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节前后城镇蔬菜贵得让一般中低收入者难以承受,每kg蔬菜没有低于3.0元的,致使市民叫苦连天、出现了“菜贵伤民”。各媒体和有关部门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热闹了一阵。进入5月,尤其是山东菜农孙某因自种的4000m2甘蓝(包菜)本打算能卖万元以上贴补家用,但拉到市场一卖,每kg售价0.16元还无人问津,与去年价格相差4-5倍,彻底“凉了心”,一气之下自缢身亡,顿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随即河南、山东、西安、广州、上海等地都相继暴出了芹菜、莴笋、包菜每kg售价在0.2元以下。菠菜、油菜等卖的钱还抵不上收菜的工钱,一气之下犁人地中彻底“心静”的事例。
蔬菜是人们最为敏感的一种商品,它一头牵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头连带着农民的汗水和收入,如何能找到一个平衡点防止“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频繁出现的大起大落,的确应该做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对待。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也相应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对菜农进行适当差价补贴,为菜农进城直销开辟通道,号召人口集中的学校、工厂、工地、大型超市直接到产地拉菜减少中间环节,如此等等说明了政府关注民生令人动情。若冷静一想,这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解决不了长远的“治本”问题。
造成今春芹菜、莴笋、包菜、菠菜等大量滞销的原因除了同意一些媒体通过调查访问所得出的诸多看法外,笔者想从另一侧面剖析一下今春“莱贱伤农”的问题。
1 “菜贱伤农”原因的分析
1.1 菜农缺乏对叶菜类特性的了解。受往年菜价诱惑,造成播种面积过大、蔬菜大量集中上市,是“菜贱伤农”的原因之一
今春所滞销的几种菜都属于喜冷凉的二年生、低温“春化’’类型蔬菜,均是去年秋末冬初播种的,都经过了冬季的漫长低温,到第2年春季4、5月份必定要抽薹开花。失去食用价值,这是种性所决定的,人为无法掌控。芹菜、包菜等蔬菜一旦冬播面积过大。春季收获期又集中在10-15天时间内,在短期内卖不完就会抽薹成为毫无食用价值的垃圾。因此,菜农们都抢着收、争着卖,蔬菜大批涌向市场,最终出现市场过度饱和。即使便宜处理也难卖出。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秋冬,因不存在抽薹开花问题就可以拉长上市期,而且环境又处于气温逐渐转凉的季节,冬季只要用薄膜稍加覆盖可以存放数月,根据市场需求随收随卖。
拿中牟的芹菜来说,这几年因为赚到钱跟风的人越来越多。中牟芹菜生产集中地冉庄的种植户段某说,他村去年秋天芹菜播种面积增加了1/3。育苗时大家抢着买种子,他当时已经觉察到这不是个好兆头,但仍然被这股风卷进去,果不其然出现了今年血本无归的惨景。据报道,今春中牟芹菜有l 333hm2。由于冬春季干旱少雨,晴天多,温度高,芹菜长得特好,产量也高。笔者粗略以667m2產量5000kg估算,总产量约在1亿kg。如此大的量,既不能晚收往后拖(不收就要抽薹了),又不能存放(气温日渐升高,农户不具备贮藏条件),要集中在半月内销完难度可想而知。也许有人会问社会的游资持有者,为什么不像收大蒜那样蜂拥而至收购芹菜,贮藏后大赚一笔呢?因为芹菜含水量高难贮藏,体积大占用空间大,搬运费工,夏季贮藏耗能多,再加上夏季蔬菜市场品种花色多,日后即使投入市场也不会卖好价,因此,商家决不会做这种赔本生意。
1.2 菜农只知道“跟风”,未学会“转舵”,是造成“莱贱伤农”的又一个原因
“风”可以说是一种送到门前的信息。说得通俗一点推广某一技术、某一品种就是动员群众“跟风”。这些年很多菜农就是跟着“风”种菜赚了不少钱,盖了新房买了家电改善了生活。客观地说“跟风”并不为错。而出现差错就是因为缺乏全面科学的判断、分析,不知适时“转舵”。
