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言草语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绒花:一晌贪恋的清欢
  村头的绒树再次开花时,我们的假期也随之开始了。每年的这段日子,都是我们最愉快的时光。结束了被禁锢半年的校园生活,一出校门我们就变成长出了翅膀的鸟儿,得天得地,浑然不顾。
   绒树是我们这里的称呼,书名叫合欢树,我们常叫的绒花也就是合欢花。只是那时我们不知道它还有这么一个雅致的名字。小时候,我们往往遵循着乡村的认识,觉得书本上的东西都是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即。所以,10多年后我第一次出现在他乡时,还曾因为这个名字和别人起了争执。慢慢地,才发现自己对在故土上养成的认识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突然觉得远离故乡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远离,我看到了故乡的很多事物并不是原来认为的那样,有的相对简单,有的复杂得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就连平时最熟悉的草木,与我们的认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同样,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如果不是远离,可能我一辈子都无法了解,故乡原来有那么多可供描写和值得叙述的事物。因此,远离故乡对我来说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人生本来就是矛盾的,只有在矛盾中发现美丽的人,才能让自己在相同的生活中活得与众不同吧。
   我们偏执地叫着绒树以及绒花的名字,最初听到歌曲《雪绒花》时,竟想当然地以为,它和我们故乡的绒花应该是同一品种。现在想来,我们孩童时的想象是多么可笑,我们习惯地按着自己的方式行走,一路上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且,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认识,有时为了强加给别人,引经据典也要证明自己的正确,实在理论不过,偶尔也会展示下自己的武力,最终以强者的理解决定某个事物或者某件事情的对错。绒花不需要这些,无论是我们村子,还是我们村子周边的那几个村子,所有的人都这么称呼。我曾问过几个年长者,为什么称它为绒树,回答的原因都很简单,绒树上的花开得和绒线一般美!
   村头的绒树生长在桥洞的两端,桥洞是一条河的出口处,几棵绒树的大半个身子都伸在河面上,无论开闸还是闭闸都不能阻挡我们从绒树枝上跳入水中嬉戏的节奏。整个暑假,我们除了游水,就是聚在桥头的绒树下下棋或者听老人讲古。当然,我们那时候并不知道,故乡的绒树和南方的榕树有着天壤之别。绒树的花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十分纤细,有种淡雅的清香。是的,我一直觉得它的香气是轻的,像浮在空气中,从缭缭绕绕的树枝下穿过。粉红色的花朵,让它的香也有点淡粉的感觉,不逼人,也不诱人,一种自在,一种淡然的若有若无的香,不像那些扑鼻的高香,一副死腻着你的感觉,让你老远都要为它左右。绒花的香不艳不浓,有点不为所动的高傲,它视一切如无物,纵使是空气使人窒息的炎热盛夏,它依旧唯我独尊,在枝头上轻轻地飘着,抒发着自己与世无争的淡雅情怀。
   记得那年,我在外地和别人说起故乡的绒树开花时,他们竟都笑我,说榕树也开花吗,有谁见过榕树的花开什么样子?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向他们描述,故乡的绒树和其他的树不一样,树身不是特别直地向上生长,而是约两三米高便开始向四周伸出枝丫,甚至有的还不足一米就开始呈扩散状;树皮略显粗糙,灰褐色有细小的斑点,树龄越老则颜色越深;叶为复叶互生,羽状,像鸟的翅膀,风吹时特别好看,还有着白天展开、夜晚闭合的特质,十分奇异;花淡红色或粉色,很多花簇拥在一起开放,花萼管状,有柔毛,花丝细长,花开的样子有如一把微型的扇子。可是,任我如何解说,愣是没人相信。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所有的解说仅限语言。我们只顾及解释和反对,却不知道所说非同。而我也不知道,两种树只是音同却不同字,这也让我后来想起,当年所学的课本中就有榕树一文,而我也曾把它和故乡的绒树对比,发现它们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我还为此提出疑义,却没想过这两种树的写法。等我发现是不同的字的问题时,已经是多年之后。而我当时还忽略了另一个问题,他们是北方人,他们那里根本没有这种树木。当然,即便是榕树,也是会开花的,不过它的花开得比较隐秘,不易觉察,不像绒树的花,开得那么欢畅、那么豁达,铺天盖地,以致连那诱人的羽状叶子都黯然失色!
