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也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语文课堂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舞台,更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生长的平台。课堂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依然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新课标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本文重在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提问的问题,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高效提问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多样,简单的课堂互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简单的为问而问,也不应该仅仅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应该追求提问效率。
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高效性,我认为首先应该有高效的问题设计。
一、设计高效的问题
怎样的问题才是高效的问题呢?
1.开放性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的激增,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那里呈现出不同形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学习《赤壁赋》一文,可以设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通过设置这样的开放题,让学生的思维由东坡延伸到其他作家,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外,极大的丰富课堂的容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开放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解决具有开放性结果的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摆脱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辨证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2.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时可以假设发生的情景或者情况,这样的“假如问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项羽之死》围绕项羽,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地展现了他的性格。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在乌江自刎这个悲壮的时刻,司马迁安排了项羽本可东渡乌江逃命可是不渡的情节。这时,如果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会激活课堂。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如果是你,你会渡过乌江吗?
启发性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可以活跃课堂,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高度,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3.探究性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探究性,注重思考的含金量。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如果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让我们感到可笑、可怜、可恨,如果把他放在沙皇俄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你会有怎样的发现?老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既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高效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二、运用恰当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方法非常重要,恰当的、富有技巧的提问,是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一定的质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就不容易激活,师生互动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课堂效率就不能提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技巧:
1.中心开花法。
每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每一篇课文都有其中心思想和重要的观点,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课堂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设置关系全局的问题,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中心开花的效果。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抓住人物的出场设置关键问题,包括王熙凤的出场、林黛玉的出场、贾宝玉的出场。以人物的出场带动全文阅读,串联相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从出场看曹雪芹人物肖像描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供写作情景让学生练习人物肖像的描写,使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把课本教学与阅读、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这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2.化整为零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提问过大或者过难,学生难以一下子回答出来,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拿来主义》一文,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是课文的一大特点。如果直接提出问题:这篇课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我们可以将这一问题分成若干的小问题,以减小问题的难度。比如:①文中的“鸦片和鱼翅”比喻什么?②“烟枪和烟灯”与“姨太太”比喻什么?③“大宅子”比喻什么?④用比喻说理达到了什么效果?
通过对问题的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3.搁置生成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关系全局,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必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或者在课堂无法马上回答出来。这时教师要采用缓兵之计,以退为进,先把问题搁置起来,引导学生课外积极查找资料,再在课堂上互动交流。这样不仅使教师自己赢得梳理思路的时间,也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查、自悟、自得的过程,这样会使我们的教学更科学高效。
例如:《雷雨》的第一场戏中,周朴园和鲁侍萍意外相见,双方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一场戏中,周朴园的冷酷、虚伪、残忍、奸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此处一直以来有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而且见仁见智。教师可以先暂时搁置起来,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马上解决,让学生课下进行充分的准备,然后组织讨论,效果会更佳。
4.因势利导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意外”。如果我们随意地制止指责或只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欲就会严重受挫。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瞬间机遇,巧妙地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因势利导,化弊为利。
例如:《鸿门宴》一文中,有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提出问题:老师,我不赞同你说的亚父老谋深算。这时,老师没有敷衍过去,而是冷静地让学生回到文本说出理由,带领学生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研读过程。最后,教师又用“假如我们让双方的主帅对调一下,结果又会如何?探究又回到了主题。通过老师的因势利导,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思维的火花四溅。
5.质疑答疑法。
语文课堂中,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而是学生探求真理的钥匙。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寻疑质疑答疑,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只有学生学有思、思有得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才会出现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锋,让课堂绽放灿烂的思维花朵。
例如《苏武传》中,为了突出苏武的民族气节,用了三个叛徒和苏武作对比,李陵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文中,李陵是被完全否定的一个反面典型。但是,学生在研读中,对李陵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不认同李陵的叛徒形象。通过查阅《史记》和《资治通鉴》,学生发现李陵战败而降事出有因,很多人对他的被俘投降负有责任,在当时,司马迁已经挺身而出为他辩护了。李陵的一生并没有背叛汉朝,从这一点上讲,李陵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用他的屈辱来衬托苏武的忠贞是不公平的。学生通过质疑答疑,对文本形成独到的个人理解,在探究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验。
以上的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努力寻找知识、能力与素养融会贯通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提问,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种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办刊)2004年版.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版.
