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孙恒来说,这不仅仅是台晚会,更重要的是发出打工者群体的声音。在这台打工春晚的背后,承载的是中国2.4亿的庞大进城打工者的队伍。他们为这些城市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很难被听到。
2013年1月26日,春节前的一个星期六,还有5天,孙道平就要回到湖北十堰家乡过年了。孙道平在北京建筑工地上打工,眼下没有什么活儿,建筑公司发了几张票,叫几个工人看表演。
当崔永元出现在团中央礼堂的舞台上时,孙道平才明白这台“表演”非同寻常,居然有名人,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节目——唱的、说的都是心坎里的话。一整个下午,他和工友在观众席坐了3个小时,为“打工春晚”拍红了手掌心。
《劳工号子》响起时,全场沸腾了,演唱的大爷大妈来自安徽阜阳农村,他们穿着平时的衣服,演出时加上一条白色毛巾,戴在头上或搭在脖上,其中年龄最大的有69岁了。2天前,他们乘坐火车来到北京,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来京,在这么多人面前演出。 带头喊号子的大爷时永金“一点不紧张”,直称“很轻松、很有劲”,还说在台上演出条件好,在家里排练时是“一跺脚,地上的尘土就起来了”。
51岁的匡子兵在台下激动地从头至尾与台上的演唱者们一起喊着号子。他经历过大跃进时期,参加集体劳动,现在的工作是回收演出礼堂前后两座大楼的废品。直到打工春晚排练的时候,他才知道有这样一台春晚。因为没票了,他站在礼堂的后面,倚靠着墙壁看完了整场演出。 他听到这台节目的策划人、工友之家创始人孙恒在台上:“据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国打工春晚,你们不要把自己排除在晚会之外,它需要大家共同完成。”
1月26日,2013年打工者春节联欢晚会如期举行,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团体表演,其中有苏州、深圳等的工友,也有小香玉、旭日阳刚等“明星”嘉宾助阵。
低成本晚会
一年前的1月8日,第一届打工春晚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的新工人剧场里举行。这一届打工春晚,用孙恒的话来说,主要是工友之家的人“自娱自乐”,观众主要是皮村周边的打工者,200多人参加,整场晚会用于场地的布置和装饰,一共算下来花了不到1000块。但录制的视频传到网上后,5天之内点击据称有40多万次。
而今年完全不同了,他们决意要做个更大规模的春晚。
早在2012年10月或更早的时候,各地的劳工组织陆续接到工友之家筹办打工春晚,邀请原创作品参演的通知。
万事俱备,只欠场地。2012年12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恒与共青团权益部的王锋部长见面商量其他的事情,无意中谈到今年打工春晚正在寻找场地。对方二话没说,就直接带着孙恒去看场地,很快就定下来了。
陕西农林卫视也加入了,打工春晚将由专业的电视节目组人员负责拍摄录播,并在腊月二十七晚在电视台进行播放——这是工友之家之前没有想到的。
元旦,工友之家举办了打工春晚新闻发布会,开始动员在北京与工友之家有过合作的组织,进行票务登记。
“今年一共投入有十几万。”孙恒告诉记者。不过,像旭日阳刚这样的“大腕”则没有任何的费用。农林卫视还为前来参演的打工者提供食宿以及往返的交通费用,工友之家的资助方香港乐施会也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
于是,一台热热闹闹的春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月22日晚上,打工春晚节目组在礼堂里安装灯光、音响设备,紧接的是24、25日连续两天的演出彩排,参演的工友们带着节目陆续从各地赶来。
想怎么高兴就怎么来
1月26日下午1点,二楼的会场门口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友,他们相互招呼着,在大大的红色剪纸“家”的背景板前面拍照留念。
皮村工友之家和同心实验学校的志愿者们摆起了小摊,售卖新工人艺术团的歌曲CD、同心互惠商店的牛仔环保袋等。一家网络公司也摆起了摊位,借着春节买票难的时机,顺势向工友们做起火车票插件广告。
两点一刻,导演示意暖场的孙恒,节目可以开始了。同心希望学校的学生穿着火红的衣服,伴着《天下打工是一家》的音乐,跳起了开场舞。
