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真正是一场实实在在,气壮山河的行动。
西部大开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10年前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需要、民族的夙愿,而且体现一个民族的信念、国家的战略。
10年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在西部大开发中全力以赴,按照抓住重点、分类指导、政策倾斜、经费扶持的方针,逐步摸索出一条通过“请进来、派出去”引进国外智力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有效路径。
从“派出去”的成效看,根据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需要,选派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出国(境)培训。自2000年以来对西部地区出国(境)培训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平均每年用于资助西部地区出国(境)培训的经费,占全国各省区出国(境)培训经费资助总额的44%,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高出50%以上。成效也十分显著:一是“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培华项目)大力培养西部地区学员。自2000年至今,共举办了40期“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赴港培训,培训西部学员1400人,涉及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还有专业研讨班等,此项目共得到培华基金约1 100万港元的资助;二是支援新疆人才队伍建设。比如实施“联合东部省市支持新疆培训干部和人才计划”,使西部地区的干部有机会学习东部地区和香港地区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既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和信息的沟通,又形成东西部增进联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渠道,为新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又比如实施“新疆乡镇长培训”项目,自2004年起,连续5年共计选派807人进行了20期乡镇干部赴香港及东部地区培训,加强了自治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再如实施“新疆兵团团场长培训”项目,2004年以来,成功举办出国(境)培训班18期,共培训780人,其中师级干部18人,培训期间,与香港有关方面洽谈项目达成意向65项,实施合作项目30项;三是实施“展望计划”,为西部地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服务。截至2009年9月,共培训学员1.8万名,分布中西部近83%的地区,逾900县(市区),其中“展望计划西部人才工程”培训学员1.4万名,“农村能人工程”培训西部地区创业农民4000名,两项工程共整合利用社会资金资源3000多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培训西部地区农村创业人才部分就达300万元;四是支持建立“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推动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如支持西部地区建立了“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依托,建立了成都软件人才基地、西安软件人才基地、昆明软件人才基地,并立足西部、面向西部企业和社会,开展了各种层次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西部地区IT产业和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支持。
另外,从“请进来”和“派出去”相结合、以多种方式强化引智成果的角度看,国家外国专家局还通过引智成果的推广和引智模式的创新加大西部地区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力度。目前,西部地区共有国家引智基地30个,示范单位21个,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引智成果的广泛推广;与此同时,重视和加强“二次引智”,如支持陕西省为西藏发展搭建新型引智工作平台,通过“二次引智”支援西藏发展;直接组织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支持石河子大学发展绵羊育种与疾病控制研究项目,还提出海外大学与我国东部地区大学共同支持西部地区大学学科发展的模式等,目前都已初见成效。
西部大开发已经10年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研究部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作,西部地区正面临“二次创业”。国务院最近提出一系列关于促进西部新一轮发展的创新举措,要求加快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先期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头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的区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机制创新、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东中部地区设立各类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总结西部大开发10年来基本经验,我们更加坚信,千头万绪,人才最重要,引智要先行。最近中共中央组织部李源潮部长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紧缺的是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西部大开发,通过我们的引智工作为西部大开发做更大贡献呢?
