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响应由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重构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号召,我国各大中小学、大学等均进行了体育改革,并形成了初步的体育课程体系,为未来体育课程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新课改下的体育课程的改革仍不完善,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漏洞。本文分析研究了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对体育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改革分析;实践
所谓改革,就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部分。我们的改革就是要去掉一些陈旧的制度,建立一些新的、适应现代小学生的体育规则。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是渐进式推进的,是一个继承和换新并存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一次性改革就能完成的,我们不能企图通过一次性的体育课程改革就能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课程计划。因此我们针对改革实施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体育实践提出了建议。
一、新课改下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课程内容太过广泛
由于颁布与实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标准,各个中小学校园开始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条件,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进行,我国体育课效仿国际教育的格局,引入了许多新的国外的体育项目,例如,网球、轮滑、健美操、攀岩、跆拳道等。这些体育项目的引入,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分散了学生对于一项体育运动的专注程度。使得学生只对体育项目有一时的兴趣,还没有完全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就放弃,转而学习另一项体育运动,导致体育课的效率极大降低,体育课也有演变为游戏场的趋势。
(二)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培养
体育课改要求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运动的兴趣,因此许多中小学为迎合学生兴趣而去对课程进行改革,但却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拼搏向上,不屈不挠的品质,养成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意识。虽然培养学生健身理念是体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学校各级走向错误的方向,认为体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需要,舍本逐末的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最重要的精神培养。
(三)体育课程目标过多
新课改要求体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身体上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心理上获得收获,培养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态度上更加认真,改善不良学习态度;在道德提升品质素质,培养优质人文精神等,然而在这样重重的高标准下,使得体育教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同时达成并提高众多目標。因此,造成体育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体育知识,体育课堂所达成的强度不够,无法达到体育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更不用说新改革下的高标准目标。
(四)忽略了传统学校体育的优质经验
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群众的多次筛选而形成的,它的优质部分普遍适用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等。它具有多种多样、丰富的表现方式,例如,射御、戏毯、武术等,它使人修身养性,培养人的“知书达理”,是育德的重要方法。中国传统体育的核心与精髓是在思想上,强调能文能武,将体育融入礼乐教化,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和进取拼搏的思想作风;在身体上,注重体育课题组合以及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它所包含的内容至今仍值得体育教师学习和借鉴,因此不能随意废除放弃,按国外体育制度照搬照抄,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认真研究我国体育制度的漏洞,结合国外体育政策,借鉴国内原有的优质经验,来完善新课改下的体育课程。
二、对体育改革实践的建议
(一)集中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堂上,首先要顺应学生自主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而制定体育课堂目标,当学生达到自己所选体育项目的目标后,才可以选择下一项体育项目。给予学生部分的自主权,既响应了学生自我的兴趣,又集中了体育项目的要求。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随时注重观察学生的练习状态,及时进行正确的指导。还应该强调突出教师的评价地位,强化体育成绩的考核。使得学生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减少偷懒耍头的现象,不随意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换体育项目。
(二)注重对学生精神的培养
应该整体梳理体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核心目的,即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体育精神,要突出体育课程的关于提升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核心价值观。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使得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形成自主运动的意识思想和行为习惯。向学生具体讲述体育的知识与原理,通过实践演练,使得学生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方法与技巧。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
(三)制定主要目标,集中训练
要大力强化体育课堂的主要运动项目教学,强化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弹性指导。要主要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为目标,来对学生进行知识上、技术上的指导。通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给予体育教师一定的参考和标准,从而拢聚体育教师分散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具体化的教学内容不要求教师必须执行,它是弹性化的指导内容,有待教师和学校自行改良和提高。从而提高体育教师教课效率,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更加集中的锻炼,收获心理、身体上的素质提升。
(四)吸取传统优秀体育课程经验
我国的传统优秀体育经验,是我国代代相传的经验,是中国体育教育的代表,传统体育教学以修身养性为特点,这对于体育课程核心标准,即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精神,提升学生社会价值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其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长流,更加符合中国特色,更适合中国学生本身的特点。因此应在改革的体育教育中,融合传统体育课程优秀的经验,进而提高我国体育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涛.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J].科学与财富,2015(3):25.
