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互动课外阅读伙伴互动课外阅读
主要论点:指在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以阅读伙伴的关系,展开伙伴互动课外阅读。文章主要从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方式、内容及心理调适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正文
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思考与探索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其中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学会自主阅读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中,伙伴互动课外阅读优化了课外阅读方式,成为学生的喜爱。
“互”是交替、交互、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互动”就是指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在今天,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际之间、事物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了新的层次。教育活动中,互动学启示我们师生双方应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这种课外阅读的人物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阅读过程,即伙伴互动课外阅读。它改变了传统课外阅读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现状,构建出平等、合作、互动的阅读伙伴关系,确保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地位,享受充分的阅读自主权。学生参与的过程增加,必然督促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步入良性发展。
一、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方式。
理想的阅读方式是能够推动学生持续阅读。“能否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激情,能否将教师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递给学生”(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语),我以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 书目举荐互动。
现在各个部门,各个学校都在流行向学生推荐书目,美其名曰:引导学生读适龄的书。对其良苦用心完全可以体会,但我们静心想想这些书目的背后,是否更多的在表达一种权威,那种高高在上的独裁式的权威;一种远离,那种毫不顾及学生阅读兴趣的距离。
开列书目,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书目的产生必须合乎学生成长的需要,合乎学生心灵的需要,合乎学生自我选择的需要,合乎学生追求时尚的需要。互动式的书目举荐,可以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年龄特征的把握;另一方面,更值得老师去做的就是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书目互动举荐。每周一次,以“我最想推荐的书”为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明推荐理由,然后全班投票,根据票数多少确定本周推荐书目排行榜,当然教师也有选择的一票权力。这一票的利用,其实就是一种读本资源的把关,一种阅读方向的引导,一种阅读“偏食”现象的纠偏,在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时尚图书的利弊,不能选择健康图书,不能果断选择时给予的必要保障,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心灵也得到润泽。这样一来,班级出现了不断变化的推荐书目,这个书目代表了一段时间内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话题,阅读需求。老师要我读的压力完全在开放的、互动的书目推荐过程中消失殆尽。
2. 读本借阅互动。
一般学校都有图书馆,班级有图书角。学生们按照图书馆的规定时间,按照班级图书借阅的规章制度去借阅读本。这样一条单向的借阅链,可以满足一部分有阅读欲望的学生,但同时也因学校或班级藏书数量的限制,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更多需求。
采用读本借阅互动的方式,就是在上述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所有读本资源,增设一条借阅链,组织开展民间借阅,变单向借阅为互动借阅。具体来说,每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鼓励学生进行图书置换,在读本的浏览、筛选、比较、选择过程中,选取自己想读的书。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享受平等的换书快乐,享受赠与别人精神食粮,手有余香的快乐。这份快乐,引领他们更加关注读本,关注阅读。
3. 分享交流互动。
学生选择好读本,只是快乐阅读的良好开始。读书的体会,读书的收获,必定有个载体呈现。其秘诀就在教师创设一个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分享各自的理解,各自的感受,各自的体验,各自的思想。课本剧表演等“游戏式阅读活动”和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等“班级读书会”都是很不错的举措,都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以个体身份或自由组合的学习伙伴形式,和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开放的多形式交流,其间可以进行一些比赛,可以展开一些讨论,可以组织一些展览,可以开辟一些园地,可以传递一些信息……无论何种形式,都遵循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个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或群体交往活动中,自己揭示阅读中的问题,自己探索阅读中的知识,自己发现阅读中的规律,自己拓宽阅读的领域。
二、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内容。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它们的阅读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掌握四种基本的阅读方法:第一,理解文章时要精读;第二,赏析精彩片段时要诵读;第三,了解文章大意时要泛读;第四,寻找信息时要跳读。有了方法,接着要做的就是用这些方法,读什么的问题。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着重引导学生在走进阅读的过程中,展开三个互动:
1. 与文本故事互动。
第一种,再现故事。要求:每位学生从自己阅读故事中挑选一个故事,讲出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交流结束,教师在每小组中任选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在班上交流。挑选的过程就是一个和故事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小组的互动中了解一个个故事,在班级的互动中熟悉一个个故事。由此激发的阅读兴趣,必然促使听讲的学生自己捧起读本,亲自探寻故事的根源……