身着枣红色唐装上衣的小崔上场了,他依旧保持着那副似笑非笑的经典表情,一句“大家都来了”,立刻引发台下的山鸣海啸般的掌声。
当天下午一共有24个节目,演出者们没有专业的演出服,直接套上平时穿着的上班工服就出场了,有人还自己动手绘制衣服。来自木兰花开的十几个姐妹们则穿着她们自己手绘的白色T恤,齐刷刷站在台前,开口便唱:“我想大声唱歌,要让世界听到我说。”
“像其他的春晚,一首歌恨不得拆成几个小段,让四个人唱。在这里,一个人可以唱两首歌。”但实际在这台晚会上,你的确是想唱就唱。
来自延安安塞的90后农民贺东,自称外号“洋芋疙蛋”,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全场沸腾。唱完歌后,贺东仍然觉得不过瘾,又毛遂自荐多唱了一曲。随后上台串场的主持人小崔风趣地说道:“这才是打工春晚的魅力,表演完不想下去,就想耗在台上。”
表演者“想唱就唱”,观众求之不得。碰上贺东这样的“麦霸”,台下非但没有起哄者,大家反而十分给力地大喊:再来一个!即使偶尔碰到忘词的,迎来的也是全场宽容的掌声。
在反映家政女工的工作和行业规范的作品《家政颂》中,一个家政工大姐没有跟上节奏,忘了词儿卡在台上,顿了顿,台下立刻响起满场的加油掌声。
结束后的当晚,小崔在自己的微博里写道,“第二届打工春晚录完,场地灯光音响都比去年好,希望打工者的境遇也能一年比一年好。”
小崔也有自己的担忧。他“怕他们特专业,向电视台的晚会靠近。”如果那样,“就没意思了,我们就搞自己的联欢晚会,想怎么高兴就怎么来,这才是打工春晚。”
孙恒参加《小崔说事》节目时认识了崔永元,觉得对方“平易近人,平和,亲切,像一个老大哥”。2012年第一次办打工春晚时,孙恒便试着用微博私信给崔永元,邀请他来主持晚会。小崔当时的回复有点模棱两可:“考虑一下,有时间就一定过来。” 没想到,最后崔永元当真出现在2012年的晚会现场——皮村简陋的大棚中,还自称“觉得很舒服”。这让孙恒很感动。
因为有了前面的合作,北京工友之家再度邀请了小崔,小崔没有食言,准时亮相,让到场的打工者们惊喜不已。
明年我们也要上打工春晚
想要高兴,就要唱自己的心里话。2013年打工春晚将主题确定为“家”。不仅在春节来临时要回家,想回家,孙恒认为,家的背后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权益,包括居住和教育等。
苏州工友原创的歌曲《搬家》,是亿万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中的漂泊状态和心酸无奈的真实写照。作者段玉回想这么多次的搬家,她感觉有一些东西需要表达出来,从北京来到苏州后,就写下了这首《搬家》:搬家“感觉无奈又很好玩,像打游击战一样,我们是流动的。”“墙壁上大大的拆字,像时刻监视我的工长,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即将流浪。”
这位东北姑娘抱着吉他,在春晚台上一遍遍地唱着:“为什么流浪?不是梦中的橄榄树,是生活无奈的方向。”
幼师专业出身的段玉,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吉他,并写了自己的歌。“在学校的时候写的歌,都很遥远的,是关于人生和梦想的,而现在写的歌曲则更贴近现实,想通过歌声来表达工人的心声”。到现在为止,段玉已创作出七八首关于打工的歌曲。
段玉也参加了第一届打工春晚,当时她表演了原创歌曲《我的名字叫金凤》,让人们记住了她:他们不称呼我的名字/他们叫我打工妹/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凤。
除了内地的打工者,打工春晚也邀请了台湾、香港的劳工乐队,他们也在讲述不同背景下的底层劳工人群的同样遭遇。
台湾劳工乐队黑手那卡西的《福气个屁》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台湾大批工厂关闭,大量劳工因此失业,用家喻户晓的广告歌讽刺“福气的生活”。香港毕利演唱的《一样的雨水》则讲述了依靠低保过活的底层人的故事。
两岸三地的表演节目,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感受,传递的却是同一个信念:天下打工者是一家。
下午5点半左右,这场“由打工者自编、自导和自演”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保留节目《劳动者赞歌》中结束了,时长3个多小时。
散场后,北京同心希望家园创始人、有过几十年打工经历的马小朵,兴奋地拉着朋友的手说:“明年我们也要拿出一个节目上打工春晚!”
