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一个技法已经成熟的书家而言,在创作过程中,感情的起伏对作品的形成效果影响最大。而所谓的技法,不过是被物化的人文素质的长期积累、沉淀。如蜂之采花,酿成其蜜。从掌握技法到注入感情然后创作出好作品,其中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米芾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大半生里所费的辛苦也非常人可及。在解析《蜀素帖》的技法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米芾书法的评价吧:
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一宋·苏轼
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一宋·黄庭坚
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魏晋法度自整然也。
——元·虞集
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
——明·董其昌
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清·王文治
勿顿学苏、米,以咸鱼偏颇剽佼之恶习。
一清·包世臣
应该说以上评价基本勾勒出了米芾书法的风格特点。虽然后世对米芾书风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其书法的跳宕欹侧、沉着痛快的表达方法,从“集字”衍化出来的传统因子,远在同辈书家之上。所以宋以后,米芾书法能得以大行于世。
一、《蜀素帖》的章法特色
《蜀素帖》从视觉美感上正如《与朱元思书》所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起笔到落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容处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跌宕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掩卷则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慨叹。
米芾作书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微之处的表现。书写时左顾右盼、前呼后应,书写过程中随通而变,独出机巧,天真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从总体看,《蜀素帖》整体的精神团聚和局部的欹正错落交互补衬,浓淡枯润、疏密虚实,此起彼伏,形成了完美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之态。
《蜀素帖》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极尽变化。《拟古》二首刚开头稍显规矩,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秾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特色。
不过由于《蜀素帖》是有栏格的,故而行距上的伸缩变化被迫受到约束,无法尽情施展。因此,对该帖章法的分析,就得主要着眼在“结字得势”上。
(一)行距处理
行距,整体看是直的,但因米芾每个字的结体都是时出新致,以欹为正,不主故常,动态都是生动的。虽大小不一、俯仰倾侧,可是整体的行列看上去又确实是气脉连贯的;虽然每个字倾斜的角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倾斜的程度和方向相互呼应,左右移动的角度相互抵消,每个字轴线端点连接使体势在感觉上仍然是一条直线,以不等之直,达到了平衡,成为一股隐在的凝聚力。点画成结体,结体变章法,生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二)形势处理
形是具象的,一目了然,而势所表现的运动节奏感隐藏在造型内,不是直观的,只能意会,故而是抽象的。古人论书,以势为先。米芾在创作上强调“须得势”,显然在他的概念里,得势比造型更重要。书法就是用一根线条来抒发情感。形与势是书法的生命,为了造型的丰富多彩,线条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提按顿挫、牵丝映带来造势,从而提升它的美感。造势、得势不仅要求点画的形状美,还要求点画的韵味和力度均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初学者往往缺乏对“得势”的理解,古代书家都重视书法的形与势。董其昌说“非势所自生,故不为也”,只有形势兼备,才能“思与神会,同乎自然”,创作出千变万化的生命形象。
(三)收放藏露对比
在前面的形与势中已经说过,米芾强调“须得势”而能否做到得势要靠变化来体现,初习者往往会均匀地安排笔画,不知道如何使笔画的组合有疏有密,收放自如。收与放各有各的长处,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处不嫌疏,密处不嫌密。”结字中的收和放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收多了不精神,乱放则不持重。收与放表现在笔法上则是藏与露的关系,米芾书法强调笔势,反对过分地藏头护尾。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世人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蜀素帖》中的收放藏露对比,可谓极尽其能事,最臻佳妙,艺术感染力非常强。
(四)轻重快慢对比
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是通过对比关系来表示的。用笔的轻重快慢,点画的粗细方圆,结体的大小正侧,墨色的枯湿浓淡,章法的虚实疏密等,无一不体现在作品里。南宋词人、书法家姜夔说:“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笔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文,乍徐乍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在《蜀素帖》里,这些艺术手法尤为突出。米芾的性格决定他偏好强节奏、重对比、大反差、粗细悬殊,大起大落的用笔方法,在米芾之前的历代书家中是没有的。有的上部重,有的下部重,有的左部重,有的右部重,有的笔画多数粗重,只在一二笔处轻细些,对立与统一,是一切艺术最根本的规律。
