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最终要回归生命。教育重在引导人类理解生命的真谛、热爱呵护生命、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其基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命·生态·安全课程教材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在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理念。
关键词:小学;生命·生态·安全;生命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全球化,各种纷繁扭曲的信息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使许多青少年产生了种种生命困惑而无法排解,迷失方向而寻找不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而屡次出现青少年漠视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极端现象。针对当前漠视、残害生命等种种问题,教育界越来越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呼唤生命教育的回归。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正式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序列,要求学校“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界定。“三生教育之父”罗崇敏先生认为生命教育应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1]“三生教育”真正体现了对人整全生命的理解。四川省地方课程“生命·生态·安全”课程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体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安全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和谐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2]该地方课程的配套教材《生命·生态·安全》中的内容也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观。
一、心怀敬畏,热爱自然生命
三生教育倡导者罗崇敏先生曾说“生命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3]四川省地方课程教材《生命·生态·安全》中设置了“热爱生命”专题版块,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理念。小学低段(1-2年级)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个体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如一年级上册“我从哪里来”,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来之不易。小学中高段(3-4年级)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六年级上册“我的生命线”和“长大后做什么”,使学生认识生命的自然进化,感知生命时光的短暂,及早规划人生目标。
二、掌握技能,強化生存意志
生存教育是指让学生在学会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生存意志,同时认识到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4]此外在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开展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存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该地方课程教材的“安全生活”和“健康生活”两个专题中。“安全生活”专题主要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困境,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面对危机时冷静思考和自我保护能力。如四年上册中的“发生触电怎么办”和“家庭燃气泄漏的预防和处理”等章节,均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健康生活”专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健康生活的小妙招,让学生学会爱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三年级上册的“呵护我们的眼睛”和“爱护我们的牙齿”等章节。通过两个专题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在未来能更好的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三、热爱生活,追求人生价值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5]生活教育理念主要渗透在该地方课程教材的“呵护心灵”和“创造\美化生活”专题中。“呵护心灵”专题主要着眼于心灵的滋养,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如五年级下册的“责任面前有担当”,二年级下册的“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等章节。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如四年级上册的“应对悲伤有办法”等章节。“创造\美化生活”专题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充实其精神生活。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都发生了变化,思维和情绪都变得复杂且有个性,掌握面对负面情绪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当前的学生处于信息时代,物质生活优越,电子产品丰富多样,网络的发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然而也会让学生深陷其中。因此需要生活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感受生活的美,在生活中找寻自己的兴趣,以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追求生命的价值。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6]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育也应是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事业,它的最终目标是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生活。教育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也应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2]李亦菲.教师“三生教育”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29.
[4]石雪.罗崇敏:“三生教育”理论的创立者[J].2012(01).
[5]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Z].2015-5-20.
[6]罗崇敏.三生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关键词:小学;生命·生态·安全;生命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全球化,各种纷繁扭曲的信息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使许多青少年产生了种种生命困惑而无法排解,迷失方向而寻找不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而屡次出现青少年漠视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极端现象。针对当前漠视、残害生命等种种问题,教育界越来越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呼唤生命教育的回归。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正式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序列,要求学校“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界定。“三生教育之父”罗崇敏先生认为生命教育应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1]“三生教育”真正体现了对人整全生命的理解。四川省地方课程“生命·生态·安全”课程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体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安全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和谐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2]该地方课程的配套教材《生命·生态·安全》中的内容也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观。
一、心怀敬畏,热爱自然生命
三生教育倡导者罗崇敏先生曾说“生命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3]四川省地方课程教材《生命·生态·安全》中设置了“热爱生命”专题版块,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理念。小学低段(1-2年级)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个体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如一年级上册“我从哪里来”,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来之不易。小学中高段(3-4年级)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六年级上册“我的生命线”和“长大后做什么”,使学生认识生命的自然进化,感知生命时光的短暂,及早规划人生目标。
二、掌握技能,強化生存意志
生存教育是指让学生在学会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生存意志,同时认识到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4]此外在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开展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存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该地方课程教材的“安全生活”和“健康生活”两个专题中。“安全生活”专题主要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困境,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面对危机时冷静思考和自我保护能力。如四年上册中的“发生触电怎么办”和“家庭燃气泄漏的预防和处理”等章节,均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健康生活”专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健康生活的小妙招,让学生学会爱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三年级上册的“呵护我们的眼睛”和“爱护我们的牙齿”等章节。通过两个专题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在未来能更好的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三、热爱生活,追求人生价值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5]生活教育理念主要渗透在该地方课程教材的“呵护心灵”和“创造\美化生活”专题中。“呵护心灵”专题主要着眼于心灵的滋养,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如五年级下册的“责任面前有担当”,二年级下册的“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等章节。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如四年级上册的“应对悲伤有办法”等章节。“创造\美化生活”专题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充实其精神生活。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都发生了变化,思维和情绪都变得复杂且有个性,掌握面对负面情绪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当前的学生处于信息时代,物质生活优越,电子产品丰富多样,网络的发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然而也会让学生深陷其中。因此需要生活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感受生活的美,在生活中找寻自己的兴趣,以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追求生命的价值。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6]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育也应是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事业,它的最终目标是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生活。教育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也应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2]李亦菲.教师“三生教育”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29.
[4]石雪.罗崇敏:“三生教育”理论的创立者[J].2012(01).
[5]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Z].2015-5-20.
[6]罗崇敏.三生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