创造打工者的文化
“打工春晚是一个平台,不仅仅是他们才艺的展示,更要展现出他们的情感和心声。”
对孙恒来说,这不仅仅是台晚会,更要发出打工者群体的声音。因为在这台打工春晚的背后,承载的是中国2.4亿的庞大进城打工者的队伍。他们为这些城市做出了贡献,可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很难被听到。
在打工春晚出现之前,“没有一个属于打工者自己的晚会和舞台。”孙恒告诉记者。
正如第一届打工春晚上,打工者许强创作的诗歌《打工时代》里,揭示了打工者在城市的发展中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中国的高楼大厦,填满他们凝固的汗水”,然而,“高楼大厦喝着我们的汗水,长得越来越高”,而“我们的身影,像一只蚂蚁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我们只看到自己的双手长满的厚茧,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胸片上长满的尘肺……最后,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了。”
近年来,孙恒和新工人乐团创始人、皮村工会主席许多一直在建立打工者的舞台。2004年,出了第一张打工歌曲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之后,孙恒除了在打工者群体里继续“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的同时,也努力促成打工者群体主体文化的形成,为更多的打工者提供更多表达自己声音的空间和机会,他们要让劳动者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他们在自己的社区成立新工人剧场,让皮村及周边的工友前来观演;协同北京、广州和香港、台湾的劳工团体一起举办新工人文化艺术节、劳动文化论坛和打工文化艺术交流营等,来共同探讨如何塑造和发展打工者阶级的文化。
由此,打工者慢慢发现自己可以唱歌,可以表达,他们用民谣、集体戏剧、相声、生活舞蹈等来讲述自己真实故事的同时,也逐渐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打工者文化。
中国社科院卜卫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打工文化。她评价,这些打工者不再作为“他者”被大众媒介再现,而是直接表达了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对现状的思考。
事实上,劳动者的热情和歌声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热烈而汹涌。这台以打工人群为主角的春晚,去年在皮村举行,今年在团中央礼堂,明年会在哪儿呢?
站在台上,主持人崔永元在台上咧嘴一笑,大声说,“那明年打工春晚的地点提前告诉大家——”话没说完,台下观众大喊着:“人民大会堂!”
2013年1月26日,春节前的一个星期六,还有5天,孙道平就要回到湖北十堰家乡过年了。孙道平在北京建筑工地上打工,眼下没有什么活儿,建筑公司发了几张票,叫几个工人看表演。
当崔永元出现在团中央礼堂的舞台上时,孙道平才明白这台“表演”非同寻常,居然有名人,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节目——唱的、说的都是心坎里的话。一整个下午,他和工友在观众席坐了3个小时,为“打工春晚”拍红了手掌心。
《劳工号子》响起时,全场沸腾了,演唱的大爷大妈来自安徽阜阳农村,他们穿着平时的衣服,演出时加上一条白色毛巾,戴在头上或搭在脖上,其中年龄最大的有69岁了。2天前,他们乘坐火车来到北京,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来京,在这么多人面前演出。 带头喊号子的大爷时永金“一点不紧张”,直称“很轻松、很有劲”,还说在台上演出条件好,在家里排练时是“一跺脚,地上的尘土就起来了”。
51岁的匡子兵在台下激动地从头至尾与台上的演唱者们一起喊着号子。他经历过大跃进时期,参加集体劳动,现在的工作是回收演出礼堂前后两座大楼的废品。直到打工春晚排练的时候,他才知道有这样一台春晚。因为没票了,他站在礼堂的后面,倚靠着墙壁看完了整场演出。 他听到这台节目的策划人、工友之家创始人孙恒在台上:“据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国打工春晚,你们不要把自己排除在晚会之外,它需要大家共同完成。”
1月26日,2013年打工者春节联欢晚会如期举行,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团体表演,其中有苏州、深圳等的工友,也有小香玉、旭日阳刚等“明星”嘉宾助阵。
低成本晚会
