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27日,伊朗顶级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在首都德黑兰近郊遭暗杀身亡。这是今年针对伊朗、震惊德黑兰的第三次高调袭击。今年1月,美国无人机在巴格达的一次袭击中打死了伊朗最强大的军事指挥官、海外特种作战部队负责人卡西姆·苏莱曼尼少将;8月,以色列特工在德黑兰暗杀了一名“基地”组织高级官员。
伊朗核科学家的噩梦
法赫里扎德曾在1990年代和21世纪初监督伊朗的核武器计划,是伊朗秘密核武器研究项目Amad计划的负责人,深度参与了该项目的“武器阶段”。在2003年伊朗领导人下令停止该项目之前,该项目试图完成6枚原子弹的研制。
这位科学家的遗体于11月29日在圣城库姆的法蒂玛·马苏梅圣地接受葬礼前的仪式,随后被送往伊斯兰共和国创始人伊玛目霍梅尼的圣地。葬礼于11月30日举行,高级军事指挥官和他的家人出席了葬礼,但没有透露葬礼地点。
自从启动核计划以来,伊朗的核科学家相继死于非命。2006年1月,两架伊朗客机分别在首都德黑兰和伊朗中部地区坠毁,客机上除了普通旅客之外,还有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指挥官以及一些核科学家。伊朗指责这两起意外均为美、以情报机关所为;美国战略情报预测公司的报告,也将这两起空难归咎于秘密作战,指出制造空难的目的是拖延伊朗研发核武器的步伐。
从此之后,伊朗的核计划不断遭遇各种厄运,不仅核设施和相关的配件工厂频繁发生神秘爆炸或起火,而且先后有近20名参与计划的专家和高管均莫名其妙死于各种“事故”或者暗杀行动。
目前,无论是作为一种战略,还是作为一种谈判筹码,伊朗都正在采取小步骤扩大其核计划。因此,暗杀核科学家是美国和以色列遏制伊朗核进程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个面积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的国家,以色列只能尽一切努力阻止伊朗获得这种可以把自己“从地图上抹掉”的武器。而伊朗已经从伊拉克身上吸取了教训,对核设施做了最严密的保护,对以色列空军外科手术式打击的手法有所警惕。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的特务机关摩萨德不断更新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的秘密作战手法。
尽管伊朗有5个主要的情报部门,即革命卫队情报机构、军事情报局、伊朗政府情报部、“巴斯基”情报机构和警察情报机构,它们也都相当忠诚,但在美国和以色列的金钱利诱下,难免出现变节者,因而在与外国情报机关的较量中一直处于下风,致使不少的伊朗核科学家死于暴力暗杀。
伊朗不会放弃核计划,铀浓缩从量变到质变不过是时间问题。法赫里扎德在保镖环伺下的死,在政治和象征意义上都非常重要。它再次暴露了伊朗国内安全的严重缺陷,可能影响到伊朗高层的博弈。
伊朗的无奈
法赫里扎德被暗杀后,伊朗威胁要“雷霆出击”进行报复。与伊朗精锐的革命卫队关系密切的Telegram账号报道说,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召集高级军事指挥官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军事报复手段。伊朗民众也出现了要求报复的抗议活动。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伊朗想为法赫里扎德之死报仇,它能怎么做?即使在“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被美军定点清除后,伊朗除了导弹象征性轰炸伊拉克的美军基地,也没有显示出什么有效的报复手段。军事打击以色列,可能正中了对方的圈套,伊朗所能做的或是把武器对准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以及海湾对岸逊尼派君主国的石油设施。
今年早些时候,拜登稱沙特为“贱民”国家,并威胁说基于对人权的关注,他将切断对沙特的武器销售;他还承诺重启与伊朗的外交,并重新谈判核协议。
12月上旬,据伊朗国营的Press TV和卡塔尔半岛台消息,“摩萨德的一名情报官”法赫米·希纳维日前在公路上等红灯时,遭到了多名枪手暗杀,最终枪手得逞逃离了现场。但是,伊朗没有承认是此次行动的策划者,以色列也没有承认死者是摩萨德成员。更有以色列媒体辟谣称,伊朗发布的视频其实来自以色列当地两场枪杀案的现场视频,而希纳维也不是什么摩萨德高官,而是当地一名木匠。
疑似散布假新闻以摆脱“报复”的两难,正说明伊朗当局的无奈。如果它在对方不断挑衅之后不进行报复,在国内和国外都会引发问题:它是否有能力保护该政权的最高领导人,是否有能力反击它所称的死敌的“恐怖主义”?如果它采取任何重大报复措施,它可能使冲突升级,为以色列和特朗普政府迅速采取军事行动提供借口—这将切断拜登带领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的外交途径。
暗杀事件再次引发了伊朗保守派对2015年“伊核协议”的反对。伊朗议会要求国际社会停止对伊朗核设施的检查,同时一名高级官员暗示,伊朗应该退出《核不扩散条约》。伊朗重要的咨询和仲裁机构“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的主席说:“伊朗没有理由不重新考虑《核不扩散条约》。”
然而,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强调“伊朗这个国家是聪明的,不会落入犹太复国主义者所设的阴谋陷阱”,伊朗只会在“适当的时候”寻求报复。伊朗外长扎里夫也通过社交媒体保证,伊朗政府准备重新遵守全面协议。这意味着德黑兰愿意妥协。伊朗的一些高层人物也正在敦促伊朗军队在拜登上台之前不要报复。伊朗当局会否耐心等待特朗普的任期结束?
