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诈骗人实施犯罪时使用的主要手段是构建虚假身份和虚假话语。在诈骗案件中诈骗者虚假身份的可信度决定了诈骗成功与否,而诈骗者要通过语言的包装来增加虚假身份的真实性。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诈骗者在犯罪过程中分别使用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作为实施敲诈的手段,以达到受害者做出言后行为的效果,即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而骗得非法财物。诈骗者在身份的选择上顺应了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关键词]虚假身份 虚假话语 言语行为 顺应性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08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诈骗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并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虚假身份和虚假话语是诈骗者在犯罪过程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欺诈手段。对于诈骗案的研究,语言学很少涉及。本文尝试对诈骗案中的虚假身份选择和虚假话语交际进行研究,并从语用学的视角探究诈骗案中身份和话语之间的关系。
一、虚假身份和虚假话语
虚假话语,即谎言,是刑事诈骗案中诈骗人实施的一种重要语言手段。依据《布莱克法律词典》,“欺诈是指故意歪曲事实诱使他人依赖于该事实而失去属于自己的有价财产或放弃某项法律权利”。由此可见,实施欺诈行为的关键在于歪曲、虚构事实和隐瞒事实真相,即通过虚假话语来实现。
在诈骗案中,虚假话语的成功交际与诈骗人的身份密不可分。为了使被骗人更相信谎言,诈骗人需要虚构符合语境的身份以促使虚假话语的顺利实施。Tracy认为身份具有双重性,既包含个人恒定不变的内核,如种族、性别等,又会通过言语活动,随着语境而变化。身份分为四种:基本身份、交互身份、个性身份和关系身份。“基本身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不会随着语境的变换轻易改变;交互身份是在交际过程中相对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个性身份指个人的性格和态度;关系身份则是指在具体交际语境中与他人的关系,合作时是友好关系,竞争时是就变成了敌对关系。这四种身份或并存或交替,或在谈话过程中通过语言建立并得到突显。一个人用来交谈的身份会影响该说话人的交际方式,同时一个人选择的话语实践也会“定型”其相应的身份。”①诈骗人虚假身份的构建突显了交互身份和关系身份。
在身份分类的基础上,Tracy提出了话语实践与身份之间的联系。他认为身份和话语实践具有互交关系。本文基于Tracy身份建构话语分析法,选取了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今日说法》中防诈骗系列节目中的典型诈骗案例,分析诈骗人虚假身份的选择和虚假话语选择的动态过程,以更好地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不同类型虚假身份建构
(一)专家、教授知识分子
案例一:诈骗团伙虚构出“玛咖集团有限公司”,冒充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策划了“感恩回馈,赠送礼品”的活动并向市民发放传单。并且该团伙在活动期间虚构出了“中国助老委陈教授”和“广州空军医院温教授”两个身份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做讲座,并限制来参加活动的市民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教授”在演讲稿中写道:
我们这次来到这里有3个目的。第1个目的:就是要响应国家的号召,遵循我们助老委协会的号召,要全民关爱健康。第2个目的:就是要让全部老前辈可以拥有一个健康身体安享晚年。第3个目的:要影响我们全社会的年轻人、中老年朋友,要他们尊老、敬老、爱老,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托。
——《十日骗局》《今日说法》2015年320期
案例中,诈骗人设定权威机构的“教授”的身份,在语体风格上依然使用正式的语体,叙述风格也是严肃、正式的;在人称指示上用“我们”来直接陈述其身份以及身份归属机构单位的权威性,用尊称“老前辈”进一步强化其“教授”身份所具有的文化涵养;同时,他还站在响应国家号召的立场以增加其身份的权威性。
(二)航空公司
案例二:短信诈骗因其成本低,回报收益高,是目前较为盛行的一种诈骗手段。本案例中诈骗者虚构了航空公司及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身份。
短信内容:航班提示/我们抱歉的通知您,旅客***烟台—上海虹桥/2014年12月28日14:45起飞的FM9226航班已被禁飞管制取消,导致无法正常起飞,给您带来不便,尽请谅解!请收到短信后及时与本次航班联系办理退票或改签,以免耽误您的行程,根据民航票务总局规定改签费用0元,上航退改签客服热线:400-119-501【上海航空】
——《一张机票一百万》《今日说法》0603期
本案中的短信是以航空公司的名义发出,短信中使用“我们”自称,“旅客***”“您”他称是体现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身份的称呼语,这些称呼语是商业机构使用的典型的文明用语;整条短信使用了正式语体,叙述风格也很严肃、正式;“禁飞管制取消”“无法正常起飞”“本次航班”“办理退票或改签”等语言属于特定服务行业的专用语,增加了短信内容的可信度;短信最后署名“上海航空”则直接陈述了其身份。
(三)熟人身份
