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人类最占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或技巧,而是在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本文高中音乐教学中体现的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在高中生人格形成阶段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体验;音乐实践;审美活动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感悟。音乐鉴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鉴别,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它比之音乐欣赏而言,更多了些理智的元素,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
在现代美学的范畴中,审美体验是审美体验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高中一年级的音乐鉴赏课,其基本功能仍然属于美育的范畴,因此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发挥音乐鉴赏在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唤起心底里最真实的感受的反应,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与想象、理解和认识等四个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音乐教师新课标的解读,音乐课堂已经完全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与创作的教学课堂。音乐教学是一个体验享受、发现创造音乐美的过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真正实现“美育“这一目标。其意在于,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心理发展以及音乐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审美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合作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喜爱音乐、学会享受音乐,促进自身音乐方面的发展。
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学生的音乐才能,也影响了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让学生去听各种音乐,看各种有关音乐的新奇视频,听完看过之后,选择几个学生泛泛而谈自己的感受,听和看虽然打开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也请个别学生谈了感受,但却缺少审美与体验。例如在非洲歌舞音乐一课当中,我们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讲解完,学生们只会觉得非洲音乐很原始,很狂野,并不会去感受到非洲音乐中节奏的魅力以及在音乐中体现出非洲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纪录片先铺垫非洲的传统文化,再将非洲鼓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们亲自演奏非洲鼓,感受非洲鼓演奏的奥妙,再通过节奏练习,分组合作,把一段鼓乐演奏完成,这样既能让学生合作中实践又能让所有同学一起体验,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再例如,我们经常让学生在听完音乐之后用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想象和理解,那我们也可以换另一种方式,给一幅画或者是照片,我们不要用语言来表述,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音乐来表达心中所想,用音乐代表文字语言传达出来,这样的感受是相互的,一首音乐可以有很多种想象,一幅画也会反应出很多种音乐。我们不需要学生说出理由,我们只需要尊重他内心所思所想,尽可能的去打开他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勇于表达。在我的教学体验中,有一节探索课,叫《四季的音乐》,前半节课从一张白纸开始,让全体学生用各种词语描绘出他们眼中的春夏秋冬,有颜色的、声音的、感受的、温度等等,然后描绘出了春夏秋冬从听觉和视觉上带给人们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们说出在所有音乐类型当中认为可以代表四季的音乐;后半节课,从音乐开始,播放各种不同的音乐,让他们选择聆听的季节。在这节课当中,没有固定答案,你心中所有的感受和体验就是答案,而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反馈,都告诉我所有的反应都是建立在美好的感受之上的。
那我们的审美体验仅仅只能在音乐课堂中完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说生活中处处是音乐。记得在一部音乐电影中,一个小男孩对所有的声音都很敏感,风吹的声音,汽车的鸣笛声,井盖的晃动声,红绿灯的倒计时声,街上的叫卖声。那么这些我们听起来有一些烦躁的声音,进入这个小孩的耳朵里时,已经转换成了各种节奏和音色,自然分流成各种声部,变成了一部自然的生活交响乐。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没有那样的天赋,但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发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我们在校园的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说,操场上各种运动器材与地面接触之后的声音、呐喊声、加油声;在课间楼道的脚步声;上下课的响铃声,回家路上的汽笛声,广场上的哨声,回到家里之后,烧水壶发出的声音,这些所有的声音,都是节奏和音色的另一种体现。当把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声音加以细化,提取出可以和音乐相结合的元素,课堂与生活相互联系,课堂主导,生活辅助,何时何地都对事物有一种细微的感受,把这些感受融进我们的课堂上,课本中,何尝不是审美体验带来的效应。
思想家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我常常用这句话作为结课语。高中音乐教学是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能随着音乐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们对美的感受也到此结束。我们在他们的成长中撒下一粒感受美的种子,希望伴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粒种子可以生根发芽,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不断的去播种,使其枝繁叶茂,让生命的个体都能在音乐的中感悟艺术和人生。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修订)
