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无价之宝,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讴歌。然而,我们的耳边却不时会传来不和谐音:青少年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交通事故、吸毒、艾滋病……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笔者努力尝试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一、教会学生珍惜生命——相信“我有我价值”
(一)与学生谈一谈“死亡”
与“唯我独尊”的孩子不同,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存在与否不重要,希望以死来唤起他人的注意。对于死亡,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而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死亡也一直都是非常忌讳的,所以人们与孩子谈理想、谈未来,却很少谈生死。现代社会虽然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有关“生”“老”“病”的教育,却缺失了关于“死”的教育。而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把握机会进行“生”与“死”的教育。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和《动物新老个体交替》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新生命诞生后,经过生长发育,最终都会走向衰老死亡;生物的死亡是必然的,是自然规律,同样的,让生命延续也是自然规律。还可以提出思考题:你怎样看待自杀事件?同时,让学生讨论,并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为孩子出生后亲人欢天喜地的情景;一组为孩子自杀后亲人悲痛欲绝的情景。两组图片对比鲜明,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个体的“生”与“死”对亲人尤其是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此时再趁势引导他们思考“个体‘生’与‘死’对亲人意味着什么”就顺理成章了。
(二)让学生相信“我是独一无二的”
在“生”与“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学生相信“我存在就一定有我的价值”。这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如在教学《被子植物的生殖》时,可以特别强调:花粉达到柱头前需要历经艰险;精子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而且只有强者才能进入卵细胞内,受精后要发育成新个体又需要有诸多条件……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多不容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无可替代。又如在讲述《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的功能时可以继续强化:“‘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死虽然是对生的否定,但它又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分解者为生产者提供无机物,生产者将不能正常生长,消费者也不能正常生长。”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再次意识到任何生物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其价值的,无论是谁都不可以做出阻止他人生命继续的事情,都不可以轻易地放弃生命,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
(三)让学生经历挫折,磨炼他们的意志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传递这样一种思想:没有一种成功不需要付出努力。如种子从形成到长成大树,可能面临缺水、缺养分、缺阳光等等的威胁,还要跟其他植物竞争;地球上生命的诞生经历了8亿年,各种生物也是历经重重困难才能进化到现在的样子。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成才需要磨炼,不仅需要身体上的磨炼(指体育锻炼等),还需要精神上的磨炼。在课堂上,笔者的原则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笔者绝不插手;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有些习题,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先尝试。这样尽管可能会多花点时间,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意志一定是一种磨炼。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逃避和选择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在挑战苦难、战胜厄运的过程中充分得以实现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如果我们的孩子懂得了生命来之不易并且随时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他还会稍遇挫折就想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吗?
二、教会学生懂得保护生命——安全教育的渗透
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对我国10个省市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天有44名中小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
(一)“交通安全”教育
相关调查显示,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各省市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最主要原因。笔者曾多次看到这样的画面:随着下午放学的铃声,一群穿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从学校涌出。此时下班高峰期刚开始,本来就已经被机动车填得满满的马路,由于他们的出现一下子变得更加混乱。机动车都在小心地避让他们,而他们则大摇大摆地在汽车间穿行,或者任凭汽车喇叭响个不停,就是站在原地不动。一名多年从事儿童交通教育的交警称,一般来说,中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比小学生要高。其中,骑车的孩子更易发生事故,尤其是骑车时嬉笑打闹,都很危险。可见,科学教学很有必要渗透安全意识的教育,如在教学“光路图”时,可根据学生估计的货车、公交车司机离地的高度,介绍货车、公交车司机的视野盲区,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不要离车太近,以确保生命安全;针对骑自行车太快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刹车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车速不可太快的结论;针对骑车时嬉笑打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整个反射过程,估测“从发现危险,到作出判断,再到急刹车”所需的时间,再估算汽车的刹车时间,对比后学生就会自觉减少危险动作。
(二)“自救、急救”教育
有这样一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很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让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这个在我们眼中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甚至校方反而因为没有教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就要让学生懂得保护生命。在科学教学中,《灭火与火灾自救》内容的教学原本不超过半节课的时间,而笔者却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主要是补充了如下教学内容:详细介绍3种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模拟火灾现场让学生选择逃离现场的方式。又如在《急救常识》一节中有“人工呼吸”的教学内容,笔者从家里带来洋娃娃演示人工呼吸,并让学生练习。总之,我们要尽可能提醒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尽可能告诉学生自救、急救的方法。