第二种,对话故事。提倡: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尝试预测情节的发展,和原著做个合理性方面的比较;尝试续编一个结尾,看看可否吸引下一批读者;尝试精彩片断的回放,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否在对话中表达酣畅。
2.与文本人物互动。
“同呼吸,共命运”,是互动的前提;“交朋友,建友谊”是互动的方式。在指导学生读黄蓓佳《我要做个好孩子》时,组织开展了“我眼中的主人公”为阅读主题的活动。为了完成“书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她)长得什么样?快拿起笔来,画一画!”的交流内容,学生根据文本文字的描述,运用线条,尽情描画、勾勒,还给画配上文字说明。如果说这是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外在的显性特征,那么,“聚焦金铃”主题阅读中“家长眼中的金铃,老师眼中的金铃,同学眼中的金铃”的分析,则是帮助学生走近金铃,全方位地了解金铃。最后“人物他
(她)最吸引我的是什么”的总结,则是学生与文本人物互动后的一个小结,是对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分析。
这样思路指导下,学生很乐意与文本人物互动,他们笑着又完成这样的阅读分享资料:
《马小跳》系列丛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有____(怎样)的_____(谁),____(怎样)的____(谁),___(怎样)的____(谁),____(怎样)的____(谁)……如果能够见到___(谁),我想对他(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我们见面的情景,请欣赏:(学生自由想象绘画)
3.与文本作者互动。
首先,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自然情况,写作背景,作品名目。
其次,提问作者,一切你想知道的,可以是关于作者本人,可以是关于作品人物,可以是关于故事情节的设计,可以是关于作品主题的理解与把握,可以是任何你想和作者本人对话交流的内容。或个人,或阅读伙伴,通过书信,通过网络,达成心愿。
三、 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心理调适。
这里所说的心理调适,主要是想强调在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阅读伙伴关系的真正建立。教师应作为阅读的先行者,与学生一同阅读,一同感受,一同交流。只有基于同等地位的阅读,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真正落实。
再次,在伙伴互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是指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都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学生在获得表扬后,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
其次,在伙伴互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调适,还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课外阅读体验。课外阅读是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和互动因为受到孩子的个性、心理、经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对课外读物的解读方法和解读结果必然存在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这种差异是正常的,是合理的,应当给予真诚的支持和理解,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灵动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加油站!
课外阅读是个永恒的话题,赋予它蓬勃的生机当是我不变的追求。
主要论点:指在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以阅读伙伴的关系,展开伙伴互动课外阅读。文章主要从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方式、内容及心理调适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正文
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思考与探索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其中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学会自主阅读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中,伙伴互动课外阅读优化了课外阅读方式,成为学生的喜爱。
“互”是交替、交互、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互动”就是指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在今天,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际之间、事物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了新的层次。教育活动中,互动学启示我们师生双方应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这种课外阅读的人物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阅读过程,即伙伴互动课外阅读。它改变了传统课外阅读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现状,构建出平等、合作、互动的阅读伙伴关系,确保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地位,享受充分的阅读自主权。学生参与的过程增加,必然督促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步入良性发展。
一、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方式。
理想的阅读方式是能够推动学生持续阅读。“能否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激情,能否将教师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递给学生”(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语),我以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 书目举荐互动。
现在各个部门,各个学校都在流行向学生推荐书目,美其名曰:引导学生读适龄的书。对其良苦用心完全可以体会,但我们静心想想这些书目的背后,是否更多的在表达一种权威,那种高高在上的独裁式的权威;一种远离,那种毫不顾及学生阅读兴趣的距离。
开列书目,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书目的产生必须合乎学生成长的需要,合乎学生心灵的需要,合乎学生自我选择的需要,合乎学生追求时尚的需要。互动式的书目举荐,可以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年龄特征的把握;另一方面,更值得老师去做的就是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书目互动举荐。每周一次,以“我最想推荐的书”为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明推荐理由,然后全班投票,根据票数多少确定本周推荐书目排行榜,当然教师也有选择的一票权力。这一票的利用,其实就是一种读本资源的把关,一种阅读方向的引导,一种阅读“偏食”现象的纠偏,在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时尚图书的利弊,不能选择健康图书,不能果断选择时给予的必要保障,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心灵也得到润泽。这样一来,班级出现了不断变化的推荐书目,这个书目代表了一段时间内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话题,阅读需求。老师要我读的压力完全在开放的、互动的书目推荐过程中消失殆尽。