   其实,我对绒树的喜欢,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它的花,而是它那庞大的树冠,总能投下巨大的阴影,为我们遮住太阳的光射。我贪恋着它的阴影,在盛夏时节,随便扯张旧报纸或者拿个蛇皮袋子,往绒树下一铺,就可以躺下身体睡得不管不问,直到晚饭时被寻来的家人唤醒。如是听老人讲古,更是连晚饭都可以忽略了。年龄稍长,喜欢看书,携一本书,拿着凉鞋坐了,或骑着桥栏,或倚着树干,或躺在蛇皮袋上皆可。无风或极热的日子,看不下去书,便攀上树干,一纵身跃然水中,几个深猛扎过,或几个水漂打完,再次回到树下,捡起书来,那种畅然自是现在的空调不能比拟。
   有时,我们也会在绒树下钓鱼,一边嗅着淡淡的花香,一边欣赏着水中的倒影,以及在水中一起一伏的鱼漂。那时候的水很清,以致連水下游动的鱼儿都清晰可见。它们你来我往地争夺着鱼饵,偶尔还会在接近水面的地方翻起一个又一个的水花。通常,我们一边钓鱼,一边撒着欢地大呼小叫。或是树上的绒花跌落水中,会有很多浮鱼来抢,那时我们就会把鱼钩拉起到离水面最近的部位,逆着水流泛动的鱼钩也会吸引浮游的鱼,特别有一种叫餐鲦的鱼,最容易咬钩,也最容易钓到。但是这种鱼很小,而且一旦离开水很快就会死掉。所以,我们大多时间仍是把钩下到深水里,钓鲫鱼、昂刺,运气好时也能钓到鲶鱼。
   我知道,我如此喜欢绒树,对它津津乐道,不过是对那段成长岁月中美好时光的贪恋。我对绒树并没有太深的了解,不知道关于娥皇、女英和虞舜的爱情故事,也不知道它有“言归于好,合家欢乐”的寓意,及“合欢花象征永远恩爱、两两相对、是夫妻好合的象征”。我一直没有把它当作合欢,尽管它们现在作为行道树,在城市的街道两侧生长,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它一直是故乡开着绒花的绒树。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开故乡,开始成为一些人嘴里的异乡人时,我才渐渐明白,那些在岁月里跌落水中的绒花和我们原来是一样的,大家最终都会随着水流四散漂去……    很多年后,再次回到故乡,蓦然发现村头那几棵标志性的绒树已经不知了去向,像那些年曾给我们讲古的老人,也都不知不觉地从生活的印迹里抹去了踪迹,只留下一些模糊却又可供回忆的往事。
   现在,村头的绒树已经没有了,但是我却有了很多可以知道它们的途径,从电脑到手机,无论影像还是文字,都可以很轻松地找出它们的影子。现在,我可以很容易地告诉远在北方的朋友了,当年的争论原本毫无意义,这世界太多的东西我们根本无从知晓,我们知道的,也往往是表面的,那些隐藏在事物之下的内容,远非我们凭一个人的直观可以了解的。而我们常常陶醉在自己所知的那个层次,从而放弃了对更深刻事物的探索。我们通常挂在嘴上的是“人生最大敌人就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会有最终的自由与快乐”。事实上,我们又有多少人在想方设法地抵达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停留在短暂的自我满足?
   暑假的时光总是因为我们的贪恋而过得极快,当绒花开始落下,随着水流远去,我们自由的得天得地的日子也就结束了,无论愿意与否,都得收拾起心情,在接踵而来的日子里重新回到校园,回到禁锢自己的教室里。只是,我們都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似乎整个暑假只是一晌清欢,刚睁开惺忪的睡眼,就不得不开始另一天的生活。可人生就是这个样子,它并不会因为谁年轻,就留下足够你准备的空隙……
  萝藦:隐居乡野的草药之王
  从芄兰到萝藦,要走多远的路才能抵达我的故乡?
   我不知道,在故乡,我们既不知道它的名字是芄兰,也不知道另一名字叫萝藦,这两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太雅致,太不像乡村的事物。通常我们直呼它荷瓢,也有的村子喊它为婆婆针线包。
   荷瓢之称,盖因其果近乎荷包状,成熟裂开后一分为二,仿如两只小水瓢。小时候,我们常把它飞尽了种子的外壳当作小船,放在水上漂流。而且和纸船不同,它即使翻入水中,捞出来照样可以漂,丝毫不受影响。现在想来,它也可能是雀瓢的误读。不过,对于这种乡野产物,不同之地本就有许多各不相同的称谓,谁又会去在意和分得那么清楚呢!
