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完善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思想品德课、国学语文课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通过道德践行、价值体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
【关键词】 情感教育;道德感;价值感
【中图分类号】G64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简单说就是人的思想感情。我国是礼义之邦,传统儒学是国学文化的主干,影响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先秦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就有情感显表现,孔子评价《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思无邪”等话语,是国人情感追求中的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现行教学中存在着情感教育被忽视的现象,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绝大多数人“唯分数论”,千军万马挤大学门槛,把学生道德感和价值感放在次要位置。或者就是“唯理智教育”,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纯粹的智力训练的目的,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甚至有些时候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将正确情感教育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体验和感知,通过道德践行与价值体验促进优秀品质的形成。思想品德课、国学语文课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通过道德践行、价值体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情感教育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国学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人格平等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在充满真诚、温馨与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尝试着与他们交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并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成长,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等等。真情换来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师生间关系的融洽,为教学中顺利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以情动人”
思想品德课、语文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仅仅是空洞的说教,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借助大量真实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资源,“以情动人”。如学习高二政治必修三“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这部分内容时,我布置学生事先收集整理有关抗震救灾、抢险、舍己救人的图片、新闻报道以及先进感人视频。同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学生搜集的图片、播放。这给了学生极大的思想震撼和视觉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让学生们意识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青少年学生应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要特别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它就在身边,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学习有关热爱我们的家乡这部分内容时,要采用“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方法,开展“天祝藏区变化知多少”、“藏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成就展”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情感得到升华。通过天祝县变化调查了解以及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国家巨变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展示,学生真真切切看到家乡在变,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就是最普通的情感教育,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体现,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从认识家乡开始,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从爱家乡为发端。只有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产生为建设、发展家乡和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地方课程资源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在新的思想品德课、国学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如在学习师爱,温暖一生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自己回忆学生时代得到老师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感恩之情。接着让学生也讲讲成长路上老师关心、帮助他的实例。同时我还选播一些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教师先进事迹报道,让学生感受到师魂的崇高与伟大,进而联想到老师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与辛勤付出。
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也失去了情感内化的过程。新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开始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逐渐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与语文课老师多沟通协商,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小调查活动、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义务劳动、捐款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情感教育;道德感;价值感
【中图分类号】G64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简单说就是人的思想感情。我国是礼义之邦,传统儒学是国学文化的主干,影响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先秦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就有情感显表现,孔子评价《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思无邪”等话语,是国人情感追求中的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现行教学中存在着情感教育被忽视的现象,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绝大多数人“唯分数论”,千军万马挤大学门槛,把学生道德感和价值感放在次要位置。或者就是“唯理智教育”,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纯粹的智力训练的目的,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甚至有些时候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将正确情感教育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体验和感知,通过道德践行与价值体验促进优秀品质的形成。思想品德课、国学语文课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通过道德践行、价值体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情感教育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国学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人格平等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在充满真诚、温馨与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尝试着与他们交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并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成长,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等等。真情换来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师生间关系的融洽,为教学中顺利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以情动人”
思想品德课、语文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仅仅是空洞的说教,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借助大量真实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资源,“以情动人”。如学习高二政治必修三“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这部分内容时,我布置学生事先收集整理有关抗震救灾、抢险、舍己救人的图片、新闻报道以及先进感人视频。同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学生搜集的图片、播放。这给了学生极大的思想震撼和视觉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让学生们意识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青少年学生应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要特别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它就在身边,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学习有关热爱我们的家乡这部分内容时,要采用“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方法,开展“天祝藏区变化知多少”、“藏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成就展”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情感得到升华。通过天祝县变化调查了解以及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国家巨变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展示,学生真真切切看到家乡在变,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就是最普通的情感教育,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体现,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从认识家乡开始,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从爱家乡为发端。只有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产生为建设、发展家乡和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地方课程资源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在新的思想品德课、国学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如在学习师爱,温暖一生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自己回忆学生时代得到老师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感恩之情。接着让学生也讲讲成长路上老师关心、帮助他的实例。同时我还选播一些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教师先进事迹报道,让学生感受到师魂的崇高与伟大,进而联想到老师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与辛勤付出。
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也失去了情感内化的过程。新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开始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逐渐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与语文课老师多沟通协商,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小调查活动、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义务劳动、捐款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