记得2002年笔者在云南、四川等西部省市调研时,就曾就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和项目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过初步思考,如今国务院即将出台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意见,国家外国专家局也在最近召开的专门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要求,重点在服务“三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公共事业发展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和抓好西部地区急需人才的出国(境)培训等6个方面做好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回顾10年来引进国外智力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实践,结合新的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新的工作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一系列问题作深入总结思考,的确有很多新的感受。
首先从宏观层面考虑,我认为要坚定一个信念,这就是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战略问题。我们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底,在加大对西部地区引智工作支持力度方面还任重道远;要更好地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就要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要大力引进适合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的农业、林、牧业新品种和种植、养殖新技术,发展旱作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综合治理;加快小城镇建设;支持西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和急需人才。
其次,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重点虽然离不开为农业服务,但应注意重点不只是农业问题。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讲求实效。比如支持成都、昆明的高新区,都大有(引智)文章可做。要深入了解各省区市的战略重点,使我们能做的“贡献”尽可能与西部各省区市的战略重 点高度统一。比如协助中科院做好中国云南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支持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建设花卉示范园区完成退耕还林(草、湖),抓好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重点推出旅游精品,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等等都有用武之地。
第三,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思路要有新转变、工作要有新进展。过去我们有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要站在引智的视野之外来看待引智。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不能只做易做的,还要多做难做的;不仅要做“旱育稀植”、“农户储粮”和“种草养畜”、“围栏放牧”那样“锦上添花”的项目,还要重视为四川的水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云南的植物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特别是要抓紧抓好像成都IT产业领军人物物色、云南旅游管理干部出国培训团、印楝生产、俄罗斯浆果专家聘请等那样具有“雪中送炭”意义的项目。
第四,西部引智渠道要进一步拓宽,成果推广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温家宝总理2002年(时为副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外国专家时就曾指出:中国政府将积极支持西部地区引智和培养人才,通过技术指导、咨询、交流和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和外国专家到西部交流、咨询、投资创业。2000年以来,国家外专局分别在重庆、贵阳、新疆、四川等地召开了外国文教专家和经济技术专家供需洽谈会,在成都召开了“中国西部建设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引智成果推广会(如“一村一品”、“水稻旱育稀植”、“农户安全储粮”、“种草养畜”、“围栏放牧”等成果示范推广会),下一步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召开几个专题会议,进一步拓展引智渠道、推广引智成果。
第五,从工作思路、方法和具体措施层面考虑,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同样值得重视:一是实事求是、扬长避短。西部各省在自身发展的学习、吸收、消化、创新几个环节上都需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出现新的特征,我们应在更广阔的视野内看问题,突出自己的特色(或区位)优势,与其“小而全”,不如“单打一”;二要讲究辩证开发和发展。虽然我们强调特色,但是“一村一品”并不否定“一村多品”;同样“一省一强”并不否定“一省多强”。只是应当辩证地看待“一”和“多”的关系,“强”和“弱”的关系,“与国内比”和“与国外比”的关系。只有在宏观上“知己知彼”,才能在微观上“百战不殆”。所以,国家外专局对西部的引智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开展服务,使引智工作既能“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三是既要从经费上支持,又要从政策上倾斜。西部同东部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从“一村一品”扩大到“一省一强”,从“一省多强”领悟出“一村多品”。如新疆强在“黑(石油)白(棉花)红(西红柿)”上、四川强在矿产水利资源上,云南强在旅游和动植物资源上等等。对此,我们可以加大对西部“扶强”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力争早日让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四是要逐步完善西部引智项目库。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外专局已基本上形成了对西部引智项目高于30%的数量指标,今后应积极稳妥地建立起西部引智项目库,并根据有关项目的成熟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予以动态跟踪、全力支持,这是今后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能否保证数量、提高质量、发挥联动效应的关键。五是要加强调研和信息沟通,把服务工作做到家。像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西部不少地区过去我们不了解他们,他们也不了解我们的工作,留下不少遗憾。这说明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家,因此今后要加强对西部引智需求的调研和信息沟通,以便跟踪服务。六是对西部大开发不仅在宏观政策上要体现全心全意,而且在具体服务当中要倾注“四心”:诚心关注、潜心调研、细心发现、倾心支持。既要对已呈现好势头的项目大力支持,又要对具有潜在发展势头的项目注意跟踪。比如对云南农业大学的“小耳猪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同时,还应对西部地区具有科技储备意义的项目予以支持,使西部开发具有足够的后劲。七是应对西部的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多一份扶持。到西部调研过的同志都能体会到,西部创业难,西部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更是难能可贵。我们了解到一批头脑清晰、观念超前、知识水平高的留学回国人员创立的民营企业,他们对国家的各项政策极为关注,迫切需要国家在其事业发展中予以关注、照顾和政策上的指导,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根据实际情况多予支持。
