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通過对辖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浅谈为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对海口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及结论:医疗机构ADR监测体系建设、报告质量、报告类型、报告时限作为制约因素,影响我市ADR监测工作深入广泛开展,建议将ADR监测工作列为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疗质量和药事管理考核管理内容,壮大业务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人员队伍充实到监测岗位,全面有效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
【关键词】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27-0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 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医疗机构规范开展ADR监测工作,能够促进完善药品监测体系,重点提高药品风险防控能力,作为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服务于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医疗机构提升开展ADR监测工作水平与提高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社会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据统计信息显示,ADR监测报告80%以上来自医疗机构[1]。因此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制度化报告ADR,是ADR报告制度落地的基础和前提,深层次影响顺利开展ADR监测工作。医疗机构作为ADR监测工作重要责任单位,ADR监测工作的开展模式较为守旧,在创新上存在严重制约,对于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改革极为不利[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9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51万余份。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47 万余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 31.5%。医疗机构报告数占报告总数的 88.1% ,医疗机构仍然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体[3]。综上,发挥医疗机构监测主渠道作用,挖掘预警信号,推动药品产业高速发展,筑牢药品上市后安全的最后防线。为掌握海口地区ADR监测工作实际情况,通过走访调研2019年部分医疗机构监测工作开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已收集并上报的ADR报告,浅析探讨我市医疗机构ADR监测工作的现状与挑战,进一步为纵深推进我市医疗机构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海口市辖区15所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5所、二级医疗机构5所、二级以下医疗机构5所),自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上报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026份ADR报告。经对以上医疗机构以及ADR报告分别从ADR监测体系建设、报告分类类型、报告质量评估、报告规定时限进行评价,最后按医院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监测体系建设 对15所医疗机构的ADR监测体系分别从监测制度、领导组织、专(兼)职负责人、临床科室监测员、定期宣传与培训、将ADR列入本院目标考核、制定报告奖惩措施并落实等方面进行调查(表1)。
2.2 ADR报告类型 在1531例ADR报告中,一般病例1053份,占68.78 %;新的一般病例392份占25.60%;严重病例86份,占5.61% ;新的、严重的病例报告占总体报告比例如下,三级医疗机构为29.48% , 二级医疗机构为51.70%,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为50.00%。(表2)。
2.3 ADR报告质量评估 从1531份报告中随机抽取81份报告,结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个性报告质量评估评分标准》进行评估。81份报告均真实可靠,但规范性和完整性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报告类型判断错误、报告超时限、A D R名称、药品信息、原患疾病描述、用药情况、ADR相关内容(ADR发生时间、出现ADR的症状、出现ADR的体征、采取措施干预ADR时间、ADR终结时间)等填写不规范、不准确。报告质量总体呈现出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相对优秀,三级医疗机构良好,二级医疗机构中等的情况(表3)。
2.4 ADR报告规定时限 在1531例ADR报告中,一般病例30日内报告比例达到57.08% ,新的、严重病例15日内报告比例达到35.36% ;ADR报告及时率方面呈现出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优于三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优于二级医疗机构(表4)。
3 讨论
3.1医疗机构ADR现状
3.1.1 ADR监测体系不够健全。由表1结果得出,三级医疗机构的ADR监测体系相对健全,但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ADR监测体系尚存不足,存在部分医疗机构未建立ADR监测制度、未成立ADR领导组织机构,未确立临床科室监测员,少量医疗机构定期宣传与开展培训,未将ADR列入本院目标考核、未完全制定报告的考评惩处机制并落实等不足之处。由此可得,三级医疗机构普遍重视ADR监测工作且基本建立健全ADR监测体系,据悉未到位事项已提上院内日程且明确阶段性目标,确保逐步完善体系制度;二级医疗机构的ADR监测体系顶层设计基本确立,关于具体宣传与培训、本院目标考核ADR和制定报告奖惩措施等举措在实际工作中却缺乏全面深入的落地,二级医疗机构构建ADR监测体系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的ADR监测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且发展极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工作未步入良性发展的快速轨道[4]。
3.1.2 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比例与同期全国的数据相比偏低。由表2结果得出,15所医疗机构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比例与同期全国的数据(31.5%)相比偏低。从医院级别上看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完成情况较好,且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成熟的药品风险评估中心的评价标准,新的、严重的报告应占全部报告的30% 以上[5]。因我市全年ADR报告超过九成来源于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不到一成,因此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6]。医疗机构应重视对新的、严重的报告收集和报告,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对报告可利用度具有重要意义。 3.1.3 ADR個例报告质量中等。由表3结果得出,ADR个例报告质量中等主要表现为规范性和完整性欠缺,特别是二级医疗机构的报告质量相对偏低;因二级以下医疗机构ADR报告数量稀少,呈现个例报告质量维持较高水准;三级医疗机构总体ADR报告质量尚可,下一步实际工作中注重报告表数量的同时应注意提高报告质量水平;报告的不规范性存在超出报告时限、原患疾病描述不准确、关联性评价错误等情况;不完整性存在为治疗过于笼统、患者基本信息缺项、ADR发生时间、采取措施干预ADR时间、终结时间未填或填写不准确等情况[7]。ADR报告的数量和报告质量是衡量基层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报告中若部分关键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不规范,为分析评价工作带来难度和压力。