三、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做一个健康的人
生命是如此珍贵,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杜绝不良习惯,做一个健康的人。
(一)教育学生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病
吸毒与艾滋病就像同胞兄弟,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传播十分迅速,是因为静脉吸毒者常会共用没有经过消毒的注射器注射毒品,使带病毒的血液通过注射器从一个人进入另外一个人体内。所以,预防艾滋病毒通过吸毒相互传播,核心问题是拒绝毒品,杜绝共用注射器的现象。从数据看,截至2008年10月(从1985年首次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浙江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370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3例,死亡312例)。专家评估,浙江省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12000人。近年来高学历感染者呈增长趋势,60%左右的感染者有大专以上学历;同性恋艾滋病男患者居多,约占70%,且年龄偏小,最小的只有15岁。总体上,艾滋病仍处低流行态势,但患者人数处于上升阶段,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病”人人须知。但有时候,我们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无知的一面,如在《远离毒品》的教学中,有学生说:“吸个毒有什么了不起,干吗要禁止?有钱人愿意吸,就卖给他呗。就像吸烟一样,你情我愿不就行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有关毒品的种类、危害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小组交流资料,观看吸毒者毒瘾发作的视频,用图片对比吸毒前后人的精神状态、家庭情况,告知贩毒法律量刑的轻重。这样就很好地教育了学生。关于艾滋病,笔者用了较多的时间介绍症状、感染途径,学生看后很有触动。
(二)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吸烟、喝酒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吸烟、喝酒的不良行为往往是沾染毒品的第一步。据调查,在吸毒者中,从青少年时期就吸烟、喝酒的人占的比例最高。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吸烟、饮酒的年龄越早,越有可能沾染毒品。所以远离毒品,首先要从远离烟酒做起。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香烟的危害可从“烟雾毒死小白鼠”的实验开始:刚放进烧瓶时小白鼠是活蹦乱跳的,随着烟雾增多小白鼠渐渐萎靡,到下课时竟然已死去。这样的实验非常直观,教育效果好。
(三)教育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慎重交友
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青少年在交友时良莠不分,在所谓哥们义气以及虚荣心的驱使和影响下,很容易沾染毒品。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学会欣赏高雅的东西;要选择益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在《健康》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是否抽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知道必要时不仅要对朋友说“不”,还要帮助朋友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教会学生珍惜生命——相信“我有我价值”
(一)与学生谈一谈“死亡”
与“唯我独尊”的孩子不同,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存在与否不重要,希望以死来唤起他人的注意。对于死亡,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而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死亡也一直都是非常忌讳的,所以人们与孩子谈理想、谈未来,却很少谈生死。现代社会虽然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有关“生”“老”“病”的教育,却缺失了关于“死”的教育。而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把握机会进行“生”与“死”的教育。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和《动物新老个体交替》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新生命诞生后,经过生长发育,最终都会走向衰老死亡;生物的死亡是必然的,是自然规律,同样的,让生命延续也是自然规律。还可以提出思考题:你怎样看待自杀事件?同时,让学生讨论,并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为孩子出生后亲人欢天喜地的情景;一组为孩子自杀后亲人悲痛欲绝的情景。两组图片对比鲜明,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个体的“生”与“死”对亲人尤其是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此时再趁势引导他们思考“个体‘生’与‘死’对亲人意味着什么”就顺理成章了。
(二)让学生相信“我是独一无二的”
在“生”与“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学生相信“我存在就一定有我的价值”。这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如在教学《被子植物的生殖》时,可以特别强调:花粉达到柱头前需要历经艰险;精子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而且只有强者才能进入卵细胞内,受精后要发育成新个体又需要有诸多条件……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多不容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无可替代。又如在讲述《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的功能时可以继续强化:“‘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死虽然是对生的否定,但它又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分解者为生产者提供无机物,生产者将不能正常生长,消费者也不能正常生长。”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再次意识到任何生物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其价值的,无论是谁都不可以做出阻止他人生命继续的事情,都不可以轻易地放弃生命,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
(三)让学生经历挫折,磨炼他们的意志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给学生传递这样一种思想:没有一种成功不需要付出努力。如种子从形成到长成大树,可能面临缺水、缺养分、缺阳光等等的威胁,还要跟其他植物竞争;地球上生命的诞生经历了8亿年,各种生物也是历经重重困难才能进化到现在的样子。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成才需要磨炼,不仅需要身体上的磨炼(指体育锻炼等),还需要精神上的磨炼。在课堂上,笔者的原则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笔者绝不插手;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有些习题,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先尝试。这样尽管可能会多花点时间,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意志一定是一种磨炼。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逃避和选择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在挑战苦难、战胜厄运的过程中充分得以实现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如果我们的孩子懂得了生命来之不易并且随时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他还会稍遇挫折就想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吗?