今春叶菜滞销大家共同的一个认识是菜农“跟风”造成的一哄而种。几年前一些肯于思考善于分析市场行情的人开始种植莴笋,笔者曾记得1棵莴笋当时卖到1元钱,667m2地轻轻松松就能卖3000-4000元。芹菜也是这样。于是后边一些人开始跟随。在“微风”的吹动下。种植面积日渐扩大,收入也很可观。一些观望者通过几年的观察开始动心。也加入种植行列,这时“风力”逐年加大,面积猛增,随着“风”越刮越猛,被卷进的人也日渐增多。跟随“微风”的人连赚几年,跟“大风”的人则遭遇今日悲惨局面。人们常说种菜既要学会“跟风”又要适时“转舵”,尤其是对一些省工、投入少、收获期短而集中的“顺季节菜”,更应灵活机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转”。
1.3 大面积同一种种植形式,造成蔬菜集中上市,也是“菜贱伤农”的一个原因
郑州北郊惠济区毛庄乡是叶菜类传统生产区。多年来千家万户都采用同一个种植方式——用2m长竹片拱成1.5m高的单层薄膜小拱棚,短期覆盖芹菜、莴笋、油麦菜、包菜等。几乎可以说是同时育苗定植、同样的覆盖形式,最终收获期也非常集中。这种简而易行的种植方式已经延续了10余年,因它投入少,1根竹片、1张薄膜可以连续用3-4年。多年养成的种植习惯也就成为一种惯性。尤其在设施的改进和提升上都不愿多投钱。这种简易设施生产的蔬菜在面积小的情况下可能不愁销路,一旦大批人“跟风”,产量猛增且收获期又集中。市场就难以容纳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笔者也常跟这些菜农唠叨,小拱棚这种形式已经用了20余年了,虽投资少,但管理费工,工作环境差,且附属的非生产地所占比例大,如果采用大棚667m2一次性投资约4000元,就可使棚体高大。工作条件大为改善,还可根据要求在内进行不同层数的多层覆盖,使蔬菜错开上市期,拉长上市时间。一般常用“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1个篮子里”来告诫人们避免重大损失。因此。笔者认为增加投资、提高设施水平,高中低档设施多种形式相互配套,会使收获期相应拉长降低市场压力,相对来说也可避免频繁出现“菜贱伤农”的惨局。
2 如何对待“菜贱伤农”问题
2.1 农民要逐渐增强自身的承受力
改革开放前政府对蔬菜实行的是包销制。对一个城市来说,根据常住人口确定所需菜田面积,然后连同种植品种按计划下分到城郊各生产队,到时按统一价格收购。菜农只管种不管卖,价格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全年的平均价格不能突破政府预先定的价格水平。包销制在当时计划经济封闭的状况下,对市场供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淡旺矛盾非常突出。旺季日人均蔬菜可达1kg,路边到处堆的是卖不了的菜,但由政府买单菜农不担任何风险;淡季日人均只有蔬菜0.1-0.15kg菜,还需赶早排队去买。因为菜农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劳动报酬按工分平均分配。在当时状况下风险由政府承担,但农民所得勉强糊 口难以赚到更多钱,更谈不上致富。实行联产承包后农民可在自己的土地上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完全由市场来调控,收人大幅增加,但随即而来的风险也凸现。从总体来看,对某一蔬菜种类,不同年份、同一时期价格上下波动也是常有的,但像今年芹菜、莴笋、包菜、菠菜等叶菜类收购价低到叫菜农无法接受的地步还是少见的。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但也是“无情”的。因此,赔与赚都在情理之中。赚了别“张狂妄形”,赔了也别“一蹶不振”,要学会分析市场,不骄不躁时时刻刻都要以平稳的心态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2.2 政府要承担责任
省长抓好“米袋子”,市长抓好“菜篮子”,这是中央一再的告诫。因为这2件事是民生中的大事,关连着每一个人。蔬菜种植目前属于小生产面对大市场。菜农们多数是跟着感觉走,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不具备分析大市场的能力,又不具备承担大风险的实力,所以一旦风险降临(包括天灾)1年的收入将化为泡影,给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单就今春出现的“菜贱伤农”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看法仅供参考。