案例三:在这个案例中,诈骗者虚构了老人儿子中学同学的身份,利用感情诱使老人上当。
小王:刘叔,你老爷爷身体还是那么好哦。我好多年没看到你过来了,那时候你看我还小。我最近身体有些不适,正想开点中药调理。刘叔,你的医术很高明,我准备开一副酒药。
刘大爷:你到我药房去嘛。
小王:那好嘛,就到我屋里开就是嘛。我住在对面的小区,走几步路就到。
——《杀“熟”》《今日说法》0317期
本案发生在四川省巴中市,诈骗人和被骗人都是当地人,诈骗人冒充被骗人儿子的中学同学身份具有口音上的优势,双方都说当地的地方语音使被骗人放松了戒备。其使用“刘叔”“你老爷爷”等亲密的称呼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接着,“小王”用寒暄、叙旧和称赞等方式造成双方曾经很熟悉的假象。最后,诈骗者使用请求的言语行为,使受骗者不能拒绝。 以上案例中,诈骗者都通过谎言虚构了不同的身份。受害者身份属于基本身份,而专家、教授以及老人儿子的同学都是交互身份。在诈骗过程中,真实的基本身份可能成为建构虚假身份的基础,例如案例四中老人儿子的同学身份;也可能抛开真实的基本身份而重新包装出一个基本身份。在此基础上,交互身份得到突显。
三、虚假话语中的言语行为
“奥斯汀(Austin)认为,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②诈骗人在实施诈骗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实施言语行为达到交际效果。言内行为是说出的实际词语,它们确定了意义和所指。案例二短信内容中以“通知”实施了告知的言语行为;案例四中诈骗人则通过夸赞受骗人“医术高明”来达到拉近双方心理距离的效果。
言外行为是隐藏在词语之后的说话人的意图或者语力。话语是在说话人的意图,即语力或者言外行为的支配下产生了意义的。要使一个言语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个言语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诈骗案中诈骗人虚构了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身份,例如“专家”“教授”等身份为虚假语言的构建提供了条件和依据。“专家”“教授”是拥有高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在讲座中演讲的人必须是这样身份的人,其言语行为才有意义。
诈骗人构建的虚假身份以及用于交际的虚假话语,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达到骗取受害人钱财的目的。以上所有案例中诈骗人采取的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若被听话人理解并接受,听话人便会做出相应的言后行为。言后行为是说话人通过说出的句子在听话人那里发生的与言外行为相关的效果。言外行为和言内行为是诈骗人使用的言语交际手段,言后行为则是诈骗人要达到的目的。
四、虚假身份选择的顺应
在诈骗事件中,虚拟身份决定了话语实践,同时,虚拟身份的选择也顺应了当前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物理世界即交际双方在物理空间中所处的位置。诈骗人依赖网络、电信这些通讯设备可以进行远距离交际,空间距离越大,虚假身份越容易伪装。案例二中的诈骗团伙正是利用发短信和打电话的形式实施诈骗,这种远距离的交际方式可以让诈骗者的基本身份得以隐藏而使其交互身份得到突显。
社交世界包括社会场景和公共制度,它们给某些类型言语行为的实施方式或哪些人有权实施这些行为规定了多种多样的原则和规则。诈骗者出于不良动机顺应特定身份与言语行为相对应的社会规则。案例一中的“专家”和“教授”身份顺应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拥有更渊博的知识,其学术权威身份符合举办大型讲座应有的水平和地位。此外,诈骗者还利用了文化顺应而达到欺骗的目的。案例一中的演讲稿的内容正是诈骗者别有用心地顺应了知恩图报、尊老敬老这样的传统文化观念。而且,对社会地位、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人们会抱以崇拜、敬仰的心态,这些有社会身份的人说出来的话具有权威性,更令人信服。
同时,诈骗者虚假的顺应了受骗者的感情,利用友情、亲情、爱情等亲昵的关系套取被骗者的信任。案例四中诈骗者利用了老人儿子儿时同学的关系来骗取老人的信任。由于老人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中学同学的身份因为时间久远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记忆力功能普遍减退,阻碍了对诈骗者身份的辨认过程。
五、结语
依据以上诈骗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诈骗案件中诈骗者虚假身份的可信度决定了诈骗成功与否,而诈骗者要通过语言的包装来增加虚假身份的真实性。虚假语言的使用包括多种方法,例如通过口音和语气包装诈骗者的基本身份和交互身份、不同身份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使用与身份相关的专业词汇以及相应的言语行为等。
诈骗者在犯罪过程中分别使用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作为实施敲诈的手段以达到受害者做出言后行为的目的,即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而骗得非法财物。诈骗者在身份的选择上顺应了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即以现代化通讯设备顺应了物理空间的远距离,以特定的言语行为顺应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以情感顺应了心理世界。
注释:
①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7.
