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感受,音乐在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人类最占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或技巧,而是在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本文高中音乐教学中体现的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在高中生人格形成阶段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体验;音乐实践;审美活动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感悟。音乐鉴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鉴别,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它比之音乐欣赏而言,更多了些理智的元素,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
  在现代美学的范畴中,审美体验是审美体验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高中一年级的音乐鉴赏课,其基本功能仍然属于美育的范畴,因此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发挥音乐鉴赏在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唤起心底里最真实的感受的反应,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与想象、理解和认识等四个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音乐教师新课标的解读,音乐课堂已经完全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与创作的教学课堂。音乐教学是一个体验享受、发现创造音乐美的过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真正实现“美育“这一目标。其意在于,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心理发展以及音乐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审美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合作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喜爱音乐、学会享受音乐,促进自身音乐方面的发展。
  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学生的音乐才能,也影响了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让学生去听各种音乐,看各种有关音乐的新奇视频,听完看过之后,选择几个学生泛泛而谈自己的感受,听和看虽然打开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也请个别学生谈了感受,但却缺少审美与体验。例如在非洲歌舞音乐一课当中,我们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讲解完,学生们只会觉得非洲音乐很原始,很狂野,并不会去感受到非洲音乐中节奏的魅力以及在音乐中体现出非洲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纪录片先铺垫非洲的传统文化,再将非洲鼓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们亲自演奏非洲鼓,感受非洲鼓演奏的奥妙,再通过节奏练习,分组合作,把一段鼓乐演奏完成,这样既能让学生合作中实践又能让所有同学一起体验,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再例如,我们经常让学生在听完音乐之后用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想象和理解,那我们也可以换另一种方式,给一幅画或者是照片,我们不要用语言来表述,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音乐来表达心中所想,用音乐代表文字语言传达出来,这样的感受是相互的,一首音乐可以有很多种想象,一幅画也会反应出很多种音乐。我们不需要学生说出理由,我们只需要尊重他内心所思所想,尽可能的去打开他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勇于表达。在我的教学体验中,有一节探索课,叫《四季的音乐》,前半节课从一张白纸开始,让全体学生用各种词语描绘出他们眼中的春夏秋冬,有颜色的、声音的、感受的、温度等等,然后描绘出了春夏秋冬从听觉和视觉上带给人们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们说出在所有音乐类型当中认为可以代表四季的音乐;后半节课,从音乐开始,播放各种不同的音乐,让他们选择聆听的季节。在这节课当中,没有固定答案,你心中所有的感受和体验就是答案,而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反馈,都告诉我所有的反应都是建立在美好的感受之上的。
  那我们的审美体验仅仅只能在音乐课堂中完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说生活中处处是音乐。记得在一部音乐电影中,一个小男孩对所有的声音都很敏感,风吹的声音,汽车的鸣笛声,井盖的晃动声,红绿灯的倒计时声,街上的叫卖声。那么这些我们听起来有一些烦躁的声音,进入这个小孩的耳朵里时,已经转换成了各种节奏和音色,自然分流成各种声部,变成了一部自然的生活交响乐。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没有那样的天赋,但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发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我们在校园的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说,操场上各种运动器材与地面接触之后的声音、呐喊声、加油声;在课间楼道的脚步声;上下课的响铃声,回家路上的汽笛声,广场上的哨声,回到家里之后,烧水壶发出的声音,这些所有的声音,都是节奏和音色的另一种体现。当把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声音加以细化,提取出可以和音乐相结合的元素,课堂与生活相互联系,课堂主导,生活辅助,何时何地都对事物有一种细微的感受,把这些感受融进我们的课堂上,课本中,何尝不是审美体验带来的效应。
  思想家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我常常用这句话作为结课语。高中音乐教学是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能随着音乐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们对美的感受也到此结束。我们在他们的成长中撒下一粒感受美的种子,希望伴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粒种子可以生根发芽,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不断的去播种,使其枝繁叶茂,让生命的个体都能在音乐的中感悟艺术和人生。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修订)
