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此之前,韩寒与方舟子各自无论与谁辩论,几乎无往不胜。但这一次,他们两人短兵相接。更重要的是,二人身后都有众多粉丝与支持者。这些人们形成了两个庞大的阵营,自发为自己的偶像呐喊助威或者输送“弹药”。两个阵营中,有人认真、有人起哄、有人立场坚定、有人骑墙摇摆……
在多日口水混战之后,人们开始明晰各自的主张,逐渐从对两人的质疑变为对私权边界与言论自由保护的热议。
公报私仇还是科学理性
“这件事完全就是一场私仇。”网络评论人五岳散人这样评价“韩方论战”。
在他看来,韩寒写过文章讽刺过方舟子妻子、新华社记者刘菊花,如今韩寒在回应文章里又提到了罗永浩,方舟子所以大怒,说“韩寒抱罗永浩大腿”。
五岳散人是最早加入这场论争的意见力量之一。1月15日麦田第一次发文质疑韩寒当天,他就翻出自己2010年发表过的一篇《我们需要警惕韩寒吗》,表达自己在此事中支持韩寒的观点。“我只是想看看到底一场私怨能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他说。
那一天,几乎所有习惯泡在微博上的人都知道了韩寒的事,但大多数人都没把它太当回事。
对麦田有些了解的微博主静娅只是跟朋友一起“比较善意地笑笑”麦田一系列没有证据的推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主要研究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并对方舟子的科学打假力挺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学教授,她已经开始觉得这样的“质疑”有些不妥。“没有证据就出来说话的做法好像并不合适。”静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有网友将麦田的文章转发给“打假斗士”方舟子,后者虽然没太注意,但还是在微博上嘲讽了韩寒几句。次日,韩寒撰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回应博文,对于麦田和方舟子大加嘲讽,更提到“秃顶”“精子不足”等词。
这无疑引发了方舟子的强力回击。18日,方舟子博客发文,正式“宣战”。
与此同时,韩寒的过激回应还引发了一批几天前并未在意此事的知识分子的反感。央视评论员王志安觉得韩寒的反应“有点过了”。“回复的口气不像这么大名气的名人。之后几篇文章表现出的素养也让我非常吃惊。”就此,王志安发了微博,立刻遭到一些人评论攻击,“言语很不堪。”
不过,王志安形容自己当时的态度“比较中立”。他一方面觉得质疑韩寒的权利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认为方舟子的论据都属于一般性怀疑,没有铁证。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也对韩寒的文章表示惊讶。“我觉得韩寒博客文章的作者品质是很恶劣的,不管是不是韩寒写的。学术文化非常低劣,没有文化教养。”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韩寒辱骂麦田、方舟子,这是我不能容忍的。他这次的回应,破灭了他在公共空间中的影响和信誉。”
随后,肖鹰开始在博客上发表关于此次论战的文章,并在微博上和许多参加讨论的知识分子互动。肖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方舟子这次很成功地扮演了一次国内公共文化空间当中的理性批判力量。方舟子所代表的质疑者,科学理性坚韧,对国内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有启蒙和建设意义的。”
五岳散人彼时的出发点则是“事实和逻辑”。他以自己同样能在20多分钟内写出1200字,年轻时同样模仿他人文章风格的自身经历出发,驳斥方舟子提出的质疑。
“挺韩”和“倒韩”两大阵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18日晚,麦田认为自己对韩寒的质疑证据不足,向韩寒致歉。
而事态的发展让许多人始料未及。就在麦田致歉20余分钟后,方舟子便表示自己将继续质疑韩寒。此后,他以每天一到两篇博文的频率,逐一剖析韩寒的早期文章和写作能力,并提出韩寒早期文章肯定是代笔的论断。事情远未结束,反倒刚刚开始。
支持 骑墙 断交 分手
春节前后,方韩之争一直是肖鹰和人谈话的重要话题。“见到任何人都会谈。我觉得数倍以上对于春晚的关注。”他说。