②刘林森.语用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3.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和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04).
[5]袁周敏,金梅.《日常谈话:身份建构与身份映现》述介[J].现代外语,2015(02).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虚假身份 虚假话语 言语行为 顺应性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08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诈骗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并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虚假身份和虚假话语是诈骗者在犯罪过程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欺诈手段。对于诈骗案的研究,语言学很少涉及。本文尝试对诈骗案中的虚假身份选择和虚假话语交际进行研究,并从语用学的视角探究诈骗案中身份和话语之间的关系。
一、虚假身份和虚假话语
虚假话语,即谎言,是刑事诈骗案中诈骗人实施的一种重要语言手段。依据《布莱克法律词典》,“欺诈是指故意歪曲事实诱使他人依赖于该事实而失去属于自己的有价财产或放弃某项法律权利”。由此可见,实施欺诈行为的关键在于歪曲、虚构事实和隐瞒事实真相,即通过虚假话语来实现。
在诈骗案中,虚假话语的成功交际与诈骗人的身份密不可分。为了使被骗人更相信谎言,诈骗人需要虚构符合语境的身份以促使虚假话语的顺利实施。Tracy认为身份具有双重性,既包含个人恒定不变的内核,如种族、性别等,又会通过言语活动,随着语境而变化。身份分为四种:基本身份、交互身份、个性身份和关系身份。“基本身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不会随着语境的变换轻易改变;交互身份是在交际过程中相对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个性身份指个人的性格和态度;关系身份则是指在具体交际语境中与他人的关系,合作时是友好关系,竞争时是就变成了敌对关系。这四种身份或并存或交替,或在谈话过程中通过语言建立并得到突显。一个人用来交谈的身份会影响该说话人的交际方式,同时一个人选择的话语实践也会“定型”其相应的身份。”①诈骗人虚假身份的构建突显了交互身份和关系身份。
在身份分类的基础上,Tracy提出了话语实践与身份之间的联系。他认为身份和话语实践具有互交关系。本文基于Tracy身份建构话语分析法,选取了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今日说法》中防诈骗系列节目中的典型诈骗案例,分析诈骗人虚假身份的选择和虚假话语选择的动态过程,以更好地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不同类型虚假身份建构
(一)专家、教授知识分子
案例一:诈骗团伙虚构出“玛咖集团有限公司”,冒充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策划了“感恩回馈,赠送礼品”的活动并向市民发放传单。并且该团伙在活动期间虚构出了“中国助老委陈教授”和“广州空军医院温教授”两个身份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做讲座,并限制来参加活动的市民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教授”在演讲稿中写道:
我们这次来到这里有3个目的。第1个目的:就是要响应国家的号召,遵循我们助老委协会的号召,要全民关爱健康。第2个目的:就是要让全部老前辈可以拥有一个健康身体安享晚年。第3个目的:要影响我们全社会的年轻人、中老年朋友,要他们尊老、敬老、爱老,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托。
——《十日骗局》《今日说法》2015年320期
案例中,诈骗人设定权威机构的“教授”的身份,在语体风格上依然使用正式的语体,叙述风格也是严肃、正式的;在人称指示上用“我们”来直接陈述其身份以及身份归属机构单位的权威性,用尊称“老前辈”进一步强化其“教授”身份所具有的文化涵养;同时,他还站在响应国家号召的立场以增加其身份的权威性。
(二)航空公司
案例二:短信诈骗因其成本低,回报收益高,是目前较为盛行的一种诈骗手段。本案例中诈骗者虚构了航空公司及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身份。
短信内容:航班提示/我们抱歉的通知您,旅客***烟台—上海虹桥/2014年12月28日14:45起飞的FM9226航班已被禁飞管制取消,导致无法正常起飞,给您带来不便,尽请谅解!请收到短信后及时与本次航班联系办理退票或改签,以免耽误您的行程,根据民航票务总局规定改签费用0元,上航退改签客服热线:400-119-501【上海航空】
——《一张机票一百万》《今日说法》0603期
本案中的短信是以航空公司的名义发出,短信中使用“我们”自称,“旅客***”“您”他称是体现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身份的称呼语,这些称呼语是商业机构使用的典型的文明用语;整条短信使用了正式语体,叙述风格也很严肃、正式;“禁飞管制取消”“无法正常起飞”“本次航班”“办理退票或改签”等语言属于特定服务行业的专用语,增加了短信内容的可信度;短信最后署名“上海航空”则直接陈述了其身份。
(三)熟人身份
案例三:在这个案例中,诈骗者虚构了老人儿子中学同学的身份,利用感情诱使老人上当。
小王:刘叔,你老爷爷身体还是那么好哦。我好多年没看到你过来了,那时候你看我还小。我最近身体有些不适,正想开点中药调理。刘叔,你的医术很高明,我准备开一副酒药。
刘大爷:你到我药房去嘛。
小王:那好嘛,就到我屋里开就是嘛。我住在对面的小区,走几步路就到。
——《杀“熟”》《今日说法》0317期