  [3] 刘玉华《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音乐大观》, 2014(1)
其他文献
蓝色的头巾围着你那丝丝银发,麻灰的大衣裹着你那单薄身体,印象中,你总是这样“打扮”。  “奶奶,奶——奶——,您在想啥呢?这么入神、、、、、、”,我对正倚靠在凳子上晒太阳的你关切地问到。你笑着说:“我在想你呀,你看对面那小孩像不像你小时候那般顽皮。”我顺着你的眼神看过去,一个小女孩正在沙堆前玩耍。我搂紧你,欢喜地说:“对呀,像着呢”!哈哈哈、、、、、哈哈哈、、、、你和我不约而同笑起来。  从小觉得
期刊
【摘要】:大足石刻造像头冠视觉元素以花卉纹样为主,花卉纹样在佛教石刻艺术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主要起到装饰、补白的作用,其造型繁多,雕刻精湛,典雅而质朴,不仅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特色,同时也散发出自然大方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大足石刻;头冠;视觉元素  大足石刻造像头冠上的纹样有莲花,如意纹,卷草纹等,见图1,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众宝莲花周满世界”,[1]佛教以莲花比喻和代表美好圣洁的
期刊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中,云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乐意用云纹图案来装饰各种各样的物品,本文就以楚汉时期的云纹为例,就楚汉时期的云纹如何在衣袖中得到应用进行探析研究。  【关键词】:楚汉云纹;衣袖;应用  引言  云纹作为我国传统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质的纹样,凭借着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文化风貌,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云纹纹样的
期刊
【摘要】:插画是创造和审美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宣传手段。正如一副上等的绘画或者书法作品,在人们欣赏的同时也能将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因此,插画在现代设计中显得更加别具一格,它以更加直观的表现性,色彩的丰富性,设计领域的宽广性,审美性于使用性,创造性与艺术性,目的性与宣传性等活跃于各个设计层面中。城市插画便能通过设计师的画笔,将一座城的文化底蕴表现出来,从而起到文化宣传作用。  古城开封是一座很有艺术
期刊
【摘要】:“陌生化”是诗歌及文学作品语言的特质,作者通过出奇出新,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惊奇感来实现作品的“陌生化”。“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比较系统地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文学问题,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创新性。认识并掌握这一理论,能帮助我们从新角度研究文学,对我们进行文论建设有着深远而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  20世纪初,民粹派运
期刊
【摘要】:《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布莱希特杰出的剧作之一,剧中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以达到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强调间离,调动观众的能动性,理性的对待人物情节,他的戏剧被称作是非亚里士多德戏剧。本文通过借以对剧中人物、情节、结构的分析探索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从而使读者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亚里士多德;叙事戏剧  布莱希特,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
期刊
【摘要】:艺术美感通常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而由对艺术的欣赏带来的愉快体验,通常不是生产资料上的实用性或者通过获得物质财富所得到的体验能够媲美的。这就是艺术所有的特点中最能代表艺术本身作为人类的一种广义物质性生产的目的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在哲学上将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把艺术看作不止于生存需要的高级享受。  【关键词】:艺术;人类文明  在所有的学科中,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艺术是与生活联系最
期刊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自己的一方天空。中外研究她的人不胜枚举,无论是文坛大家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张爱玲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悟出些许世间情。张爱玲不写大事,总是从世俗的小事体现爱情中的万语千言。张爱玲及其作品,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现今学术界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她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对意象的独特描写以及家族世情书写、女性悲剧书写等等方面,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张爱玲的风格基调
期刊
【摘要】:本文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梳理,通过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对悲剧定义做出粗略考量。并以此衡量《窦娥冤》的悲剧性体现,重新探讨中国悲剧这样一重要论题。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意识;悲剧精神  关于中国有无悲剧说是比较文学中的重要论题之一。梳理西方悲剧理论,概其总要,发现悲剧乃是体现悲剧意志与悲剧精神的戏剧。以此观中国戏剧,无疑存在悲剧。关汉卿经典剧作《窦娥冤》更是中
期刊
【摘要】:生活在一个重视表象的世界,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看起来的样子”,活得好与活得坏似乎也总是有个固定的标准。所谓“孤独”,是因为:你不那么想,但却发现没有人和你一样,没有人真正懂得你眼中所看见的美好,也没有人真心理解你内心的深邃。你是你,只有你,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在乎,在喧闹纷扰的世界里,你的内心深处,空无一人。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生活中的一些人,就像一只刺猬一样,只能选择将自己的防御性的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