3.1.4 医疗机构ADR个例报告的时效性普遍不高。由表4结果得出,因二级以下医疗机构ADR报告数量稀少,能够标准规范满足ADR报告的时效性要求;三级医疗机构一般病例报告时效性中等偏高,但是新的、严重的病例报告时效性过低,侧面反映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未高度重视新的、严重的病例报告,导致收集报告不力,上报报告显然沿用传统模式;二级医疗机构ADR个例报告的时效性偏低,在于虽然报告数量大幅度低于三级医疗机构,但是经调查走访得知,自身ADR监测体系虽然基本健全但是难在落实,以及院内领导不够重视监测工作、医务人员认知度不高,以及院内缺乏良好的ADR环境和氛围等。在规定时限内及时报告有利于ADR信息实时利用,正是保证出现药害事件及时预警、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的关键所在。因此,应着力提升 ADR个例报告的时效性,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增强ADR评价能力,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8]。
3.2 医疗机构ADR探讨分析
3.2.1 完善ADR监测体系。高效开展ADR监测工作,保障公众安全用药,体现医疗机构药品监测管理水平,也是其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将ADR监测工作列为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疗质量和药事管理考核管理内容,医疗机构首要转化认识ADR监测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医院领导重视 ADR 工作对系列监测工作开展起着主导和先行的作用,通过构建健全的组织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可行的考核奖惩制度督促指导ADR监测工作行之有效开展,其中明确节点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全院监测体系,量化考核指标,每月统计公示,季度实行奖惩,加强行政监管等,均能有效建立ADR监测工作模式,推动临床合理用药[9]。另外目前海口地区药监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报告量化考评有具体要求,有利于督促具备较多病员资源的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主动上报报告,对于以国家基本用药为主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进行主动跟踪,挖掘工作深度。因此监管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细化优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任务,维持督促指导三级医疗机构上报数量及质量显著提高,着重扶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ADR报告数量增长和监测工作水平提升 [10]。
3.2.2 平衡医疗机构间的发展挖掘有价值的报告。三级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导致自身规模较大、专业人才齐全、诊疗能力较强、年龄年轻化、知识结构系统化、患者就诊量高、管理方式先进,已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域中全面发挥出正功能作用。因此ADR报告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虽然当前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低,但是仍能从稳定数量的基础上深挖可利用价值的报告,下一步工作中可继续注重大幅度提高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监测领域发挥功能具有局限性,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直接面对更广大的基层公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此层级医疗机构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用药安全,虽然当前显示高比例新的、严重的报告,但是基于报告数量有限,阻碍广泛、深度的发现和利用高价值的报告 [11]。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工作,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提升监测质量,全面规范ADR报告快速提高其监测水平成为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2.3 有效提升监测报告质量。医务人员是最早也是最频繁接触ADR的相关人员,只有强化医务人员对ADR的认知,充分认清ADR的表现和危害,以及开展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认识上报ADR为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正确意识ADR是药物固有属性,避免与医疗事故和药品质量混为一谈,利于从本质上提高报告质量促进用药治疗[12]。另外虽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和医疗技术没有关联,公众却不信任并质疑医疗机构答复的相关信息,因此医护人员上报ADR报告时思想顾虑太多,影响医护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造成医疗机构难以踏实笃定的开展ADR监测工作。下一步工作应加强对患者进行ADR相关培训,侧重发生ADR后的用药教育,告知用药注意事项,预防ADR再次发生,并追踪随访,通过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提升公众的认知,注重维护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名声,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社会氛围。
3.2.4 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并普及相关知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作为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用到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应壮大业务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监测岗位队伍,以及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科普知识的宣传,促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主动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通过举办学习班、召开座谈会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沟通对接,对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掌握报告的填写方法和上报程序,消除药品不良反应就是医疗事故的片面误区,提高上报报告的自觉性,减少漏报、不报和误报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治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13]。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克服接受ADR培训受到地区偏远、医疗机构级别等因素的影响,推动达到ADR培训的次数多,培训间隔跨度小、培训内容更新快的局面,更快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本次调研主体为我市部分医疗机构,很大程度上揭露了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4]。所以,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开展ADR监测工作,展开多层次的监测和评价,制定保障ADR监测工作制度且有效落实,对于医疗机构实际监测工作中的疑难现象和问题积极解决,比如主动提升医务人员的监测能力和素质,加大监测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及危害,提高安全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趙世丹,高旭光,戴运鹏,等.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哨点建设初探.中国药物警戒 , 2016, 13(5):269-271.