本案发生在四川省巴中市,诈骗人和被骗人都是当地人,诈骗人冒充被骗人儿子的中学同学身份具有口音上的优势,双方都说当地的地方语音使被骗人放松了戒备。其使用“刘叔”“你老爷爷”等亲密的称呼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接着,“小王”用寒暄、叙旧和称赞等方式造成双方曾经很熟悉的假象。最后,诈骗者使用请求的言语行为,使受骗者不能拒绝。 以上案例中,诈骗者都通过谎言虚构了不同的身份。受害者身份属于基本身份,而专家、教授以及老人儿子的同学都是交互身份。在诈骗过程中,真实的基本身份可能成为建构虚假身份的基础,例如案例四中老人儿子的同学身份;也可能抛开真实的基本身份而重新包装出一个基本身份。在此基础上,交互身份得到突显。
三、虚假话语中的言语行为
“奥斯汀(Austin)认为,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②诈骗人在实施诈骗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实施言语行为达到交际效果。言内行为是说出的实际词语,它们确定了意义和所指。案例二短信内容中以“通知”实施了告知的言语行为;案例四中诈骗人则通过夸赞受骗人“医术高明”来达到拉近双方心理距离的效果。
言外行为是隐藏在词语之后的说话人的意图或者语力。话语是在说话人的意图,即语力或者言外行为的支配下产生了意义的。要使一个言语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个言语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诈骗案中诈骗人虚构了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身份,例如“专家”“教授”等身份为虚假语言的构建提供了条件和依据。“专家”“教授”是拥有高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在讲座中演讲的人必须是这样身份的人,其言语行为才有意义。
诈骗人构建的虚假身份以及用于交际的虚假话语,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达到骗取受害人钱财的目的。以上所有案例中诈骗人采取的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若被听话人理解并接受,听话人便会做出相应的言后行为。言后行为是说话人通过说出的句子在听话人那里发生的与言外行为相关的效果。言外行为和言内行为是诈骗人使用的言语交际手段,言后行为则是诈骗人要达到的目的。
四、虚假身份选择的顺应
在诈骗事件中,虚拟身份决定了话语实践,同时,虚拟身份的选择也顺应了当前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物理世界即交际双方在物理空间中所处的位置。诈骗人依赖网络、电信这些通讯设备可以进行远距离交际,空间距离越大,虚假身份越容易伪装。案例二中的诈骗团伙正是利用发短信和打电话的形式实施诈骗,这种远距离的交际方式可以让诈骗者的基本身份得以隐藏而使其交互身份得到突显。
社交世界包括社会场景和公共制度,它们给某些类型言语行为的实施方式或哪些人有权实施这些行为规定了多种多样的原则和规则。诈骗者出于不良动机顺应特定身份与言语行为相对应的社会规则。案例一中的“专家”和“教授”身份顺应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拥有更渊博的知识,其学术权威身份符合举办大型讲座应有的水平和地位。此外,诈骗者还利用了文化顺应而达到欺骗的目的。案例一中的演讲稿的内容正是诈骗者别有用心地顺应了知恩图报、尊老敬老这样的传统文化观念。而且,对社会地位、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人们会抱以崇拜、敬仰的心态,这些有社会身份的人说出来的话具有权威性,更令人信服。
同时,诈骗者虚假的顺应了受骗者的感情,利用友情、亲情、爱情等亲昵的关系套取被骗者的信任。案例四中诈骗者利用了老人儿子儿时同学的关系来骗取老人的信任。由于老人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中学同学的身份因为时间久远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记忆力功能普遍减退,阻碍了对诈骗者身份的辨认过程。
五、结语
依据以上诈骗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诈骗案件中诈骗者虚假身份的可信度决定了诈骗成功与否,而诈骗者要通过语言的包装来增加虚假身份的真实性。虚假语言的使用包括多种方法,例如通过口音和语气包装诈骗者的基本身份和交互身份、不同身份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使用与身份相关的专业词汇以及相应的言语行为等。
诈骗者在犯罪过程中分别使用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作为实施敲诈的手段以达到受害者做出言后行为的目的,即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而骗得非法财物。诈骗者在身份的选择上顺应了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即以现代化通讯设备顺应了物理空间的远距离,以特定的言语行为顺应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以情感顺应了心理世界。
注释:
①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7.
②刘林森.语用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3.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和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04).
[5]袁周敏,金梅.《日常谈话:身份建构与身份映现》述介[J].现代外语,2015(02).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