肖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周围有人很喜欢韩寒。但大家觉得韩寒这次表现极其恶劣和无能,对于他的推崇信任期待,都彻底瓦解了。”
一开始,普通观众和公众人物支持方舟子的人并不多,王志安将原因归结于“可能有人认为韩寒不能反,这么多年知识界和商业界树起来的旗帜。韩寒、路金波和知识界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不便出来讲。”他说,“中国人很难把支持一个人和支持一个人的行为分开。”
在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论战之后,很多之前观念差不多的朋友开始“分裂”。随着当事双方文章的不断出炉,很多公众人物、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意见。他们中有人甚至是在网友逼问下才被裹挟着选择阵营、加入“战局”,因为原本保持沉默的人很容易被网友、粉丝或媒体质疑成没有立场的“骑墙派”。
“这件事最大的价值在于,以前普通人的观点很难在筛选游戏下被表现出来,现在沉默的声音被打捞起来了,”王志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仅仅是学理讨论,有分歧很正常,比如言论自由的边界等。不正常的是划圈子、找立场,再去分是非。”
倒韩派基本上都认为韩寒读书少、肤浅。肖鹰更认为《三重门》“写的是90年代中学生的生活,但属于80年代末‘文化热’产生的小说”,所以他在写当代文学研究课题时,没有写韩寒,日后也不在文学评论里提韩寒。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去打一个年轻人好像有点说不过去。”静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按这个逻辑,只有学者才能表达了?每个公民都有权力表达。你们自己站出来,看看能不能够超过他!”
网络上一些原来欣赏韩寒的人也开始动摇。有网友声称,“韩方似乎应该持更有力的客观证据去反驳,否则,很难洗脱‘团队造假’嫌疑”。
针对这个观点,静娅给予了驳斥。被她挑出来反驳的倒韩派还包括学者张放和24日加入论战的自由撰稿人彭晓芸。“彭在许多问题上的表达都显得居高临下。”静娅说。
辩论双方在网上愈发针锋相对。彭晓芸甚至建议读者起诉韩氏父子“涉嫌商业欺诈,由司法刑侦用测谎仪等手段检验”。这条言论引发了一阵批评。五岳散人由此将彭晓芸比作“一枚真正的毒瘤”,并且贴出三张截图,反质疑彭晓芸曾涉嫌抄袭。
一些人批评他的“毒瘤”一说是人身攻击。“说实在的,我就是在攻击她,”五岳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彭晓芸自己在抄袭之后甚至还说什么测谎仪——测谎仪是用于刑事罪犯审讯时的一种辅助验证手段,它不能成为呈堂证供的——那她如果不是法盲就是卑鄙下流。”
因为意见分歧,五岳散人取消了对好几个朋友的关注;而挺韩的言论也让一个朋友对静娅非常生气和失望,甚至要与她断交:“他觉得韩寒比较肤浅,以我的年龄、学识,怎么能这样?”更有一条称自己由于在支持韩方问题上与男朋友展开激烈争论、并即将与他分手的微博,此时在网友之间盛传。
“不加制止会产生转基因文革”
这场讨论似乎已变为“拥和倒的混战”;而更多人开始明晰,争论本身所转移和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方舟子及其盟友们的言之凿凿首先让静娅觉得“非常不妥”。“你不能以逻辑的推理、逻辑的质疑来替代事实的认定,最后根据这个来做出自己的判断,”静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存疑,但是你如果要广为人知就必须要慎重,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名誉。”
作家慕容雪村总结方舟子的战法会让每个作者都置身于“韩寒困境”:证人、手稿,“有什么都没用,我就是怀疑你”。
“我最怕的就是出现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质疑其他人的局面。”五岳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何兵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认为这是一个公民自然的权利,但我觉得这种权力必须有边界,它只有在针对公权力的时候才是无界限的,对公众人物一样要有合适的边界。”