[2] 陈锋,杨世民.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医药导报,2006,25(5):486.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关于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年)的通告[EB/OL].(2020-04-10)[2014-05-06].http://www.cdr-adr.org.cn/tzgg_home/202004/t20200410_47300.html
[4] 杨冬梅,张志敏,蒋磊.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工作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9 ,20 (22) :1694.
[5] 姚冰,彭晓燕,李晓波.从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思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难点[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 (9):838.
[6] 李林贵,Gucicely.国内外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研究进展.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0(5):333-335.
[7] 田月洁,周勇,黄琳,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评价与控制的 探讨 [J]. 国药物警戒,2009, 6(2):90-95.
[8] 王业辉.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模式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 2017,8(24):87-89.
[9] 熊代琴,李东锋,张茂慧,等.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管理体系建设探讨.新疆中医药,2015,33(2):86-89.
[10] 李文武,刘超,李学林,等. 浅谈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自愿报告系统.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50-52.
[11] 赵连建.11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5(1):63-65.
[12] 赵世丹,高旭光,戴运鹏,等.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哨点建设初探 . 中国药物警戒 , 2016, 13(5):269-271.
[13] 曲彩红,张永明,朱洁明,等.76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 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 34(12):1031-1034.
[14] 丁长玲,赵永德,姜宏,等.某院 2010 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 32(16):1316-1318.
【关键词】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27-0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 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医疗机构规范开展ADR监测工作,能够促进完善药品监测体系,重点提高药品风险防控能力,作为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服务于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医疗机构提升开展ADR监测工作水平与提高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社会文明程度、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据统计信息显示,ADR监测报告80%以上来自医疗机构[1]。因此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制度化报告ADR,是ADR报告制度落地的基础和前提,深层次影响顺利开展ADR监测工作。医疗机构作为ADR监测工作重要责任单位,ADR监测工作的开展模式较为守旧,在创新上存在严重制约,对于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改革极为不利[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9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51万余份。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47 万余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 31.5%。医疗机构报告数占报告总数的 88.1% ,医疗机构仍然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体[3]。综上,发挥医疗机构监测主渠道作用,挖掘预警信号,推动药品产业高速发展,筑牢药品上市后安全的最后防线。为掌握海口地区ADR监测工作实际情况,通过走访调研2019年部分医疗机构监测工作开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已收集并上报的ADR报告,浅析探讨我市医疗机构ADR监测工作的现状与挑战,进一步为纵深推进我市医疗机构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海口市辖区15所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5所、二级医疗机构5所、二级以下医疗机构5所),自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上报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026份ADR报告。经对以上医疗机构以及ADR报告分别从ADR监测体系建设、报告分类类型、报告质量评估、报告规定时限进行评价,最后按医院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监测体系建设 对15所医疗机构的ADR监测体系分别从监测制度、领导组织、专(兼)职负责人、临床科室监测员、定期宣传与培训、将ADR列入本院目标考核、制定报告奖惩措施并落实等方面进行调查(表1)。
2.2 ADR报告类型 在1531例ADR报告中,一般病例1053份,占68.78 %;新的一般病例392份占25.60%;严重病例86份,占5.61% ;新的、严重的病例报告占总体报告比例如下,三级医疗机构为29.48% , 二级医疗机构为51.70%,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为50.00%。(表2)。
2.3 ADR报告质量评估 从1531份报告中随机抽取81份报告,结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个性报告质量评估评分标准》进行评估。81份报告均真实可靠,但规范性和完整性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报告类型判断错误、报告超时限、A D R名称、药品信息、原患疾病描述、用药情况、ADR相关内容(ADR发生时间、出现ADR的症状、出现ADR的体征、采取措施干预ADR时间、ADR终结时间)等填写不规范、不准确。报告质量总体呈现出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相对优秀,三级医疗机构良好,二级医疗机构中等的情况(表3)。