   至于婆婆针线包,这个说法我们也是认同的。不说其外形了,单看那果壳内的种子,你就不能不说它是一把把的针线深藏其中。小时候我们到处寻找这种果实吃,它们垂在叶下,翠绿的带有斑点的果皮里包着白嫩白嫩的絮状瓤,放在嘴里一嚼,会有乳白色的果浆流出,香脆甘甜,鲜嫩中带着淡淡的草木香味。一度,这种果实成为我们秋天里最抢手的食物。那时候,我们经常寻觅这些可食的野生植物,如:白茅的嫩芽、茅根、龙葵果、灯笼果、苘陀等等,像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野小子,对于野生植物的熟悉程度,最基本的认识就是可以吃或不可以吃。我们从未想过它们是否具有中草药的身份,对身体都有哪些益处。凡能吃的野草对于我们,都是饭桌之外用来打牙祭的最好食物。
   我们对于普通的草药多少也知道一些,不过,这种理解也多是集中在身体发肤受到侵犯之后。比如夏天为防蚊虫叮咬,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艾草薰,只是点燃的艾草不仅薰蚊虫,也薰我们自己。被蚊虫叮咬之后用切成片状的蒜头涂抹,效果也很明显;如被蚂蚁或蜜蜂蜇伤,掐以半枝莲揉碎涂抹即可,当然仙人掌更好。此外还有一些乡人皆知的常识:无花果可以治腹泻,槐花茶可以清热,野棉花可治肿毒,荷瓢汁可以去猴子,这里说的荷瓢就是萝藦,猴子就是长在皮肤上的一种叫“疣”的东西。说到荷瓢汁,我就不得不说起自己当年的经历,为此我没少挨过母亲的揍。在乡村,孩子被父母揍算不上是件事,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经典的教训。所以,我们在正该调皮的年龄挨揍,就像吃饭一样简单。可是为摘食荷瓢被揍,想想真是有些亏。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自己不偷不抢,正大光明地寻了点打牙祭的东西,既没给家里添麻烦,又解了没水果的馋,本来是件好事,却平白无故地挨顿打,那委屈真的欲说还休。不过,当我们看到衣服上留下的那一块块无法洗掉的灰色斑纹时,才发现自己被打真的活该,也就慢慢释然了。尽管如此,接下来依旧不长记性似的,每每在沟边的芦苇丛或者长满荆棘的矮树林里见了,仍忍不住地去摘,然后回家再次接受惩罚。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慢慢增长的年龄把我从所在的儿童群里薅出,才算彻底地告别了荷瓢。
   尽管,我仍习惯于荷瓢这个名字,但还是要把它看成是萝藦的乳名,或者置身乡野的外号!
   萝藦是一种攀附性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沟壑边、芦苇或灌木丛中。这些大家不常去的地方,恰恰显示了萝藦的隐秘性,它不像那些随处生长的杂草,没有选择,逮哪儿就在哪儿疯狂地生长。萝藦不,它选择出生地,并且不事声张,它静静地隐居一隅,只为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后代,让生命得以延续。如果说这是它的无意之举,然而,也正是它的这种生长方式,保存了一株草药全草的完整性!