2. 读本借阅互动。
一般学校都有图书馆,班级有图书角。学生们按照图书馆的规定时间,按照班级图书借阅的规章制度去借阅读本。这样一条单向的借阅链,可以满足一部分有阅读欲望的学生,但同时也因学校或班级藏书数量的限制,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更多需求。
采用读本借阅互动的方式,就是在上述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所有读本资源,增设一条借阅链,组织开展民间借阅,变单向借阅为互动借阅。具体来说,每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鼓励学生进行图书置换,在读本的浏览、筛选、比较、选择过程中,选取自己想读的书。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享受平等的换书快乐,享受赠与别人精神食粮,手有余香的快乐。这份快乐,引领他们更加关注读本,关注阅读。
3. 分享交流互动。
学生选择好读本,只是快乐阅读的良好开始。读书的体会,读书的收获,必定有个载体呈现。其秘诀就在教师创设一个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分享各自的理解,各自的感受,各自的体验,各自的思想。课本剧表演等“游戏式阅读活动”和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等“班级读书会”都是很不错的举措,都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以个体身份或自由组合的学习伙伴形式,和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开放的多形式交流,其间可以进行一些比赛,可以展开一些讨论,可以组织一些展览,可以开辟一些园地,可以传递一些信息……无论何种形式,都遵循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个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或群体交往活动中,自己揭示阅读中的问题,自己探索阅读中的知识,自己发现阅读中的规律,自己拓宽阅读的领域。
二、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内容。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它们的阅读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掌握四种基本的阅读方法:第一,理解文章时要精读;第二,赏析精彩片段时要诵读;第三,了解文章大意时要泛读;第四,寻找信息时要跳读。有了方法,接着要做的就是用这些方法,读什么的问题。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着重引导学生在走进阅读的过程中,展开三个互动:
1. 与文本故事互动。
第一种,再现故事。要求:每位学生从自己阅读故事中挑选一个故事,讲出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交流结束,教师在每小组中任选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在班上交流。挑选的过程就是一个和故事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小组的互动中了解一个个故事,在班级的互动中熟悉一个个故事。由此激发的阅读兴趣,必然促使听讲的学生自己捧起读本,亲自探寻故事的根源……
第二种,对话故事。提倡: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尝试预测情节的发展,和原著做个合理性方面的比较;尝试续编一个结尾,看看可否吸引下一批读者;尝试精彩片断的回放,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否在对话中表达酣畅。
2.与文本人物互动。
“同呼吸,共命运”,是互动的前提;“交朋友,建友谊”是互动的方式。在指导学生读黄蓓佳《我要做个好孩子》时,组织开展了“我眼中的主人公”为阅读主题的活动。为了完成“书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她)长得什么样?快拿起笔来,画一画!”的交流内容,学生根据文本文字的描述,运用线条,尽情描画、勾勒,还给画配上文字说明。如果说这是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外在的显性特征,那么,“聚焦金铃”主题阅读中“家长眼中的金铃,老师眼中的金铃,同学眼中的金铃”的分析,则是帮助学生走近金铃,全方位地了解金铃。最后“人物他
(她)最吸引我的是什么”的总结,则是学生与文本人物互动后的一个小结,是对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分析。
这样思路指导下,学生很乐意与文本人物互动,他们笑着又完成这样的阅读分享资料:
《马小跳》系列丛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有____(怎样)的_____(谁),____(怎样)的____(谁),___(怎样)的____(谁),____(怎样)的____(谁)……如果能够见到___(谁),我想对他(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我们见面的情景,请欣赏:(学生自由想象绘画)
3.与文本作者互动。
首先,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自然情况,写作背景,作品名目。
其次,提问作者,一切你想知道的,可以是关于作者本人,可以是关于作品人物,可以是关于故事情节的设计,可以是关于作品主题的理解与把握,可以是任何你想和作者本人对话交流的内容。或个人,或阅读伙伴,通过书信,通过网络,达成心愿。
三、 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心理调适。
这里所说的心理调适,主要是想强调在伙伴互动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阅读伙伴关系的真正建立。教师应作为阅读的先行者,与学生一同阅读,一同感受,一同交流。只有基于同等地位的阅读,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真正落实。
再次,在伙伴互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是指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都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学生在获得表扬后,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
其次,在伙伴互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调适,还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课外阅读体验。课外阅读是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和互动因为受到孩子的个性、心理、经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对课外读物的解读方法和解读结果必然存在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这种差异是正常的,是合理的,应当给予真诚的支持和理解,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灵动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加油站!
课外阅读是个永恒的话题,赋予它蓬勃的生机当是我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