2.2.1 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服务于蔬菜生产
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与省内外各蔬菜产区领导部门,通过会议或互访沟通、互通情報,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把收集到的资料再通过科学分析,把某些主要蔬菜的种植面积、市场价格走向等通过登报、上网、广播、电视以及印发资料等多种方式及时反馈给菜区农民,作为其安排生产的参考和依据。
2.2.2 建立蔬菜风险基金从每年政府下拨的菜篮子工程款中分出一部分作为救急性资金,用于因天灾、菜价暴跌等严重影响菜农收入的灾害性损失的补贴。
2.2.3 建议把几种种植面积大的蔬菜纳入农业保险
河南省目前在几个市已推行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烟叶、能繁母猪、奶牛等农业保险业务。农民参加前5种保险缴纳保费将获80%政府补贴,奶牛保险保费将获得政府60%补贴。也就是说投保者只需拿少许钱,若遇到无法抗拒的灾害,保险公司将按不同生育期所造成的损失大小给予一定理赔。
蔬菜生性娇嫩,抗逆性远低于粮食作物,遭遇自然灾害、病虫危害尤其是市场价格大波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远高于前者。鉴于以上原因,为了稳定菜农生产积极性,建议对几种大宗蔬菜如大白菜、芹菜、黄瓜、番茄等设立蔬菜险种。可以把物化成本(主要包括种子、肥料、农药、薄膜、灌溉、机耕等成本,不包括劳力成本)做为底线,投保者若收入低于底线,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情况理赔到底线值。保险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抗拒风险、保民生、促和谐的最好办法。但对作物保险人们还不大习惯。尤其是蔬菜保险,对公司和菜农都是一件新鲜事,但如果搞好肯定就是一件双赢事。这就需要多做宣传先搞试点。
“菜篮子”虽小,但它关系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常设机构常抓不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政府形象也会受损。
蔬菜是人们最为敏感的一种商品,它一头牵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头连带着农民的汗水和收入,如何能找到一个平衡点防止“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频繁出现的大起大落,的确应该做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对待。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也相应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对菜农进行适当差价补贴,为菜农进城直销开辟通道,号召人口集中的学校、工厂、工地、大型超市直接到产地拉菜减少中间环节,如此等等说明了政府关注民生令人动情。若冷静一想,这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解决不了长远的“治本”问题。
造成今春芹菜、莴笋、包菜、菠菜等大量滞销的原因除了同意一些媒体通过调查访问所得出的诸多看法外,笔者想从另一侧面剖析一下今春“莱贱伤农”的问题。
1 “菜贱伤农”原因的分析
1.1 菜农缺乏对叶菜类特性的了解。受往年菜价诱惑,造成播种面积过大、蔬菜大量集中上市,是“菜贱伤农”的原因之一
今春所滞销的几种菜都属于喜冷凉的二年生、低温“春化’’类型蔬菜,均是去年秋末冬初播种的,都经过了冬季的漫长低温,到第2年春季4、5月份必定要抽薹开花。失去食用价值,这是种性所决定的,人为无法掌控。芹菜、包菜等蔬菜一旦冬播面积过大。春季收获期又集中在10-15天时间内,在短期内卖不完就会抽薹成为毫无食用价值的垃圾。因此,菜农们都抢着收、争着卖,蔬菜大批涌向市场,最终出现市场过度饱和。即使便宜处理也难卖出。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秋冬,因不存在抽薹开花问题就可以拉长上市期,而且环境又处于气温逐渐转凉的季节,冬季只要用薄膜稍加覆盖可以存放数月,根据市场需求随收随卖。