(五)参差错落布局
《蜀素帖》是米芾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时他的书法技巧已经比较成熟,在章法的处理上好以并举的对比形式立论。在对比关系时又遵循“贵和”的原则,“贵和”即是平衡协调。书法美的实质就是和谐,理应包含书法运动规律的有机协调与统一。传王羲之曾说过“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讲的也是纵横正侧的平衡协调。以此思路来看《蜀素帖》中的《入境寄集贤林舍人》,点画连绵,结体多变,把大小、轻重、疏密、正侧等变化推向了极致。奇诡的结体,随意的布势,参差错落,跌宕起伏,使整件作品的节奏感更加丰富,所有这些无不说明:凡是成熟的作品,它的有机组合形式一定是统一的。
(六)同字异态变化
通常,在一幅书法作品里,难免会出现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部首,如果不加以变化,会显得单调乏味而减弱作品的视觉效果,王羲之践行“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在米芾书法中,“三字三画异”,各有不同。即便一字中反复出现的笔画也都形态不同,就更不要说同一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字了。一件好作品的重大价值,就是能把不同要素的别异之处达成和谐统一;把相同之处化象为意,变化出新。《蜀素帖》的结字虽然有规律,但并没有走向程式化,米芾通过轻重快慢、提按顿挫、粗细收放等手法,一一化解了这些问题。在该帖里有一些部首成对出现的字,均无雷同之处。
二、《蜀素帖》的线条变化
《蜀素帖》线条整体视觉印象较为自然顺势,不燥不润,道劲有张力。无论何种书体,每一点画,都分下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要使这三部分都顺畅,就要正确掌握“提按”。“按”是铺毫行笔,“提”乃调整笔锋。一般而言,不论起笔或者收笔,一笔既出,再次出笔必然要收势再起。而《蜀索帖》妙旨却在一笔之后,不管下一笔位置在哪,第二笔顺势挥笔即出,如柔丝不断,春雨绵绵。这一点全凭米芾技法的练达,于是随机表现出一笔笔令人叫绝的线条。米芾崇尚自然,追求写意,他把这种感觉写入作品里,注入线条中,线条有了灵魂,自然、本色美组合出了一份空灵而质实的作品。
也有人评米芾《蜀素帖》是狂人的拘谨,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一定道理。因为米芾本是癫狂之人,素常乖张,但面对好友视若珍宝的蜀素和郑重其事的嘱托,加之乌丝栏的约束,任谁都会收敛几分洒脱,庄重起来。而这一收敛,写出的作品必然就少了些许狂放之气,多了点凝练之态。情理之中,不必诟病。虽然《蜀素帖》乃丝织品,不易受墨,米芾书写时,出现不少的枯笔,但通篇观之,一点感觉不到滞涩。着墨处,正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色淡时,就像“幽咽泉流冰下难”。枯涩浓淡,相映成趣,不燥不润,米芾运用自身水到渠成的技艺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米芾那“放笔一戏空”的任情恣肆的挥洒态,工具哪里还能束缚他“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的纯熟技法的发挥?线条的张力是书写者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作品中线条充满张力者往往情感浓度高,即富有激情与活力。当然,激情的表现可能是内隐的也可能是外显的,须细心体会。
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一宋·苏轼
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一宋·黄庭坚
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魏晋法度自整然也。
——元·虞集
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
——明·董其昌
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清·王文治
勿顿学苏、米,以咸鱼偏颇剽佼之恶习。
一清·包世臣
应该说以上评价基本勾勒出了米芾书法的风格特点。虽然后世对米芾书风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其书法的跳宕欹侧、沉着痛快的表达方法,从“集字”衍化出来的传统因子,远在同辈书家之上。所以宋以后,米芾书法能得以大行于世。
一、《蜀素帖》的章法特色
《蜀素帖》从视觉美感上正如《与朱元思书》所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起笔到落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容处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跌宕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掩卷则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慨叹。
米芾作书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微之处的表现。书写时左顾右盼、前呼后应,书写过程中随通而变,独出机巧,天真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从总体看,《蜀素帖》整体的精神团聚和局部的欹正错落交互补衬,浓淡枯润、疏密虚实,此起彼伏,形成了完美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之态。
《蜀素帖》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极尽变化。《拟古》二首刚开头稍显规矩,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秾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特色。
不过由于《蜀素帖》是有栏格的,故而行距上的伸缩变化被迫受到约束,无法尽情施展。因此,对该帖章法的分析,就得主要着眼在“结字得势”上。
(一)行距处理
