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要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文章对“电子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阐述。
关键词: 电子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日臻成熟和完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也进入了深度整合阶段,“电子学案”导学的研究已初见端倪。我校自2007年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运用电子学案导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现我就“电子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电子学案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基于网络的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方案,它以网络(校园网)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并为广大师生共享。
历史的一度性使历史不可再现和重演,给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带来很大困难。“电子学案”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使史料更加丰富和具体,通过在学案中形象化的展示和友好的网络互动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根源。所以说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二、编制科学而实用的电子学案是历史学案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历史电子学案的基本功能和构成要素
电子学案不同于普通教案,也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于使学生“会学”。因此,历史电子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学案”为主,也有教师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导案”成分,具体因课型课例而异,一份完整的历史电子学案应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课题和课型。历史电子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有专题课和热点课之别,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指导。这能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案涉及的内容,明确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意义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
4.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突破重难点,实现学习目标。
5.知识结构。这是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较为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6.情景导学。运用多媒体信息,为本节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历史时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问题导学。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问题,以任务驱动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8.难点释疑。针对课文重点、难点和所设计的探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注释与解答,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9.自我检测。通过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做达标检测。
10.小结与反馈。让学生通过课堂或网络在线的方式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感受,并提出疑难问题或意见。
(二)编制历史电子学案的原则
历史电子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主体性、探索性、互动性和数字网络化的原则。
1.主体性。学案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学。
2.探索性。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互动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情趣,使学生的学习认识得到及时反馈和校正,学案的设计必须遵循互动性的原则,在学案的页面留有学生标记、回复等交流空间。另外,还可以约定学案页面之外的交流方式,如:及时通讯软件、电子邮箱、主体网站、论坛、博客等,这样不但便于课堂交流,而且适合学生回家后远程学习。
4.数字网络化。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构建多媒体学案,如声音、图像、电影片段、动画的运用等,并运用数字手段整合成易于网络发布和传递的形式,便于网络共享。
(三)历史电子学案的制作与发布
电子学案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WEB网站、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甚至是思维导图。根据电子学案的不同形式,可以采取相应的软件制作,如:Dreamweaver、Microsoft Office、Flash等。为了达到网络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目的,电子学案多以网页形式为主,因为网页型学案界面友好、对多媒体信息兼容性强,且有良好的互动性,既适合在线浏览,又适合下载使用。
三、怎样运用电子学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用好学案,落实学案。电子学案的运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现:
(一)学案导学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学习提示要素、情境导学要素,学生对本节学习既有了目标又产生了热情,还了解了方法,这是导学的第一步,也是电子学案教学的关键。
(二)因“案”施教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问题导学要素,结合课文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列出了有一定梯度和难度的导学问题,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指导各小组讨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适当时机促成小组间的交流,并对通过小组间交流发现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实时讲解。
(三)反馈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处理的过程。因而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综上所述,历史电子学案的使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如何编制科学、实用的电子学案,如何巧妙而有效地运用电子学案建构“电子学案导学”模式,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佑镁.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2]王佑镁.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3]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关键词: 电子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日臻成熟和完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也进入了深度整合阶段,“电子学案”导学的研究已初见端倪。我校自2007年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运用电子学案导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现我就“电子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电子学案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基于网络的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方案,它以网络(校园网)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并为广大师生共享。
历史的一度性使历史不可再现和重演,给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带来很大困难。“电子学案”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使史料更加丰富和具体,通过在学案中形象化的展示和友好的网络互动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根源。所以说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二、编制科学而实用的电子学案是历史学案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历史电子学案的基本功能和构成要素
电子学案不同于普通教案,也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于使学生“会学”。因此,历史电子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学案”为主,也有教师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导案”成分,具体因课型课例而异,一份完整的历史电子学案应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课题和课型。历史电子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有专题课和热点课之别,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指导。这能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案涉及的内容,明确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意义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
4.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突破重难点,实现学习目标。
5.知识结构。这是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较为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6.情景导学。运用多媒体信息,为本节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历史时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问题导学。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问题,以任务驱动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8.难点释疑。针对课文重点、难点和所设计的探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注释与解答,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9.自我检测。通过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做达标检测。
10.小结与反馈。让学生通过课堂或网络在线的方式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感受,并提出疑难问题或意见。
(二)编制历史电子学案的原则
历史电子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主体性、探索性、互动性和数字网络化的原则。
1.主体性。学案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学。
2.探索性。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互动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情趣,使学生的学习认识得到及时反馈和校正,学案的设计必须遵循互动性的原则,在学案的页面留有学生标记、回复等交流空间。另外,还可以约定学案页面之外的交流方式,如:及时通讯软件、电子邮箱、主体网站、论坛、博客等,这样不但便于课堂交流,而且适合学生回家后远程学习。
4.数字网络化。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构建多媒体学案,如声音、图像、电影片段、动画的运用等,并运用数字手段整合成易于网络发布和传递的形式,便于网络共享。
(三)历史电子学案的制作与发布
电子学案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WEB网站、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甚至是思维导图。根据电子学案的不同形式,可以采取相应的软件制作,如:Dreamweaver、Microsoft Office、Flash等。为了达到网络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目的,电子学案多以网页形式为主,因为网页型学案界面友好、对多媒体信息兼容性强,且有良好的互动性,既适合在线浏览,又适合下载使用。
三、怎样运用电子学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用好学案,落实学案。电子学案的运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现:
(一)学案导学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学习提示要素、情境导学要素,学生对本节学习既有了目标又产生了热情,还了解了方法,这是导学的第一步,也是电子学案教学的关键。
(二)因“案”施教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问题导学要素,结合课文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列出了有一定梯度和难度的导学问题,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指导各小组讨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适当时机促成小组间的交流,并对通过小组间交流发现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实时讲解。
(三)反馈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处理的过程。因而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综上所述,历史电子学案的使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如何编制科学、实用的电子学案,如何巧妙而有效地运用电子学案建构“电子学案导学”模式,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佑镁.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2]王佑镁.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3]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