一年前的1月8日,第一届打工春晚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的新工人剧场里举行。这一届打工春晚,用孙恒的话来说,主要是工友之家的人“自娱自乐”,观众主要是皮村周边的打工者,200多人参加,整场晚会用于场地的布置和装饰,一共算下来花了不到1000块。但录制的视频传到网上后,5天之内点击据称有40多万次。
而今年完全不同了,他们决意要做个更大规模的春晚。
早在2012年10月或更早的时候,各地的劳工组织陆续接到工友之家筹办打工春晚,邀请原创作品参演的通知。
万事俱备,只欠场地。2012年12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恒与共青团权益部的王锋部长见面商量其他的事情,无意中谈到今年打工春晚正在寻找场地。对方二话没说,就直接带着孙恒去看场地,很快就定下来了。
陕西农林卫视也加入了,打工春晚将由专业的电视节目组人员负责拍摄录播,并在腊月二十七晚在电视台进行播放——这是工友之家之前没有想到的。
元旦,工友之家举办了打工春晚新闻发布会,开始动员在北京与工友之家有过合作的组织,进行票务登记。
“今年一共投入有十几万。”孙恒告诉记者。不过,像旭日阳刚这样的“大腕”则没有任何的费用。农林卫视还为前来参演的打工者提供食宿以及往返的交通费用,工友之家的资助方香港乐施会也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
于是,一台热热闹闹的春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月22日晚上,打工春晚节目组在礼堂里安装灯光、音响设备,紧接的是24、25日连续两天的演出彩排,参演的工友们带着节目陆续从各地赶来。
想怎么高兴就怎么来
1月26日下午1点,二楼的会场门口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友,他们相互招呼着,在大大的红色剪纸“家”的背景板前面拍照留念。
皮村工友之家和同心实验学校的志愿者们摆起了小摊,售卖新工人艺术团的歌曲CD、同心互惠商店的牛仔环保袋等。一家网络公司也摆起了摊位,借着春节买票难的时机,顺势向工友们做起火车票插件广告。
两点一刻,导演示意暖场的孙恒,节目可以开始了。同心希望学校的学生穿着火红的衣服,伴着《天下打工是一家》的音乐,跳起了开场舞。
身着枣红色唐装上衣的小崔上场了,他依旧保持着那副似笑非笑的经典表情,一句“大家都来了”,立刻引发台下的山鸣海啸般的掌声。
当天下午一共有24个节目,演出者们没有专业的演出服,直接套上平时穿着的上班工服就出场了,有人还自己动手绘制衣服。来自木兰花开的十几个姐妹们则穿着她们自己手绘的白色T恤,齐刷刷站在台前,开口便唱:“我想大声唱歌,要让世界听到我说。”
“像其他的春晚,一首歌恨不得拆成几个小段,让四个人唱。在这里,一个人可以唱两首歌。”但实际在这台晚会上,你的确是想唱就唱。
来自延安安塞的90后农民贺东,自称外号“洋芋疙蛋”,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全场沸腾。唱完歌后,贺东仍然觉得不过瘾,又毛遂自荐多唱了一曲。随后上台串场的主持人小崔风趣地说道:“这才是打工春晚的魅力,表演完不想下去,就想耗在台上。”
表演者“想唱就唱”,观众求之不得。碰上贺东这样的“麦霸”,台下非但没有起哄者,大家反而十分给力地大喊:再来一个!即使偶尔碰到忘词的,迎来的也是全场宽容的掌声。
在反映家政女工的工作和行业规范的作品《家政颂》中,一个家政工大姐没有跟上节奏,忘了词儿卡在台上,顿了顿,台下立刻响起满场的加油掌声。
结束后的当晚,小崔在自己的微博里写道,“第二届打工春晚录完,场地灯光音响都比去年好,希望打工者的境遇也能一年比一年好。”
小崔也有自己的担忧。他“怕他们特专业,向电视台的晚会靠近。”如果那样,“就没意思了,我们就搞自己的联欢晚会,想怎么高兴就怎么来,这才是打工春晚。”
孙恒参加《小崔说事》节目时认识了崔永元,觉得对方“平易近人,平和,亲切,像一个老大哥”。2012年第一次办打工春晚时,孙恒便试着用微博私信给崔永元,邀请他来主持晚会。小崔当时的回复有点模棱两可:“考虑一下,有时间就一定过来。” 没想到,最后崔永元当真出现在2012年的晚会现场——皮村简陋的大棚中,还自称“觉得很舒服”。这让孙恒很感动。
因为有了前面的合作,北京工友之家再度邀请了小崔,小崔没有食言,准时亮相,让到场的打工者们惊喜不已。
明年我们也要上打工春晚
想要高兴,就要唱自己的心里话。2013年打工春晚将主题确定为“家”。不仅在春节来临时要回家,想回家,孙恒认为,家的背后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权益,包括居住和教育等。
苏州工友原创的歌曲《搬家》,是亿万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中的漂泊状态和心酸无奈的真实写照。作者段玉回想这么多次的搬家,她感觉有一些东西需要表达出来,从北京来到苏州后,就写下了这首《搬家》:搬家“感觉无奈又很好玩,像打游击战一样,我们是流动的。”“墙壁上大大的拆字,像时刻监视我的工长,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即将流浪。”
