩子的各种情态都表现出来了,而且这么一层一层叠加上去,是不是感觉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了?所以,以后你如果写到菜场人多,放学时接孩子的家长多,也可以这样一层一层叠加着写哦。(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篇文章里好的语段,我们要会这样品读,你要有眼光看到它的好,才算是“读到了”,否则,只是“读过了”。
  【点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意思,有不一般的味道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阅读视角聚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上,细细地品读。散文的教学价值在于精美的语言,在于练就学生品味、揣摩及鉴赏的功夫。事实上,学生凭借已有的语文经验,可以触摸到语言背后的些许妙处,但似乎隔着一层窗户纸,显得有些朦胧。教学的艺术在于适时点破这层纸,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之感。你看老师的这三个问题:闹嚷嚷的一群孩子涌出来,不觉得吵死了?明明是“臭汗”,怎么说是“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呢?为什么不用简简单单“女孩子、男孩子”,而是后面跟了这么一大串呢?这么一问,寻常的语言就立刻变得饶有情趣,学生自然从中领会到了比喻中的“爱”,领会到了“叠加”的写法。这就是一种阅读的专业眼光,可以读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读过了”,而应该让学生“读到了”。
  三、 阅读“海棠开处”,发现花与儿童的内在关联
  师:课文的第1—4自然段,基本都在写儿童的多,从第5段开始,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了什么?
  生:海棠花。
  师:(板书:海棠开处。出示第5自然段写海棠花开的句子)这个句子带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海棠花开得很多,很茂盛。
  师:如果作者仅仅要讲花很多,那么不用比喻也可以了。你看,“繁花”“密密层层”“从树枝开到树梢”……这个比喻句的重点在哪里?
  生:喷花的飞泉。
  师:“喷花的飞泉”带给你的感觉仅仅是多吗?
  生:感觉海棠花活力四射。
  师:对,这一点很重要。作者用“喷”“飞”这样充满动感的词,来描写静态的花开,就是为了表现海棠花的生命活力。(生齐读句子)
  师:不过,我有一点小小的困惑。课题明明是“只拣儿童多处行”,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海棠花呢?请大家阅读第8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生:我发现了在第8自然段里,作者写“花儿和儿童一样”,所
  课堂
  优秀教师陆丽萍
  以写花儿就是写儿童。
  师:真好。你发现了第8自然段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词——“一样”。是的,作者发现了花儿和儿童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请大家打开阅读学习单(二),用心读第8自然段,作者为什么由花联想到儿童呢?在云状图内列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生完成阅读学习单3分钟)
  师:刚才大家阅读了第8自然段,并进行整理,你们发现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生:都需要有人用心管理,照料。
  生:都会有欢畅活泼的样子。
  生: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师:陆老师还想到了一个词“春天”,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们身上都有春天的气息。
  师:解释一下。
  生:花儿是在春天开放的。
  师:那么,儿童和春天有什么关系呢?
  生:因为春天里,儿童精神旺盛,可以脱去冬衣,尽情玩耍,展现出自如的一面。
  生:春天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儿童也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陆老师还想到了另外一层意思:如果人的一生也有春夏秋冬的话,那儿童是人生的哪个季节啊?
  生:春天。
  师:对,儿童就是春天,就是最美的春光。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这就是文学的联想,由一样事物想到另一样事物,读者能找到的相似点越多,这个联想就越奇妙。
  【点评】文中开得旺的海棠花,是一种隐喻。我们常常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悟到些什么?这是一种缺少技术含量的阅读教学,教和不教几乎一个样。而借用一张云状图写出儿童与花儿的共同之处,则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供了一个支架,学生可以借此逐一罗列共同点,进而领会其间的内在关联,对“文学联想”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和体验。学生的“悟性”,需要提供方法的“支架”才能体现出来的,无所凭借必然是在黑胡同里暗自摸索。
  四、 阅读冰心,发现作者
  师: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还要关注一下作品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走近这位作家。课文后面有作家卡片,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出示冰心题词:“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冰心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和一切生命。她透过作品显示出来的慈爱、宽和、博大、纯净,处处流溢出人性之美,展现了东方文化的无限魅力。老师向大家推荐冰心的两本书:一本是她的《再寄小读者》,另一本是她的诗歌集《繁星·春水》。大家阅读时,可以像我们今天这样去品读作家的语言,读完冰心奶奶的作品后,我们也来尝试进行一点文学的联想:冰心奶奶由花儿联想到天真烂漫的儿童,那么对于冰心奶奶这样的人,让你联想到什么?你能想到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练习以“对,冰心奶奶和……一样”为开头,写一段话作为你读书成果的汇报。
  【点评】散文阅读的要诀,不在于文中所写的人事景物,而在于所寄予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更在于背后的那一个“人”,她的心思、心眼、心境、情感、情怀、情意等。从文本中发现了“作者”,阅读就成了一种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这样的阅读进入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发现作者,进而发现自己,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或许,这才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文学教育的意义所指。而让学生以“对,冰心奶奶和……一样”为开头,写一段读书笔记,实在是一种对自我的重新认知,远远超越了写作的意义。
