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常识开始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e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以前听过一种说法,是用来形容法、英、德、中四国人的办事风格的。一个人丢了一根针,如果这是一个法国人,他会聚众到街上游行示威,高呼口号:“我们要找到这根针!”如果这是个英国人,他会不露声色地跑到皇家侦探局,秘密请人侦破这根针的下落。如果这是个德国人,他会把房间的地板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方格,然后逐格逐格地寻找。而如果这是一个古代的中国人,他会找出一根铁杵来,将它磨成一根针;如果这是个当代的年轻一辈的中国人,他则会先找出一根特大号的铁杵,在记者的摄影机和围观的群众面前大做其铁杵磨针的秀,等到风头出尽、暴得大名之后,再趁人不备去偷一根针,以吹嘘自己大功告成。
  谁都听得出这个故事里面的讽刺意味——它的确意味深长。其他国家的情况,暂且不论。但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思想暗合了这个故事所说的荒谬逻辑。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被教导说,要学习这种将铁杵磨成针的刻苦精神,而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用铁杵来磨针是最笨的办法,既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它远没有用钱买一根针来得便捷有效。即便你没有钱,也可以用这根铁杵向别人换一根针,(这种便宜生意有谁不愿意做呢)而省下磨针的时间。这就好比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失败在大多数时候就真的是失败,它并非什么成功之母。那些为了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命题的人,往往会举出爱迪生等人的成功事例作为证据,却忘了这是一个既可以被证明也可以被证伪的命题,反面的事例同样举不胜举。多少人,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有取得过任何的成功,他原本可以知难而退,在其他领域寻求更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可就因为他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种话,一条路走到黑,结果进了死胡同,错失人生的许多良机。还有,现在的学生作文,写的多半是些“记有意义的一天”之类,在这样的思想训练下,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都不太注重观察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或经验,而径直奔向“意义”的大道,结果呢?盲目升华出来的“意义”充斥纸面——老师们从不告诉学生,多数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无意义的,是周而复始的,它就是活着,照着生命的规律而运转而已。其实,这何尝不是生活最本质的意义?就像一年的四季,一天的凌晨、正午、傍晚和晚上,就像花开花落,就像太阳每天升起落下,月亮阴晴圆缺,它看起来都是庸常的,一直如此的,然而,正是这样的“一直如此”,把这个世界、把我们的生活,镶嵌得严丝合缝。如果非要漠视这样的平常生活,非要在这样的生生不息的日子里,找出一个更宏大的“意义”来才能满意而去,这就会造成让一些幼小的心灵,一开始就向往“生活在别处”,蔑视普通的日子,好大喜功,好高骛远,从而成长为一个难以执着于当下生活、难以诚实地扎根于此时此地的人。
  这些单调的思想,说白了,无非是叫人只注意事情的结果,至于为了达到这个结果而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忽略了什么重要的过程,则可以完全不管。这种不言自明的常识错误,如今却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统治着越来越多人的思想,想来真有点叫人担忧。
  为了得到一根针,不惜把铁杵磨成针;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惜遭遇无休止的失败——假如对这样的格言和谚语,我们只告诉孩子们其单方面的意义,而不引导学生们对现成的思想进行质疑,不培养他们怀疑一切、追求真理的勇气,那这样的格言教育,实际上就是在鼓励人放弃自己的大脑,一味地蛮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丝毫不讲究效率、成本,不讲究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于是,社会现象中的一些“怪胎”就层出不穷。比如,一些城市为了应付全国卫生城市评比,竟然将臭水沟的水抽干,然后再注入清水甚至矿泉水;又比如,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下来的做好事的指标,不惜将自己的铅笔或橡皮擦当作捡来的东西交公……更好笑的是,这些事情即便败露,也会因为当事人的“用心良苦”而得到原谅。这就好比“大跃进”时期,一些出身农家的高级领导人,明明知道一亩地产几十万斤粮食是不可能的(就是堆也堆不出那么多粮食来),可他还要辩解说,不要打击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这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动机和目标是“革命”的,手段是否含有欺诈的成分已不重要!
  还有一个笑话说,老师问学生:你今天做好事了没有?学生回答说:做了,我和小明一起帮一个老太太过马路。老师说:很好。学生却补充了一句:不过,那个老太太一点儿都不想过去。虽说是笑话,却可以从中闻到我们周围到处都弥漫着的怪异的道德气息。帮老太太过马路、捡到东西交还失主,这些本来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做的事情,这些基本的常识,现在却被宣传成了一种了不起的壮举,久而久之,常识就被人们不知不觉地遗忘了。这种将常识盲目进行精神升华、从而造成真正的常识从我们的生活中隐匿的宣传方式,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到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之中:大家都在期待道德英雄、精神典范,期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出现,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来做,他自己则悄悄地躲避作为一个正常人该尽的基本责任。所以,一个用做好事的思想来支撑自身道德体系的社会,表面上看来,是在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使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并使他们丧失了履行自身道德义务的热情。
  鼓励大家都在表面上做好事,却不注重人格修养的自我塑造,就是鼓励在众人中建立道德神话;而一个社会如果过于依赖道德神话,民众的常识之心就会被淹没。大多数时候,一个人在做好事,后面跟着的往往是一大群占小便宜的人。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对这种现象有过精彩的分析。比如,一个人本着善良的秉性,用节假日的时间帮助居民免费修理电器,结果大家都把一些已经破得无法再用的电器带来,耗费了无数的时间和零件,换来的不过是勉强再用几天,从经济效益上说,不值得,从社会效益上说,也造成了“一人学雷锋,众人捡便宜”的恶俗局面。所以说,做好事作为个人的道德表现,值得赞赏,但把做好事作为一种道德运动来推广,却不值得提倡。《礼记·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任何人要治国平天下,必先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没有这种内在的人格力量,所谓的道德,只不过是一种表演而已。
  以上这些都是常识问题,可由于我们长期远离它,它已变成了异类。所谓回到常识,就是要我们经常反思自己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经常质疑那些似是而非的教导,那时我们会发现:许多的事情,我们都要从头再来;真正的革命和解放,应该从常识开始,从每一个习焉不察的生活细节开始。
其他文献
通过有限元分析,对采用结合梁桥面和整体钢桥面两种桥面形式的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的竖向刚度、系梁和拱肋的内力、桥面系统的内力和自振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形
价格竞争虽是市场经济实现优胜劣汰所必须的竞争方法,但行业性整体价格战则是一国经济机体上的肿瘤,危害甚大!除了需要采用立法约束企业价格竞争行为外,也需要企业有正确的价
谈到离别,没人心甘情愿,但他无可奈何。无论你如何缠绵,如何依恋,时光的脚步总不会停,牵起的手也会被人海冲散,只容你看着对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是否还能记起,那时的无助,
"一见如故,从此不陌路。"与你初识在初中,毕业后,再见在高中。报名那天你走进校园,抱着一摞书,微风拂晓,扬起你细碎的发梢,彼此相视一笑。与你并肩走在树影幢幢、花香迷茫的小路上。
闲来无事,翻开班刊《金秋》,看到《校园之声》栏目,又一次走进一篇篇的学生作文,课堂的种种趣事像电影的镜头,一个个在我眼前闪过。  镜头一:下课前三分钟,我让学生猜字谜:“四十八个头,打一字。猜中奖衣服一套。”我的奖励从来都让人意想不到,有时奖某某同学拥抱一个,有时奖签名书一本,有时奖棒棒糖一个……奖衣服一套学生还是第一次听说。他们不急着猜谜,而是问我:“真的吗?猜中的就有衣服一套?”我很坚定地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