3.新课程标准.
4.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
5.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高效提问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多样,简单的课堂互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简单的为问而问,也不应该仅仅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应该追求提问效率。
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高效性,我认为首先应该有高效的问题设计。
一、设计高效的问题
怎样的问题才是高效的问题呢?
1.开放性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的激增,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那里呈现出不同形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学习《赤壁赋》一文,可以设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通过设置这样的开放题,让学生的思维由东坡延伸到其他作家,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外,极大的丰富课堂的容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开放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解决具有开放性结果的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摆脱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辨证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2.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时可以假设发生的情景或者情况,这样的“假如问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项羽之死》围绕项羽,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地展现了他的性格。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在乌江自刎这个悲壮的时刻,司马迁安排了项羽本可东渡乌江逃命可是不渡的情节。这时,如果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会激活课堂。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如果是你,你会渡过乌江吗?
启发性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可以活跃课堂,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高度,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3.探究性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探究性,注重思考的含金量。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如果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让我们感到可笑、可怜、可恨,如果把他放在沙皇俄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你会有怎样的发现?老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既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高效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二、运用恰当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方法非常重要,恰当的、富有技巧的提问,是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一定的质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就不容易激活,师生互动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课堂效率就不能提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技巧:
1.中心开花法。
每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每一篇课文都有其中心思想和重要的观点,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课堂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设置关系全局的问题,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中心开花的效果。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抓住人物的出场设置关键问题,包括王熙凤的出场、林黛玉的出场、贾宝玉的出场。以人物的出场带动全文阅读,串联相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从出场看曹雪芹人物肖像描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供写作情景让学生练习人物肖像的描写,使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把课本教学与阅读、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这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2.化整为零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提问过大或者过难,学生难以一下子回答出来,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拿来主义》一文,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是课文的一大特点。如果直接提出问题:这篇课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我们可以将这一问题分成若干的小问题,以减小问题的难度。比如:①文中的“鸦片和鱼翅”比喻什么?②“烟枪和烟灯”与“姨太太”比喻什么?③“大宅子”比喻什么?④用比喻说理达到了什么效果?
通过对问题的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3.搁置生成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关系全局,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必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或者在课堂无法马上回答出来。这时教师要采用缓兵之计,以退为进,先把问题搁置起来,引导学生课外积极查找资料,再在课堂上互动交流。这样不仅使教师自己赢得梳理思路的时间,也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查、自悟、自得的过程,这样会使我们的教学更科学高效。
例如:《雷雨》的第一场戏中,周朴园和鲁侍萍意外相见,双方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一场戏中,周朴园的冷酷、虚伪、残忍、奸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此处一直以来有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而且见仁见智。教师可以先暂时搁置起来,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马上解决,让学生课下进行充分的准备,然后组织讨论,效果会更佳。
4.因势利导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意外”。如果我们随意地制止指责或只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欲就会严重受挫。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瞬间机遇,巧妙地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因势利导,化弊为利。
例如:《鸿门宴》一文中,有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提出问题:老师,我不赞同你说的亚父老谋深算。这时,老师没有敷衍过去,而是冷静地让学生回到文本说出理由,带领学生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研读过程。最后,教师又用“假如我们让双方的主帅对调一下,结果又会如何?探究又回到了主题。通过老师的因势利导,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思维的火花四溅。
5.质疑答疑法。
语文课堂中,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而是学生探求真理的钥匙。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寻疑质疑答疑,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只有学生学有思、思有得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才会出现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锋,让课堂绽放灿烂的思维花朵。
例如《苏武传》中,为了突出苏武的民族气节,用了三个叛徒和苏武作对比,李陵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文中,李陵是被完全否定的一个反面典型。但是,学生在研读中,对李陵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不认同李陵的叛徒形象。通过查阅《史记》和《资治通鉴》,学生发现李陵战败而降事出有因,很多人对他的被俘投降负有责任,在当时,司马迁已经挺身而出为他辩护了。李陵的一生并没有背叛汉朝,从这一点上讲,李陵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用他的屈辱来衬托苏武的忠贞是不公平的。学生通过质疑答疑,对文本形成独到的个人理解,在探究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验。
以上的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努力寻找知识、能力与素养融会贯通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提问,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种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办刊)2004年版.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版.
3.新课程标准.
4.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
5.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