1月29日,由于路金波表示自己将在晚些时候放出重要证据,五岳散人一直在电脑前等到凌晨4点。时至彼时,依然有多路人马仍活跃在微博上等待。4点13分,路金波终于发布声明,称1000页手稿、素材、书信等铁证齐备,韩寒将邀请方舟子到上海法庭“当面对质”。
消息出来,一些挺韩派认为韩寒打官司之举欠妥,“经过司法鉴定,韩寒能得到司法上的证据,即使他官司赢了,他一样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清白,”五岳散人说,“但是除此之外他没有更妥的方式。”而静娅则认为,公共人物面对质疑动辄打官司,其后果显然不利于公共舆论平台的建立。
韩寒宣布起诉后,方舟子支持者的“声音”有所减弱。很多人在微博上攻击王志安,说他“后退了”。29日,王志安发表文章《韩寒:你反对的,正在成为你自己》,明确表示自己的“倒韩”立场。
静娅对此评论道,“这哪里是自证清白,基本是要道德清洗”。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萧瀚更发表《疑韩案的私权与言论自由》,称方舟子阵营对韩寒的围攻是“不懂言论自由边界”,“毫无半点尊重私权的意识”,“若不加阻止而形成社会惯习,时机合适时,可能会产生比‘文革’更为疯狂的‘转基因文革’。”
文章不出意外地引发各种攻击。众说纷纭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通过韩寒方舟子案,激发关于质疑权、私权和言论自由边界的全民大讨论。“网络发展十年了,但是对到底什么是言论自由我们其实还不是很清楚。”静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挺韩派几乎都同意方舟子无实证、错用质疑权,甚至构成诽谤;而肖鹰则回应,“这种说法就是不知道质疑的含义是什么。一个人的作品不会轻易被人质疑,”他说,“韩寒最重要的证据不是手稿和证人,而应该是文学史。他成名的时候没有人质疑他,为什么现在有人质疑,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文学天才立不住。质疑不会摧毁真的东西。”
挺韩派认为言论自由不能以侵犯公民的权利为代价,而王志安并不认为韩寒的情况属于私权利。“普通人和名人的权利有区别,这点是共识。有没有代笔不是私权……别人质疑,韩寒就有自证的义务,”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至于言论自由和诽谤的边界到底划分在哪,“确实因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而不同。”
2月4日,萧瀚和何兵在微博上展开关于言论自由边界的辩论。静娅认为辩论并不精彩,可惜没能展开。同一天,肖鹰将自己微博中的所有内容几乎全部删除。
“我想结束战斗了。事情也结束了。还是写博客适合表达,比较系统冷静的表达。”肖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另一方面,很多挺韩派的主力干将也纷纷宣布告别这摊“浑水”。不过,随着韩寒向法庭递交诉状,两个阵营的人们都在等待着结局。
在多日口水混战之后,人们开始明晰各自的主张,逐渐从对两人的质疑变为对私权边界与言论自由保护的热议。
公报私仇还是科学理性
“这件事完全就是一场私仇。”网络评论人五岳散人这样评价“韩方论战”。
在他看来,韩寒写过文章讽刺过方舟子妻子、新华社记者刘菊花,如今韩寒在回应文章里又提到了罗永浩,方舟子所以大怒,说“韩寒抱罗永浩大腿”。
五岳散人是最早加入这场论争的意见力量之一。1月15日麦田第一次发文质疑韩寒当天,他就翻出自己2010年发表过的一篇《我们需要警惕韩寒吗》,表达自己在此事中支持韩寒的观点。“我只是想看看到底一场私怨能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他说。
那一天,几乎所有习惯泡在微博上的人都知道了韩寒的事,但大多数人都没把它太当回事。
对麦田有些了解的微博主静娅只是跟朋友一起“比较善意地笑笑”麦田一系列没有证据的推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主要研究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并对方舟子的科学打假力挺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学教授,她已经开始觉得这样的“质疑”有些不妥。“没有证据就出来说话的做法好像并不合适。”静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有网友将麦田的文章转发给“打假斗士”方舟子,后者虽然没太注意,但还是在微博上嘲讽了韩寒几句。次日,韩寒撰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回应博文,对于麦田和方舟子大加嘲讽,更提到“秃顶”“精子不足”等词。
