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前,学生做了如下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出生词的意思。
2、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3、提出疑问,写点感受。
师:(连续点击)请看图片,能看出图上是什么吗?
生:鱼风筝、龙风筝、蜈蚣风筝。
师: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说说放风筝有哪些快乐?
生:当风筝飞到天空,我的心也随之飞翔,我感到很自由。
生:我把风筝放到了天上,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很快乐。
生:我放风筝时,田野开阔,我的心胸也变得开阔。
师:谈得真好!同学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心灵。老师也喜欢放风筝,尤其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呢?
生:不是,鲁迅的小兄弟就不能。
师:请让我们走进鲁迅兄弟,了解一段风筝的故事。(板书题目,点击鲁迅、周建人照片)课文读熟了吗?(生:读熟了),(我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由5名同学和我把课文读完,中间穿插点评朗读情况)。
师:要在阅读中有更大收益,需深入思考,在思考中一定有疑问产生,请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大部分举起手)
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天空中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们看到风筝可是快乐的呀。
2、“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弟弟已经忘却了踏坏风筝这件事,我应该轻松,为什么我反而悲哀?
4、我为什么把放风筝看成是可鄙的事情?
5、我看到了一本关于讲论儿童的书,我为什么说是不幸的?还说惩罚轮到了,惩罚什么?
‘、我的心为什么很重的堕下去?
7、什么是“脸上添刻了生的辛苦的条纹”,“生”是什么意思?
8、结尾句是什么意思?
9、“精神的虐杀”是什么意思?
10、放风筝为什么没有出息?
11、弟弟做风筝时,见到哥哥来了,他为什么惊惶?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较浅,就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无序,我把问题中的关键语词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写在黑板上,同时合并了几个小问题。散文起始的悲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悲哀的原因和结尾一致,要理解作者的悲哀,要在全文讨论后,所以1、3合并,“惊异”的原因随时让学生回答。4、10、11都涉及到当时传统的教育观念,所以合并,2、7随时让学生回答。最后按课文顺序提出了如下问题,简要板书:
1、放风筝没有出息?一他认为做什么有出息?
2、精神的虐杀?
3、惩罚?不幸?心沉重?
4、弟弟忘却,我仍悲哀?
5、四面是严冬,寒威和冷气?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先互相交流,准备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初步理解,以便引导提升。)
师:请谈一谈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为什么哥哥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他认为做什么是有出息的?
生:哥哥认为弟弟不应该玩物丧志,而应该好好学习,学习才有出息。
师:哦!你怎么知道哥哥是这样想的?
生:猜的,鲁迅成为文学家就是读书得来的。
生:哥哥认为读书有出息,课本插图上哥哥抱着一本书。
生:现在也这样看,不能只想着玩,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师:现在学习的内容和过去相同吗?
生:不同,过去只要求学生读死书,不提倡综合素质,现在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能力。到户外活动也是学习。
师:你对现代学习的内涵理解得很正确,很清楚,真了不起!过去只要求背那些孩子们不懂的书,很枯燥,那是唯一的出路。鲁迅少年时也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管教弟弟,所以他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鲁迅当时才十七、八岁,就已经受到错误观念的毒害。
师:正是因为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哥哥才不让弟弟放风筝,才踏毁了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鲁迅把这一行为称为精神的虐杀,我们继续讨论:哥哥踏毁的是一只风筝,为什么自己认为是精神的虐杀?
生:放风筝是非常惬意快乐的事,哥哥限制了弟弟的快乐。
生:因为弟弟喜欢的事哥哥却制止。
生:因为哥哥用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弟弟,使弟弟受到了精神创伤。
师:同学们透过踏毁风筝的表面,看到了精神虐杀的实质。“虐杀”一词怎样理解?
生:我查了词典,虐杀: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别人至死。
师:哥哥是怎样用残酷的手段至弟弟自由快乐于死地的?请同学们找出弟弟喜欢风筝的神态、哥哥踏毁风筝的动作,并有感情得读一读。
学生找出弟弟喜爱风筝的语句“张着小嘴”、“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哥哥粗暴毁坏风筝的动作“抓断”“掷”“踏扁”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朗读相关语句。
师:弟弟如此挚爱着风筝,风筝就是弟弟童年的梦想和追求啊,别人做的是蜈蚣和瓦片风筝,弟弟做的却是漂亮的蝴蝶风筝,他多么想让这只蝴蝶翱翔在蓝天!可却被哥哥粗暴的毫无顾忌的踏毁!这样一颗聪慧的有创造才气的心灵被哥哥糊涂的落后观念彻底泯灭掉了
生:老师,我知道了弟弟为什么见到哥哥进来而惊惶,因为在当时弟弟也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但是又忍不住好奇和兴趣,心里本来就紧张,他又敌不过哥哥,所以见到哥哥惊惶失色。
师:你能把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很珍贵的思考方法。弟弟内心有多绝望,哥哥没有留心,只认为自己管教得完全正确,那是愚昧观念暂时的胜利。是什么原因让哥哥闪电般苏醒过来?