总之我们坚信,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深入探寻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过程中的内在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引智工作就一定会为未来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做出更大贡献。
西部大开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10年前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需要、民族的夙愿,而且体现一个民族的信念、国家的战略。
10年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在西部大开发中全力以赴,按照抓住重点、分类指导、政策倾斜、经费扶持的方针,逐步摸索出一条通过“请进来、派出去”引进国外智力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有效路径。
从“派出去”的成效看,根据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需要,选派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出国(境)培训。自2000年以来对西部地区出国(境)培训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平均每年用于资助西部地区出国(境)培训的经费,占全国各省区出国(境)培训经费资助总额的44%,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高出50%以上。成效也十分显著:一是“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培华项目)大力培养西部地区学员。自2000年至今,共举办了40期“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赴港培训,培训西部学员1400人,涉及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还有专业研讨班等,此项目共得到培华基金约1 100万港元的资助;二是支援新疆人才队伍建设。比如实施“联合东部省市支持新疆培训干部和人才计划”,使西部地区的干部有机会学习东部地区和香港地区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既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和信息的沟通,又形成东西部增进联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渠道,为新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又比如实施“新疆乡镇长培训”项目,自2004年起,连续5年共计选派807人进行了20期乡镇干部赴香港及东部地区培训,加强了自治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再如实施“新疆兵团团场长培训”项目,2004年以来,成功举办出国(境)培训班18期,共培训780人,其中师级干部18人,培训期间,与香港有关方面洽谈项目达成意向65项,实施合作项目30项;三是实施“展望计划”,为西部地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服务。截至2009年9月,共培训学员1.8万名,分布中西部近83%的地区,逾900县(市区),其中“展望计划西部人才工程”培训学员1.4万名,“农村能人工程”培训西部地区创业农民4000名,两项工程共整合利用社会资金资源3000多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培训西部地区农村创业人才部分就达300万元;四是支持建立“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推动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如支持西部地区建立了“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依托,建立了成都软件人才基地、西安软件人才基地、昆明软件人才基地,并立足西部、面向西部企业和社会,开展了各种层次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为西部地区IT产业和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支持。
另外,从“请进来”和“派出去”相结合、以多种方式强化引智成果的角度看,国家外国专家局还通过引智成果的推广和引智模式的创新加大西部地区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力度。目前,西部地区共有国家引智基地30个,示范单位21个,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引智成果的广泛推广;与此同时,重视和加强“二次引智”,如支持陕西省为西藏发展搭建新型引智工作平台,通过“二次引智”支援西藏发展;直接组织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支持石河子大学发展绵羊育种与疾病控制研究项目,还提出海外大学与我国东部地区大学共同支持西部地区大学学科发展的模式等,目前都已初见成效。
西部大开发已经10年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研究部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作,西部地区正面临“二次创业”。国务院最近提出一系列关于促进西部新一轮发展的创新举措,要求加快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先期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头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的区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机制创新、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东中部地区设立各类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总结西部大开发10年来基本经验,我们更加坚信,千头万绪,人才最重要,引智要先行。最近中共中央组织部李源潮部长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紧缺的是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西部大开发,通过我们的引智工作为西部大开发做更大贡献呢?
