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心理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学习已有的知识、体验或心理活动,去体验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过程,从而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从中感悟历史,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心理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符合课程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教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赋予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心理情境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符合课改下自主学习的要求。何谓“自主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能自觉、主动学习。第二层次: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疏理,进行体系化、网络化,并能相应提出一些问题。第三层次: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进行创新和探索。心理情境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通过教师引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成为我会学,我能学。
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历史揭示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循序渐进的一般过程,五彩缤纷的人类生活构成了历史,历史是人类宛若奔腾江河水不停息的连续活动。生活蕴涵着历史,人们要了解历史,就要不断从色彩斑斓的精神生活中去寻觅历史,去发现历史”。心理情境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去感悟历史,而“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历史的学科特点。
二、设置心理情境进行教学的基本步骤
《政治文明史》中有一概念“代议制”,课本是这样解释的:“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这样解释已经很明了,但有些学生还是对这一概念难于理解。通过心理情境教学法会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设置情境:某班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过多,无法完成,又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科目,全班学生要求班委会(全班投票产生)出面,要求减少数学作业量。班长代表全班与数学老师进行沟通,数学老师综合考虑,减少数学作业量。班委会发挥了作用,学生要求减少作业量目的达到了。
下面表示“代议制”与这一情境的设置:
学生 选民(公民)
↓ ↓
班委会(班长)权力机关(如议会)↓代表学生 ↓代表公民
与数学老师沟通 行使国家权力
↓↓
减少作业量实现人民主权
这一情境的设置中,将学生比作是选民,班委会看作是权力机关,把与老师沟通后达到减少作业量这一目标,看作是实现了代议制公民的选举,从而通过学生的认知,更好地掌握了什么是代议制的概念。
可见,设置心理情境教学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设置相关的心理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学生可能经历的,也可以是学生能通过经验或生活常识进行判断。所以情境的设置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能通过经验去体会。
2. 升华心理情境。总结、归纳情境作为切入点,与历史教学相类似的内容,以便靠近我们的教学。
3. 通过心理情境感悟历史,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树立高尚的情操,感悟历史,领悟人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历史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但现实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历史,应由心理情境回归历史,通过情景,感悟历史,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设置心理情境进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心理情境的设置,例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最忌用一个陌生的情境去理解历史内容,否则,学生将无法去体验历史的人物或历史事件。所以,情境必然是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生活经历,或是通过生活经验能体会或感知的。
设置的生活情境,要与教学内容有可比性,能找出两者的共同点,通过情境去归纳历史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近历史。
生活中的情境教学,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转化角色,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心理情境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心理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符合课程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教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赋予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心理情境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符合课改下自主学习的要求。何谓“自主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能自觉、主动学习。第二层次: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疏理,进行体系化、网络化,并能相应提出一些问题。第三层次: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进行创新和探索。心理情境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通过教师引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成为我会学,我能学。
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历史揭示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循序渐进的一般过程,五彩缤纷的人类生活构成了历史,历史是人类宛若奔腾江河水不停息的连续活动。生活蕴涵着历史,人们要了解历史,就要不断从色彩斑斓的精神生活中去寻觅历史,去发现历史”。心理情境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去感悟历史,而“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历史的学科特点。
二、设置心理情境进行教学的基本步骤
《政治文明史》中有一概念“代议制”,课本是这样解释的:“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这样解释已经很明了,但有些学生还是对这一概念难于理解。通过心理情境教学法会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设置情境:某班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过多,无法完成,又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科目,全班学生要求班委会(全班投票产生)出面,要求减少数学作业量。班长代表全班与数学老师进行沟通,数学老师综合考虑,减少数学作业量。班委会发挥了作用,学生要求减少作业量目的达到了。
下面表示“代议制”与这一情境的设置:
学生 选民(公民)
↓ ↓
班委会(班长)权力机关(如议会)↓代表学生 ↓代表公民
与数学老师沟通 行使国家权力
↓↓
减少作业量实现人民主权
这一情境的设置中,将学生比作是选民,班委会看作是权力机关,把与老师沟通后达到减少作业量这一目标,看作是实现了代议制公民的选举,从而通过学生的认知,更好地掌握了什么是代议制的概念。
可见,设置心理情境教学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设置相关的心理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学生可能经历的,也可以是学生能通过经验或生活常识进行判断。所以情境的设置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能通过经验去体会。
2. 升华心理情境。总结、归纳情境作为切入点,与历史教学相类似的内容,以便靠近我们的教学。
3. 通过心理情境感悟历史,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树立高尚的情操,感悟历史,领悟人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历史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但现实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历史,应由心理情境回归历史,通过情景,感悟历史,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设置心理情境进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心理情境的设置,例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最忌用一个陌生的情境去理解历史内容,否则,学生将无法去体验历史的人物或历史事件。所以,情境必然是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生活经历,或是通过生活经验能体会或感知的。
设置的生活情境,要与教学内容有可比性,能找出两者的共同点,通过情境去归纳历史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近历史。
生活中的情境教学,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转化角色,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心理情境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