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叶家山M111出土的5件青铜礼乐器,包含1件铜镈、4件甬钟。铜镈与4件甬钟,在形制、纹饰、音响性能、成组方式、编列规模等方面都具有其特点。对这些出土乐器所做的分析和研究,将填补西周早期汉江流域乐悬资料的空白,并为探究早期乐悬音列结构的阶段性发展、编列组合及其成因、铜镈传播路径及其文化内涵提供弥足珍贵的资料。
【机 构】
: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北京100073
【基金项目】
: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考古发掘报告”,项目批准号:14ZDB05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家山M111出土的5件青铜礼乐器,包含1件铜镈、4件甬钟。铜镈与4件甬钟,在形制、纹饰、音响性能、成组方式、编列规模等方面都具有其特点。对这些出土乐器所做的分析和研究,将填补西周早期汉江流域乐悬资料的空白,并为探究早期乐悬音列结构的阶段性发展、编列组合及其成因、铜镈传播路径及其文化内涵提供弥足珍贵的资料。
其他文献
2021年8月22日至27日,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国际)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在线下及线上如期举行.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原音乐研究所)协办的第四届主题讲坛,经周密筹划设计与前期准备,不仅持续强化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定位与国际化视野,更是采取了有较高难度与实施复杂性的线下线上同步开展方案,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条件下圆满落下帷幕.
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历史表述主要体现为对宇宙起源结构的借镜、对他者差异的尊重、对祖先的追溯以及对社会变迁所做出的调适。而上述种种又是融为一体的,结构的重复与祖先的追溯构成司岗里的基本叙事传统,对他者的表述以及朝向当下的调适又是对司岗里叙事传统的实践和重构。
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产生与发展,始终被赋予文化使命,代表着国人追求科学、新知的人文诉求。在百年历史发展中,中国民族管弦乐经历了两次“从学习模仿到融合创新”的历程。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空间活跃,并呈现出“主题性”创作繁荣、多元跨界、青年一代作曲家迅猛崛起以及观念、技法不断突破创新等新的创作特征,展现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元并存的文化景观。这正是从“高原”到“高峰”的历史起点。
新时代交响音乐创作和演出呈现出可喜局面,在京沪及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不少力作。然而,其题材内容虽然宽泛,但还仍可进一步扩展,并应注重表达作曲家的内心感受;其表现形式虽然多样,但仍需进一步创新,并力求在“思想精深”的前提下,做到“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重视青年作曲家的培养,加强理论评论队伍建设,亦是中国交响音乐从“高原”到“高峰”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繁荣发展,不仅复排了多部经典剧目,而且新剧目也呈“井喷”状态。这些新剧目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歌剧的优良传统,并在创作方式、创作思维、结构形式、音乐形态等方面显露出一些新的特征,但在题材选择、人物造型塑造、结构布局、戏剧性呈现、意境营造等方面,也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民族歌剧有“高原”,但也要在“高原”上打造出“高峰”。
“榷酤”亦称“榷酒”是肇始于汉代的一项酒类专卖制度,历代延续,至宋尤盛。为增加财政、保障军费,宋代的“榷酤”严苛而繁复。“设法卖酒”始于北宋,是“榷酤”的一项具体措施,即利用乐妓的音乐演艺以促费、增课。作为经济史和音乐史的交集,“设法卖酒”为音乐演艺增添了经济色彩及意义,属于一种“音乐生产”。就其经济关系及性质而言,可分为祗直性、雇佣性、随意性三种。“设法卖酒”一方面发挥着商品经济和文化娱乐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表现出国家权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机互动,其意义已超出政治、经济的特定范围。以此为切入点,不仅有助于拓展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6年多来,作曲家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丰沛的艺术激情投入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一带一路”主题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以既有丝路主题音乐创作为文化积淀,展现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和理解、对丝路文化的新读解以及独特的丝路情怀。
大多学者认为一字一音是不存在的,否定的其实不是一字一音,而是一音一拍。然而一音一拍或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是存在的,先秦以来“间若一”常见于各类文献,但是现今学术界没有研究“间若一”。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后世古代文人的解读,可以明白“间若一”就是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现今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雅乐仍然保持了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不过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限于雅乐,雅乐使用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是周朝以来雅乐的美学要求造成的,与俗乐的节奏完全不同。
通过对西汉诸侯王墓等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可以看出,西汉早期以钟磬为代表的青铜礼制乐器仍在使用,种类及数量较多,从中期开始,趋于退化以至于模型化、明器化,中晚期几近消亡,丝竹类乐器显著增多;钲、錞于为组合的军旅乐器,在西汉早期继承了先秦的旧制,使用范围又不局限于战争,中晚期趋于衰落;西汉早期乐悬制度严格而明确,编钟基本是钮钟14+钮钟5的组合,与编磬构成了完整的钟磬乐悬制度,编钟形制基本一致,一钟双音,均采用楔形的音梁结构,中晚期以钟磬为代表的乐悬则几近消失。西汉的乐悬制度,更注重的是礼的形式,不重乐器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