2.4 ADR报告规定时限 在1531例ADR报告中,一般病例30日内报告比例达到57.08% ,新的、严重病例15日内报告比例达到35.36% ;ADR报告及时率方面呈现出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优于三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优于二级医疗机构(表4)。
3 讨论
3.1医疗机构ADR现状
3.1.1 ADR监测体系不够健全。由表1结果得出,三级医疗机构的ADR监测体系相对健全,但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ADR监测体系尚存不足,存在部分医疗机构未建立ADR监测制度、未成立ADR领导组织机构,未确立临床科室监测员,少量医疗机构定期宣传与开展培训,未将ADR列入本院目标考核、未完全制定报告的考评惩处机制并落实等不足之处。由此可得,三级医疗机构普遍重视ADR监测工作且基本建立健全ADR监测体系,据悉未到位事项已提上院内日程且明确阶段性目标,确保逐步完善体系制度;二级医疗机构的ADR监测体系顶层设计基本确立,关于具体宣传与培训、本院目标考核ADR和制定报告奖惩措施等举措在实际工作中却缺乏全面深入的落地,二级医疗机构构建ADR监测体系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的ADR监测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且发展极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工作未步入良性发展的快速轨道[4]。
3.1.2 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比例与同期全国的数据相比偏低。由表2结果得出,15所医疗机构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比例与同期全国的数据(31.5%)相比偏低。从医院级别上看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完成情况较好,且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成熟的药品风险评估中心的评价标准,新的、严重的报告应占全部报告的30% 以上[5]。因我市全年ADR报告超过九成来源于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不到一成,因此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6]。医疗机构应重视对新的、严重的报告收集和报告,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对报告可利用度具有重要意义。 3.1.3 ADR個例报告质量中等。由表3结果得出,ADR个例报告质量中等主要表现为规范性和完整性欠缺,特别是二级医疗机构的报告质量相对偏低;因二级以下医疗机构ADR报告数量稀少,呈现个例报告质量维持较高水准;三级医疗机构总体ADR报告质量尚可,下一步实际工作中注重报告表数量的同时应注意提高报告质量水平;报告的不规范性存在超出报告时限、原患疾病描述不准确、关联性评价错误等情况;不完整性存在为治疗过于笼统、患者基本信息缺项、ADR发生时间、采取措施干预ADR时间、终结时间未填或填写不准确等情况[7]。ADR报告的数量和报告质量是衡量基层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报告中若部分关键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不规范,为分析评价工作带来难度和压力。
3.1.4 医疗机构ADR个例报告的时效性普遍不高。由表4结果得出,因二级以下医疗机构ADR报告数量稀少,能够标准规范满足ADR报告的时效性要求;三级医疗机构一般病例报告时效性中等偏高,但是新的、严重的病例报告时效性过低,侧面反映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未高度重视新的、严重的病例报告,导致收集报告不力,上报报告显然沿用传统模式;二级医疗机构ADR个例报告的时效性偏低,在于虽然报告数量大幅度低于三级医疗机构,但是经调查走访得知,自身ADR监测体系虽然基本健全但是难在落实,以及院内领导不够重视监测工作、医务人员认知度不高,以及院内缺乏良好的ADR环境和氛围等。在规定时限内及时报告有利于ADR信息实时利用,正是保证出现药害事件及时预警、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的关键所在。因此,应着力提升 ADR个例报告的时效性,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增强ADR评价能力,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8]。
3.2 医疗机构ADR探讨分析
3.2.1 完善ADR监测体系。高效开展ADR监测工作,保障公众安全用药,体现医疗机构药品监测管理水平,也是其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将ADR监测工作列为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疗质量和药事管理考核管理内容,医疗机构首要转化认识ADR监测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医院领导重视 ADR 工作对系列监测工作开展起着主导和先行的作用,通过构建健全的组织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可行的考核奖惩制度督促指导ADR监测工作行之有效开展,其中明确节点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全院监测体系,量化考核指标,每月统计公示,季度实行奖惩,加强行政监管等,均能有效建立ADR监测工作模式,推动临床合理用药[9]。另外目前海口地区药监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报告量化考评有具体要求,有利于督促具备较多病员资源的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主动上报报告,对于以国家基本用药为主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进行主动跟踪,挖掘工作深度。因此监管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细化优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任务,维持督促指导三级医疗机构上报数量及质量显著提高,着重扶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ADR报告数量增长和监测工作水平提升 [10]。
3.2.2 平衡医疗机构间的发展挖掘有价值的报告。三级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导致自身规模较大、专业人才齐全、诊疗能力较强、年龄年轻化、知识结构系统化、患者就诊量高、管理方式先进,已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域中全面发挥出正功能作用。因此ADR报告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虽然当前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低,但是仍能从稳定数量的基础上深挖可利用价值的报告,下一步工作中可继续注重大幅度提高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监测领域发挥功能具有局限性,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直接面对更广大的基层公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此层级医疗机构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用药安全,虽然当前显示高比例新的、严重的报告,但是基于报告数量有限,阻碍广泛、深度的发现和利用高价值的报告 [11]。