   印象里,萝藦不只在春天生长,几乎每个季节都在生长,六七月份了还能看到刚长出不久的新苗在地面上匍匐。它的成长过程像所有的攀附性植物一样,从嫩芽到抽叶,然后伸出攀爬的触手,一点点向前探出,一路上凡有枝有茎的事物都是萝藦借助向上的力量!这种不绝的攀缘,或许只是它的本能,是否有其他的原因,我并没有感觉出来。它似乎对于自己生长的高矮、粗细与否并不特别关心,对向阳或者背阴也没有太多要求,无论在哪儿,只要活着它就会在该开花的日子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不像有些特征明显的植物,如向日葵、含羞草、木芙蓉等,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格。
   萝藦的生长环境对我们来说,有些不爽,在采摘它的果实时还会有所顾忌。它攀爬的树丛中往往会有种叫毛辣子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弄得浑身刺痒,凡被辣处,无不立刻红肿,奇痒无比不说,还不能用手挠,越挠越痒,直至挠出血来,依旧不忍罢手。而在芦苇丛中,通常也会有种叫拉拉秧的攀藤性草本植物,茎上长满小刺,只要被其挂上,往往越缠越紧,所以,每次想到这些东西,我的手臂和腿上经常会有一种因恐惧而痉挛的感觉。家长们从不阻止我们采摘萝藦的果实,但是对于我们在芦苇丛中掏鹪鹩窝的事,却是极其反感的。他们并不是从所谓的生态环境平衡考虑事情,只是觉得我们这么做有些伤天害理,因此,他们的反对也是极其严厉的,小则巴掌伺候,大则棍棒招呼。在芦苇丛中,无论摘萝藦还是掏鹪鹩窝,我们都会受到鹪鹩和其他鸟类的攻击,尽管它们只是围着,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声音向我们哀鸣。尽管我们并不害怕它们,可是在浓密而显得阴森的芦苇丛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还是会令我们不寒而栗。为了躲避就拼命地向芦苇丛外挣扎,这个时候,拉拉秧的重要性就显露了出来,只要被其挂上,就会越挣越多,以致一大片的芦苇纷纷倒向我们,甚是吓人。可是越紧张越挣不脱,越挣不脱越着急,为了顺利逃跑,大家都顾不得身体的疼痛,最终跑出来时,脸上、手臂上、腿上,往往是一道摞着一道的血痕。鹪鹩等鸟并不会因为我们逃出芦苇丛而拉倒,总是要追上一阵子,直到我们逃进村子……    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对待写作的态度有些问题,随后一段时间我停止了写作千篇一律的文章,我不能以如此的方式敷衍自己,那不仅是对编辑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不怕揭开隐私,暴露自己的本性,一个能把自己藏得滴水不漏的人是可怕的,仿佛让我们看一个无底的黑洞,在那里你什么都看不到,更不去想情感的共鸣以及可供信任的依托。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个不可被原谅的人。我有一颗可以认识到自己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的心,但我不会由此改变性格,成为他人想要的那种人。有时,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和苦瓜相似,无论你把苦瓜做成什么样的菜,它的苦都会留在那里不息不灭。
   为了改变自己对苦瓜的无知,我决定去市场里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那时候,市场上的苦瓜售价还比较贵,也不像现在这么多,或许是当时从外地进来,也或者是没有现在这么多蔬菜大棚的缘故吧。当卖蔬菜的小商贩把苦瓜拿到我的面前时,我一下子就想起了癞葡萄,它们太像了,除了个头和身材有些大小的差异。一说起癞葡萄我就想起了姥姥和姥爷,两位老人都是善良而热心的好人,他们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疼爱都视如心头之肉。小时候,我每年的暑假都是在他们家渡过的,如今一晃30多年过去,他们先后离开我也有10年了。我就是在姥姥家过暑假的时候,认识了癞葡萄。那时候乡下很少见到这种东西,而他们家的癞葡萄,也是我三姥爷家的小姨从上海带回来的。小姨在上海的大姥爷家待过一段时间,她不仅带回了癞葡萄、带回了甜高粱的种子,还带回了大上海的做派,连说话方式都和当地人格格不入。我自然管不了那么多的事情,能在那时候尝到如此稀罕的食物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苦瓜虽有两种,但它们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蔓生植物,多分枝;茎、枝被柔毛;卷须纤细,长达几十厘米,具微柔毛,不分歧;叶互生,为掌状深裂5或7片;叶柄细,初时被白色柔毛,后变近无毛,长4厘米!6厘米;花小,黄色,雌雄同株。如此,不用同父异母来区分他们的性格,又用什么来形容更好呢!
   對于苦瓜的种植,我了解不多,凭印象应该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且也不会特别挑剔土壤。否则,凭我姥爷家的那种又粘又粗的黑土地,以及30多年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境,绝没有伺候过于高贵事物的能力。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虽略有好转,但距离供养奢侈品的水平遥不可想。
   第一次炒苦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按之前文章中所写到的样子进行操作,将青翠的苦瓜剖开,挖去瓤和种子后切成条,配以红辣椒片进行炒制,猛然一看,颜色的确诱惑,然味道截然不同,完全与我在文章中所描写的感觉不同,满口的清苦之味,此种苦和茶叶不同,茶叶有回味的甘,苦瓜不回甘,只有沁人肺腑的苦,苦得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和我在姥爷家吃的癞葡萄相比,简直就是隔天隔地的区别!