[3] 刘玉华《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音乐大观》, 2014(1)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体验;音乐实践;审美活动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感悟。音乐鉴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鉴别,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它比之音乐欣赏而言,更多了些理智的元素,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
在现代美学的范畴中,审美体验是审美体验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高中一年级的音乐鉴赏课,其基本功能仍然属于美育的范畴,因此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发挥音乐鉴赏在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唤起心底里最真实的感受的反应,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与想象、理解和认识等四个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音乐教师新课标的解读,音乐课堂已经完全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与创作的教学课堂。音乐教学是一个体验享受、发现创造音乐美的过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真正实现“美育“这一目标。其意在于,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心理发展以及音乐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审美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合作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喜爱音乐、学会享受音乐,促进自身音乐方面的发展。
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学生的音乐才能,也影响了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在我们的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让学生去听各种音乐,看各种有关音乐的新奇视频,听完看过之后,选择几个学生泛泛而谈自己的感受,听和看虽然打开了他们的音乐视野,也请个别学生谈了感受,但却缺少审美与体验。例如在非洲歌舞音乐一课当中,我们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讲解完,学生们只会觉得非洲音乐很原始,很狂野,并不会去感受到非洲音乐中节奏的魅力以及在音乐中体现出非洲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纪录片先铺垫非洲的传统文化,再将非洲鼓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们亲自演奏非洲鼓,感受非洲鼓演奏的奥妙,再通过节奏练习,分组合作,把一段鼓乐演奏完成,这样既能让学生合作中实践又能让所有同学一起体验,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
再例如,我们经常让学生在听完音乐之后用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想象和理解,那我们也可以换另一种方式,给一幅画或者是照片,我们不要用语言来表述,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音乐来表达心中所想,用音乐代表文字语言传达出来,这样的感受是相互的,一首音乐可以有很多种想象,一幅画也会反应出很多种音乐。我们不需要学生说出理由,我们只需要尊重他内心所思所想,尽可能的去打开他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勇于表达。在我的教学体验中,有一节探索课,叫《四季的音乐》,前半节课从一张白纸开始,让全体学生用各种词语描绘出他们眼中的春夏秋冬,有颜色的、声音的、感受的、温度等等,然后描绘出了春夏秋冬从听觉和视觉上带给人们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们说出在所有音乐类型当中认为可以代表四季的音乐;后半节课,从音乐开始,播放各种不同的音乐,让他们选择聆听的季节。在这节课当中,没有固定答案,你心中所有的感受和体验就是答案,而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反馈,都告诉我所有的反应都是建立在美好的感受之上的。
那我们的审美体验仅仅只能在音乐课堂中完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说生活中处处是音乐。记得在一部音乐电影中,一个小男孩对所有的声音都很敏感,风吹的声音,汽车的鸣笛声,井盖的晃动声,红绿灯的倒计时声,街上的叫卖声。那么这些我们听起来有一些烦躁的声音,进入这个小孩的耳朵里时,已经转换成了各种节奏和音色,自然分流成各种声部,变成了一部自然的生活交响乐。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没有那样的天赋,但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发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我们在校园的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说,操场上各种运动器材与地面接触之后的声音、呐喊声、加油声;在课间楼道的脚步声;上下课的响铃声,回家路上的汽笛声,广场上的哨声,回到家里之后,烧水壶发出的声音,这些所有的声音,都是节奏和音色的另一种体现。当把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声音加以细化,提取出可以和音乐相结合的元素,课堂与生活相互联系,课堂主导,生活辅助,何时何地都对事物有一种细微的感受,把这些感受融进我们的课堂上,课本中,何尝不是审美体验带来的效应。
思想家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我常常用这句话作为结课语。高中音乐教学是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能随着音乐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们对美的感受也到此结束。我们在他们的成长中撒下一粒感受美的种子,希望伴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粒种子可以生根发芽,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不断的去播种,使其枝繁叶茂,让生命的个体都能在音乐的中感悟艺术和人生。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修订)
[3] 刘玉华《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音乐大观》,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