记得2002年笔者在云南、四川等西部省市调研时,就曾就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和项目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过初步思考,如今国务院即将出台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意见,国家外国专家局也在最近召开的专门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要求,重点在服务“三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公共事业发展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和抓好西部地区急需人才的出国(境)培训等6个方面做好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工作,回顾10年来引进国外智力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实践,结合新的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新的工作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一系列问题作深入总结思考,的确有很多新的感受。
首先从宏观层面考虑,我认为要坚定一个信念,这就是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战略问题。我们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底,在加大对西部地区引智工作支持力度方面还任重道远;要更好地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就要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要大力引进适合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的农业、林、牧业新品种和种植、养殖新技术,发展旱作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综合治理;加快小城镇建设;支持西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和急需人才。
其次,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重点虽然离不开为农业服务,但应注意重点不只是农业问题。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讲求实效。比如支持成都、昆明的高新区,都大有(引智)文章可做。要深入了解各省区市的战略重点,使我们能做的“贡献”尽可能与西部各省区市的战略重 点高度统一。比如协助中科院做好中国云南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支持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建设花卉示范园区完成退耕还林(草、湖),抓好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重点推出旅游精品,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积极发展会展经济等等都有用武之地。
第三,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思路要有新转变、工作要有新进展。过去我们有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要站在引智的视野之外来看待引智。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不能只做易做的,还要多做难做的;不仅要做“旱育稀植”、“农户储粮”和“种草养畜”、“围栏放牧”那样“锦上添花”的项目,还要重视为四川的水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云南的植物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特别是要抓紧抓好像成都IT产业领军人物物色、云南旅游管理干部出国培训团、印楝生产、俄罗斯浆果专家聘请等那样具有“雪中送炭”意义的项目。
第四,西部引智渠道要进一步拓宽,成果推广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温家宝总理2002年(时为副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外国专家时就曾指出:中国政府将积极支持西部地区引智和培养人才,通过技术指导、咨询、交流和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和外国专家到西部交流、咨询、投资创业。2000年以来,国家外专局分别在重庆、贵阳、新疆、四川等地召开了外国文教专家和经济技术专家供需洽谈会,在成都召开了“中国西部建设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引智成果推广会(如“一村一品”、“水稻旱育稀植”、“农户安全储粮”、“种草养畜”、“围栏放牧”等成果示范推广会),下一步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召开几个专题会议,进一步拓展引智渠道、推广引智成果。
第五,从工作思路、方法和具体措施层面考虑,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同样值得重视:一是实事求是、扬长避短。西部各省在自身发展的学习、吸收、消化、创新几个环节上都需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出现新的特征,我们应在更广阔的视野内看问题,突出自己的特色(或区位)优势,与其“小而全”,不如“单打一”;二要讲究辩证开发和发展。虽然我们强调特色,但是“一村一品”并不否定“一村多品”;同样“一省一强”并不否定“一省多强”。只是应当辩证地看待“一”和“多”的关系,“强”和“弱”的关系,“与国内比”和“与国外比”的关系。只有在宏观上“知己知彼”,才能在微观上“百战不殆”。所以,国家外专局对西部的引智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开展服务,使引智工作既能“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三是既要从经费上支持,又要从政策上倾斜。西部同东部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从“一村一品”扩大到“一省一强”,从“一省多强”领悟出“一村多品”。如新疆强在“黑(石油)白(棉花)红(西红柿)”上、四川强在矿产水利资源上,云南强在旅游和动植物资源上等等。对此,我们可以加大对西部“扶强”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力争早日让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四是要逐步完善西部引智项目库。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外专局已基本上形成了对西部引智项目高于30%的数量指标,今后应积极稳妥地建立起西部引智项目库,并根据有关项目的成熟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予以动态跟踪、全力支持,这是今后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能否保证数量、提高质量、发挥联动效应的关键。五是要加强调研和信息沟通,把服务工作做到家。像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西部不少地区过去我们不了解他们,他们也不了解我们的工作,留下不少遗憾。这说明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家,因此今后要加强对西部引智需求的调研和信息沟通,以便跟踪服务。六是对西部大开发不仅在宏观政策上要体现全心全意,而且在具体服务当中要倾注“四心”:诚心关注、潜心调研、细心发现、倾心支持。既要对已呈现好势头的项目大力支持,又要对具有潜在发展势头的项目注意跟踪。比如对云南农业大学的“小耳猪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同时,还应对西部地区具有科技储备意义的项目予以支持,使西部开发具有足够的后劲。七是应对西部的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多一份扶持。到西部调研过的同志都能体会到,西部创业难,西部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更是难能可贵。我们了解到一批头脑清晰、观念超前、知识水平高的留学回国人员创立的民营企业,他们对国家的各项政策极为关注,迫切需要国家在其事业发展中予以关注、照顾和政策上的指导,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根据实际情况多予支持。
总之我们坚信,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深入探寻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过程中的内在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引智工作就一定会为未来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