被勒紧的绳索
以色列和海湾国家之间发展关系的最初动力,是对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的共同厌恶。2015年,以美国为首的六国与伊朗签署“伊核协议”,遭到了以色列和大多数海湾国家的强烈反对。德黑兰对其大马士革盟友的坚定支持,以及对黎巴嫩真主党(伊朗组建的“抵抗轴心”之一)的栽培,在耶路撒冷、利雅得和阿布扎比眼里,都被视为同样的罪恶。 法赫里扎德被暗杀后,国际社会脑补了几天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飞往沙特正在建设的未来大都市Neom,与沙特王储小萨勒曼举行秘密会谈的意图。
过去两年,沙特的石油管道、石油设施、油轮等,多次遭受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的袭击。沙特官方称,对阿美公司主要石油生产设施的袭击是一次重大升级,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攻击行为,是对沙特“石油工业咽喉”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利于打压伊朗的选项都是沙特所渴望的。
由于已经和多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新的联盟,以色列也试图趁热打铁,搞定沙特。两国的担忧,早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期间就趋于一致。逊尼派王国和犹太国家都对附近充满敌意的什叶派教士政权感到不满。对以色列来说,沙特阿拉伯越来越愿意对抗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这为一个尴尬的联盟打开了大门。
为了对抗伊朗,本·萨勒曼王储与特朗普及其女婿库什纳建立了特殊关系,并支持特朗普对伊朗的侵略性中东政策;而特朗普的中东政策设计师库什纳,成功说服阿联酋和巴林与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签署了《亚伯拉罕协议》。
正因为美国充当了拉拉队长的角色,数个海湾阿拉伯国家才在共同敌视伊朗的基础上,暗中与以色列建立了关系。但这一切在拜登上台后可能会改变。今年早些时候,拜登稱沙特为“贱民”国家,并威胁说基于对人权的关注,他将切断对沙特的武器销售;他还承诺重启与伊朗的外交,并重新谈判核协议。
由于担忧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海湾国家越来越多地将以色列视为盟友,以抵御共同的对手伊朗。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最近表示:“绝不能回到以前的核协议。我们必须坚持不妥协的政策,以确保伊朗不发展核武器。”因此,特朗普政府将在拜登宣誓就职之前,推动进一步的阿以和平协议,急于在拜登时代正式开启之前将“生米煮成熟饭”。
曾帮助美国达成“伊核协议”的奥巴马总统的副国家安全顾问本·罗兹在推特上说,对法赫里扎德的袭击是“旨在破坏即将上任的美国政府与伊朗之间的外交关系的无耻行为”。在接受CNN采访时,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的西蒙·亨德森也指出,以色列之所以赶在拜登上台之前暗杀法赫里扎德,是因为它知道1月20日之后就不可能了。
其他解释
以色列与两个海湾阿拉伯国家—阿联酋和巴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还有更多国家可能效仿,因为这些国家担心拜登政府不关心它们的安全。
候任总统拜登任命的外交团队人选(候任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和国安顾问杰克·沙利文,都曾推动“伊核协议”)表明,拜登政府将改变特朗普的中东政策,希望恢复前总统奥巴马任内对伊朗的缓和政策。但以色列对此表示强烈的失望,很有可能借特朗普执政的最后时间发动此次暗杀。
甘茨怒而退出联合政府,以色列议会将于12月23日自动解散,翌年3月23日重新选举议员。这将成为以色列在两年中的第四次大选。随着特朗普的下台,腐败指控缠身的内塔尼亚胡或将难以连任。
暗杀行动除打击伊朗核计划外,也试图挑拨和破坏拜登政府未来与伊朗政府的关系,不给拜登政府将美伊关系轻易恢复到从前缓和状态的空间。正如美国智库“世纪基金会”研究员迪纳·埃斯凡迪亚里所认为的,这次暗杀可能会进一步增强伊朗政权内部的强硬情绪,尤其是对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来说。即使未来几个月没有军事报复或事态升级,法赫里扎德之死的一个明确影响也将是它给下一届美国政府带来的复杂性。
虽然法赫里扎德之死对伊朗核计划的实质性影响有限,但这导致伊朗国内反美情绪再度高涨,在此情况下,伊朗政府高层若向美国释放善意,很可能在2021年的总统选举中遭到重大挫败。但也有观点认为,如果特朗普认为自己能够惊天大逆转地实现连任,那么利用这个模糊的政权过渡期,剪除伊朗的核弹小型化能力,他就有可能在新的任期,等到伊朗方面无可奈何递出的橄榄枝。
还有一种解释是,内塔尼亚胡担心自己执政的时间长不了,干脆把水搅浑。2020年4月他与蓝白党的甘茨组成联合政府时,按3年协议,前半段内塔尼亚胡作为总理执政,甘茨则从翌年11月开始执政。该协议附带数个条款,可以自动引发执政联盟解体,比如未能通过预算案。而今,预算案果然受到内塔尼亚胡杯葛,甘茨怒而退出联合政府,以色列议会将于12月23日自动解散,翌年3月23日重新选举议员。这将成为以色列在两年中的第四次大选。随着特朗普的下台,腐败指控缠身的内塔尼亚胡或将难以连任。
无论是谁出于何种目的策划了这次暗杀行动,本已惊涛拍岸的海湾形势都平添了几分凶险。最近沙特外长费萨尔在有以色列外长参加的巴林安全峰会上,埋怨“以色列在中东表现无法无天,他们可以随意拆毁巴勒斯坦人的房子,想暗杀谁就暗杀谁”,或许说明内塔尼亚胡希望和沙特正式“结盟”的计划要耽搁一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