行距,整体看是直的,但因米芾每个字的结体都是时出新致,以欹为正,不主故常,动态都是生动的。虽大小不一、俯仰倾侧,可是整体的行列看上去又确实是气脉连贯的;虽然每个字倾斜的角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倾斜的程度和方向相互呼应,左右移动的角度相互抵消,每个字轴线端点连接使体势在感觉上仍然是一条直线,以不等之直,达到了平衡,成为一股隐在的凝聚力。点画成结体,结体变章法,生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二)形势处理
形是具象的,一目了然,而势所表现的运动节奏感隐藏在造型内,不是直观的,只能意会,故而是抽象的。古人论书,以势为先。米芾在创作上强调“须得势”,显然在他的概念里,得势比造型更重要。书法就是用一根线条来抒发情感。形与势是书法的生命,为了造型的丰富多彩,线条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提按顿挫、牵丝映带来造势,从而提升它的美感。造势、得势不仅要求点画的形状美,还要求点画的韵味和力度均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初学者往往缺乏对“得势”的理解,古代书家都重视书法的形与势。董其昌说“非势所自生,故不为也”,只有形势兼备,才能“思与神会,同乎自然”,创作出千变万化的生命形象。
(三)收放藏露对比
在前面的形与势中已经说过,米芾强调“须得势”而能否做到得势要靠变化来体现,初习者往往会均匀地安排笔画,不知道如何使笔画的组合有疏有密,收放自如。收与放各有各的长处,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处不嫌疏,密处不嫌密。”结字中的收和放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收多了不精神,乱放则不持重。收与放表现在笔法上则是藏与露的关系,米芾书法强调笔势,反对过分地藏头护尾。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世人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蜀素帖》中的收放藏露对比,可谓极尽其能事,最臻佳妙,艺术感染力非常强。
(四)轻重快慢对比
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是通过对比关系来表示的。用笔的轻重快慢,点画的粗细方圆,结体的大小正侧,墨色的枯湿浓淡,章法的虚实疏密等,无一不体现在作品里。南宋词人、书法家姜夔说:“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笔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文,乍徐乍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在《蜀素帖》里,这些艺术手法尤为突出。米芾的性格决定他偏好强节奏、重对比、大反差、粗细悬殊,大起大落的用笔方法,在米芾之前的历代书家中是没有的。有的上部重,有的下部重,有的左部重,有的右部重,有的笔画多数粗重,只在一二笔处轻细些,对立与统一,是一切艺术最根本的规律。
(五)参差错落布局
《蜀素帖》是米芾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时他的书法技巧已经比较成熟,在章法的处理上好以并举的对比形式立论。在对比关系时又遵循“贵和”的原则,“贵和”即是平衡协调。书法美的实质就是和谐,理应包含书法运动规律的有机协调与统一。传王羲之曾说过“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讲的也是纵横正侧的平衡协调。以此思路来看《蜀素帖》中的《入境寄集贤林舍人》,点画连绵,结体多变,把大小、轻重、疏密、正侧等变化推向了极致。奇诡的结体,随意的布势,参差错落,跌宕起伏,使整件作品的节奏感更加丰富,所有这些无不说明:凡是成熟的作品,它的有机组合形式一定是统一的。
(六)同字异态变化
通常,在一幅书法作品里,难免会出现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部首,如果不加以变化,会显得单调乏味而减弱作品的视觉效果,王羲之践行“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在米芾书法中,“三字三画异”,各有不同。即便一字中反复出现的笔画也都形态不同,就更不要说同一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字了。一件好作品的重大价值,就是能把不同要素的别异之处达成和谐统一;把相同之处化象为意,变化出新。《蜀素帖》的结字虽然有规律,但并没有走向程式化,米芾通过轻重快慢、提按顿挫、粗细收放等手法,一一化解了这些问题。在该帖里有一些部首成对出现的字,均无雷同之处。
二、《蜀素帖》的线条变化
《蜀素帖》线条整体视觉印象较为自然顺势,不燥不润,道劲有张力。无论何种书体,每一点画,都分下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要使这三部分都顺畅,就要正确掌握“提按”。“按”是铺毫行笔,“提”乃调整笔锋。一般而言,不论起笔或者收笔,一笔既出,再次出笔必然要收势再起。而《蜀索帖》妙旨却在一笔之后,不管下一笔位置在哪,第二笔顺势挥笔即出,如柔丝不断,春雨绵绵。这一点全凭米芾技法的练达,于是随机表现出一笔笔令人叫绝的线条。米芾崇尚自然,追求写意,他把这种感觉写入作品里,注入线条中,线条有了灵魂,自然、本色美组合出了一份空灵而质实的作品。
也有人评米芾《蜀素帖》是狂人的拘谨,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一定道理。因为米芾本是癫狂之人,素常乖张,但面对好友视若珍宝的蜀素和郑重其事的嘱托,加之乌丝栏的约束,任谁都会收敛几分洒脱,庄重起来。而这一收敛,写出的作品必然就少了些许狂放之气,多了点凝练之态。情理之中,不必诟病。虽然《蜀素帖》乃丝织品,不易受墨,米芾书写时,出现不少的枯笔,但通篇观之,一点感觉不到滞涩。着墨处,正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色淡时,就像“幽咽泉流冰下难”。枯涩浓淡,相映成趣,不燥不润,米芾运用自身水到渠成的技艺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米芾那“放笔一戏空”的任情恣肆的挥洒态,工具哪里还能束缚他“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的纯熟技法的发挥?线条的张力是书写者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作品中线条充满张力者往往情感浓度高,即富有激情与活力。当然,激情的表现可能是内隐的也可能是外显的,须细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