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课堂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快乐的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应用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培养;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它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为发展应用意识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体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应用目的。另外,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在教学《连加连减》内容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境。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搭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当前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教学《数一数》时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应用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当前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的一成不变的老模式,因此,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兴趣,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如果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会聊天。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条件。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一课时,有一个内容是让学生数出一分钟四种机动车通过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对学生说:“公路局长让我们帮助统计一下关兴公路北盘江大桥路段一分钟机动车通过情况,让同学们看录像,进行统计。”统计开始了,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认真地进行统计,可是,当汇报结果时,几十个人几乎没有相同的数据。同学们主动找原因,找失败的根源。当他们正急切的时候,我说:“看来这任务很艰巨,我通知公路局长一声,就说我们没有统计出来。”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坚决地说:“不行,您能不能把这个录像再放一遍?您能不能让汽车放慢速度?”当排除这两种方法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话音未落,同学哇地一声惊叫,不等老师说话他们自动地去组成小组,立即分工,那种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的氛围,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
总之,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工作,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学生拥有数学应用的能力,养成了数学应用的习惯,那他们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陈雪芬.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2期
[2] 张春花.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年01期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培养;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它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为发展应用意识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体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应用目的。另外,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在教学《连加连减》内容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境。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搭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当前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教学《数一数》时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应用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当前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的一成不变的老模式,因此,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兴趣,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如果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会聊天。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条件。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一课时,有一个内容是让学生数出一分钟四种机动车通过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对学生说:“公路局长让我们帮助统计一下关兴公路北盘江大桥路段一分钟机动车通过情况,让同学们看录像,进行统计。”统计开始了,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认真地进行统计,可是,当汇报结果时,几十个人几乎没有相同的数据。同学们主动找原因,找失败的根源。当他们正急切的时候,我说:“看来这任务很艰巨,我通知公路局长一声,就说我们没有统计出来。”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坚决地说:“不行,您能不能把这个录像再放一遍?您能不能让汽车放慢速度?”当排除这两种方法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话音未落,同学哇地一声惊叫,不等老师说话他们自动地去组成小组,立即分工,那种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的氛围,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
总之,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工作,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学生拥有数学应用的能力,养成了数学应用的习惯,那他们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陈雪芬.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2期
[2] 张春花.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