拿中牟的芹菜来说,这几年因为赚到钱跟风的人越来越多。中牟芹菜生产集中地冉庄的种植户段某说,他村去年秋天芹菜播种面积增加了1/3。育苗时大家抢着买种子,他当时已经觉察到这不是个好兆头,但仍然被这股风卷进去,果不其然出现了今年血本无归的惨景。据报道,今春中牟芹菜有l 333hm2。由于冬春季干旱少雨,晴天多,温度高,芹菜长得特好,产量也高。笔者粗略以667m2產量5000kg估算,总产量约在1亿kg。如此大的量,既不能晚收往后拖(不收就要抽薹了),又不能存放(气温日渐升高,农户不具备贮藏条件),要集中在半月内销完难度可想而知。也许有人会问社会的游资持有者,为什么不像收大蒜那样蜂拥而至收购芹菜,贮藏后大赚一笔呢?因为芹菜含水量高难贮藏,体积大占用空间大,搬运费工,夏季贮藏耗能多,再加上夏季蔬菜市场品种花色多,日后即使投入市场也不会卖好价,因此,商家决不会做这种赔本生意。
1.2 菜农只知道“跟风”,未学会“转舵”,是造成“莱贱伤农”的又一个原因
“风”可以说是一种送到门前的信息。说得通俗一点推广某一技术、某一品种就是动员群众“跟风”。这些年很多菜农就是跟着“风”种菜赚了不少钱,盖了新房买了家电改善了生活。客观地说“跟风”并不为错。而出现差错就是因为缺乏全面科学的判断、分析,不知适时“转舵”。
今春叶菜滞销大家共同的一个认识是菜农“跟风”造成的一哄而种。几年前一些肯于思考善于分析市场行情的人开始种植莴笋,笔者曾记得1棵莴笋当时卖到1元钱,667m2地轻轻松松就能卖3000-4000元。芹菜也是这样。于是后边一些人开始跟随。在“微风”的吹动下。种植面积日渐扩大,收入也很可观。一些观望者通过几年的观察开始动心。也加入种植行列,这时“风力”逐年加大,面积猛增,随着“风”越刮越猛,被卷进的人也日渐增多。跟随“微风”的人连赚几年,跟“大风”的人则遭遇今日悲惨局面。人们常说种菜既要学会“跟风”又要适时“转舵”,尤其是对一些省工、投入少、收获期短而集中的“顺季节菜”,更应灵活机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转”。
1.3 大面积同一种种植形式,造成蔬菜集中上市,也是“菜贱伤农”的一个原因
郑州北郊惠济区毛庄乡是叶菜类传统生产区。多年来千家万户都采用同一个种植方式——用2m长竹片拱成1.5m高的单层薄膜小拱棚,短期覆盖芹菜、莴笋、油麦菜、包菜等。几乎可以说是同时育苗定植、同样的覆盖形式,最终收获期也非常集中。这种简而易行的种植方式已经延续了10余年,因它投入少,1根竹片、1张薄膜可以连续用3-4年。多年养成的种植习惯也就成为一种惯性。尤其在设施的改进和提升上都不愿多投钱。这种简易设施生产的蔬菜在面积小的情况下可能不愁销路,一旦大批人“跟风”,产量猛增且收获期又集中。市场就难以容纳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笔者也常跟这些菜农唠叨,小拱棚这种形式已经用了20余年了,虽投资少,但管理费工,工作环境差,且附属的非生产地所占比例大,如果采用大棚667m2一次性投资约4000元,就可使棚体高大。工作条件大为改善,还可根据要求在内进行不同层数的多层覆盖,使蔬菜错开上市期,拉长上市时间。一般常用“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1个篮子里”来告诫人们避免重大损失。因此。笔者认为增加投资、提高设施水平,高中低档设施多种形式相互配套,会使收获期相应拉长降低市场压力,相对来说也可避免频繁出现“菜贱伤农”的惨局。
2 如何对待“菜贱伤农”问题
2.1 农民要逐渐增强自身的承受力