  【总评】这堂课折射出的一个教学理念是: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从题目中发现课文的重点;从“儿童多处”发现作文地图;从“海棠开处”发现花与儿童的内在关联;从文本中发现作家冰心。可以说,这堂课处处都在引导学生用心到文本中去发现。在学生视而不见的地方,教师随意一问,学生便发现了一连串比喻背后的情感色彩;在学生自以为读懂的地方,教师略作删减比较,学生便发现了“叠加”的写作技巧……适时地追问,可以让学生在那些关键点上停留沉思,不至于从表层滑过去。而这堂课最有成效、也最亮的是设计的两张学习单:作家作文地图探秘。第一次探的是“作者的行踪”之秘,整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把握文本的行文思路,将六处写儿童的语段串成了一条清晰可见的“线”,找到了线头,也找到了节点,让散文阅读循路而入。第二次探的是“花儿与儿童”之秘,发现花儿与儿童的多处共同之处,领会作者对儿童的赞美和热爱,而实质上探寻到的是“文学联想”的写作秘密。两次探秘并非让学生“自读自悟”,而是提供了两个阅读支架:一个是绘制行踪图,一个是完成云状图。而这,恰恰是我们阅读指导中所缺的方法支撑。没有这样的支架,“教”就虚空了,“学”就迷茫了。阅读教学,需要在学生自己读不到、看不见的地方,设置必要的台阶,提供可靠的支架。如此,阅读“探秘”才能顺利达成既定的目标,获得看得见的成长。
  阅读发现,就是要炼出学生的一双慧眼,让他们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文本世界。
  (陆丽萍,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教务处副主任;薛法根,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儿童阅读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是童年一份特殊的营养大餐,它丰富了儿童的阅历,促进了儿童精神与思想的成长。结合学校文化,融合教师智慧,设计适合于本校儿童的阅读课程,是促进儿童阅读健康、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我们认为,“全息阅读”可以给儿童阅读提供360度的支持。为此,我们提出了“全息阅读”的校本阅读课程核心理念。我们所理解的“全息阅读”,旨在用全息的思维方式观照儿童阅读的全过程,通过打造“全时空”“全
期刊
面对一篇篇千差万别的课文,怎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无疑应该考量三重要素:一是教者基于什么样的视角,是重文本诠释,还是重关键能力;是重教,还是重学;是重教师立场,还是重儿童本位。二是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是事无巨细,还是突出重点;是简单重复,还是举一反三。三是进行什么样的语文学习,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还是学生扎扎实实地学;是机械式的一问一答,还是在独立面对、独自解决,呈现基础上的百家争鸣。其
期刊
一、 经典诵读要真读  经典诵读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经典诵读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更是打下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诵读活动不应该只是个别教师的自觉自主行为,应该是全面铺开的教师群体的行为。  学校层面必须确立经典诵读去功利化的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学校不以学生背诵篇目的多少来评价教师的付出,鼓励教师创新诵读形式,将诵读活动
期刊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孕育语文。我始终觉得从生活中挖掘语文课程,会给学生以更鲜活、更丰富的文化滋养。教学中,我用“快乐小品”的形式,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课本中的内容、课外读物中的故事,创编成小品剧本,进行说演,贴近学生生活,开启快乐语文的航程……  一、 转变角色,剧本有形  刚开始,同学们不会编写剧本,采用我编剧本,学生们说演的办法。学生们看了我写的剧本就模仿写,对此,我进行了专题指导,选取对话描写笔
期刊
上好阅读课的关键是什么?回答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我觉得,真正上好一堂阅读课的关键是“对话”。对话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了尊重、平等的教育原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那么,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半壁江山”的乡镇小学,怎样让对话在阅读课堂中充满生机、让我们的阅读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呢?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 开启多方对话大门  1. 与文本对话,展示学生的真我风
期刊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次提问”,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我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就是通过提问、追问,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  一、 追问,让零散的思维变得有序  在第二课时刚开始导入时,我想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追问,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主动、深入地探究课文。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描
期刊
我初识戈宝权先生的名字,还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任小学语文教师时知道的。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普希金的一首著名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作为独立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以开拓学生视野,从朗读中领略诗歌的韵味。该诗就是戈宝权翻译的。  我虽然不熟悉戈宝权先生,但内心十分崇敬他,感谢他为儿童翻译了这么一首优秀的童话诗。我喜爱儿童文学,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尤为偏爱。该诗通过
期刊
“在不少人眼里,写信是一件‘老土’的事。但在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看来,书信是一种朴素且有效的交流方式……”读着《教师博览》(文摘版第七期)中转载的一篇文章——《一位校长给学生的40封公开信》,我顿时震惊了!在书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竟然还有人坚持写信,坚持用书信与学生及家长们交流,这真是难能可贵呀!  “我写的这些信,未见得真能帮助学生什么,但我希望至少能带给学生和家长一些见解、一些温暖以
期刊
一、 扮演角色,活跃气氛  在正式上课之前,虞老师向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接着,虞老师请学生扮演小绵羊、大熊、老牛的角色,以打招呼的方式讲述“哇!这么多人啊!大家好!呵呵呵……”这句话。  【课堂回放】  师:你们觉得怎么讲故事才算是高手?  生:讲得动听。  生:讲得有感情。  师:如果一个故事里边有好几个角色,该怎么讲?讲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扮
期刊
全神贯注地读完《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我成了拥护周先生教育思想的“粉丝”。粉丝们追求偶像,因为偶像有吸引力。周国平先生吸引我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我想,是他通达的教育智慧。  周国平先生论及的教育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他的观点却不像普通人那样狭隘,具有一种通达的智慧。“通”是一种开通,周先生学贯中西,引经据典,教育视界之辽阔令人钦佩;“达”是一种洞达,周先生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一眼望穿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