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 学习数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ew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多强调知识传授和书本知识,强调间接经验的获得,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忽视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亲身体验。现代课堂教学则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使得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耳聋学生由于生理残疾,认知水平多数来自于直观层面,缺乏学习经验,在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比正常学生要短,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较差。在数学课堂中与聋生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解决的情境中,让聋生在实际生活再现中学习数学知识,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聋生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最终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因此,把数学课堂生活化是必要的。如何使聋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呢?
  一、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还要把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加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动手操作,搜集资料等解决数学问题,是课程改革的新目标。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重大。再通过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存在,使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如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后,教师可以可以设计“乘车”或“购物”这一环节,通过花钱,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决心。在巩固训练时,也可以试一试改掉平时单调的试卷式问题,加大了知识的应用练习,模拟社会生活的现实,创设练习的生活情境内容,使新课讲授不再是为做题而学,而变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方法的学习过程。又如在学习《认识时间》一课时,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正确认识时间的重要性,让学生实际动手操做拔一拔,体会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每天的作息时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新知,从而内化巩固所学,变成生活能力。还可以感受到学好知识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离开数学寸步难行。
  二、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知识生活化的一条基本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数学不感到陌生、厌烦,而感到新奇和有趣,培养学生留意生活,留意实际的学习习惯,从生活的实际发现数学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知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身实际出发设计情境,更容易使学生接近学习内容,会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合作氛围。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从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对问题进行探索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在导入中教师可出示一个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问学生要做这样一个易拉罐需要多少铁皮?把这个问题做为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一下子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师生动手把易拉罐剪开,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原来的圆柱剪开后变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和一个长方形,进而推导出表面积公式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主体活动中“动手实践”数学,在动手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知的东西,引导学生去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与价值,认识到生活之中是离不开数学的。
  三、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文本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会激起学生心灵与数学知识的火花。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考虑数学身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勇于改编教材,向教材提出质疑,创造性的重组使用教材。注重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知识学活、用活。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单价、数量、总价》一课中,如果单纯的关注数学知识,忽略了数学的“生活”,就很容易变成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发生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以生活实例出发,设计买东西等一系列游戏,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场景中接触商品,使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道买一件东西多少钱叫单价,买几个东西叫数量,共花多少钱叫总价,并从中理解数量关系。实践证明,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生活习惯,将学习内容加以改进和再加工,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学有所得,获得学会的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尽可能挖掘和利用教材的优势,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活用教材,以教材为知识的载体,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 四、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互融性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必须体现实际生活的真实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数学的真谛,从而使学生热爱生活,爱学习数学,这才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极力追求的目标。例如这样一道题:花生的出油率为80%。单从数学角度看,没有任何问题,但仔细分析就发现了此题的不当之处。其实在实际生活当中,再好的花生出油率也不过为40%左右,远远达不到80%。这就是编题时单纯追求数学的知识性,忽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互融性。其实在平时的数学课中,学生们也常出现这类错误,比如说计算结果为教学楼高10000米,爸爸的年龄13岁,班级有3.5人等,当课堂中出现这种现象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评说对错,而是先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互融性加以引导,阐明错误原因所在,联想实际生活思考:有半个人吗?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你爸爸的年龄多少岁?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互融性关系。
  五、引导实践,尝试解决生活的问题
  数学学习不要为了“解题”而解题。它的应用价值是在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与现实有关的问题。大量机械地让学生做书面练习值得商讨。因为会做练习题并不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的东西,真正把知识会用于实践。让学生寻找了解身边的现实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为生活提供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在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一课后,针对统计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的特点,让学生回家向家长收集五年来家庭收入情况制成统计图表,再绘出统计图,直观地看出收入多少及增减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生活中的实际任务,就是新课程努力的一个方向。这样,实践就变成了与生活接轨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还能广泛應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切实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生活来学习。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真实自然的在生活去“实践”数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用学到的知识最终走向生活——去服务于生活。
其他文献
目的:  1.通过动物实验建立无排卵性功血气虚血瘀证模型,用拆方方法研究益气化瘀固冲方全方及单纯益气药、化瘀止血药对无排卵性功血气虚血瘀证大鼠的体重、子宫湿重、子宫指
目的:通过观察醒鼻凝胶滴鼻剂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对血清中FcεR、IL-4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小儿AR的发病机制及醒鼻凝胶滴鼻剂治疗的作用靶点和调控机制机理。  方法:选择健康