[2]桑会巧.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41).
[3]刘敬群.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194.
关键词:小学体育;改革分析;实践
所谓改革,就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部分。我们的改革就是要去掉一些陈旧的制度,建立一些新的、适应现代小学生的体育规则。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是渐进式推进的,是一个继承和换新并存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一次性改革就能完成的,我们不能企图通过一次性的体育课程改革就能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课程计划。因此我们针对改革实施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体育实践提出了建议。
一、新课改下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课程内容太过广泛
由于颁布与实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标准,各个中小学校园开始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条件,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进行,我国体育课效仿国际教育的格局,引入了许多新的国外的体育项目,例如,网球、轮滑、健美操、攀岩、跆拳道等。这些体育项目的引入,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分散了学生对于一项体育运动的专注程度。使得学生只对体育项目有一时的兴趣,还没有完全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就放弃,转而学习另一项体育运动,导致体育课的效率极大降低,体育课也有演变为游戏场的趋势。
(二)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培养
体育课改要求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运动的兴趣,因此许多中小学为迎合学生兴趣而去对课程进行改革,但却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拼搏向上,不屈不挠的品质,养成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意识。虽然培养学生健身理念是体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学校各级走向错误的方向,认为体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需要,舍本逐末的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最重要的精神培养。
(三)体育课程目标过多
新课改要求体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身体上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心理上获得收获,培养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态度上更加认真,改善不良学习态度;在道德提升品质素质,培养优质人文精神等,然而在这样重重的高标准下,使得体育教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同时达成并提高众多目標。因此,造成体育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体育知识,体育课堂所达成的强度不够,无法达到体育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更不用说新改革下的高标准目标。
(四)忽略了传统学校体育的优质经验
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群众的多次筛选而形成的,它的优质部分普遍适用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等。它具有多种多样、丰富的表现方式,例如,射御、戏毯、武术等,它使人修身养性,培养人的“知书达理”,是育德的重要方法。中国传统体育的核心与精髓是在思想上,强调能文能武,将体育融入礼乐教化,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和进取拼搏的思想作风;在身体上,注重体育课题组合以及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它所包含的内容至今仍值得体育教师学习和借鉴,因此不能随意废除放弃,按国外体育制度照搬照抄,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认真研究我国体育制度的漏洞,结合国外体育政策,借鉴国内原有的优质经验,来完善新课改下的体育课程。
二、对体育改革实践的建议
(一)集中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堂上,首先要顺应学生自主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而制定体育课堂目标,当学生达到自己所选体育项目的目标后,才可以选择下一项体育项目。给予学生部分的自主权,既响应了学生自我的兴趣,又集中了体育项目的要求。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随时注重观察学生的练习状态,及时进行正确的指导。还应该强调突出教师的评价地位,强化体育成绩的考核。使得学生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减少偷懒耍头的现象,不随意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换体育项目。
(二)注重对学生精神的培养
应该整体梳理体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核心目的,即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体育精神,要突出体育课程的关于提升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核心价值观。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使得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形成自主运动的意识思想和行为习惯。向学生具体讲述体育的知识与原理,通过实践演练,使得学生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方法与技巧。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
(三)制定主要目标,集中训练
要大力强化体育课堂的主要运动项目教学,强化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弹性指导。要主要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为目标,来对学生进行知识上、技术上的指导。通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给予体育教师一定的参考和标准,从而拢聚体育教师分散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具体化的教学内容不要求教师必须执行,它是弹性化的指导内容,有待教师和学校自行改良和提高。从而提高体育教师教课效率,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更加集中的锻炼,收获心理、身体上的素质提升。
(四)吸取传统优秀体育课程经验
我国的传统优秀体育经验,是我国代代相传的经验,是中国体育教育的代表,传统体育教学以修身养性为特点,这对于体育课程核心标准,即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精神,提升学生社会价值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其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长流,更加符合中国特色,更适合中国学生本身的特点。因此应在改革的体育教育中,融合传统体育课程优秀的经验,进而提高我国体育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涛.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J].科学与财富,2015(3):25.
[2]桑会巧.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41).
[3]刘敬群.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