二、教会学生懂得保护生命——安全教育的渗透
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对我国10个省市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天有44名中小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
(一)“交通安全”教育
相关调查显示,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各省市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最主要原因。笔者曾多次看到这样的画面:随着下午放学的铃声,一群穿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从学校涌出。此时下班高峰期刚开始,本来就已经被机动车填得满满的马路,由于他们的出现一下子变得更加混乱。机动车都在小心地避让他们,而他们则大摇大摆地在汽车间穿行,或者任凭汽车喇叭响个不停,就是站在原地不动。一名多年从事儿童交通教育的交警称,一般来说,中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比小学生要高。其中,骑车的孩子更易发生事故,尤其是骑车时嬉笑打闹,都很危险。可见,科学教学很有必要渗透安全意识的教育,如在教学“光路图”时,可根据学生估计的货车、公交车司机离地的高度,介绍货车、公交车司机的视野盲区,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不要离车太近,以确保生命安全;针对骑自行车太快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刹车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车速不可太快的结论;针对骑车时嬉笑打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整个反射过程,估测“从发现危险,到作出判断,再到急刹车”所需的时间,再估算汽车的刹车时间,对比后学生就会自觉减少危险动作。
(二)“自救、急救”教育
有这样一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很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让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没有向老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这个在我们眼中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甚至校方反而因为没有教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就要让学生懂得保护生命。在科学教学中,《灭火与火灾自救》内容的教学原本不超过半节课的时间,而笔者却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主要是补充了如下教学内容:详细介绍3种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模拟火灾现场让学生选择逃离现场的方式。又如在《急救常识》一节中有“人工呼吸”的教学内容,笔者从家里带来洋娃娃演示人工呼吸,并让学生练习。总之,我们要尽可能提醒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尽可能告诉学生自救、急救的方法。
三、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做一个健康的人
生命是如此珍贵,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杜绝不良习惯,做一个健康的人。
(一)教育学生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病
吸毒与艾滋病就像同胞兄弟,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传播十分迅速,是因为静脉吸毒者常会共用没有经过消毒的注射器注射毒品,使带病毒的血液通过注射器从一个人进入另外一个人体内。所以,预防艾滋病毒通过吸毒相互传播,核心问题是拒绝毒品,杜绝共用注射器的现象。从数据看,截至2008年10月(从1985年首次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浙江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370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3例,死亡312例)。专家评估,浙江省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12000人。近年来高学历感染者呈增长趋势,60%左右的感染者有大专以上学历;同性恋艾滋病男患者居多,约占70%,且年龄偏小,最小的只有15岁。总体上,艾滋病仍处低流行态势,但患者人数处于上升阶段,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病”人人须知。但有时候,我们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无知的一面,如在《远离毒品》的教学中,有学生说:“吸个毒有什么了不起,干吗要禁止?有钱人愿意吸,就卖给他呗。就像吸烟一样,你情我愿不就行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有关毒品的种类、危害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小组交流资料,观看吸毒者毒瘾发作的视频,用图片对比吸毒前后人的精神状态、家庭情况,告知贩毒法律量刑的轻重。这样就很好地教育了学生。关于艾滋病,笔者用了较多的时间介绍症状、感染途径,学生看后很有触动。
(二)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吸烟、喝酒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吸烟、喝酒的不良行为往往是沾染毒品的第一步。据调查,在吸毒者中,从青少年时期就吸烟、喝酒的人占的比例最高。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吸烟、饮酒的年龄越早,越有可能沾染毒品。所以远离毒品,首先要从远离烟酒做起。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香烟的危害可从“烟雾毒死小白鼠”的实验开始:刚放进烧瓶时小白鼠是活蹦乱跳的,随着烟雾增多小白鼠渐渐萎靡,到下课时竟然已死去。这样的实验非常直观,教育效果好。
(三)教育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慎重交友
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青少年在交友时良莠不分,在所谓哥们义气以及虚荣心的驱使和影响下,很容易沾染毒品。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学会欣赏高雅的东西;要选择益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在《健康》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是否抽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知道必要时不仅要对朋友说“不”,还要帮助朋友作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