这无疑引发了方舟子的强力回击。18日,方舟子博客发文,正式“宣战”。
与此同时,韩寒的过激回应还引发了一批几天前并未在意此事的知识分子的反感。央视评论员王志安觉得韩寒的反应“有点过了”。“回复的口气不像这么大名气的名人。之后几篇文章表现出的素养也让我非常吃惊。”就此,王志安发了微博,立刻遭到一些人评论攻击,“言语很不堪。”
不过,王志安形容自己当时的态度“比较中立”。他一方面觉得质疑韩寒的权利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认为方舟子的论据都属于一般性怀疑,没有铁证。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也对韩寒的文章表示惊讶。“我觉得韩寒博客文章的作者品质是很恶劣的,不管是不是韩寒写的。学术文化非常低劣,没有文化教养。”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韩寒辱骂麦田、方舟子,这是我不能容忍的。他这次的回应,破灭了他在公共空间中的影响和信誉。”
随后,肖鹰开始在博客上发表关于此次论战的文章,并在微博上和许多参加讨论的知识分子互动。肖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方舟子这次很成功地扮演了一次国内公共文化空间当中的理性批判力量。方舟子所代表的质疑者,科学理性坚韧,对国内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有启蒙和建设意义的。”
五岳散人彼时的出发点则是“事实和逻辑”。他以自己同样能在20多分钟内写出1200字,年轻时同样模仿他人文章风格的自身经历出发,驳斥方舟子提出的质疑。
“挺韩”和“倒韩”两大阵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18日晚,麦田认为自己对韩寒的质疑证据不足,向韩寒致歉。
而事态的发展让许多人始料未及。就在麦田致歉20余分钟后,方舟子便表示自己将继续质疑韩寒。此后,他以每天一到两篇博文的频率,逐一剖析韩寒的早期文章和写作能力,并提出韩寒早期文章肯定是代笔的论断。事情远未结束,反倒刚刚开始。
支持 骑墙 断交 分手
春节前后,方韩之争一直是肖鹰和人谈话的重要话题。“见到任何人都会谈。我觉得数倍以上对于春晚的关注。”他说。
肖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周围有人很喜欢韩寒。但大家觉得韩寒这次表现极其恶劣和无能,对于他的推崇信任期待,都彻底瓦解了。”
一开始,普通观众和公众人物支持方舟子的人并不多,王志安将原因归结于“可能有人认为韩寒不能反,这么多年知识界和商业界树起来的旗帜。韩寒、路金波和知识界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不便出来讲。”他说,“中国人很难把支持一个人和支持一个人的行为分开。”
在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论战之后,很多之前观念差不多的朋友开始“分裂”。随着当事双方文章的不断出炉,很多公众人物、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意见。他们中有人甚至是在网友逼问下才被裹挟着选择阵营、加入“战局”,因为原本保持沉默的人很容易被网友、粉丝或媒体质疑成没有立场的“骑墙派”。
“这件事最大的价值在于,以前普通人的观点很难在筛选游戏下被表现出来,现在沉默的声音被打捞起来了,”王志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仅仅是学理讨论,有分歧很正常,比如言论自由的边界等。不正常的是划圈子、找立场,再去分是非。”
倒韩派基本上都认为韩寒读书少、肤浅。肖鹰更认为《三重门》“写的是90年代中学生的生活,但属于80年代末‘文化热’产生的小说”,所以他在写当代文学研究课题时,没有写韩寒,日后也不在文学评论里提韩寒。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去打一个年轻人好像有点说不过去。”静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按这个逻辑,只有学者才能表达了?每个公民都有权力表达。你们自己站出来,看看能不能够超过他!”
