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年总目录
【出 处】
:
外语教学与研究
【发表日期】
:
2020年1期
其他文献
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标注数据,首先使用逻辑回归分析,探讨制约英语与格构式变体选择的显著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其次使用条件推断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分析,分别考察制约因素之间的多重交互及其相对重要性;最后采取强制选择任务实验,对语料库概率模型的心理现实性进行交叉验证。研究发现:1)语篇可及性、长度差异、代词性、有定性、有生性和具体性等因素均对英语与格交替具有显著影响;2)语篇可及性与长度差异、代词性、有定性之间存在多重交互;3)语料库概率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和预测本族语者的构式选择行为。
词义动态范畴化是指在隐喻、转喻、基体/侧显等工作机制的作用下,在词汇意义层、句子意义层及语篇意义层上,词义范畴的即时生成或历时演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动态范畴化"视角,分析词义动态范畴化在语言不同维度上的实现,以期对词义的衍化问题做出合理阐释。研究发现:在词汇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特征的动态范畴化和词义关系的动态范畴化;在句子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语法词项的动态范畴化和结构关系词的动态范畴化;在语篇意义层,词义的动态范畴化主要体现在词语评价意义的动态范畴化。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定于2020年11月13-15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第九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创新与挑战"。大会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国内、国际期刊主编作主旨发言,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特别组织并主持热点问题专题研讨。欢迎有意参会者于2020年8月31日前提交论文题目与摘要(中英文均可,500字以内)至邮箱SLA2020SISU@163.com。
"NP的VP"结构内部呈动词性、外部呈名词性这一现象一直是难题,学界争议不断,未有定论。本文从句法共性视角观察,发现了大量带量词的该类结构,如"这本书的两次出版"、"她的这种不见记者",由此提出量词是解释该结构的关键:量词"种"、"次"等选择VP做补足语,量词具有名词性,因而整个结构呈名词性,同时,VP的动词性质并没有改变。当限定词、数词、量词为隐性时,就形成"NP的VP"结构。句法上,有显性量词和有隐性量词的结构是同一结构。从跨语言对比的角度看,量词选择VP,类似于英语的-ing
本文基于学习者语料库考察了中国学生英语时空状语语序分布与母语概念迁移的关系。研究发现:1)学习者时空状语语序分布都受到了母语概念迁移的影响;2)概念迁移对时间状语语序分布的影响显著大于空间状语,这可能是由于英语中空间状语后置频率更高,更具句法凸显性,从而促进了二语习得并有效减少了迁移作用;3)概念迁移对时间状语语序分布的影响在口语与书面语间差异显著,而这一效应对于空间状语语序分布却没有体现。前者可能是学习者在不同的输出任务中对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提取程度差异所致,后者则进一步证明了基于频率的句法凸显性对于
本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英语阅读中的代词歧义消解机制。受试阅读含有第三人称属格代词的文本,其中,代词性别与先行句中的主语/宾语一致(无指代歧义)或不一致(有指代歧义),仪器记录受试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有指代歧义代词的首次注视比率低于无指代歧义代词,说明在早期加工中代词歧义加速了阅读进程。而有指代歧义代词句的多个区域回视路径时间和总阅读时间长于无指代歧义代词句,表明歧义代词的消解增加了阅读晚期的加工难度。文章认为,过往对歧义消解研究中的竞争理论和再度分析理论都不能准确诠释代词歧义消解机制,指代
2019年5月,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举行了"北京市第七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优活动",本刊获评为"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同年11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开展了"第六届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本刊获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二十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社会和文化经历了一场剧变。与此同时,林纾翻译的一百多种外国小说在读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小说的地位随之显著提高。发起"文学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先驱或奠基人几乎都是林译小说的读者,他们都曾在国外生活或学习,懂外语并在翻译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鲁迅的译作非常可观,胡适也尝试翻译,他们的创作与外国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互文性。目前似有一种关于文化、文学的本质主义想象:某种文化或文学传统自产生以来始终存在固定不变的本质,使之与其他文化或文学传统断然有别。但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具体进程来看,
本文利用移动窗口技术,通过三项实验,研究格赖斯"信息最优"的语用预期对二语指称加工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表明,信息不足导致的指称歧义对二语指称加工有干扰作用,但是信息冗余却不会造成影响;实验3进一步发现信息冗余不但不会干扰关键区及后续区域的理解,而且也不会因为词汇语义类型的不同而导致差异。本文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有限,大部分认知资源都要分配给词汇通达、语义生成和融合。因此,信息不足导致的歧义干扰并不是因为它违背了"信息最优"的语用预期,而可能是因为它让受试无法为指称表达确立其指称对象,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