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ADR监测工作,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提升监测质量,全面规范ADR报告快速提高其监测水平成为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2.3 有效提升监测报告质量。医务人员是最早也是最频繁接触ADR的相关人员,只有强化医务人员对ADR的认知,充分认清ADR的表现和危害,以及开展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认识上报ADR为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正确意识ADR是药物固有属性,避免与医疗事故和药品质量混为一谈,利于从本质上提高报告质量促进用药治疗[12]。另外虽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和医疗技术没有关联,公众却不信任并质疑医疗机构答复的相关信息,因此医护人员上报ADR报告时思想顾虑太多,影响医护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造成医疗机构难以踏实笃定的开展ADR监测工作。下一步工作应加强对患者进行ADR相关培训,侧重发生ADR后的用药教育,告知用药注意事项,预防ADR再次发生,并追踪随访,通过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提升公众的认知,注重维护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名声,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社会氛围。
3.2.4 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并普及相关知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作为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用到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应壮大业务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监测岗位队伍,以及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科普知识的宣传,促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主动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通过举办学习班、召开座谈会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沟通对接,对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掌握报告的填写方法和上报程序,消除药品不良反应就是医疗事故的片面误区,提高上报报告的自觉性,减少漏报、不报和误报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治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13]。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克服接受ADR培训受到地区偏远、医疗机构级别等因素的影响,推动达到ADR培训的次数多,培训间隔跨度小、培训内容更新快的局面,更快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本次调研主体为我市部分医疗机构,很大程度上揭露了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4]。所以,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开展ADR监测工作,展开多层次的监测和评价,制定保障ADR监测工作制度且有效落实,对于医疗机构实际监测工作中的疑难现象和问题积极解决,比如主动提升医务人员的监测能力和素质,加大监测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及危害,提高安全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趙世丹,高旭光,戴运鹏,等.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哨点建设初探.中国药物警戒 , 2016, 13(5):269-271.
[2] 陈锋,杨世民.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医药导报,2006,25(5):486.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关于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年)的通告[EB/OL].(2020-04-10)[2014-05-06].http://www.cdr-adr.org.cn/tzgg_home/202004/t20200410_47300.html
[4] 杨冬梅,张志敏,蒋磊.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工作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9 ,20 (22) :1694.
[5] 姚冰,彭晓燕,李晓波.从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思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难点[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 (9):838.
[6] 李林贵,Gucicely.国内外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研究进展.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0(5):333-335.
[7] 田月洁,周勇,黄琳,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评价与控制的 探讨 [J]. 国药物警戒,2009, 6(2):90-95.
[8] 王业辉.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模式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 2017,8(24):87-89.
[9] 熊代琴,李东锋,张茂慧,等.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管理体系建设探讨.新疆中医药,2015,33(2):86-89.
[10] 李文武,刘超,李学林,等. 浅谈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自愿报告系统.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50-52.
[11] 赵连建.11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5(1):63-65.
[12] 赵世丹,高旭光,戴运鹏,等.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哨点建设初探 . 中国药物警戒 , 2016, 13(5):269-271.
[13] 曲彩红,张永明,朱洁明,等.76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 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 34(12):1031-1034.
[14] 丁长玲,赵永德,姜宏,等.某院 2010 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 32(16):131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