   那次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再没食苦瓜,它的苦牢牢地占据着我的内心,让我无半点非分之想。想不到,一次简单的聚会又彻底颠覆了我对苦瓜的认识。那是参加文友举行活动之后的小聚,偶见一盘凉菜,仿如青瓜样的薄片浸在水中,清亮鲜绿,十分诱人,随即夹食,不但清脆爽口,还凉凉的,带着甜味,只在咀嚼中稍有清苦之感。忍不住问了朋友,才知是苦瓜的另一种做法,称为蜜汁苦瓜。事后知道,这道菜的做法是最简单的,将生苦瓜去皮,削成薄片,然后置冰冻之,以减少苦瓜的苦味,尽量留住苦瓜中的营养。吃的时候,有的以苦瓜沾碗中的蜂蜜,有的直接将蜂蜜浇在苦瓜上食之。说是蜜汁苦瓜,可我总觉得那甜味应该不是蜜汁,商人重利,怎么可能舍得在如此的小本中使用蜂蜜,能用上好一点的冰糖就已经不错了。当然,也不能一棒子将所有的饭店全部否定,毕竟不同的饭店用料不同,还是有讲究的店家!
   接下来的日子,吃到苦瓜做的菜品越来越多,也从而知道了苦瓜的许多做法,竟真的慢慢喜爱上了它做的菜。苦瓜炒蛋在我们家是最普遍的做法,通常是将洗净去瓤的苦瓜切成片,放入切碎的辣椒,然后将锅加热放少量油,把苦瓜和碎辣椒一起倒入锅中,放入食盐翻炒几下即可,再加入打匀的鸡蛋,翻炒至熟。偶尔也把苦瓜切成丁,放入鸡蛋中连同盐一起搅匀,再用此法炒制,这种最简单的做法,不仅吃起来鲜辣清淡,脆香可口,还几无苦味!
   凉拌苦瓜、素炒苦瓜和辣炝苦瓜我们家一般不做,这三种做法,遭到了爱人和女儿的一致反对。她们嫌凉拌苦瓜和素炒苦瓜只有个好品相,很难下咽,辣炝苦瓜更是无法接受,直喊嗓子受伤。虽然我比较喜欢这种香辣而又清苦的味道,但是大局为重,除了她们母女不在时偶尔为之,其他时间还是以大家共同接受的方式制作。蒸肉苦瓜和苦瓜排骨汤也是只做了一次就戛然而止,浅尝之后再也没人愿意品评。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苦,用两个字则是太苦。反正儿子不吃,做得再好也不吃,所以也就不用他再表态。唯有肥肠苦瓜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一道菜。制作肥肠苦瓜通常要加上少量的辣椒和蒜头,这个时候爱人和女儿不再反对。苦瓜切成小段,肥肠切成圈状,待肥肠炼出香味,加入辣椒、蒜头、苦瓜以及适当的配料,至汁完全炼透,苦瓜也已熟软,此时起锅,肥肠的香味完全浸入苦瓜,而苦瓜的苦也相应渗入肥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颜色黄绿相间,食之肥软嫩香,满口流油,自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平日里连沾也不沾苦瓜的儿子也会伸出筷子,当然,他只挑肥肠,问之则说,管它呢,好吃就行!
   我知道,我之所以觉得苦瓜不再像最初时那么苦,其实,不是苦瓜的味道变了,苦瓜还是苦瓜,而我的习惯已经开始改变,我习惯了把这种清苦的味道和人生的滋味融通在一起,像我当年初饮茶时一样,苦过之后便习惯了,习惯了便不再觉得恐怖了。
   其实,人生不就是一种慢慢地习惯么!