生:我读到了一本关于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
生:鲁迅先生读了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
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于是希望能补过,可是二十年后弟弟的反应如何?
生:弟弟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
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
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几个同学回答之后,举手的就寥寥无几,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感到这个问题比较难,学生的回答只在浅层徘徊,于是我就启发道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问题,我也有疑问和大家讨论:你们认为对这件事弟弟是忘了好,还是不忘好?
这时班里分成了两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我分别让代表回答:
生:弟弟忘了好,这样他就不痛苦了。
生:忘了好,不然弟弟会变成一个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众生笑)
一生按不住站起,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请他讲。
生:弟弟不忘好,这样二十年后,就给了哥哥补过的机会,哥哥就不再痛苦。
师:你是说,喜欢圆满的结局?
生:是。
生:我认为弟弟不忘好,给了哥哥补过的机会,更能增进兄弟之间的亲情,他们就相处得更亲密。
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生:我不会,会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生:我有不同于亲情的看法。
师:请讲。
生:我也认为弟弟不忘好,弟弟能记住,说明他受到的创伤很深,他有自己的个性。(我一阵窃喜,这可是个救星,于是微笑点头)
生:我认为弟弟不忘好,自己受到这样的伤害怎么能忘呢?不忘说明弟弟有自我意识。(这个更厉害!),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我顺势讲道:可事实却是弟弟真的忘了。同样一件事,哥哥20年后记得很清楚,弟弟却没有留下任何印痕,童年时期在哥哥的压抑下,自觉认同了兄长的教育和管束,后来的忘却是心灵被扭曲,个性被压抑的见证!鲁迅先生一直提倡解放人的精神,解放儿童的精神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他希望弟弟,大而言之,希望被虐杀者具有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希望被虐杀者能维护自己正当要求,追求做为人的自由精神。希望人与人的生存状态是和谐共生,没有奴役和被奴役的现象。如果被虐杀者,没有觉醒,毫无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不能达到和谐民主的境地。这就是鲁迅先生悲哀的原因,严冬寒冷体现他心头的悲凉。
师: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精英呢?怎能忘记这位关爱着儿童和青年的慈爱的老人呢?他的目光是深邃的,穿越时空,他的作品今天读来有巨大的魅力,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希望同学们多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到文字里和鲁迅先生的心灵相遇合。
师:短短50分钟,同学们的热情和才情感动了我,我也不会忘记你们!课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出生词的意思。
2、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3、提出疑问,写点感受。
师:(连续点击)请看图片,能看出图上是什么吗?
生:鱼风筝、龙风筝、蜈蚣风筝。
师: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说说放风筝有哪些快乐?
生:当风筝飞到天空,我的心也随之飞翔,我感到很自由。
生:我把风筝放到了天上,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很快乐。
生:我放风筝时,田野开阔,我的心胸也变得开阔。
师:谈得真好!同学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心灵。老师也喜欢放风筝,尤其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呢?
生:不是,鲁迅的小兄弟就不能。
师:请让我们走进鲁迅兄弟,了解一段风筝的故事。(板书题目,点击鲁迅、周建人照片)课文读熟了吗?(生:读熟了),(我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由5名同学和我把课文读完,中间穿插点评朗读情况)。
师:要在阅读中有更大收益,需深入思考,在思考中一定有疑问产生,请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大部分举起手)
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天空中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们看到风筝可是快乐的呀。
2、“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弟弟已经忘却了踏坏风筝这件事,我应该轻松,为什么我反而悲哀?
4、我为什么把放风筝看成是可鄙的事情?
5、我看到了一本关于讲论儿童的书,我为什么说是不幸的?还说惩罚轮到了,惩罚什么?
‘、我的心为什么很重的堕下去?
7、什么是“脸上添刻了生的辛苦的条纹”,“生”是什么意思?
8、结尾句是什么意思?
9、“精神的虐杀”是什么意思?
10、放风筝为什么没有出息?
11、弟弟做风筝时,见到哥哥来了,他为什么惊惶?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较浅,就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无序,我把问题中的关键语词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写在黑板上,同时合并了几个小问题。散文起始的悲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悲哀的原因和结尾一致,要理解作者的悲哀,要在全文讨论后,所以1、3合并,“惊异”的原因随时让学生回答。4、10、11都涉及到当时传统的教育观念,所以合并,2、7随时让学生回答。最后按课文顺序提出了如下问题,简要板书:
1、放风筝没有出息?一他认为做什么有出息?
2、精神的虐杀?
3、惩罚?不幸?心沉重?
4、弟弟忘却,我仍悲哀?
5、四面是严冬,寒威和冷气?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先互相交流,准备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初步理解,以便引导提升。)
师:请谈一谈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为什么哥哥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他认为做什么是有出息的?
生:哥哥认为弟弟不应该玩物丧志,而应该好好学习,学习才有出息。
师:哦!你怎么知道哥哥是这样想的?