改革开放前政府对蔬菜实行的是包销制。对一个城市来说,根据常住人口确定所需菜田面积,然后连同种植品种按计划下分到城郊各生产队,到时按统一价格收购。菜农只管种不管卖,价格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全年的平均价格不能突破政府预先定的价格水平。包销制在当时计划经济封闭的状况下,对市场供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淡旺矛盾非常突出。旺季日人均蔬菜可达1kg,路边到处堆的是卖不了的菜,但由政府买单菜农不担任何风险;淡季日人均只有蔬菜0.1-0.15kg菜,还需赶早排队去买。因为菜农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劳动报酬按工分平均分配。在当时状况下风险由政府承担,但农民所得勉强糊 口难以赚到更多钱,更谈不上致富。实行联产承包后农民可在自己的土地上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完全由市场来调控,收人大幅增加,但随即而来的风险也凸现。从总体来看,对某一蔬菜种类,不同年份、同一时期价格上下波动也是常有的,但像今年芹菜、莴笋、包菜、菠菜等叶菜类收购价低到叫菜农无法接受的地步还是少见的。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但也是“无情”的。因此,赔与赚都在情理之中。赚了别“张狂妄形”,赔了也别“一蹶不振”,要学会分析市场,不骄不躁时时刻刻都要以平稳的心态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2.2 政府要承担责任
省长抓好“米袋子”,市长抓好“菜篮子”,这是中央一再的告诫。因为这2件事是民生中的大事,关连着每一个人。蔬菜种植目前属于小生产面对大市场。菜农们多数是跟着感觉走,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不具备分析大市场的能力,又不具备承担大风险的实力,所以一旦风险降临(包括天灾)1年的收入将化为泡影,给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单就今春出现的“菜贱伤农”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看法仅供参考。
2.2.1 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服务于蔬菜生产
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与省内外各蔬菜产区领导部门,通过会议或互访沟通、互通情報,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把收集到的资料再通过科学分析,把某些主要蔬菜的种植面积、市场价格走向等通过登报、上网、广播、电视以及印发资料等多种方式及时反馈给菜区农民,作为其安排生产的参考和依据。
2.2.2 建立蔬菜风险基金从每年政府下拨的菜篮子工程款中分出一部分作为救急性资金,用于因天灾、菜价暴跌等严重影响菜农收入的灾害性损失的补贴。
2.2.3 建议把几种种植面积大的蔬菜纳入农业保险
河南省目前在几个市已推行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烟叶、能繁母猪、奶牛等农业保险业务。农民参加前5种保险缴纳保费将获80%政府补贴,奶牛保险保费将获得政府60%补贴。也就是说投保者只需拿少许钱,若遇到无法抗拒的灾害,保险公司将按不同生育期所造成的损失大小给予一定理赔。
蔬菜生性娇嫩,抗逆性远低于粮食作物,遭遇自然灾害、病虫危害尤其是市场价格大波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远高于前者。鉴于以上原因,为了稳定菜农生产积极性,建议对几种大宗蔬菜如大白菜、芹菜、黄瓜、番茄等设立蔬菜险种。可以把物化成本(主要包括种子、肥料、农药、薄膜、灌溉、机耕等成本,不包括劳力成本)做为底线,投保者若收入低于底线,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情况理赔到底线值。保险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抗拒风险、保民生、促和谐的最好办法。但对作物保险人们还不大习惯。尤其是蔬菜保险,对公司和菜农都是一件新鲜事,但如果搞好肯定就是一件双赢事。这就需要多做宣传先搞试点。
“菜篮子”虽小,但它关系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常设机构常抓不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政府形象也会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