其他文献
月 夜   镜子里,月光从地上   扶起树影   我们都一同伸长了脖子   望着天空   像蘸取盐粒一样,我们舔湿   食指,蘸取东方的星星   屋檐上趴着的猫   水池边的蓝花藤   一动不动的壁虎   都在波涛汹涌的夜晚   衔着自己的星星四处泅水  田 野   掌纹里下起了雨   冲刷掉所有交叉的虚线   背后的油菜花还在这个季节   使用着各种标点符号   麦田捉住了一只乌鸫   连同那棵
期刊
一  时间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老马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事件的核心人物是马树,马家唯一的儿子。马树即将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日期指日可待。马家为了马树填写报考志愿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家庭会议。  会议由母亲苏桂云召集并主持,父亲马兴旺、大姐马莲、二姐马花、马树的大姨,一位风风火火的中年女人苏桂霞也列席参加了。一家人神色凝重又满怀激动地围坐在平日里吃饭的饭桌前,事件的主角马树态度暧昧,事不关己地坐在
期刊
张爱玲:起点和终点   一个女人,用了一个冬天,行走在路上,颠簸在异乡,去看那个不能指名道姓的男人。   异乡的路,难行尚不足惧,吃饭被宰、如厕艰难,才让人苦不堪言。而在闵先生老家耽搁了一个月,更让急于会面的人情路不堪。   张爱玲,名门出身,城市女子,当红作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只好和“闵先生”这样的男子搭伴前往目的地。这些地方,他也经过了吧?张爱玲以此安慰自己的心,一边恨
期刊
大地的理想  乙末年距小雪还有5天,我去横峰访友。吴武华兄和史海辉兄均为我多年兄长,慰留我,说,去乡间走走,有很多好地方。我说,横峰来过很多次,大部分地方都看过了。吴武华兄说,可以去新篁看看,有好东西。我说,20年前去过,记忆模糊了。就这样,去了新篁。又不可自抑地去了司铺、莲荷、铺前、港边、龙门畈。冬雨绵绵,大地始终垂降暮色。我却义无反顾地扎入丛林、川峦、田畴之中。似乎那是看不厌的故乡延伸部分,是
期刊
一   《梁光正的光》显然包含着丰厚的历史内容。梳理其叙述所涉的时间序列,即可勾勒出主人公梁光正一生的遭际与命运,而其间有关“人民公社时期”“革命时期”直至当下社会的背景性铺垫与提示,则分明标识着历史纵深叙述的小说维度。人物故事与历史运行之间的深层关联,犹如一路经络存伏于这部长篇的叙述之中   自1949年以降,个体生命与历史内容之间的纠结与胶着,渐成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主流性叙述追求,
期刊
一个满脸皱纹的男人买了扎西的房子,没过几天就住了进来。   扎西要卖房子的事情,到最后我才知道。   我家的房子和扎西家的房子隔不了几米。以前我听别人说,其实我们两家的房子中间有条小路连着,两家大人你来我去,把路磨得光光滑滑。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两家大人不走动了,路上长满了草。再后来,两家干脆把路封了,彼此砌了一堵墙。从此,谁家的生活就是谁家的了。   那天院子里的鹅
期刊
涧水是原始的性灵  草是星星 不辨水流 不辨隐蔽在古镇  中的朱石巷 一早到晚 黄昏 夕阳  斑斑驳驳 隐现  颐阿之间 渡口也羁旅之思   哦我不淙淙细流  不去运河垂钓 落叶纷飞   是新陈代谢 是高沽之流  我是古今 志同道合 巧遇小指岛   蝌蚪漏出腿  魚儿穷游东方 日日夜夜 千索万思  孩童呜呜之音 小河如此无边 如此无际  云日辉映 空水也是人家  大地静如处子  一堆黄杨围着小叶赤
期刊
对于棒木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来说,王跃进的经历已然构成百听不厌的传奇。不知道什么狗屎运气,王跃进被前来勘探矿藏的地质队看中了,成为棒木村第一个走出去的人。那段时间,总有飞机在村子上空盘旋,尾巴拉出一条笔直的气流,经久不散。村民还曾在村西的大塘中捞出巨大的塑料膜,摊开来至少能覆盖几十亩地,据说是从飞机上掉下来的,很可能就是天空那段白色尾气。这种塑料膜其实派不上什么用场,因为太薄了,盖在稻把上绝对会戳出
期刊
一  去吧,你都内退了,有的是时间,又不用你掏钱。  我得回去问问我家老吴。  赵萍有点动心,对面说话的是她学太极的一个师妹,在一家旅行社上班,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少妇,总是一口一个“师姐”的叫她,声调悦耳,说话也入耳。  师姐,你要不提你多大,我还真以为我该是师姐呢。  真的真的,我可不是奉承啊,你看你这皮肤,再看你这身段,大家说,是不是啊?这看着也就三十出头吧。  一众师兄妹们一片附和说好,赵萍
期刊
耳 鸣  一只蝉  躲进了耳朵  医生的长篙短杆  也没能驱走它  要住你就住下吧  或许我们有缘  秋天都已过去  你给我留住了夏天  热热闹闹的夏天  对此  我应心存感激  常住人口  枝间跳跃的几只麻雀  像几片将落未落的黄叶  在这阴冷的冬天  在为我眼中的风景  该走的早在秋风起时走了  而你们未走  好像也找不出理由  总有人因眷念故土而老死故土  我只能这样解释  在统计局的数字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