生:猜的,鲁迅成为文学家就是读书得来的。
生:哥哥认为读书有出息,课本插图上哥哥抱着一本书。
生:现在也这样看,不能只想着玩,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师:现在学习的内容和过去相同吗?
生:不同,过去只要求学生读死书,不提倡综合素质,现在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能力。到户外活动也是学习。
师:你对现代学习的内涵理解得很正确,很清楚,真了不起!过去只要求背那些孩子们不懂的书,很枯燥,那是唯一的出路。鲁迅少年时也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管教弟弟,所以他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鲁迅当时才十七、八岁,就已经受到错误观念的毒害。
师:正是因为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哥哥才不让弟弟放风筝,才踏毁了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鲁迅把这一行为称为精神的虐杀,我们继续讨论:哥哥踏毁的是一只风筝,为什么自己认为是精神的虐杀?
生:放风筝是非常惬意快乐的事,哥哥限制了弟弟的快乐。
生:因为弟弟喜欢的事哥哥却制止。
生:因为哥哥用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弟弟,使弟弟受到了精神创伤。
师:同学们透过踏毁风筝的表面,看到了精神虐杀的实质。“虐杀”一词怎样理解?
生:我查了词典,虐杀: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别人至死。
师:哥哥是怎样用残酷的手段至弟弟自由快乐于死地的?请同学们找出弟弟喜欢风筝的神态、哥哥踏毁风筝的动作,并有感情得读一读。
学生找出弟弟喜爱风筝的语句“张着小嘴”、“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哥哥粗暴毁坏风筝的动作“抓断”“掷”“踏扁”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朗读相关语句。
师:弟弟如此挚爱着风筝,风筝就是弟弟童年的梦想和追求啊,别人做的是蜈蚣和瓦片风筝,弟弟做的却是漂亮的蝴蝶风筝,他多么想让这只蝴蝶翱翔在蓝天!可却被哥哥粗暴的毫无顾忌的踏毁!这样一颗聪慧的有创造才气的心灵被哥哥糊涂的落后观念彻底泯灭掉了
生:老师,我知道了弟弟为什么见到哥哥进来而惊惶,因为在当时弟弟也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但是又忍不住好奇和兴趣,心里本来就紧张,他又敌不过哥哥,所以见到哥哥惊惶失色。
师:你能把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很珍贵的思考方法。弟弟内心有多绝望,哥哥没有留心,只认为自己管教得完全正确,那是愚昧观念暂时的胜利。是什么原因让哥哥闪电般苏醒过来?
生:我读到了一本关于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
生:鲁迅先生读了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
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于是希望能补过,可是二十年后弟弟的反应如何?
生:弟弟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
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
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几个同学回答之后,举手的就寥寥无几,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感到这个问题比较难,学生的回答只在浅层徘徊,于是我就启发道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问题,我也有疑问和大家讨论:你们认为对这件事弟弟是忘了好,还是不忘好?
这时班里分成了两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我分别让代表回答:
生:弟弟忘了好,这样他就不痛苦了。
生:忘了好,不然弟弟会变成一个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众生笑)
一生按不住站起,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请他讲。
生:弟弟不忘好,这样二十年后,就给了哥哥补过的机会,哥哥就不再痛苦。
师:你是说,喜欢圆满的结局?
生:是。
生:我认为弟弟不忘好,给了哥哥补过的机会,更能增进兄弟之间的亲情,他们就相处得更亲密。
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生:我不会,会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生:我有不同于亲情的看法。
师:请讲。
生:我也认为弟弟不忘好,弟弟能记住,说明他受到的创伤很深,他有自己的个性。(我一阵窃喜,这可是个救星,于是微笑点头)
生:我认为弟弟不忘好,自己受到这样的伤害怎么能忘呢?不忘说明弟弟有自我意识。(这个更厉害!),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我顺势讲道:可事实却是弟弟真的忘了。同样一件事,哥哥20年后记得很清楚,弟弟却没有留下任何印痕,童年时期在哥哥的压抑下,自觉认同了兄长的教育和管束,后来的忘却是心灵被扭曲,个性被压抑的见证!鲁迅先生一直提倡解放人的精神,解放儿童的精神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他希望弟弟,大而言之,希望被虐杀者具有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希望被虐杀者能维护自己正当要求,追求做为人的自由精神。希望人与人的生存状态是和谐共生,没有奴役和被奴役的现象。如果被虐杀者,没有觉醒,毫无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不能达到和谐民主的境地。这就是鲁迅先生悲哀的原因,严冬寒冷体现他心头的悲凉。
师: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精英呢?怎能忘记这位关爱着儿童和青年的慈爱的老人呢?他的目光是深邃的,穿越时空,他的作品今天读来有巨大的魅力,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希望同学们多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到文字里和鲁迅先生的心灵相遇合。
师:短短50分钟,同学们的热情和才情感动了我,我也不会忘记你们!课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