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纽约州的黑土农业区素以出产口味独特的洋葱闻名遐迩,而这得益于土壤中80%以上的有机质.但近年,当地僵化的经济模式制约了地区发展,同时本地农业生产也在日趋频繁的洪灾影响下愈发脆弱.当“盛产农作物”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标签时,人们便忽视了形成黑土农业区景观背后的持久性因素.而它的别名“大淹地”(the Drowned Lands)或许能更好地表征这片土地与水之间的纠葛关系.本文立足于美国的乡村现状与历史沉积,将水文地质的动态与人的需求视为景观连续性与稳定性的两大因素,并重新勾画出当地景观自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纽约州的黑土农业区素以出产口味独特的洋葱闻名遐迩,而这得益于土壤中80%以上的有机质.但近年,当地僵化的经济模式制约了地区发展,同时本地农业生产也在日趋频繁的洪灾影响下愈发脆弱.当“盛产农作物”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标签时,人们便忽视了形成黑土农业区景观背后的持久性因素.而它的别名“大淹地”(the Drowned Lands)或许能更好地表征这片土地与水之间的纠葛关系.本文立足于美国的乡村现状与历史沉积,将水文地质的动态与人的需求视为景观连续性与稳定性的两大因素,并重新勾画出当地景观自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图景.设计方案为黑土农业区开辟了一条兼具生态功能与游逸价值的复合路径.沿途的一系列“景观提白”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地质学知识与史前文化.通过设计干预,乡村景观的其他可能性获得了检验,农业用地的意义变得触手可及,更为和谐的人地关系得以修复.
其他文献
受同时代生态学家利用航摄像片来研究空间模式的启发,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尔于1939年首次提出"景观生态学"(Landschafts?kologie)概念[1]。如今,景观生态学已成为一门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生物学和地理学为基础,衍生出了多种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对实施区域规划和生态保护至关重要。自此,景观生态学成为了景观设计学科的基础,为研究和改善不同尺度的生态过程提供了科学依
瑞典哥德堡禧年公园的设计采用“双轨并行”模式—其永久性园区将于2021年底竣工并开放;自2014年起,一系列临时公园和设施将随着若干公众工作坊的开展陆续建成.场地的逐步演化给了生态系统适应的时间,也使公众有机会直接参与建设和种植活动,同时间接表达自己对公园的关注点以及期望,帮助优化永久性公园的最终设计.针对场地原本以荒草为主的脆弱滨水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文化遗产,在公众的配合下,一座1:1比例的景观实验室—“水岸园”得以建立,用于测试各类新材料、工作方法,以及种植和维护技术,以便应用于永久性“嬉学园”的建设.
苏州“以水成聚,因水而兴”的地域特征是影响广域范围城乡空间发展演进的关键要素.水域空间是城乡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能提供的美学、游憩、教育、文化等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是公众需求的核心指向.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如何通过CES的有效供给实现水域空间存量更新与文化复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识别苏州水域空间CES类型,以当地典型水域空间为研究案例,引入重要性–绩效分析法,进而建立CES类型与景观要素及特征之间的联系.研究采集了公众对景观要素及特征的CES重要性和绩效水平的评价数据,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下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数字景观与智慧景观设计已逐步成为设计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物联网作为新兴的数字工具,拥有被用于建成景观项目的运行信息管理的巨大潜力.本文以建成景观设计项目的运行阶段为研究对象,以空缺分析及研究述评的方式探讨物联网(IoT)技术辅助项目运行信息管理的途径.本文首先提出运行信息管理的主要目标为开展景观绩效评估和精细化后期管理,进而指出两大数字工具的缺失:生态数据监测工具缺乏和动态景观信息建模工具缺失.本文而后结合已有案例,重点探讨IoT技术辅助生态数据在线监测及
本文所述的笔者作品源于两个论题:一是场地和环境相互依存;二是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并且以苏格兰裔美籍景观设计师伊恩·麦克哈格和苏格兰城市规划师帕特里克·盖迪斯的项目及研究成果为创作基础.尽管两人提出理论的年代相隔近半个世纪,但由于同样看重地域性知识对于当地设计和规划实践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实践主题和方法也秉持相似的准则.笔者近期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对麦克哈格的研究成果颇有影响的两条河流—克莱德河和特拉华河.受这项研究的启发,本文展现了表达增量变化、叠加以及时间推移的横断面模型及相
提出一种电学层析成像(ECT)图像重建优化算法。通过将传统正则化算法转化为最小二乘问题进行求解,结合lp范数逼近正则化最小化问题,利用重新加权的方法进行迭代计算。以油-气两相流模型进行仿真及静态实验,将所提出的优化算法与常用的LBP、Landweber迭代及Tikhonov正则化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常用算法相比,采用该优化算法对管道中心物体及多物体分布流型进行图像重建,其图像相对误差均为最低
在整个五大湖地区,港口城市往往位于河口区域.河口曾经将河流沉积物分拣、塑形,并运输到湖中,如今被用作工业航道,需要定期进行机械疏浚维护工作.以往的沉积物管理实践要么将近岸的河流沉积物封存在封闭式处理设施(CDF)中,要么释放于更深的开放水域.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从近岸系统中清除沉积物,使得其无法在岸线保护、栖息地营造、波能削减和填沙护滩等方面发挥潜在用途.综合上述两种封闭式(如封存于CDF)和低成本开放式(释放于开放水域)的处理方式,新型河口湿地得出了处理和运用沉积物的策略.本文描述了由五大湖保护基金支持的“
在地理视角下,卢尼河是一条穿越印度塔尔沙漠的季节性河流,此时的沙漠即为一片毫无生机或极度缺水的区域,需要通过管道和运河向其输送水源.但若将这一场地理解为处于云层和含水层之间的“水分关键带”,“卢尼”便可被定义为一处拥有丰富多彩文化的开敞空间,这里孕育着制盐、陶艺、音乐、木版印刷和印染等多种受季风影响的传统技艺.2018年,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阿努拉达·马图尔教授组织并主持的设计课程通过模拟图像、压印和蒙太奇等方式,利用后一种范式来研究“卢尼”,以构建另一种“场地”.有别于从“河流”的视
中国园林研究正成为国际景观设计行业的研究热点与关注对象,而如何在卷帙浩繁的国际学界中把握中国园林研究的学术潮流则成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景观研究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对《园林与设计景观史》(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Designed Landscapes)和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ection)这两个引领国际学术潮流的期刊和学术机构基金项目进行历时性考察,探讨21世纪以来国际景观设计视野下中国
毕业设计《暗物质》研究了遗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对促进城市墓地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作用.该项目采用地上腐熟加速技术(即“自然有机还原”),将人体组织和骨骼转化为富含养分的类土壤.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腐烂、与生态环境融合,对逝者的吊唁和缅怀就此永恒.能量和物质在转化的过程中转移至邻近的其他生命,整个自然系统和生态生产力都成为了纪念逝者的载体.于是,墓地景观从静态的纪念场所分散为一个不断演变的纪念体系,使生者参与其中.在这个疫情横行、物种大规模灭绝、气候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致力于环境伦理的殡葬仪式将个体的消逝与全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