网络上一些原来欣赏韩寒的人也开始动摇。有网友声称,“韩方似乎应该持更有力的客观证据去反驳,否则,很难洗脱‘团队造假’嫌疑”。
针对这个观点,静娅给予了驳斥。被她挑出来反驳的倒韩派还包括学者张放和24日加入论战的自由撰稿人彭晓芸。“彭在许多问题上的表达都显得居高临下。”静娅说。
辩论双方在网上愈发针锋相对。彭晓芸甚至建议读者起诉韩氏父子“涉嫌商业欺诈,由司法刑侦用测谎仪等手段检验”。这条言论引发了一阵批评。五岳散人由此将彭晓芸比作“一枚真正的毒瘤”,并且贴出三张截图,反质疑彭晓芸曾涉嫌抄袭。
一些人批评他的“毒瘤”一说是人身攻击。“说实在的,我就是在攻击她,”五岳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彭晓芸自己在抄袭之后甚至还说什么测谎仪——测谎仪是用于刑事罪犯审讯时的一种辅助验证手段,它不能成为呈堂证供的——那她如果不是法盲就是卑鄙下流。”
因为意见分歧,五岳散人取消了对好几个朋友的关注;而挺韩的言论也让一个朋友对静娅非常生气和失望,甚至要与她断交:“他觉得韩寒比较肤浅,以我的年龄、学识,怎么能这样?”更有一条称自己由于在支持韩方问题上与男朋友展开激烈争论、并即将与他分手的微博,此时在网友之间盛传。
“不加制止会产生转基因文革”
这场讨论似乎已变为“拥和倒的混战”;而更多人开始明晰,争论本身所转移和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方舟子及其盟友们的言之凿凿首先让静娅觉得“非常不妥”。“你不能以逻辑的推理、逻辑的质疑来替代事实的认定,最后根据这个来做出自己的判断,”静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存疑,但是你如果要广为人知就必须要慎重,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名誉。”
作家慕容雪村总结方舟子的战法会让每个作者都置身于“韩寒困境”:证人、手稿,“有什么都没用,我就是怀疑你”。
“我最怕的就是出现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质疑其他人的局面。”五岳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何兵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认为这是一个公民自然的权利,但我觉得这种权力必须有边界,它只有在针对公权力的时候才是无界限的,对公众人物一样要有合适的边界。”
1月29日,由于路金波表示自己将在晚些时候放出重要证据,五岳散人一直在电脑前等到凌晨4点。时至彼时,依然有多路人马仍活跃在微博上等待。4点13分,路金波终于发布声明,称1000页手稿、素材、书信等铁证齐备,韩寒将邀请方舟子到上海法庭“当面对质”。
消息出来,一些挺韩派认为韩寒打官司之举欠妥,“经过司法鉴定,韩寒能得到司法上的证据,即使他官司赢了,他一样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清白,”五岳散人说,“但是除此之外他没有更妥的方式。”而静娅则认为,公共人物面对质疑动辄打官司,其后果显然不利于公共舆论平台的建立。
韩寒宣布起诉后,方舟子支持者的“声音”有所减弱。很多人在微博上攻击王志安,说他“后退了”。29日,王志安发表文章《韩寒:你反对的,正在成为你自己》,明确表示自己的“倒韩”立场。
静娅对此评论道,“这哪里是自证清白,基本是要道德清洗”。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萧瀚更发表《疑韩案的私权与言论自由》,称方舟子阵营对韩寒的围攻是“不懂言论自由边界”,“毫无半点尊重私权的意识”,“若不加阻止而形成社会惯习,时机合适时,可能会产生比‘文革’更为疯狂的‘转基因文革’。”
文章不出意外地引发各种攻击。众说纷纭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通过韩寒方舟子案,激发关于质疑权、私权和言论自由边界的全民大讨论。“网络发展十年了,但是对到底什么是言论自由我们其实还不是很清楚。”静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挺韩派几乎都同意方舟子无实证、错用质疑权,甚至构成诽谤;而肖鹰则回应,“这种说法就是不知道质疑的含义是什么。一个人的作品不会轻易被人质疑,”他说,“韩寒最重要的证据不是手稿和证人,而应该是文学史。他成名的时候没有人质疑他,为什么现在有人质疑,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文学天才立不住。质疑不会摧毁真的东西。”
挺韩派认为言论自由不能以侵犯公民的权利为代价,而王志安并不认为韩寒的情况属于私权利。“普通人和名人的权利有区别,这点是共识。有没有代笔不是私权……别人质疑,韩寒就有自证的义务,”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至于言论自由和诽谤的边界到底划分在哪,“确实因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而不同。”
2月4日,萧瀚和何兵在微博上展开关于言论自由边界的辩论。静娅认为辩论并不精彩,可惜没能展开。同一天,肖鹰将自己微博中的所有内容几乎全部删除。
“我想结束战斗了。事情也结束了。还是写博客适合表达,比较系统冷静的表达。”肖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另一方面,很多挺韩派的主力干将也纷纷宣布告别这摊“浑水”。不过,随着韩寒向法庭递交诉状,两个阵营的人们都在等待着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