这位东北姑娘抱着吉他,在春晚台上一遍遍地唱着:“为什么流浪?不是梦中的橄榄树,是生活无奈的方向。”
幼师专业出身的段玉,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吉他,并写了自己的歌。“在学校的时候写的歌,都很遥远的,是关于人生和梦想的,而现在写的歌曲则更贴近现实,想通过歌声来表达工人的心声”。到现在为止,段玉已创作出七八首关于打工的歌曲。
段玉也参加了第一届打工春晚,当时她表演了原创歌曲《我的名字叫金凤》,让人们记住了她:他们不称呼我的名字/他们叫我打工妹/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凤。
除了内地的打工者,打工春晚也邀请了台湾、香港的劳工乐队,他们也在讲述不同背景下的底层劳工人群的同样遭遇。
台湾劳工乐队黑手那卡西的《福气个屁》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台湾大批工厂关闭,大量劳工因此失业,用家喻户晓的广告歌讽刺“福气的生活”。香港毕利演唱的《一样的雨水》则讲述了依靠低保过活的底层人的故事。
两岸三地的表演节目,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感受,传递的却是同一个信念:天下打工者是一家。
下午5点半左右,这场“由打工者自编、自导和自演”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保留节目《劳动者赞歌》中结束了,时长3个多小时。
散场后,北京同心希望家园创始人、有过几十年打工经历的马小朵,兴奋地拉着朋友的手说:“明年我们也要拿出一个节目上打工春晚!”
创造打工者的文化
“打工春晚是一个平台,不仅仅是他们才艺的展示,更要展现出他们的情感和心声。”
对孙恒来说,这不仅仅是台晚会,更要发出打工者群体的声音。因为在这台打工春晚的背后,承载的是中国2.4亿的庞大进城打工者的队伍。他们为这些城市做出了贡献,可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很难被听到。
在打工春晚出现之前,“没有一个属于打工者自己的晚会和舞台。”孙恒告诉记者。
正如第一届打工春晚上,打工者许强创作的诗歌《打工时代》里,揭示了打工者在城市的发展中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中国的高楼大厦,填满他们凝固的汗水”,然而,“高楼大厦喝着我们的汗水,长得越来越高”,而“我们的身影,像一只蚂蚁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我们只看到自己的双手长满的厚茧,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胸片上长满的尘肺……最后,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了。”
近年来,孙恒和新工人乐团创始人、皮村工会主席许多一直在建立打工者的舞台。2004年,出了第一张打工歌曲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之后,孙恒除了在打工者群体里继续“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的同时,也努力促成打工者群体主体文化的形成,为更多的打工者提供更多表达自己声音的空间和机会,他们要让劳动者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他们在自己的社区成立新工人剧场,让皮村及周边的工友前来观演;协同北京、广州和香港、台湾的劳工团体一起举办新工人文化艺术节、劳动文化论坛和打工文化艺术交流营等,来共同探讨如何塑造和发展打工者阶级的文化。
由此,打工者慢慢发现自己可以唱歌,可以表达,他们用民谣、集体戏剧、相声、生活舞蹈等来讲述自己真实故事的同时,也逐渐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打工者文化。
中国社科院卜卫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打工文化。她评价,这些打工者不再作为“他者”被大众媒介再现,而是直接表达了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对现状的思考。
事实上,劳动者的热情和歌声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热烈而汹涌。这台以打工人群为主角的春晚,去年在皮村举行,今年在团中央礼堂,明年会在哪儿呢?
站在台上,主持人崔永元在台上咧嘴一笑,大声说,“那明年打工春晚的地点提前告诉大家——”话没说完,台下观众大喊着:“人民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